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584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生态池和储水池;雨水收集管出口一端位于生态池上方;储水池上方与生态池底部相连通,且储水池与生态池的连通处设有格网。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有效对雨水净化,实现对雨水的回用。
【专利说明】—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生态净化的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中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雨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实现雨水的收集、回用具有重要意义。名为“一种新型雨水收集池”(专利申请号201120484916),该专利涉及雨水的回收净化处理设备,包括储水箱,储水箱上方设有上开口,储水箱位于上开口的下方设有过滤层,储水箱上位于过滤层的上方设有进水口及排污口,进水口与房屋雨水排水管相连通,排污口连通排污管道。名为“ 一种雨水收集净化方法及装置”(专利号201010040064)的专利。该专利是先通过集雨面将雨水收集后,流入一沉淀池中进行初级沉淀净化,然后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后流入一贮水式沉淀水窖进行进一步的雨水净化,最后可将该净化后的雨水供用户使用。该专利主要是通过物理处理方法(沉淀),对雨水的净化能力较低。因此,上述专利主要采用物理处理方法,如沉淀和过滤。该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但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有一定局限性。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有效去除有机物和氮的雨水回收净化设备。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生态池和储水池;雨水收集管出口一端位于生态池上方;储水池上方与生态池底部相连通,且储水池与生态池的连通处设有格网。
[0005]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上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和循环管;循环泵分别与循环管一端及储水池下部相连通;循环管另一端出口处位于生态池上方。
[0006]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布水系统;布水系统包括布水干管和布水支管;布水干管与循环管相连;布水支管为多个,分别与布水干管相连通,且平行排布于生态池的表层;布水支管上设有多个布水孔。布水支管上的布水孔呈两排交错排布,布水孔至布水支管中轴线的垂线与重锤线的夹角为45度。
[0007]上述雨水收集管包括屋顶雨水收集管和地面雨水收集管;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格栅和沉砂池;屋顶雨水收集管和地面雨水收集管上分别设有进水阀;屋顶雨水收集管的出口一端位于生态池上方;地面雨水收集管分别通过格栅和沉砂池通向生态池上方。
[0008]生态池底部设有砾石层,其上依次设有炉渣层、细沙层和水层;砾石层厚度为IOcm,其中碌石的粒径大小为4?6cm ;炉洛层的厚度为15cm ;细沙层的厚度为25cm ;水层的厚度为30cm ;细沙层上植有水生植物;格网的网格大小为2cmX2cm。
[0009]上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水泵和回用池;回用池通过水泵与储水池相连。[0010]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利用生态池进行雨水生态净化,通过填料、植物和微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净化;通过储水池储存雨水,用于后续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且将储水池与生态池进行上下组合使用,能有效降低雨水净化所需的占地面积。本实用新型针对楼面雨水和地面雨水的不同,采用两套不同的雨水收集管进行雨水收集,有利于后续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采用循环泵将雨水不断泵入净化池中,可实现雨水的循环净化,直至达到雨水的回用标准。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有效对雨水净化,实现对雨水的回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中格网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图1中布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图3中布水孔的排布示意图;
[0015]图5为图1中雨水收集管与生态池的连接示意图。
[0016]图中,1-生态池,11-砾石层,12-填料层,13-水生植物,2_储水池,3_屋顶雨水收集管,31-楼房,4-地面雨水收集管,32、41_进水阀,42-格栅,43-沉砂池,5-布水系统,51-布水干管,52-布水支管,53-布水孔,6-格网,7-循环泵,71-循环管,8-水泵,81-回收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生态池1、储水池2、循环泵7、布水系统5、水泵8和回用池。雨水收集管包括屋顶雨水收集管3和地面雨水收集管4。屋顶雨水收集管3上设有进水阀32,且出口一端位于生态池I上方。地面雨水收集管4上设有进水阀32,且依次通过格栅42和沉砂池43通向生态池I上方,参见图5。生态池I底部设有砾石层11,其上设置填料层12。生态池I上方设置倾斜口,方便雨水顺着倾斜面留下,避免因水势过大影响填料层12。填料层12由下至上依次为炉渣层、细沙层和水层。碌石层厚度为IOcm,其中碌石的粒径大小为4?6cm ;炉洛层的厚度为15cm ;细沙层的厚度为25cm ;水层的厚度为30cm ;细沙层上植有水生植物13。生态池I底部与储水池2上方相连通,且连接处设有格网6,通过格网6承载砾石层11。结合图2,格网6的格网的网格大小为2cmX2cm。储水池2下端依次通过循环泵7和循环管71与布水系统5相连。储水池2的底部依次通过水泵8和回收管81与回用池(未画出)相连。结合图3,布水系统5包括布水干管51和多个平行排布的布水支管52,布水支管52分别与布水干管51相连通。布水支管52向下设有呈两排交错排列的布水孔53。布水孔53至布水支管52中轴线的垂线与重锤线的夹角为45度。两排布水孔之间的距离为10cm,同排相邻布水孔之间的距离为10cm,参见图4。
[0019]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0020]步骤1、构建雨水收集管道系统,包括屋顶雨水收集管3和地面雨水收集管4。屋顶雨水成分性对简单、污染成分少,因此,直接通过管道将雨水引入到生态池I中。地面雨水成分复杂,含有一定的悬浮物,为此,地面雨水首先经过格栅42和沉砂池43后再进入生态池。
[0021]步骤2、构建生态净化池。生态池I底部是砾石层11,其中砾石的粒径大小为4?6 cm,厚度为10 cm,在砾石上是15 cm的炉渣层,而在炉渣层上是25 cm的细沙层,在细沙层上是30 cm的水层。在细沙层上种植水生植物13。
[0022]步骤3、构建格网,在生态池I下是格网6,其格网网眼为正方形,网眼边长为2 cm。
[0023]步骤4、构建储水池。储水池2在格网6下方,主要收集经生态池净化的雨水。
[0024]步骤5、放置循环泵。在储水池2中放一循环泵7,通过循环泵7将储水池2中的水泵入到生态池I表面。
[0025]步骤6、设置布水系统。在生态池I表面设布水系统5,主要由布水干管51、布水支管52和布水孔53组成。具体实施为,将布水支管52连接在布水干管51上,并在布水支管52上打两排圆形布水孔53,布水孔53与布水支管垂线呈45度夹角,2排布水孔交替排列,2排布水孔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0cm。通过生态池表面的布水系统5将水均匀地分配在生态池I的基质上,经生态池I净化后的水体再次回到储水池2中。根据处理水质的要求,可以通过循环泵7不断地将水泵入到生态池I上,通过生态池循环地净化污水。
[0026]步骤7、构建回用系统。在储水池2中放置水泵8,将净化后达到排放标准的水泵入到回用池中以实现水体的回用,该水体可用作厕所冲洗水或园林植物绿化用水。
【权利要求】
1.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管、生态池和储水池;所述雨水收集管出口一端位于所述生态池上方;所述储水池上方与所述生态池底部相连通,且储水池与生态池的连通处设有格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和循环管;所述循环泵分别与所述循环管一端及储水池下部相连通;所述循环管另一端出口处位于所述生态池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布水系统;所述布水系统包括布水干管和布水支管;所述布水干管与所述循环管相连;所述布水支管为多个,分别与布水干管相连通,且平行排布于所述生态池的表层;所述布水支管上设有多个布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支管上的布水孔呈两排交错排布,所述布水孔至布水支管中轴线的垂线与重锤线的夹角为45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管包括屋顶雨水收集管和地面雨水收集管;所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格栅和沉砂池;所述屋顶雨水收集管和地面雨水收集管上分别设有进水阀;所述屋顶雨水收集管的出口一端位于所述生态池上方;所述地面雨水收集管分别通过所述格栅和沉砂池通向所述生态池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池底部设有砾石层,其上依次设有炉渣层、细沙层和水层;所述砾石层厚度为10cm,其中砾石的粒径大小为4?6cm ;所述炉洛层的厚度为15cm ;所述细沙层的厚度为25cm ;所述水层的厚度为30cm ;所述格网的网格大小为2cmX2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包括水泵和回用池;所述回用池通过水泵与所述储水池相连。
【文档编号】E03B3/02GK203559452SQ201320720784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徐德福, 管益东, 郑建伟, 王其 申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