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盖,尤其是涉及一种分体式井盖。
背景技术:
井盖,用于遮盖道路或家中深井,防止人或者物体坠落。现有的井盖将盖体与井圈活动连接,安装时只需将井圈安装于路面井盖安装坑内就可以完成整个井盖的安装,盖体与井圈为一体,不能单独分离,而城市当中道路上具有大量的井盖,如果能在其表面印上图案及文字等信息,则具有极大的传播价值,但现有的井盖由于盖体和井圈为活动连接在一起,如在其上印上图案及文字等信息作为宣传,待需要更换宣传信息时,则需要更换整个井盖或是将盖体从井圈上分离,更换印有新宣传图案及文字的盖体,导致了更换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在此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井盖,该井盖在井盖上盖覆一印制有宣传信息的盖体,且盖体与井盖之间为可以拆卸,既能够实现通过井盖进行宣传,又能够解决宣传信息载体不易更换的问题,更换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分体式井盖,包括井圈、井盖及第一盖体,所述井盖盖合于所述井圈的通孔上,所述第一盖体可以拆卸的盖覆于所述井盖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盖体上表面上印制有宣传信息。通过将印制有宣传信息的盖体盖覆于井盖上表面,实现了通过井盖进行宣传的作用,此外,盖体是可以拆卸的盖覆在井盖上表面上,因此,可以方便的更换 印制有宣传信息的盖体,便于更换宣传信息载体,降低了更换宣传信息载体的成本。
为了进一步扩大井盖的宣传力,在此所作的改进是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一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可以拆卸的盖覆于所述井圈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盖体上表面上印制有宣传信息。
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更换盖体,所作的改进是在所述第一盖体和/或所述第二盖体上分别设有第一起吊槽、第二起吊槽,所述第一起吊槽的侧壁内侧设置有凸台A,所述第二起吊槽的侧壁内侧设有凸台B;所述凸台A的左右两侧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凸台B的左右两侧侧壁上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需要更换井盖盖体时,通过起吊槽可以方便的将盖体吊起,使得盖体的更换更为方便,快捷。
为了能够保证在盖体起吊过程中能够平稳,在此的改进是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和/或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使得吊绳在安装过程中更方便,更易达到平衡。
为了能够保证在盖体在起吊过程中能够受力均匀,从而保证盖体的平稳,在此所作的改进是将设置在第一盖体上的第一起吊槽和/或设置在第二盖体上的第二起吊槽至少为两个,且所述第一起吊槽均匀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上,和/或所述第二起吊槽均匀的设置在所述第二盖体上。
进一步地,还增设第一吊环和/或第二吊环,所述第一吊环包括第一活动端和第二活动端,所述第一活动端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二活动端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第二吊环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所述第二自由端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四安装孔内。通过起吊机挂钩可以方便地勾住吊环,从而吊起盖体,方便地实现 了盖体的更换。
与现有井盖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井盖具有很好的宣传力,且宣传信息载体易更换,更换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盖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第一起吊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第二起吊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井圈,2-井盖,3-第一盖体,4-第二盖体,5-第一起吊槽,6-第二起吊槽,7-凸台A,8-凸台B,9-第一安装孔,10-第二安装孔,11-第三安装孔,12-第四安装孔,13-第一吊环,14-第二吊环,15-第一活动端,16-第二活动端,17-第一自由端,18-第二自由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井盖,包括井圈1、井盖2及第一盖体3,所述井盖2盖合于所述井圈1的通孔上,所述第一盖体3可以拆卸的盖覆于所述井盖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盖体3上表面上印制有宣传信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一可以拆卸的盖覆于井圈1上表面的第二盖体4,所述第二盖体4上表面上印制有宣传信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和/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盖体3上设有第一起吊槽5,所述第一起吊槽5的侧壁内侧设置有凸台A7,所述凸台A7的左右两侧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孔9和第二安装孔10,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安装孔9与第二安装孔10可以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能够使吊绳在安装过程中更易达到平衡。
而第一起吊槽5可以为一个,但最好是至少为两个,当第一起吊槽5至少为两个时,其均匀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3上。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或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盖体4上设有第二起吊槽6,所述第二起吊槽6的侧壁内侧设有凸台B8,所述凸台B8的左右两侧侧壁上设有第三安装孔11和第四安装孔12,如图3所示。其中,第三安装孔11与所述第四安装孔12可以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能够使吊绳在安装过程中更易达到平衡。
其中,第二起吊槽6可以为一个,但最好是至少为两个,当其至少为两个时,其均匀的设置在所述第二盖体4上。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三和/或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增设第一吊环13,所述第一吊环13包括第一活动端15和第二活动端16,所述第一活动端15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9内,所述第二活动端16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0内,如图2所示。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和/或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增设第二吊环14,其包括第一自由端17和第二自由端18,所述第一自由端17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孔11内,所述第二自由端18可以转动的安装于所述第四安装孔12内,如图3所示。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所记载的第一盖体3可以拆卸的盖覆在井盖上表面的方式有很多,如直接将其盖覆于井盖上表面,井盖与盖体之间不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此本申请提供的盖覆方式为:在井盖和第一盖体上分别设置相匹配的安装孔,此安装孔可以是螺纹孔,此时配合螺丝即可将第一盖体盖覆在井盖上表面上;此安装孔也可以不为螺纹孔,当不为螺纹孔时,可以通过膨胀螺丝将第一盖体固定在井盖上表面上。此种方式既实现了第一盖体固定在井盖上表面,又方便第一盖体的拆卸更换。
在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中所记载的第二盖体4可以拆卸的盖覆在井圈上表面的方式有很多,如直接将其盖覆与井圈上表面,在此,第二盖体4盖覆于井圈上表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第一盖体1盖覆于井盖上表面的方式。
本实用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