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管埋设结构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59010阅读:1519来源:国知局
雨水管埋设结构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港口防护构筑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管埋设结构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雨水管是埋设在护岸中,便于将雨水等流体导入河流等水域中的一种水利结构。

目前,公开号为cn10211360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管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这种雨水管道的结构为:先预制雨水管,将相邻的雨水管节首尾相接,在雨水管节底部设置有预制制作,预制支座设有弧形接触面,预制支座与预制雨水管节的接触面上设有水泥砂浆。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地面上开挖沟槽,再将预制支座放入沟槽内,将预制雨水管节防止在预制支座上,预制雨水管节的首尾相连。

这种施工方法需要在地面上开挖沟槽,开挖过程中易对周围的结构造成影响。若在河岸边开挖,则施工结构受到水流冲力、结构自身的重力、应力等影响,使施工结构的水下基础等部位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管埋设结构,其具有能够保护施工结构水下基础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雨水管埋设结构,包括护岸,所述护岸内设置雨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包括墙体、位于墙体面向水域一侧的前趾,所述前趾靠近水域一侧设有预制方桩,所述墙体周围设置有将墙体和预制方桩与水域隔离的围堰,所述围堰包括砼体、竖直穿设于砼体内的钢管,所述墙体与围堰之间通过砼基础连接。

如此设置,设置围堰后,围堰将水域中的水流隔绝于外,留出空间以供工人施工。前趾处设置的预制方桩既够提高墙体的自身强度,围堰中设置的钢管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提高围堰的强度;围堰和墙体之间通过砼基础连接,砼基础将围堰和墙体连接成一体后,围堰、砼基础、墙体形成一个整体,在受到水流冲击力和船行波的冲击后,相较于相互独立设置的围堰,带有砼基础的施工结构更稳固,不易受损。

进一步设置:所述砼基础自墙体处向围堰处倾斜延伸,所述砼基础靠近墙体的一侧竖直高度高于其靠近围堰处的竖直高度。

如此设置,倾斜面相较于竖直面或水平面,在受到冲击力时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并且当施工结束、该结构投入使用后,倾斜面能够便于雨水管中排出的水流流入河道。

进一步设置:所述砼基础与地面之间通过土方组连接,所述土方组包括凹于地面的第一开挖槽、凸出地面的第一回填土方,所述第一开挖槽和第一回填土方与地面形成阶梯状。

如此设置,第一开挖槽和第一回填土方所形成的阶梯状结构能够增大土方组与砼基础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连接面积后,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固。

进一步设置:所述雨水管包括埋设于护岸处的第一管道、位于护岸背离水域一侧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对接。

如此设置,雨水管分为若干段管道后,每段管道的长度变短,便于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操作。

进一步设置:所述雨水管伸出墙体的一端背离地面一侧设有砼踏步。

如此设置,砼踏步覆盖在雨水管上,能够对雨水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当雨水管上方的土方有行人或车辆往来、对地面施加压力时,雨水管所受的压力已经被砼踏步均匀分散,降低雨水管局部受力开裂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雨水管背离地面一侧的设有第二开挖槽,所述第二开挖槽自墙体处向背离水域一侧延伸。

如此设置,设置第二开挖槽后,能够有充足的空间用于施工埋设雨水管。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减小对雨水管的压力,降低雨水管意外受损的可能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砼踏步中设置有钢筋网片。

如此设置,钢筋网片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能够提高砼踏步的强度,即便砼踏步受力产生裂缝,也会由钢筋网片将其相连,不易断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管埋设方法,其具有能够在施工中起到保护水下基础、使整体结构稳定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雨水管埋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墙体面向水域的一侧打入预制方桩,预制方桩打入地面一端的高程为-4.40m,预制方桩的另一端的高程为2.293m;

s2:在墙体面向水域的一侧设有两圈同心设置的围堰,靠近墙体的一圈围堰与预制方桩之间预留有一段距离;

s3:在围堰与预制方桩之间预留的距离处设置土方组,土方组包括凹于地面的第一开挖槽和高于地面的第一回填土方,第一开挖槽和第一回填土方在地面上呈阶梯状分布;

s4:在土方组背离地面的一侧浇筑砼基础,砼基础靠近墙体一侧的竖直高度大于砼基础背离墙体一侧的竖直高度;

s5:拆除护岸的墙体,在墙体背离水域的一侧挖设第二开挖槽,在第二开挖槽处埋入雨水管,雨水管自墙体向水域一侧延伸,雨水管伸出墙体的一端面向地面一侧与砼基础抵触;

s6:在雨水管处浇筑砼墙身,在雨水管背离水域一端处浇筑砼踏步;

s7:在墙体上设置泄水孔,泄水孔位于雨水管背离地面一侧;

s8:在雨水管背离地面一侧开挖土方处填充第二回填土方。

如此设置,在打入预制方桩后,预制方桩将整个施工结构与地面相连,使施工结构与地面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如此在施工时,不易因为施工的动作而对整个施工结构造成松动影响。预制方桩打入地面的深度大于其露出地面的高度,则提高了预制方桩与地面的连接强度。预制方桩深入地下的深度越深,其与地面之间的连接强度越高。设置两圈围堰能够防止一圈围堰受水流冲击而损坏时,能够有另一层围堰起到保护作用。围堰与预制方桩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土方组的阶梯状表面相较于平面表面,其表面积更大,在后续铺填物料时,能够有足够的表面积来尽量保证其与砼基础连接强度。砼基础的倾斜状设置使其呈三角形状,能够保证砼基础与土方组的稳定程度。在将护岸的墙体拆除时,挖设第二开挖槽的时候,此时砼基础和预制方桩对周边的结构起到减小受施工动作时造成的晃动,雨水管在放置时,与砼墙身被浇筑在一起,提高连接强度和稳固程度。砼踏步便于工人走下去视察检修。泄水孔能够起到及时排水的作用。在对雨水管施工结束后,在雨水管上填充第二回填土方,此时回填土方对雨水管施加压力,将雨水管压实在施工结构上,使整个结构稳固。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在设置砼基础、预制方桩等结构的前提下,使整个施工结构稳定;两层围堰的设置能够减小水流冲击造成的损害,以这些结构来保证施工结构水下基础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整体施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两圈围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护岸;1-1、墙体;1-2、前趾;2、雨水管;3、预制方桩;4、围堰;5、砼体;6、钢管;7、砼基础;8、土方组;9、第一开挖槽;10、第二开挖槽;11、第一回填土方;12、第二回填土方;13、第一管道;14、第二管道;15、砼墙身;16、砼踏步;17、钢筋网片;18、防渗膜;19、土工布;20、竹帘;21、水平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雨水管埋设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护岸1,护岸1面向水域的一侧设有两圈围堰4。如图2所示,两圈围堰4为同心设置,每圈围堰4均包括砼体5,砼体5侧边设置钢管6以提高强度。

如图1所示,护岸1包括垂直于地面设置的墙体1-1,在墙体1-1面向水域一侧设置前趾1-2,前趾1-2与围堰4之间通过砼基础7连接。砼基础7与地面之间通过土方组8连接。地面为倾斜设置,自墙体1-1处向围堰4处高度逐渐降低。在地面上挖设凹于倾斜地面的第一开挖槽9,在第一开挖槽9两侧堆设第一回填土方11,第一开挖槽9和第一回填土方11的整体外部结构为阶梯状,在阶梯状的地面上浇筑砼基础7,砼基础7同样设置为倾斜状,其靠近墙体1-1的一侧高于背离墙体1-1的一侧。

如图1所示,墙体1-1与地面之间通过预制方桩3连接,在墙体1-1面向水域的一侧还设有与墙体1-1相互独立的预制方桩3,其长度明显大于与墙体1-1固定连接的预制方桩3,预制方桩3被砼基础7完全封裹。砼基础7除了在土方组8上方浇筑的部分外,还包括封裹预制方桩3的部分,封裹预制方桩3的部分向墙体1-1背离水域一侧延伸,直至位于墙体1-1下方。

如图1所示,在墙体1-1背离水域的一侧还挖设有第二开挖槽10,第二开挖槽10位于墙体1-1顶部,雨水管2贯穿墙身,并且向墙身面向水域一侧伸出。雨水管2包括后期埋设的第一管道13和原先就埋设在地下的第二管道14,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对接。

如图1所示,在雨水管2上浇筑砼墙身15,在雨水管2背离水域一侧浇筑有砼踏步16。在墙体1-1上还设有泄水孔。墙体1-1背离水域的一侧还挖设有第二开挖槽12,在埋设完成雨水管2后,将第二开挖槽12内填充第二回填土方12,使其表面仍平整。

如图1和3所示,在钢管6与砼体5之间、自砼体5向钢管6依次设有防渗膜18、土工布19、竹帘20,紧贴在砼体5和钢管6之间。在围堰4的两侧还设有水平管21。

实施例2:一种雨水管埋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在墙体1-1面向水域的一侧打入预制方桩3,墙体1-1面向水域一侧的一面设置为斜面,该斜面的倾斜结构为:墙体1-1顶部面向水域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落于墙体1-1底部的截面积上。在墙体1-1底部面向水域的一侧即为前趾1-2,在前趾1-2面向水域的一侧竖直向地面内打入预制方桩3,预制方桩3的整体长度为7m,其打入地面一端的高程为-4.40m,其露出地面的一端的高程为2.293m。

预制方桩3中,长度为7m的预制方桩3为后续打入,在墙体1-1正下方还设有与墙体1-1同时施工打入的预制方桩3,该预制方桩3的长度小于长度为7m的预制方桩3。

在预制方桩3背离墙体1-1的一侧设置钢管6桩围堰4,围堰4包括位于两侧的钢管6,在钢管6之间填充砼体5。

围堰4共设置两圈,围堰4中的钢管6直径为273mm,长度需大于等于15mm。相邻的钢管6之间间距为50cm。

在钢管6与砼体5之间、自砼体5向钢管6依次贴设防渗膜18、土工布19、竹帘20,紧贴在砼体5和钢管6之间。围堰4中的砼体5高程为5.5m。围堰4的两侧设置水平管21以便起到固定的效果。

在前趾1-2面向水域一侧进行基础处理,基础处理包括在天然的地面上挖设第一开挖槽9、填设第一回填土方11,第一回填土方11和第一开挖槽9形成阶梯状,在阶梯状的表面上浇筑砼基础7。砼基础7表面为平整的倾斜面。

墙体1-1面向水域的一侧设置为阶梯状,共有两层阶梯,拆除护岸1上的一处墙体1-1,将墙体1-1背离水域的一侧处挖设第二开挖槽10。第二开挖槽10位于墙体1-1顶部。在开挖护岸1处填入雨水管2,雨水管2包括原先就埋在墙体1-1中的第二管道14、后续安装的与第二管道14相连的第一管道13。随后在第二开挖槽10内填充第二回填土方12。

雨水管2向墙体1-1面向水域一侧伸出的一段上浇筑有砼墙身15,墙体1-1背离水域一侧浇筑砼踏步16。在砼墙身15与雨水管2之间预埋设置钢筋网片17。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