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构筑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3384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流构筑物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感潮河段排涝枢纽的导流构筑物结构。



背景技术: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保障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水文环境的影响日趋显著,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洪涝灾害的威胁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由于三角洲地区复杂的网河及口门构成,珠江三角洲河网一方面受到来自西江、北江、东江及三角洲诸河径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受强大的南海潮波系统所控制,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河网。珠三角流域暴雨往往会遭遇外江高潮位顶托,使得上游径流无法顺畅下泄,河道水位增长迅猛,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历来都是全国内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针对珠三角城市内涝灾害,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采用闸泵联合调度。即:当外江水位低于行洪河道时,采用水闸自排,当外江水位高于行洪河道时,采用泵站电排。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建成的闸泵联合调度排涝枢纽在解决三角洲地区排涝、防洪潮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现有通航河流823条,通航里程5823km,航道纵横交错,河海相连,天然成网,其为粤港澳和西南地区提供了畅通、高效的水运运输服务。闸泵联合调度排涝枢纽的运行,对河道主流形成顶冲,航道内流态紊乱、横向流速较大,对主河道的通航安全构成不利影响。为了对枢纽所排洪水进行消能,引导,常在排涝枢纽出水口处布设导墙、导墩等导流构筑物,以消除洪水对主河道的通航影响。

传统的导流构筑物的布设型式多为将出水口设计成喇叭状,并布置分散式导墙、导墩。这种布置型式,在非感潮河段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在感潮河段该布置型式存在着导流墩或导流墙背水面回流强度较大,对导流构筑物自身的结构安全较为不利;在排洪流量较大时,河道中部导流墩或导流墙导流效果有限,航道内横向流速仍较大;洪水遭遇外江涨落潮时,受外江潮位影响,出水口断面束窄并使主流被挤压在一侧,航道内横向流速随之增大,流态也较为紊乱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感潮河段排涝枢纽的导流构筑物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流构筑物结构,包括设置在枢纽出水口中心处的导流墙,所述导流墙包括相背且凹面分别朝向所述出水口相对两侧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朝向枢纽内江的一端相连接,形成凸出朝向枢纽内江的分流部;所述第一弧形面与相对的所述出水口一侧之间的流通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弧形面与相对的所述出水口一侧之间的流通形成第二流道。

优选地,所述分流部的端面呈弧形。

优选地,所述分流部的端面中心凸出形成尖角状。

优选地,所述导流墙还包括位于枢纽外江且与所述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相接的边墙面。

优选地,所述边墙面平行所述枢纽外江的水流方向。

优选地,所述边墙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面朝向枢纽外江的一端相接形成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沿所述枢纽外江水流方向延伸;

所述边墙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面朝向枢纽外江的一端相接形成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沿所述枢纽外江水流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端面呈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端面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用于感潮河段排涝枢纽,设置在排涝枢纽出水口处,可将洪水导流至外江中并与外江主流方向一致,可完全消除对主河道通航不利的横向流速。导流构筑物结构为一整体式结构,安全系数高,构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流构筑物结构在排涝枢纽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流构筑物结构,用于感潮河段排涝枢纽,包括设置在枢纽出水口1中心处的导流墙10。导流墙10为一整体结构,呈鱼尾型。

具体地,导流墙10包括相背的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12,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12的凹面分别朝向出水口1相对两侧(岸边)。

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12朝向枢纽内江2的一端相连接,形成凸出朝向枢纽内江2的分流部13;第一弧形面11与相对的出水口1一侧之间的流通形成第一流道101,可供涨潮洪水主流通过;第二弧形面12与相对的出水口1一侧之间的流通形成第二流道102,可供落潮洪水主流通过。

枢纽排涝时,洪水经分流部13的分隔引导,主流被分散为两股,分别沿着第一流道101和第二流道102,受到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12的约束,逐渐改变流向,最终水流横向流速被完全消除,以与外江3水流方向平行的流向,汇入主河道,不会对主河道通航构成不利影响。

分流部13的端面呈弧形。优选地,分流部13的端面中心凸出形成尖角状131,以更好地将水流分成两股。尖角状131结合弧形的端面整体呈流线形式,利于水流紧贴通过。

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12对称位于导流墙10的两侧。

进一步地,导流墙10还包括位于枢纽外江3且与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12相接的边墙面14,从而导流墙10为三面结构。

本实施例中,边墙面14为平面,平行枢纽外江3的水流方向。

边墙面14的一端与第一弧形面11朝向枢纽外江3的一端相接形成第一导向部141,第一导向部141沿枢纽外江3水流方向延伸。

第一导向部141的端面呈弧形,结构可参照分流部13设置。

边墙面14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面12朝向枢纽外江3的一端相接形成第二导向部142,第二导向部142沿枢纽外江3水流方向延伸。

第二导向部142的端面呈弧形,结构可参照分流部13设置。

导流墙10整体在枢纽出水口1处,从内江2延伸到外江3,洪水经导流墙10导流后的流向与外江主流方向一致,完全消除对主河道通航不利的横向流速。导流墙10的尺寸、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12的弧度、延伸距离可根据实际工程规模及消能效果确定。

在实际运用中,涨潮洪水主流可沿第一流道101进入外江3,落潮洪水主流可沿第二流道102进入外江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