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体支撑架及加热锅具支撑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3746发布日期:2019-04-23 23:5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锅体支撑架及加热锅具支撑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锅体支撑架及加热锅具支撑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些可加热煮食的锅具,由于锅体不能稳定的放置在加热装置上,使得锅具在使用过程中锅体容易出现摇晃等不良现象而碰撞损坏加热装置内的加热板或加热反射板,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确保加热锅具的正常使用,提高加热锅具的整体使用寿命,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加热锅具中以防止锅体随意摇晃的锅体支撑架及包括该锅体支撑架的加热锅具支撑定位结构。

本申请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锅体支撑架,包括锅体支撑架主体,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内设有用于容纳锅体的锅体容置腔,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上设有能与锅体限位配合使锅体定位放置在所述锅体容置腔内的底座限位部。

在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的上端设有锅体支撑环,所述底座限位部包括设于所述锅体支撑环上的安装凹口和设于所述安装凹口上且向上凸起的底座限位凸台。

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的内侧壁于所述底座限位部的下方设有支撑架装配沉台。

所述锅体支撑环上位于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外侧的一端设有向下延伸的支撑环卡接凸沿,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锅体支撑环固定连接以支撑所述锅体支撑环的支撑环加强块,所述支撑环加强块与所述支撑环卡接凸沿之间形成支撑架卡接口。

本申请还提供了加热锅具支撑定位结构,包括锅体,还包括锅体支撑架,所述锅体支撑架包括锅体支撑架主体,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内设有用于容纳锅体的锅体容置腔,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上设有能与锅体限位配合使锅体定位放置在所述锅体容置腔内的底座限位部。

在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的上端设有锅体支撑环,所述底座限位部包括设于所述锅体支撑环上的安装凹口和设于所述安装凹口上且向上凸起的底座限位凸台。

所述锅体包括第一锅体,所述第一锅体上设有与所述底座限位部限位配合使所述第一锅体能定位放置在所述锅体容置腔内的第一手柄,所述第一手柄包括在所述第一锅体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内时卡设入所述安装凹口内以限制所述第一锅体周向转动的第一手柄主体和设于所述第一手柄主体的下表面并向下延伸且在所述第一锅体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内时抵靠于所述底座限位凸台以限制所述第一锅体径向移动的第一限位延伸部。

所述锅体包括第二锅体,所述第二锅体上设有与所述底座限位部限位配合使所述第二锅体能定位放置在所述锅体容置腔内的第二手柄,所述第二手柄包括第二手柄主体,所述第二手柄主体的下表面设有在所述第二锅体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内时抵靠在所述底座限位凸台上以限制所述第二锅体周向转动的第二手柄限位部和设于所述第二手柄主体下表面并向下延伸且在所述第二锅体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内时抵靠于所述底座限位凸台以限制所述第二锅体径向移动的第二限位延伸部。

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的内侧壁于所述底座限位部的下方设有支撑架装配沉台。

所述锅体支撑环上位于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外侧的一端设有向下延伸的支撑环卡接凸沿,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锅体支撑环固定连接以支撑所述锅体支撑环的支撑环加强块,所述支撑环加强块与所述支撑环卡接凸沿之间形成支撑架卡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有如下优点:

锅体支撑架上设置有能与锅体限位配合的底座限位部,使得锅体能定位放置在锅体支撑架上,有效防止锅体随意晃动,从而有效防止锅体因随意晃动而碰撞损坏加热装置内的其他配件,从而确保加热锅具的正常使用,提高加热锅具的整体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组合锅具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锅体支撑架的示意图一;

图5是锅体支撑架的示意图二;

图6是图5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第一锅体的示意图;

图8是第二锅体的示意图;

图9是第一锅体叠放在加热底座上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锅体叠放在加热底座上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锅体叠放在第二锅体内的示意图;

图12是蒸层架的示意图一;

图13是蒸层架的示意图二;

图14是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底座本体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防水电源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可叠放收纳的组合锅具,包括加热底座1和锅体2,所述加热底座1设有开口朝上的锅体容置腔11,所述锅体2 至少包括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2,所述第一锅体21与第二锅体 22能分别对应定位放置在所述锅体容置腔11内,且所述第一锅体21 能定位叠放在所述第二锅体22内。用户在使用本申请的组合锅具进行煮食时可根据不同的烹饪需要选取第一锅体或第二锅体放置在加热底座上,从而能同时满足用户的多种烹饪需求,且由于第一锅体能叠放在第二锅体内,因此用户在烹饪完毕后通过叠放收存的方式将第二锅体叠放在加热底座上,将第一锅体叠放在第二锅体上以收拾存放锅具,能有效节约存放空间,便于使用。为了满足用户的烹饪需求及便于叠放,所述第一锅体21为用于蒸煮且容积较大的深锅,所述第二锅体22为用于煎炸且容积较小的浅锅。

所述加热底座包括底座本体17,所述底座本体17内设有加热反射板15及加热板16,为了使所述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2能稳定的放置在所述加热底座1上从而防止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2由于摇晃碰撞损坏加热底座1内的加热反射板15,所述加热底座1上设有底座限位部12,所述第一锅体21上固设有能与所述底座限位部12 限位配合使所述第一锅体21定位放置在所述锅体容置腔11内的第一手柄211,所述第二锅体22上固设有能与所述底座限位部12限位配合使所述第二锅体22定位放置在所述锅体容置腔11内的第二手柄 221。

如图4至图10所示,为了使加热底座1能与第一手柄211及第二手柄221稳定的限位配合,所述加热底座1包括设于所述底座本体17上的锅体支撑架13,所述锅体支撑架13包括锅体支撑架主体130,所述锅体容置腔11、所述加热反射板15及所述加热板16设于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130内,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130的上端设有锅体支撑环131,所述底座限位部12包括设于所述锅体支撑环131上的安装凹口121和设于所述安装凹口121上且向上凸起的底座限位凸台 122,所述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2与锅体支撑架13形成加热锅具支撑定位结构,所述第一手柄211包括在所述第一锅体21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11内时卡设入所述安装凹口121内以限制所述第一锅体21周向转动的第一手柄主体211a和设于所述第一手柄主体211a 的下表面并向下延伸且在所述第一锅体21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11 内时抵靠于所述底座限位凸台122以限制所述第一锅体21径向移动的第一限位延伸部211b,所述第二手柄221包括第二手柄主体221a,所述第二手柄主体221a的下表面设有在所述第二锅体22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11内时抵靠在所述底座限位凸台122上以限制所述第二锅体22周向转动的第二手柄限位部221c和设于所述第二手柄主体 221a下表面并向下延伸且在所述第二锅体22放置入所述锅体容置腔11内时抵靠于所述底座限位凸台122以限制所述第二锅体22径向移动的第二限位延伸部221b。为了使加热反射板15能稳定的放置在锅体支撑架13内,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130的内侧壁130a于所述底座限位部12的下方设有支撑架装配沉台130b,加热反射板15安装在锅体支撑架主体130内时放置在所述支撑架装配沉台130b上。另外,所述底座本体17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底座凸沿172,为了便于将锅体支撑架13安装在底座本体17上,所述锅体支撑环131上位于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130外侧的一端设有向下延伸的支撑环卡接凸沿133,所述锅体支撑架主体130的外侧壁130c上设有若干个与所述锅体支撑环131固定连接以支撑所述锅体支撑环131的支撑环加强块134,所述支撑环加强块134与所述支撑环卡接凸沿133之间形成与所述底座凸沿172配合安装的支撑架卡接口132。

如图11所示,为了使第一锅体能定位叠放在第二锅体内,使第一锅体21和第二锅体22形成整体能够稳定放置的便于定位叠放的组合锅具,以防止组合锅具收到外力冲击后容易散落,所述第一手柄 211与所述第二手柄221能定位配合使第一锅体21能定位放置在第二锅体22内。具体的,所述第一限位延伸部211b的下端设有在所述第一锅体21叠放入所述第二锅体22内时卡设在所述第二手柄221上侧以限制所述第一锅体21在所述第二锅体22内周向转动的第一限位口211c。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锅体21叠放在第二锅体22内时的稳定性,进一步限制第一锅体21在第二锅体22内的径向移动,所述第二手柄主体221a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延伸且在所述第一手柄211卡设在第二手柄221上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延伸部211b相抵靠的第三限位延伸部221d。另外,为了便于用户握持第一手柄211和第二手柄221,所述第一手柄主体211a的下表面设有便于握持的第一握持槽211e,所述第二手柄主体221a的下表面设有便于握持的第二握持槽221e。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为了增加组合锅具的功能性,使组合锅具可用于蒸煮食物,所述可叠放收纳的组合锅具还包括能匹配安装入所述第一锅体21内的蒸层架4,为了便于在第一锅体21内安装蒸层架 4,所述第一锅体21的上部设有环形装配沉台212,所述蒸层架4放置于所述环形装配沉台212上,所述蒸层架4包括向下凹陷形成蒸层容置腔42的蒸层架主体41和设于所述蒸层架主体41上边沿并水平向外延伸且能安装在所述环形装配沉台212上的蒸层架安装凸沿43, 所述蒸层架主体41上设有若干个蒸汽透气孔411。为了防止使用蒸层架4蒸煮食物时食物会堵塞蒸汽透气孔411而影响蒸煮效果,所述蒸层架主体41于所述蒸层容置腔42内设有向上凸起的导气凸台412,所述导气凸台412上设有上下贯穿所述蒸层架主体41的导气口413,用户在蒸层架主体41放置食物时,由于导气凸台412向上凸起,所以食物一般不会放置在导气凸台412上,从而确保导气口413不会被堵塞,确保蒸汽能顺利的通到蒸层架4上方以便蒸煮食物。为了能提高向上导流蒸汽的效率,所述导气凸台412包括外径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形凸台,所述导气口413包括内径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形口。为了便于用于提放蒸层架4,所述导气凸台412上还设有若干个提手安装孔414,所述蒸层架4还包括配合安装于所述提手安装孔414 上便于用于提放蒸层架4的蒸架提手44。为了进一步降低在蒸层架主体4上放置食物时食物堵塞蒸汽透气孔411的不良效果,提高蒸煮效率,所述蒸层架主体41设有向上凸起的放置凸条45,食物安放在放置凸条45上时不会轻易的堵塞到蒸汽透气孔411,从而提高蒸煮效率。

进一步的,为了使组合锅具具备塔吉锅的烹饪效果,所述可叠放收纳的组合锅具还包括呈锥形状且内径自上至下逐渐增大并与所述第一锅体21匹配盖合的塔吉锅盖3以及与所述第二锅体22匹配盖合的第二锅盖5,所述塔吉锅盖3为防烫式塔吉锅锅盖,为了在收拾锅具时能节约存放空间,在所述塔吉锅盖3盖合在所述第一锅体21上时所述第二锅盖5也能放置于所述第一锅体21上并位于所述塔吉锅盖3内。

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所述塔吉锅盖3包括内径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的塔吉锅盖本体31和设于所述塔吉锅盖本体31顶部以便用户握持的锅盖握柄32,为了防止用户握持塔吉锅盖3时会被高温的盖体所烫伤,所述锅盖握柄32上设有握柄防烫件6,为了提高防烫效果,所述握柄防烫件6包覆所述锅盖握柄32。为了降低烹煮时塔吉锅盖本体31传递到锅盖握柄32上的热量,进而提高防烫效果,所述锅盖握柄32上设有开口朝上的防烫空腔321,相比实心的锅盖握柄 32,设置有防烫空腔321的锅盖握柄32能大幅降低锅盖本体31传递到锅盖握柄32上的热量。另外对应的,所述握柄防烫件6包括封盖所述防烫空腔321的封盖顶壁61和设于所述封盖顶壁61下侧且向下延伸环绕包覆所述锅盖握柄32的包覆侧壁62。为了提高握柄防烫件 6在锅盖握柄32上的安装稳定性,在所述封盖顶壁61下侧且位于所述包覆侧壁62之间设有向下凸起并能卡设入所述防烫空腔321内的安装凸部63。为了便于将安装凸部63卡设进防烫空腔321内,所述安装凸部63的直径沿其凸起方向逐渐减小,所述防烫空腔321包括内径自开口处向下逐渐减小且与所述安装凸部63对应装配的防烫件装配段321a。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所述锅盖握柄32的外侧设有环形卡接凸沿322,所述包覆侧壁62上设有供所述环形卡接凸沿322 对应卡设的固定槽621。通过环形卡接凸沿322卡设入固定槽621内使握柄防烫件6更稳定的连接在锅盖握柄32上。为了便于用户握持锅盖握柄32且提高产品的外观美感,所述环形卡接凸沿322设于所述锅盖握柄32的上端。进一步的,所述包覆侧壁62内形成包覆空腔 64,为了进一步提高握柄防烫件6在锅盖握柄32上的连接稳定性,所述锅盖握柄32包括外径自锅盖握柄32上端向下逐渐减小的上径段 323和设于所述上径段323下侧且外径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的下径段 324,所述包覆空腔64的形状与所述锅盖握柄32的形状相对应。锅盖握柄32的上径段323通过设置成外径自上至下逐渐减小的结构使得握柄防烫件6包覆空腔64上与上径段323相对应的部位在握柄防烫件6安装在锅盖握柄32后不容易向上脱离锅盖握柄32,进一步提高握柄防烫件6在锅盖握柄32上的安装稳定性;而锅盖握柄32的下径段324通过设置成外径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的结构使得握柄防烫件6 包覆空腔64上与下径段324相对应的部位容易脱离锅盖握柄32,即当用户想在锅盖握柄32上拆除握柄防烫件6时,只需用力将握柄防烫件6脱离上径段323后就能将握柄防烫件6自锅盖握柄32上轻易拆除出来,便于用户使用。

如图15至图17所示,所述加热底座1上设有防水电源插座7,所述防水电源插座7包括设于所述底座本体17上的插座安装壳71,所述插座安装壳71内设有电源线接口721,所述插座安装壳71上设有沿所述电源线接口721的开口方向延伸凸出于所述底座本体17外并围绕所述电源线接口721的挡水围沿715。为了使挡水围沿715在起到最大的防水效果的同时提高加热底座1的整体美感,位于所述插座安装壳71上侧面的挡水围沿715长于位于所述插座安装壳71下侧面的挡水围沿715。为了便于安装所述防水电源插座7,所述插座安装壳71内设有连接座安装口711,所述连接座安装口711上设有电源线连接座72,所述电源线接口721设于所述电源线连接座72上。进一步的,为了使电源线连接座72能稳定的安装在所述插座安装壳内,所述连接座安装口711上设有沿其径向方向延伸且环绕抵靠在所述电源线连接座72上的连接座卡位凸沿712,所述电源线连接座72 上设有抵靠于所述连接座卡位凸沿712外侧的止挡凸沿723以及卡设在所述连接座卡位凸沿712内侧的弹性卡扣部724,具体的,为了便于用户安装,所述弹性卡扣部724包括设于所述电源线连接座72上的让位空间724a和设于所述让位空间724a内的弹性臂724b,所述弹性臂724b朝向所述止挡凸沿723的一端为能抵靠于所述连接座卡位凸沿712内侧的抵靠端,所述弹性臂724b远离止挡凸沿72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电源线连接座72上。为了进一步加强电源线连接座72 在插座安装壳71内的安装稳定性,所述插座安装壳71内设有抵靠在所述电源线连接座72外周侧面上的安装抵靠部713。

为了便于将所述防水电源插座7稳定的安装在底座本体17上,所述底座本体17上设有插座安装口171,所述插座安装壳71设于所述插座安装口171内,所述插座安装壳71上设有能抵靠于所述插座安装口171的开口边沿171a处的安装壳抵靠部714。具体的,所述插座安装壳71通过螺钉连接于所述底座本体17上。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

锅具叠放收纳:组合锅具在不烹饪使用时,第二锅体通过第二手柄与锅体支撑架的限位配合定位放置在加热底座内,第一锅体通过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的限位配合叠放在第二锅体内,蒸层架配合放置在第一锅体内,第二锅盖盖设在第一锅体上,塔吉锅盖也盖设在第一锅体上且罩设在第二锅盖上。

组合锅具烹饪使用:根据烹饪需要可分别选取第一锅体或第二锅体定位放置在加热底座内,当选取第一锅体放置在加热底座内时,第一锅体通过第一手柄与锅体支撑架的限位配合定位放置在加热底座内,且使用第一锅体时可将蒸层架配合放置在第一锅体上进行蒸煮作业,也可将塔吉锅盖盖设在第一锅体上实现塔吉锅特有的烹饪效果,由于塔吉锅锅盖上设置有锅柄防烫件,用户通过握持锅柄防烫件可有效防止被烫伤;当选取第二锅体放置在加热底座内时,第二锅体通过第二手柄与锅体支撑架的限位配合定位放置在加热底座内,且可将第二锅盖盖合在第二锅体上以配合第二锅体进行烹饪作业。另外,加热底座上通过设置凸出于底座本体外的挡水围沿能有效防止烹饪时所产生的水分流至电源线接口内,有效防止加热底座因进水而短路损坏,提过组合锅具整体的使用安全性能。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