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23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主要适用于公路与泥石流沟交接部位的泥石流排导等类似工程。



背景技术:

我国公路延绵数万公里,在公路修建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天然沟谷,若沟谷较深或较大,具备修筑桥梁的条件,则以桥梁跨越;若沟谷较浅或较小,则只能通过涵洞与公路相接,这就会遇到泥石流在衔接处如何顺畅排泄的问题。通过近几年跨公路涵洞的运行情况调查,发现多数涵洞被集中下泄的泥石流或零星下泄的泥石流堵塞,14.3%的涵洞在进洞口被完全堵塞,85.7%的涵洞在洞内或出洞口被堵塞,因此,确保涵洞内泥石流能够通畅排泄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涵洞的结构设计,扩大泥石流排泄空间、减小泥石流下泄的阻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旨在扩大泥石流排泄空间、减小泥石流下泄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该导排结构布置于原始沟谷中间,该原始沟谷的下游侧横有公路,公路底部修筑有涵洞,涵洞上方与路面之间回填石渣,石渣外侧筑有挡墙,对应于挡墙下方、在涵洞底部设有挡墙基础,其特征在于:在原始沟谷中修造明渠并与涵洞相衔接;所述涵洞以进洞口为起点沿洞轴线向两侧分别外扩角度Q°呈喇叭状;涵洞沿洞轴线的纵向坡i大于明渠段的纵向平均坡度;涵洞的出口端与挡墙结合部位以1:N的斜坡向上延伸至当墙外侧。

所述角度Q°为5~12°。

所述纵向坡i大于明渠段的纵向平均坡度。

所述斜坡N为5~10。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为解决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易被堵塞而失去其功能的难题,提供一种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将涵洞在水平向(沿排泄方向)设置成喇叭形,并在涵洞中部至出口处设置竖向扩散段,从而扩大了泥石流排泄空间、减小了泥石流下泄的阻力和跨公路涵洞被泥石流堵塞的风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中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跨公路泥石流沟排导结构,该导排结构布置于原始沟谷4中间,该原始沟谷的下游侧横有公路101,公路底部修筑有涵洞2,涵洞上方与路面之间回填石渣102,石渣外侧筑有挡墙3,对应于挡墙下方、在涵洞底部设有挡墙基础3-1,在原始沟谷4中修造明渠1并与涵洞2相衔接;涵洞2以进洞口为起点沿洞轴线向两侧分别外扩角度Q°呈喇叭状;涵洞2沿洞轴线的纵向坡i应大于明渠1段的纵向平均坡度;涵洞2的出口端与挡墙3结合部位以1:N的斜坡向上延伸至当墙外侧。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a.明渠1:以原始沟谷4的地形为基础,进行开挖拓宽与原始沟谷4的沟床纵向坡相近的明渠1,使得沟内泥石流平稳归槽,避免多向流淌;

b.涵洞2:原始沟谷4的下游侧横有公路101,在公路底部修筑与明渠1相衔接的涵洞2,并在涵洞2上方与路面之间回填石渣102;该涵洞以进洞口为起点,沿洞轴线向两侧分别扩张一定角度Q°(Q°一般为5~12°),使得涵洞2在平面上呈喇叭状;确保泥石流经明渠1后流入涵洞2后,行进断面不断增大,有效释放泥石流扩散中产生的阻力;涵洞2沿洞轴线的纵向坡i也是泥石流能否顺畅排泄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纵向坡i应大于明渠1的纵向平均坡度,如有条件,尽力加大涵洞2的纵向坡度,以提高泥石流下泄时的冲击力,增大通过的可能性;

涵洞2的过流断面应根据泥石流来流量计算确定,涵洞的结构受力与配筋应结合公路101的动荷载、回填石渣102等荷载综合计算确定;

c.挡墙3: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涵洞2在洞内或出洞口被堵塞,针对此现象,在回填石渣102外侧修筑挡墙3,对应于挡墙下方、在涵洞2底部设有挡墙基础3-1,在涵洞2的出口端与挡墙3结合部位以1:N(N一般为5~10)的斜坡向上延伸至挡墙3外侧,从而有效加大了涵洞2内泥石流的排泄断面,释放了泥石流扩散中产生的阻力,确保泥石流在涵洞内2不会被堵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