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防水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459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防水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下室深度越来越大。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常采用抗浮锚杆来抵抗地下水对建筑物带来的浮力,抗浮锚杆的布置大多采用点状布置,其数量多、分布广,但由于抗浮锚杆要穿透地下室防水底板,是整个基础防水较薄弱点之一,一旦处理不到位,会导致整个基础防水功亏一篑。因此,抗浮锚杆部位的防水处理是地下室防水工程的处理重点。

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抗浮锚杆节点处理方法为:将抗浮锚杆钢筋与根部基层清理洁净,抗浮锚杆根部填充益胶泥,益胶泥固化后贴卷材附加层,大面卷材在抗浮锚杆根部满沾并上返一定高度,利用热熔或密封膏封口。此种防水处理方法施工简单轻松,操作方便,但是由于地下室环境潮湿,抗浮锚杆容易生锈,造成后期卷材与钢筋粘合处卷材易开口或脱落,地下水容易顺着抗浮锚杆流入到防水底板中,导致地下防水的长久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因此,如何防止抗浮锚杆被锈蚀,保证长期使用下具备足够的防水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防水建筑结构,能够防止抗浮锚杆被锈蚀,保证长期使用下具备足够的防水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防水建筑结构,包括防水底板和嵌插在所述防水底板中的抗浮锚杆,所述抗浮锚杆上露出所述防水底板表面的部分设置有抗锈蚀涂层。

优选地,所述防水底板的表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抗浮锚杆嵌插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堵漏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凹槽与堵漏材料层均呈圆柱状,且所述堵漏材料层的表面高度与所述防水底板的表面持平。

优选地,所述堵漏材料层具体为无机防水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防水底板的表面上围绕所述凹槽的区域设置有用于封堵毛细孔或裂缝的无机防水层。

优选地,所述防水底板的表面上铺设有若干层防水卷材。

优选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抗浮锚杆周向的防水护套,且所述防水护套的底部与表层的所述防水卷材的表面固定。

优选地,所述防水护套的内部以及所述防水卷材的表面均设置有防水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抗锈蚀涂层具体为环氧树脂层。

优选地,所述防水材料层具体为聚氨酯层。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地下防水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防水底板和抗浮锚杆。其中,抗浮锚杆嵌插在防水底板中,并且部分露出防水底板表面。而在抗浮锚杆上露出防水底板表面的部分上设置有抗锈蚀涂层。如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地下防水建筑结构,首先通过在抗浮锚杆露出底板防水表面的部分上设置抗锈蚀涂层,防止抗浮锚杆在潮湿环境下被锈蚀,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本实用新型对抗浮锚杆做了抗锈蚀处理,地下防水建筑结构的防水性能大幅提高,保证长期使用下具备足够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

防水底板—1,抗浮锚杆—2,抗锈蚀涂层—3,堵漏材料层—4,无机防水层—5,防水卷材—6,防水护套—7,防水材料层—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地下防水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防水底板1和抗浮锚杆2。

其中,防水底板1为地下防水建筑结构的基础部分,一般为地基等结构,抗浮锚杆2嵌插在防水底板1中,专用于抵抗向上的浮力,是抵抗其上建筑物向上移位的一种构件,其受力大小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将抗浮锚杆2上露出防水底板1表面的部分设置抗锈蚀涂层3,比如环氧树脂层或致密合金薄膜等。如此,抗锈蚀涂层3的存在,即可防止抗浮锚杆2在潮湿环境下被锈蚀。

因此,地下防水建筑结构能够防止抗浮锚杆2被锈蚀,地下防水建筑结构的防水性能大幅提高,保证长期使用下具备足够的防水性能。

在关于防水底板1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在防水底板1的表面上设置了凹槽,该凹槽主要用于安装抗浮锚杆2。具体的,可将抗浮锚杆2嵌插在该凹槽内,并且在凹槽内填充有堵漏材料层4,该堵漏材料层4具体为无机防水材料层,比如高吸水树脂(或称“水不漏”)层等,如此,可避免水流从抗浮锚杆2与凹槽的结合部位流入防水底板1。

防水底板1上设置的凹槽一般可呈圆柱状,如此堵漏材料层4也可呈圆柱状,并且堵漏材料层4的表面高度可与防水底板1的表面持平,当然略低于防水底板1的表面也是可行的。另外用于安装抗浮锚杆2的凹槽的形状也是不固定的,其余比如碗型等结构也一样可行。

本实施例还在防水底板1的表面上设置了无机防水层5,以防止水流从防水底板1的表面上渗透进入到其内部。具体的,可在防水底板1的表面上围绕凹槽的区域设置无机防水层5,该无机防水层5一般可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主要用于将防水底板1内部所存在的毛细孔或裂缝封堵,防止地下水直接从防水底板1表面渗透。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一种含有活性化合物的粉状防水涂料,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活性化合物向混凝土内部渗透,在孔隙和裂缝中形成大量不溶于水的长链状结晶,填表塞毛细孔道,从而使混凝土致密、防水。

不仅如此,本实施例还在防水底板1的表面上铺设了若干层防水卷材6,比如两层或三层PVC防水卷材等,如此进一步提高了防水底板1的防水性能。

基于同样的考虑,本实施例在抗浮锚杆2的周向上设置了防水护套7。该防水护套7的底部与处于表层的防水卷材6的表面固定连接,比如可通过打结焊接等方式相连。该防水护套7环绕抗浮锚杆2,可以对抗浮锚杆2形成一定防护。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在防水护套7的内部填充了防水材料层8,使得防水材料层8将抗浮锚杆2包裹住,如此提高了抗浮锚杆2与防水底板1结合部位的防水性能,能够避免水流顺着抗浮锚杆2流入到防水底板1内。此处优选地,该防水材料层8可以为聚氨酯层或碳纳米层等。同时,还可在防水卷材6的表面涂刷该防水材料层8,并且可重复涂刷多层。

另外,本实施例中关于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为:垫层施工完成后开始抗浮锚杆施工→抗浮锚杆钢筋及清理→涂刷环氧树脂→水不漏填充→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PVC卷材专用粘结剂满粘固定→制造防水护套→与主防水层焊接→防水护套内满填聚氨酯→抗浮锚杆及周边涂刷聚氨酯两道。

其中,抗浮锚杆2施工采用先注浆,后放置抗浮锚杆钢筋的方法。在放入抗浮锚杆钢筋12小时后,开始二次补浆,二次补浆前,将抗浮锚杆2表层浮浆清理干净,补浆时预留30mm。

之后进行抗浮锚杆2钢筋清理,在对验收合格的基面进行处理,使基层表面见坚硬洁净,用高压水枪冲洗暴露的泥土、浮浆、松动的碎石等,保证基层的洁净,抗浮锚杆2外露的钢筋采用铁刷子打磨清理干净,无浮浆等杂物。

之后进行涂刷环氧树脂步骤,环氧树脂采用丙酮来进行环氧树脂的稀释,稀释剂加15--20%。在钢筋处于干燥、坚实、清洁状态下,开始涂刷环氧树脂,涂刷均匀,涂刷2遍。涂刷高度为垫层上150mm,垫层下30mm。同时,还可将一公斤速效堵漏剂放入锅内或其它的搅拌容器内加入0.3~0.35公斤水迅速搅和成浆体,将浆体直接导入抗浮锚杆2预留30mm凹槽内。

然后进行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步骤,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前要先对基层进行反复淋水处理,使其保持在湿润状态,但不得存有明水。涂刷范围一般为抗浮锚杆2四周250mm半径范围内,涂刷用量约1.5kg/m2,厚度0.8mm-1mm。施工配合比(重量比)为水泥基渗透结晶粉料:水=1:0.25~1:0.4,先将水倒入容器中,机器快速搅拌约5分钟,搅拌做到随混合随施工,混合好的材料应从混合时起30分钟内用完。

之后进行涂刷,用硬毛刷将涂料均匀的涂刷在湿润的基层表面,应分至少两边完成,第一遍养护后以手触摸不掉粉为佳方可涂刷第二遍。涂刷每一遍时要保证施工的连续性,不得出现露底、漏刷现象,第一遍和第二遍涂刷的方向要互相垂直。

渗透结晶涂刷完毕后,开始大面积PVC防水卷材施工,PVC防水卷材大面采用空铺法施工,在抗浮锚杆2周边100mm范围内,PVC防水卷材与基层进行满粘,双层PVC之间同样采用专用粘结剂进行满粘。

紧接着需要开始制作防水护套5,根据抗浮锚杆2钢筋的外边直径确定杯口的直径,杯口的直径为钢筋外边直径+30mm。根据杯口直径,剪出一块长度为杯口直径+60mm(焊接搭接长度),宽度为70mm的PVC防水卷材条,沿长度方向包裹抗浮锚杆钢筋,竖向采用热风焊接,搭接长度为60mm,焊缝宽度为30mm。焊接完毕后,利用防水卷材自身的弹性,下部卷材水平拉伸,拉伸长度为20mm,与主防水卷材进行焊接。

最后进行聚氨酯填充及抗浮锚杆2周边涂刷聚氨酯,将杯口面彻底清理干净,达到干净、干燥要求后,即可进行聚氨酯防水层的施工。由于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膜的整体密封性好、防水层无接缝,使用简便,聚氨酯填充及抗浮锚杆周边涂刷采用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在使用时不需要现场配料,无需加入任何溶剂、不需搅拌、开盖即用,直接灌入杯口,直至杯口填满为准。抗浮锚杆2周边聚氨酯采用水平基层表面选用H型(水平型),用滚刷在水平PVC防水卷材面上涂布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在基层上,初期富有流动性,能自动流平,随着化学反应,后期流动性逐渐消失,涂料固化成膜,聚氨酯防水涂料在施工时应分层涂布,做到均匀、厚薄一致,一般可分2完成。每遍涂布之后应让涂膜有充分时间固化,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4h。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