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2348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浇带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浇带预处理装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底板钢筋为双层双向钢筋,而后浇带位置的钢筋密集,且须设止水钢板,因此对后浇带的处理比较复杂。在等待浇筑后浇带的时间里,钢筋部分已生锈、余泥渣物、积水较多,而且在浇筑后浇带施工中,止水钢板伸出挡住下落混凝土,致使混凝土在该个位置出现不密实、蜂窝等质量通病,是后浇带施工一大难点。目前:后浇带混凝土质量不达标,对应位置出现渗漏等质量问题时,一般采用钻孔灌浆,将有沉渣、裂缝的位置进行充填,达到了堵漏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有以下缺点:1、渗漏的位置不确定性,导致钻孔位置有可能正好处在钢筋的位置,在钻孔的时候损伤钢筋;2、在后浇带出现渗漏的情况下,一般是因为相应位置出现裂缝或者混凝土不密实,在相应的位置钻孔,也不能保证混凝土不密实、漏水的位置就是所在位置,可能存在渗漏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浇带预处理装置,其能在不损伤后浇带钢筋的情况下,对后浇带进行封堵不漏,施工更加便利。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浇带预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浇带上的止水钢板以及至少一个注浆管单元,所述注浆管单元包括水平管以及与所述水平管连通的至少一根竖直管,所述水平管位于所述止水钢板的下方,所述水平管上设置有多个出浆孔单元。

所述出浆孔单元之间的距离为150mm-250mm。

所述出浆孔单元包括呈十字形排列的四个孔。

所述竖直管与所述水平管通过螺纹套头连接。

所述竖直管与所述水平管垂直设置。

所述水平管和所述竖直管的直径均为8mm-12mm。

所述止水钢板包括镶嵌在底板混凝土内的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并外露于底板混凝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朝向后浇带底部倾斜设置。

所述水平管绑扎在后浇带的钢筋上,所述竖向管也绑扎在钢筋上。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浇带预处理装置,其能在不损伤后浇带钢筋的情况下,对后浇带进行封堵补漏,施工更加便利。

(2)出浆孔单元的设置可以使喷出的水泥浆的喷射范围更加广。

(3)注浆管单元可以进行预埋,避免后期钻孔,保证钢筋不受损伤。

(4)对容易出现沉渣、混凝土不密实等位置更加具有针对性,便于后处理施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施工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预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预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预处理装置的注浆管单元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浇带预处理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浇带上的止水钢板3以及至少一个注浆管单元2,注浆管单元2包括水平管21以及与所述水平管21连通的至少一根竖直管22,所述水平管21位于止水钢板3下方,所述水平管21上设置有多个出浆孔单元211。

其中,所述止水钢板3包括镶嵌在底板混凝土内的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并外露于底板混凝土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端部朝向后浇带底部倾斜设置,其作用是可改变水的渗透路径,延长水的渗透路线。

如图3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注浆管单元2包括水平管21和与水平管21连通的三根竖直管22,竖直管22分别位于水平管21的两端和中部。水平管21位于止水钢板3正下方并绑扎在后浇带的钢筋上。水平管21可以由若干根管插接形成,水平管21上设置有出浆孔单元211,出浆孔单元211之间的距离为150mm-250mm,出浆孔单元211包括呈十字形排列的四个孔,喷浆范围更加广泛,覆盖面更加完整,能够将漏洞充分填堵。所述竖直管22与所述水平管21垂直设置。所述竖直管22与所述水平管21通过螺纹套头23连接。所述水平管21和所述竖直管22的直径均为8mm-12mm。竖直管22的长度根据止水钢板的设置标高进行确定。向竖直管22中压入水泥浆,水泥浆可从出浆孔单元211的孔喷出,对后浇带中的不密实、裂缝的位置进行填补。

在底板施工完成一段时间后,方能进行后浇带的浇筑施工。因此在底板施工完成到后浇带施工这段时间里,先将本装置的具体位置在后浇带上确定,在后浇带的位置上列出每个注浆管单元,待能够浇筑后浇带时,安装注浆管单元就能快速定位注浆管单元,提高施工效率。安装注浆管时,先将水平管穿插安装并绑扎在后浇带的钢筋上,水平管设置在止水钢板的正下方,待水平管安装完成后,然后再将竖直管旋装在水平管上,同时绑扎在钢筋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注浆管单元,最后将纵向管的口部进行临时封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