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3740发布日期:2019-04-23 23:5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烹饪器具通常包括内锅和底座,底座上通常设置有供所述内锅容置的容腔。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通常采用“锅口支撑”的结构,即通过在所述底座的容腔的口缘处设置支撑结构,以通过所述支撑结构抵顶于锅体的环形外翻边来支撑锅体。为了方便用户端持内锅,为了防止内锅的上端口缘因碰撞发生损坏,并为了内锅外观上的美观,通常在内锅的锅体上端口缘处设置环形外翻边且在环形外翻边上设置环形包边圈,对于设置有环形包边圈的内锅而言,现有技术中,所述支撑结构均抵顶于内锅的环形包边圈。然而,所述支撑结构抵顶于锅体的环形包边圈,不利于制造、使用等过程中,内锅相对于底座的高度尺寸的稳定性。比如在制造过程中,环形包边圈的尺寸能直接影响内锅相对于底座设置高度,导致对环形包边圈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内锅容易遭受摔打,环形包边圈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松动,甚至脱落,使设置于底座内的加热元件与内锅之间的高度落差发生变化,导致该高度落差的实际值偏离了出厂时的设定值,进而会导致对烹饪器具的加热功率造成影响,对于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而言,该偏离甚至容易引起安全事故。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旨在提高内锅相对于底座设置的高度尺寸的稳定性,防止因内锅相对于底座的安装高度发生变化而对烹饪器具的加热功率造成影响。为了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包括锅体和环形包边圈,所述锅体的上端口缘处形成有环形外翻边,所述环形包边圈的内侧形成有环形安装槽,所述环形安装槽与所述环形外翻边配合,所述环形外翻边的下表面包括被所述环形包边圈包覆的下包覆区域、以及未被所述环形包边圈包覆的裸露区域;以及,底座,具有上端呈开口且供所述内锅容置的容腔,所述底座上端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抵接于所述环形包边圈下侧面的裸露区域,以支撑所述内锅。优选地,所述环形包边圈包括:环形上包边,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上侧抵接;环形下包边,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下侧抵接;以及,环形连接边,连接所述环形上包边和所述环形下包边,以形成所述环形安装槽。优选地,所述环形上包边具有上对折部,所述上对折部由所述环形上包边远离所述环形连接边设置的一端朝下对折而形成,所述上对折部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上侧贴接;和/或,所述环形下包边具有下对折部,所述下对折部由所述环形下包边远离所述环形连接边设置的一端朝上对折而形成,所述下对折部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下侧贴接。优选地,所述环形下包边呈卷边结构设置。优选地,所述环形下包边包括自所述环形连接边下端朝内侧延伸出的横向延伸段、以及自所述横向延伸段朝上延伸的竖向支撑段,以形成所述卷边结构,其中,所述竖向支撑段的上端抵接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下侧面。优选地,所述卷边结构的宽度为2~3mm。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包括支撑块主体,所述支撑块还包括:支撑凸起,设于所述支撑块主体的上端,用以与所述环形包边圈的下表面的裸露区域抵接;和/或,连接部,设于所述支撑块主体的下端,且与所述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供与所述连接部安装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连接部其中之一为安装凸起,另一为与所述安装凸起配合的安装槽。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为沿所述底座的容腔的周向环状设置的环状支撑结构;或者,所述支撑结构为沿所述底座的容腔的周向呈间隔设置的多个单点支撑部。优选地,所述锅体的外侧面与所述环形外翻边之间形成有圆弧过渡区,所述支撑块抵接所述圆弧过渡区与所述环形外翻边之间的区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所述支撑块抵接于所述环形包边圈下侧面的裸露区域而非下包覆区域,使得内锅相对于底座设置的高度尺寸不受环形包边圈尺寸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内锅相对于底座设置的高度尺寸的稳定性,防止因内锅相对于底座的安装高度发生变化而对烹饪器具的加热功率造成影响。这样既降低了对环形包边圈的尺寸精度要求,也避免了因环形包边圈的变形、松动和脱落,对烹饪器具的加热功率造成影响。此外,由于支撑块支撑内锅时,环形包边圈并不承受来自支撑块的支撑力,这样能防止环形包边圈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损坏,从而保护环形包边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改进前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局部A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局部B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改进前的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内锅3'支撑块2'底座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内锅1232横向延伸段11锅体1233竖向支撑段111环形外翻边124环形连接边112圆弧过渡区2底座12环形包边圈21容腔121环形安装槽22安装部122环形上包边3支撑块1221上对折部31支撑块主体123环形下包边32支撑凸起1231下对折部33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图1为本实用新型改进前的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内锅1'和底座2',其中,底座2'上设有用以支撑内锅1'的支撑块3'。由于内锅1'上没有设置包边结构,支撑块3'直接抵接于内锅1'。然而,由于内锅1'上没有设置包边结构,因而内锅1'的上端口缘容易因碰撞发生损坏,且不便于用户端持。为了防止内锅1的上端口缘容易因碰撞发生损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图2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内锅1和底座2。所述内锅1包括锅体11和环形包边圈12,所述锅体11的上端口缘处形成有环形外翻边111,所述环形包边圈12的内侧形成有环形安装槽121,所述环形安装槽121与所述环形外翻边111配合,所述环形外翻边111的下表面包括被所述环形包边圈12包覆的下包覆区域、以及未被所述环形包边圈12包覆的裸露区域。所述底座2具有上端呈开口且供所述内锅1容置的容腔21,所述底座2上端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抵接于所述环形包边圈12下侧面的裸露区域,以支撑所述内锅1。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支撑结构抵接于所述环形包边圈12下侧面的裸露区域而非下包覆区域,使得内锅1相对于底座2设置的高度尺寸不受环形包边圈12尺寸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内锅1相对于底座2设置的高度尺寸的稳定性,防止因内锅1相对于底座2的安装高度发生变化而对烹饪器具的加热功率造成影响。这样既降低了对环形包边圈12的尺寸精度要求,也避免了因环形包边圈12的变形、松动和脱落,对烹饪器具的加热功率造成影响。此外,由于支撑结构支撑内锅1时,环形包边圈12并不承受来自支撑结构的支撑力,这样能防止环形包边圈12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损坏,从而保护环形包边圈12。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环形包边圈12仅将所述环形包边圈12下侧面部分包覆。环形包边圈12也可以将所述环形包边圈12下侧面整体包覆,并在所述环形安装槽121的下侧壁贯设让位口,以使环形包边圈12的下侧面正对所述让位口设置的局部从所述让位口裸露出而形成所述裸露区域。为便于所述环形包边圈12弯折成型,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环形包边圈12包括与所述环形外翻边111的上侧抵接的环形上包边122、与所述环形外翻边111的下侧抵接的环形下包边123、以及环形连接边124,所述环形连接边124连接所述环形上包边122和所述环形下包边123,以形成所述环形安装槽121。本实施例所示的环形包边圈12结构简单,因而便于弯折成型,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包边圈12不限于以上结构。为使环形外翻边111与所述环形包边圈12连接更加牢固,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上包边122具有上对折部1221,所述上对折部1221由所述环形上包边122远离所述环形连接边124设置的一端朝下对折而形成,所述上对折部1221与所述环形外翻边111的上侧贴接。所述环形下包边123具有下对折部1231,所述下对折部1231由所述环形下包边123远离所述环形连接边124设置的一端朝上对折而形成,所述下对折部1231与所述环形外翻边111的下侧贴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对折部1221和下对折部1231均自所述环形安装槽121的槽口向所述环形安装槽121的底部延伸,该延伸方向与环形外翻边111脱出的运动方向相反,故能起到防止环形外翻边111脱出的作用,从而使环形外翻边111与所述环形安装槽121连接更加牢固。此外,所述锅体11内侧通常根据需要覆设有不粘涂层,上对折部1221的设置能防止所述环形上包边122远离所述环形连接边124设置的一端划伤不粘涂层。所述锅体11外侧通常根据需要覆设有外喷涂层,下对折部1231的设置也能防止所述环形下包边123远离所述环形连接边124设置的一端划伤外喷涂层。为使环形外翻边111与所述环形包边圈12连接更加牢固且为方便用户端持内锅1,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下包边123呈卷边结构设置。呈卷边结构设置的环形下包边123能使环形外翻边111与所述环形包边圈12连接更加牢固,也能方便用户在端持内锅1时,手指扣持于卷边结构,而防止内锅1脱手。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下包边123包括自所述环形连接边124下端朝内侧延伸出的横向延伸段1232、以及自所述横向延伸段1232朝上延伸的竖向支撑段1233,以形成所述卷边结构,其中,所述竖向支撑段1233的上端抵接于所述环形外翻边的下侧面,使得环形外翻边111不易从环形安装槽121脱出,从而能使环形外翻边111与所述环形包边圈12连接更加牢固。如图5中尺寸d所示为卷边结构的宽度,当卷边结构的宽度过小时,会影响卷边结构的承力性能,当卷边结构的宽度过大时,会导致环形包边圈12下侧面的裸露区域过小,使用时支撑结构容易抵接到环形包边圈12。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所述卷边结构的宽度优选为2~3mm。具体地,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卷边结构的宽度为横向延伸段1232的宽度。本实用性对支撑结构的设置形式不作具体限制,为使所述环形外翻边111沿其周向均匀承受支撑力,所述支撑结构可以为沿所述底座2的容腔21的周向环状设置的环状支撑结构。为减少支撑结构的耗材,并降低支撑结构与环形外翻边111之间匹配的精度要求,所述支撑结构还可以为沿所述底座2的容腔21的周向呈间隔设置的多个单点支撑部。优选地,所述单点支撑部设置有3个。为减小支撑结构与环形外翻边111的接触面积,使用户在将内锅1放入底座2的容腔21内时,更容易确保支撑块3不与环形包边圈12接触,如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块3,所述支撑块3包括支撑块主体31、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块主体的上端的支撑凸起32,所述支撑凸起32用以与所述环形包边圈的下表面的裸露区域抵接。支撑凸起32能减小支撑块3与环形外翻边111的接触面积,使用户在将内锅1放入底座2的容腔21内时,更容易确保支撑块3不与环形包边圈12接触。如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3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块主体31的下端的连接部33,所述连接部33与所述底座2的上端固定连接,以方便支撑块3的安装。本实用新型对支撑块3与底座2的固定连接方式不作限制,可以为螺栓连接、插接等多种方式,如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的上端设有供与所述连接部33安装的安装部22,所述安装部22和所述连接部33其中之一为安装凸起,另一为与所述安装凸起配合的安装槽。该底座2与支撑块3之间连接结构简单,制造简便且成本低廉。为防止锅体11设有环形外翻边111处因尺寸不连续而发生应力集中,如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锅体11的外侧面与所述环形外翻边111之间形成有圆弧过渡区112,为防止支撑块3抵接于圆弧过渡区112,而导致内锅1的支撑不稳定,所述支撑块3抵接所述圆弧过渡区112与所述环形外翻边111之间的区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