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溢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0472发布日期:2019-03-02 03:5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防溢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溢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为使烹饪器具有防溢功能,通常在烹饪器具的盖体中增设两个防溢电极。当两个防溢电极同时与液体(例如水)接触时,两个防溢电极通过液体导通而在它们之间形成闭合回路。烹饪器具的控制板(其内设置有控制装置)给防溢电极施加电压,电流发生变化。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检测电流的变化而判断液体是否接触电极。

但是,防溢电极的安装工艺极为复杂,在盖体中设置两个防溢电极会相应地增加烹饪器具的生产难度,从而增加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溢组件。所述防溢组件包括绝缘体、内电极以及外电极。所述绝缘体中设置有通孔。所述内电极安装在所述通孔中。所述外电极为筒状并且套设在所述绝缘体的外侧,并且通过所述绝缘体与所述内电极间隔开。

在烹饪的过程中,当内锅中的液体,例如沸腾的水或蒸汽冷凝形成的水,接触到伸入内锅中的防溢组件的内电极和外电时,与控制装置连接的内电极和外电极通过液体导通,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电流或电压信号。控制装置接收到该电流或电压信号后,可以调整加热装置的加热参数(例如加热功率),防止产生溢锅现象。

此外,内电极和筒状的外电极通过分别设置在绝缘体的绝缘体通孔中和套设在绝缘体的外侧而形成为一体的组件,便于将它们一次整体地安装至烹饪器具中,降低了烹饪器具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而且,绝缘体和内电极均设置在筒状的外电极中,使得防溢组件外形美观,成本也相对较低。

可选地,所述外电极的上端设置有沿所述外电极的周向设置的凸缘。

可选地,所述绝缘体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内电极和/或所述外电极与所述绝缘体过盈配合。

可选地,所述外电极的下端部具有缩口结构,以将所述外电极固定至所述绝缘体。

可选地,所述绝缘体通孔包括开口向下的喇叭状的凹部,所述通孔的直径被构造为从所述凹部的根部到所述绝缘体的底端逐渐增加,所述内电极突出于所述凹部的根部。

可选地,所述内电极包括导电外壳以及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导电外壳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防溢组件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所述盖体与所述煲体之间能够形成烹饪空间。所述防溢组件为上述任何一种防溢组件,所述防溢组件安装至所述盖体并且伸入所述内锅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防溢电极的所述内电极和所述外电极分别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位于外侧面的面盖、位于内侧面的内盖以及位于所述面盖和所述内盖之间的内衬,所述内衬和所述内盖分别设置有内衬通孔和内盖通孔,所述防溢组件穿过所述内衬通孔和所述内盖通孔,位于所述防溢组件的外电极的上端的凸缘搭接在所述内衬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防溢组件与所述内衬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防溢组件与所述密封圈过盈配合。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俯视示意图;以及

图4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防溢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防溢组件。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以电饭煲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及其防溢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主要包括煲体110、盖体120、防溢组件200以及控制装置(未示出)。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

如图1所示,煲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大体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内锅11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1进行清洗。内锅111的顶部具有圆形的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该顶部开口向内锅111中盛放待烹饪的食材,诸如米、汤等。煲体110中可以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11的加热装置(未示出)。加热装置可以为发热丝或者电磁加热装置等任何合适的加热装置。

盖体120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110的内锅111。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120和内锅111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盖体120上安装有用于防止产生溢锅现象的防溢组件200。具体地,如图2所示,盖体120包括面盖(未示出)、内衬121以及内盖122。其中,面盖位于盖体120的外侧面,以覆盖设置在盖体120中的各种元器件,并且还可以装饰盖体120。内盖122位于盖体120的内侧面。内衬121设置在面盖与内盖122之间。防溢组件200可以安装在盖体120的内衬121上。

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内衬121设置有内衬通孔(未示出)。内盖122对应地设置有内盖通孔122A。防溢组件200穿过内衬通孔和内盖通孔122A并且伸出盖体120从而伸入内锅111中。防溢组件200与内衬通孔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圈130。密封圈130可以由例如硅胶的弹性材料制成。一方面,密封圈130可以防止烹饪空间中的水蒸气进入盖体120中而影响设置在盖体120中的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另一方面,防溢组件200可以通过与密封圈130过盈配合而安装至盖体120的内衬121。防溢组件200伸出盖体120的距离可以小于或等于20mm,以保证内锅111具有足够的可用容量。

防溢组件200主要包括绝缘体210、内电极220和外电极230。此外,防溢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用于安装至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20的安装件240。下面将结合图2至图4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防溢组件200。

防溢组件200的绝缘体210可以由任何合适的绝缘材料制成。可选地,绝缘体210由弹性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体210可以由硅胶制成。绝缘体210可以呈大体圆筒形状,也可以为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方筒形状。绝缘体210中设置有沿大体轴向方向延伸的绝缘体通孔211。绝缘体通孔21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或不规则形状等任何合适的形状。只要绝缘体通孔21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接下来将要描述的内电极220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匹配即可。

内电极220安装在绝缘体210的绝缘体通孔211中。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体210可以由诸如硅胶的弹性材料制成。内电极220可以呈大体圆筒形状。绝缘体210的绝缘体通孔211的直径略小于内电极220的与之配合处的外径,以使得内电极220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并卡紧在绝缘体210的绝缘体通孔211中。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内电极220也可以通过其他任何合适的方式(例如通过二次注塑、使用粘合剂等)安装至绝缘体210。内电极220的底端可以从绝缘体通孔211伸出预定长度(例如2m-10mm)。内电极220的底端也可以位于绝缘体通孔211中或者与绝缘体通孔211的底端齐平。

内电极220可以通过例如导线等电连接件与设置在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或盖体120中的控制装置连接。

外电极230为筒状(例如圆筒状、方筒状等)。筒状的外电极230中设置有外电极通孔231。绝缘体210设置在外电极230的外电极通孔231中。也就是说,外电极230套设在绝缘体210的外侧。外电极230通过绝缘体210与内电极220间隔开。外电极230可以与内电极220同心地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外电极230可以与绝缘体210过盈配合而套设在绝缘体210的外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外电极230的下端部处通过缩口工艺形成缩口结构,以将外电极230固定至绝缘体210。缩口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并且能够将外电极230稳固地固定至绝缘体210。当然,外电极23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套设在绝缘体210的外侧。

此外,外电极230的上端还可以设置有沿周向方向设置的凸缘232。当防溢组件200安装在盖体120的内衬121上时,防溢组件200穿过内衬121的内衬通孔,并且外电极230的凸缘232可以搭接在内衬121的上表面上,以便于安装防溢组件200,并且凸缘232还可以作为限位部,防止防溢组件200进一步向下移动而伸出盖体120过长。

绝缘体210的底端可以从外电极通孔231伸出,也可以与外电极通孔231的底端齐平。相应地,设置在绝缘体210的绝缘体通孔211中的内电极220的底端可以从外电极通孔231伸出,也可以与外电极通孔231的底端齐平。外电极230可以由金属材料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导电材料制成。

外电极230同样可以通过例如导线等电连接件与设置在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或盖体120中的控制装置连接。

在烹饪的过程中,当内锅111中的液体,例如沸腾的水或蒸汽冷凝形成的水(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接触到伸入内锅111中的防溢组件200的内电极220和外电极230时,与控制装置连接的内电极220和外电极230通过液体导通,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电流或电压信号。控制装置接收到该电流或电压信号后,可以调整加热装置的加热参数(例如加热功率),防止产生溢锅现象。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内电极220和筒状的外电极230通过分别设置在绝缘体210的绝缘体通孔211中和套设在绝缘体210的外侧而形成为一体的组件,便于将它们一次整体地安装至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20中,降低了烹饪器具100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而且,绝缘体210和内电极220均设置在筒状的外电极230中,使得防溢组件200外形美观,成本也相对较低。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内电极220可以具有导电外壳223以及设置在导电外壳223中的感温元件224。导电外壳223可以由金属材料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导电材料制成。感温元件224可以是热敏电阻,例如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灵敏度较高、体积小、稳定性好。内电极220的导电外壳223和感温元件224均连接至控制装置。

一方面,当液体接触内电极220的导电外壳223和外电极230时,内电极220与外电极230之间通过液体导通,形成闭合回路,产生电流或电压信号。控制装置接收到该电流或电压信号后,可以调整加热装置的加热参数,防止产生溢锅现象。另一方面,控制装置可以基于内电极220中的感温元件224感测的温度控制烹饪过程。这样,防溢组件200既可以实现防溢,又可以实现温度感测功能,使得无需安装额外的温度感测电极,降低了烹饪器具100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此外,内电极220的导电外壳223与感温元件224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绝缘层(未示出),以避免导电外壳223与感温元件224之间的相互导通,进一步保证了导电外壳223与感温元件224彼此之间互不干扰。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内电极220中可以不设置感温元件224,内电极220可以为实心电极。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体210的下部可以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喇叭状的凹部211A。喇叭状的凹部211A设置在绝缘体通孔211中。具体地,绝缘体通孔211的直径从凹部211A的根部到绝缘体210的底端逐渐增加,以在绝缘体通孔211中形成喇叭状的凹部211A。凹部211A可以为关于绝缘体210的中心轴线对称的对称结构。凹部211A的深度(即凹部211A的根部距离绝缘体210的底端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凹部211A的深度可以为1-12mm。内电极220可以突出于凹部211A的根部。内电极220突出于凹部211A的根部的距离可以为1-20mm。

在烹饪的过程中,当容纳在烹饪器具100的内锅111中的液体开始沸腾时,防溢组件200的内电极220和外电极230通过液体沸腾产生的蒸汽导通,并且液体沸腾产生的大量蒸汽在绝缘体通孔211中的喇叭状的凹部211A中凝结成水,并且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附着在凹部211A中。此时,内电极220和外电极230与控制装置之间形成闭合回路。随着凹部211A中凝结的液体增加,内电极220与外电极230之间的电阻值变化甚至突变,回路中的电流值、电压值等也会发生变化。此时,控制装置检测到上述回路中的电流值或电压值的变化,并且基于电流值或电压值的变化调整烹饪参数(例如加热功率等),防止产生溢锅现象。例如,控制装置可以被配置为在回路中的电流值或电压值变化到预定值或变化率为预定值时,调整烹饪参数。通过设置喇叭状的凹部211A,可以在液体沸腾、液面还未上升或还未产生大量泡沫时感应到加热沸腾已经产生,能更及时地调整烹饪参数,能更有效地避免产生溢锅现象。此外,内电极220与外电极230通过蒸汽和蒸汽冷凝成的水导通,形成的闭合回路更稳定。

如上所述地,内电极220突出于凹部211A的根部。内电极220的底端可以位于凹部211A中,也可以突出于凹部211A的开口。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内电极220突出于凹部211A的开口的距离可以为1mm-8mm。

具体地,如图4所示,内电极220可以包括第一区段221和在第一区段221的底端连接至第一区段221的第二区段222。其中第一区段221的外径大于第二区段222的外径。相应地,如图2所示,绝缘体通孔211也可以包括第一绝缘体通孔和在第一绝缘体通孔的底端与第一绝缘体通孔邻接并且连通的第二绝缘体通孔。可以理解,第二绝缘体通孔位于第一绝缘体通孔与凹部211A之间。第二绝缘体通孔与第一绝缘体通孔可以同心设置。第一绝缘体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绝缘体通孔的直径。第一绝缘体通孔的直径略小于第一区段221的直径。第二绝缘体通孔的直径略小于第二区段的直径。第一绝缘体通孔和第二绝缘体通孔的邻接处形成限位部,以防止安装在绝缘体通孔211中的内电极220进一步向下移动。第一绝缘体通孔、第二绝缘体通孔以及凹部211A沿轴向方向的尺寸被配置为使得当内电极220安装在绝缘体通孔211中时,内电极220能够从绝缘体通孔211中的凹部211A的开口伸出预定长度,例如1mm-8mm。

当控制装置控制停止加热时,凝结在凹部211A中的液体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会附着在凹部211A中。如果凝结的液体不落下来,则会使得内电极220和外电极230之间的电阻值不会回到初始状态,影响下一次烹饪过程中的防溢控制。而在内电极220突出于凹部211A的开口足够长的情况下,凝结的液体可以顺着内电极220的突出部分掉落,使得下一次烹饪过程中可以进行防溢控制。

进一步地,绝缘体210的外侧壁形成有扩口结构。在扩口结构处,绝缘体210的外侧壁沿向下的方向朝向远离内电极220的方向偏离。凹部211A位于扩口结构中。由于设置了扩口结构,因此,便于在扩口结构中加工形成凹部211A。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