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3787发布日期:2019-04-23 23:54阅读:7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通过高温空气对食材进行加热,并获得油炸的效果,且具有油脂少的特点,越来越被人们喜爱。现有的空气炸锅包括壳体、加热装置以及控制板,设于下壳体内的烹饪腔,加热装置设置在烹饪腔的上方,在烹饪食材时,热风由食材上方吹送至食材上表面,导致食材的侧边及底部则往往接受不到足够的热量,且由于热空气上升原理,仅仅来自上侧的热风无法有效抵达食材底部与侧边,进一步导致吹送至食材下方和侧部接触的空气热量不足,食材无法有效的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进而出现食材顶部因过度加热而烤焦,底部、侧边因热量欠缺而不熟的情况,严重降低了食材烹饪的均匀性,影响了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通过调整进风口位置和朝向实现在烹饪腔内形成利于空气快速流动的环流,既有效全方位地加热食材,还有效提高热量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包括壳体、加热装置以及控制板,设于壳体内的烹饪腔,所述烹饪腔的侧壁上开设与加热装置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加热装置与进风口之间设有导风管,导风管横向设置,导风管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α,90°≥α≥30°,加热装置产生的热流通过进风口吹入烹饪腔中。将进风口的位置由原先的烹饪腔顶部改进为烹饪腔侧壁,且对进风角度进行设定,使得加热装置产生的高温空气以特定角度吹向食材侧部,并在烹饪腔内形成利于与食材进行热量交换的热流,同时有效辐射食材的顶面和底面,既有效提高热量利用效率,还确保热流对食材进行全方位加热,保证烹饪品质,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高度与烹饪腔高度之比为A,0.75≥A。通过设定进风口相对烹饪腔的设置位置来确保进风口与食材间的位置关系,使得从进风口吹送的热流能贴合食材周缘流动。当A>0.75,进风口会因设置位置过高而导致热流首先与食材顶面接触,进而导致食材因侧部和底部受热不均影响烹饪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烹饪腔内设有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上方形成食材放置区域,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食材放置区域连通。进风口送入的热流会直接流动至食材放置区域,进而对放置的食材进行有效接触和加热。置物架搁置在烹饪腔内,置物架下方设有供空气流通的空腔,置物架上设有竖向贯通的气流孔,热流通过气流孔实现在置物架上下流通,确保食材底面有效加热。

作为优选,90°>α≥30°,热流沿所述烹饪腔内侧壁单向流动,形成环行加热通道。热流能沿着烹饪腔内的空间进行流动,热流以偏离径向的角度射向食材放置区域,既确保热流与食材充分接触,还能确保热流与食材接触后能沿着食材周缘表面进行流动,进而有效辐射食材顶面和底面,确保食材全方位加热。当α<30°时,热流吹送方向会偏向烹饪腔侧壁,热流会与烹饪腔侧壁接触而损失较多热量,导致热量利用效率较低。

作为优选,α=90°,所述烹饪腔内侧壁上设有与进风口对称设置的出风口,热流沿烹饪腔侧壁双向流动,形成两个对称分布且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半环行加热通道。热流径向朝向食材吹送,导致热流与食材接触后会向两侧分流,使得食材两侧具有均衡的加热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为多个,多个进风口等距均匀分布在所述烹饪腔的内侧壁上,每个进风口对应形成的α相等。多个进风口能对烹饪腔多个区域进行均衡加热,有效确保食材受热程度,继而保证烹饪质量。各进风口形成的α相等,使得热流在烹饪腔内具有统一的朝向和流动路径,进而防止因热流朝向差异而导致紊流,影响食材均衡加热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为一个,多个进风口均与该加热装置连通。加热装置为各个进风口提供高温空气,确保各进风口处的空气热量均衡,确保食材均衡受热。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数量与进风口数量相同,每个进风口与对应的加热装置连通。各进风口均配备有独立对应的加热装置,确保各进风口处的热流具有充足的热量,并对食材进行快速、全方位的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带排风口的蜗壳、设于蜗壳内的风叶组、驱动风叶组旋转的电机以及设于排风口处的加热元件,所述导风管将所述排风口与进风口连通。在蜗壳中旋转的风叶组产生气流,设于排风口处的加热元件能将气流加热成为供食材烹制的热流。蜗壳能引导空气流动,利于风叶组驱动空气流动,导风管用于输送热流,还对加热元件起到隐藏作用,防止使用者因误碰加热元件而烫伤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进风口的位置由原先的烹饪腔顶部改进为烹饪腔侧壁,且对进风口角度进行设定,使得加热装置产生的高温空气以特定角度吹向食材侧部,并在烹饪腔内形成利于与食材进行热量交换的热流,同时有效辐射食材的顶面和底面,既有效提高热量利用效率,还确保热流对食材进行全方位加热,保证烹饪品质,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 为实施例一所述空气炸锅具有单进风口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实施例一所述空气炸锅具有多进风口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 为实施例二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 为实施例三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加热装置,3、烹饪腔,4、进风口,5、出风口,6、蜗壳,7、风叶组,8、电机,9、导风管,10、加热元件,11、排风口,12、食材放置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结构。

如图1所示的空气炸锅,包括壳体1、加热装置2以及控制板,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盖合在下壳体上,所述烹饪腔3设置在下壳体1内,所述烹饪腔3内设有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上方形成食材放置区域12,所述进风口4与所述食材放置区域12连通。在使用时,使用者开启上壳体并将食材放置在食材放置区域12上,关闭上壳体并开启加热装置2向烹饪腔3内吹送热流,食材在热流中受热炸制,实现食材烹饪。

所述烹饪腔3的侧壁上开设与加热装置2连通的进风口4,加热装置2与进风口4之间设有导风管9,导风管9横向设置,为圆筒状,导风管9的中心轴线与进风口4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α,90°≥α≥30°,加热装置2产生的热流通过进风口4吹入烹饪腔3中。所述进风口4开设在烹饪腔3的侧壁上,使得加热装置2产生的热流能通过进风口4吹入烹饪腔3。

图1中 90°>α≥30°,热流沿所述烹饪腔3内侧壁单向流动,形成环行加热通道。在烹制时,当α取值越大时,进风口4的朝向越趋于径向设置,反之,当α的取值越小时,进风口4的朝向越远离食材而靠近烹饪腔3侧壁,所以, 90°>α≥30°时,通过优化热流吹送角度来提高热流流动速度,既确保热流朝向食材吹送后能沿食材周缘进行单项循环流动,还能确保热流在吹送入烹饪腔3后首先与食材接触,确保热流通过与食材接触实现热量传递。

本实施例中α=30°,进风口4的朝向与环行通道切线方向趋近,使得热流与与环行通道朝向间夹角较小,热流与食材接触后进入环行通道时需损耗的动能较小,使得环行通道内的热流具有较快的流速,有效防止烹饪腔3内因热流流动缓慢导致食材受热不均的情况发生,还防止烹饪腔3内因热流流动紊乱而减少热流与食材的接触进而导致热量通过烹饪腔3内侧壁外传损耗的情况发生,通过减少热流沿途热量损耗来提高加热效率。或者,可以理解地,α=60°,进风口4的朝向与食材外侧壁切线方向趋近,既确保热流转入环行通道内的流速,还通过增加热流与食材外侧壁间接触几率来提高热量传递效率。

如图1所示,食材外侧壁与烹饪腔3内侧壁间形成环行通道,置物架下方设有供空气流通的空腔,置物架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空腔连通的气流孔,进风口4对热流起到引导作用,热流以夹角α的朝向射入烹饪腔3并与食材接触,食材外侧壁对热流进行引导,使得热流转向并沿环行通道进行单项流动,热流环绕食材侧壁流动并与食材侧壁进行热量交换,当热流沿着环行通道流转一圈后,热流内蕴含的热量得到释放,部分气流会与通过进风口4持续吹入的热流一起继续沿着环行通道流动,另一部分气流会因烹饪腔3内气压升高而通过进风口4或者其它与外界连通的通道流出,确保加热装置2形成的热流能持续进入。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环行通道的顶面和底面均为敞开式的,环行通道内的热流会沿着食材的顶面和底面飘散流动并全放为覆盖食材,置物架上的气流孔和置物架下方的空腔为热流包裹食材底面提供便利。热流会在其流动过程中不断向外传递热量,这也导致热流内热量与其流动距离呈反比,当流动距离越长时,热流中的热量损失也就越大。由于食材的顶面和底面均与食材侧壁毗邻,通过缩短热流流动距离来减小热流的热量损失,进而确保食材顶面和底面通过吸收较多的热量而均衡受热,确保食材整体熟制程度。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进风口4高度与烹饪腔3高度之比为A,0.75≥A。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4与食材放置区域12等高设置,优选进风口4设置在食材放置区域12中部偏下位置,使得进风口4更靠近置物架,既消除气流孔对热流散射的遮挡作用,还能减小热流空气升腾作用力对食材底面加热的影响,确保食材全方位加热。

可以理解地,所述进风口4为多个(如图2所示),多个进风口4等距均匀分布在所述烹饪腔3的内侧壁上,每个进风口4对应形成的α相等。所述加热装置2为一个,多个进风口4均与该加热装置2连通。所述进风口4与排风口11之间设有导风管9。所述烹饪腔3的内侧壁上均匀分布若干个进风口4,优选方案,所述进风口4为3个,且相邻进风口4与烹饪腔3轴线间形成的夹角均为120°,且各进风口4具有相同的参数α,所述导风管9具为分叉管,加热装置2形成的热流通过导风管9分流至各进风口4处,进风口4流出的热流对环行通道的气流起到加速流动的作用,进而确保环行通道内热流具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快的流速。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加热装置2包括带排风口11的蜗壳6、设于蜗壳6内的风叶组7、驱动风叶组7旋转的电机8以及设于排风口11处的加热元件10,导风管9将所述排风口11与进风口4连通。电机8带动风叶组7在蜗壳6内旋转,使得蜗壳6内空气越过加热元件10并通过导风管9送入烹饪腔3内,为了提高热量利用效率,所述蜗壳6内的空气来源可以为烹饪腔3内与食材接触后仍具有一定热量的气流,也可以为外界空气,均应视为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理解地,导风管也可以为椭圆筒状或方筒状。

实施例二: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空气炸锅结构。

结合如图3所示的空气炸锅,α=90°,所述烹饪腔3内侧壁上设有与进风口4对称设置的出风口5,热流沿烹饪腔3侧壁双向流动,形成两个对称分布且连通进风口4和出风口5的半环行加热通道。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进风口4射出的热流流向与所述食材对应区域的切线方向垂直,热流与食材侧壁接触后会被分流至食材两侧,并沿着食材两侧的半环行加热通道流通,当两道热流在半环行加热通道尽头汇合后通过出风口5排出烹饪腔3,既确保两道热流不会因对冲而导致热流紊乱,还能有效降低烹饪腔3内气压,确保进风口4为烹饪腔3持续输送热流。

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其余结构及效果与实施例一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空气炸锅结构。

结合如图4所示的空气炸锅,加热装置2数量与进风口4数量相同,每个进风口4与对应的加热装置2连通。各进风口4具有独立对应的加热装置2,有效防止因热流通过导热管时因输送距离差异而导致进风口4处热流温度和风量差异的情况发生,影响食材各部均匀受热。由于加热装置2独立设置,使得各加热装置2与进风口4间可以具有相同的布局,进而采用相同路径和距离的导风管,有效确保各进风口4处热流的具有相同的温度和流量。

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其余结构及效果与实施例一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