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196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道路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不断变暖的全球气候,大雨、大暴雨已经为世人所常见,随之也常见媒体报道各地由于排水系统陈旧老化等问题出现的大量积水导致交通堵塞,,尤其是暴雨天气下,经常出现全城规模的拥堵,严重影响着居民出行和经济发展。现有城市的排水系统多见于道路两旁的排水井,经常容易被进入的沙石和垃圾等异物堵塞,疏于管理的路口即使没有下雨时,平常路上的水都难以排出。现在道路积水主要出现于城市的低洼地区,在高处的水流流向地处,在于缓坡底部的排水设施与高处相同,但需排水量大数十倍,导致低洼地区的水无法快速排出,另外沙石被水携带至低处,还会加剧排水管路的堵塞。因此现在急需一种能够在坡地低处或低洼处快速排水且不会堵塞,还能够将雨水进行收集利用的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

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包括:

雨水收集单元,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双丙聚氨酯层、第一强固透水砼层、拉结层、第二强固透水砼层、混凝土层、水稳层和夯实素土层,所述混凝土层表面一侧或两侧设有排水凹槽;

地下雨水收集管,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固定设置于所述排水凹槽内,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包括多个主收集管和连接各个主收集管的收集管接头,所述主收集管为半圆筒状,所述主收集管下部为疏水部,所述疏水部为弧形壁面,其上部为透水部,所述透水部为多孔的平板壁面;

所述收集管接头半圆筒状;

路面挡边,所述路面挡边固定设置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主收集管和所述收集管接头为可变形的PVC或PE材质,所

述收集管接头中部为风琴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管接头两端设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外表面与所述主收集管相互配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水泵和储水罐,所述水泵和储水罐设置于所述双丙聚氨酯层表面,所述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主收集管相连接,所述储水罐与所述水泵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内皆均匀分布孔隙结构,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的粒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的粒径为5-10mm,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的粒径为10-30mm。

进一步的,还包括腰壁,所述腰壁固定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两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多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其下端穿过所述拉结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下表面上设有多个条形突起,所述条形突起内设有拉结筋,所述混凝土层上设有拉结筋槽,所述条形突起与所述拉结筋槽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拉结层为六边形网状纤维。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①本实用新型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能够透过、过滤、净化和收集雨水,能够对雨水进行蓄水和储存,能够收集利用城市雨水;

②本实用新型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能够快速排水,不会堵塞,防止路面积水,防止交通事故;

③本实用新型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表面平整,能够进行任意角度弯曲,能够适应各种道路和各种缓坡,结构坚固,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附图如下,

图1为实施例1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拉结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所述主收集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所述收集管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所述收集管接头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雨水收集单元,2、地下雨水收集管,3、路面挡边,4、腰壁,5、固定柱,6、拉结筋,7、水泵,8、储水罐,9、管道,11、双丙聚氨酯层,12、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3、拉结层,14、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5、混凝土层,16、夯实素土层,17、排水凹槽,18、水稳层,21、主收集管,22、收集管接头,141、条形突起,151、拉结筋槽,211、疏水部,212、透水部,221、风琴结构,222、插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包括:

雨水收集单元1,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双丙聚氨酯层11、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拉结层13、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混凝土层15、水稳层18和夯实素土层16,所述混凝土层15表面两侧设有排水凹槽17;

地下雨水收集管2,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2固定设置于所述排水凹槽17内,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2包括多个主收集管21和连接各个主收集管21的收集管接头22,所述主收集管21为半圆筒状,所述主收集管21下部为疏水部211,所述疏水部211为弧形壁面,其上部为透水部212,所述透水部212为多孔的平板壁面;

所述收集管接头22半圆筒状;

路面挡边3,所述路面挡边3固定设置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两侧。

优选的,所述夯实素土层16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

优选的,所述路面挡边3为沥青路面或者混凝土路面。

进一步的,所述主收集管21和所述收集管接头22为可变形的PVC材质,所述收集管接头22中部为风琴结构221。

优选的,所述风琴结构221为横截面宽度不变且周长周期性变化的半圆形柱体结构。

优选的,各个所述主收集管21与各个所述收集管接头22交替通过粘接剂首尾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内皆均匀分布孔隙结构,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的粒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的粒径为5mm,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的粒径为10mm。

进一步的,所述拉结层13为六边形网状纤维。

所述双丙聚氨酯层11能够保护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所述拉结层13能够起到拉结和提高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强度的作用,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具有过滤、渗透和净化的作用,所述混凝土层15具有蓄水和封闭的作用。

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2能够将雨水引流至外部管路,排出或者对雨水进行利用。

所述收集管接头22可进行任意角度弯折,便于连接所述主收集管21。

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设置于双侧缓坡或者道路两侧,能够快速排水,并且不会堵塞,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2,上部透水,下部不透水,具有优异的集水和排水功能。

实施例2

如图5和图6所示,一种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包括:

雨水收集单元1,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双丙聚氨酯层11、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拉结层13、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混凝土层15、水稳层18和夯实素土层16,所述夯实素土层16表面两侧设有排水凹槽17;

地下雨水收集管2,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2固定设置于所述排水凹槽17内,所述地下雨水收集管2包括多个主收集管21和连接各个主收集管21的收集管接头22,所述主收集管21为半圆筒状,所述主收集管21下部为疏水部211,所述疏水部211为弧形壁面,其上部为透水部212,所述透水部212为多孔的平板壁面;

所述收集管接头22半圆筒状;

路面挡边3,所述路面挡边3固定设置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两侧。

优选的,所述夯实素土层16的高度由设置所述排水凹槽17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升高。

进一步的,所述主收集管21和所述收集管接头22为可变形的PE材质,所述收集管接头22中部为风琴结构221。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管接头22两端设有插入部222,所述插入部222外表面与所述主收集管21相互配合。

优选的,所述插入部222为半圆柱形。

优选的,各个所述主收集管21与各个所述收集管接头22交替插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收集管21底部为不透水的弧面结构。

雨水通过所述双丙聚氨酯层11、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所述拉结层13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到达所述主收集管21上表面,由防止过快渗透的同时留有一定透水性,雨水量过少时能够透水保护地下水的水位,雨水量大时能够将大部分水引流至所述主收集管21进行收集。

进一步的,还包括水泵7和储水罐8,所述水泵7和储水罐8设置于所述双丙聚氨酯层11表面,所述水泵7通过管道9与所述主收集管21相连接,所述储水罐8与所述水泵7相连接。

所述水泵7能够将所述主收集管21内的水送至所述储水罐8进行储存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内皆均匀分布孔隙结构,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的粒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的粒径为10mm,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的粒径为30mm。

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的粒径逐渐增大,透水速度逐渐提高,以防止产生积水,使得水能够顺利渗透至所述主收集管21。

进一步的,还包括腰壁4,所述腰壁4固定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15两侧。

优选的,所述腰壁4为块状混凝土的壁面结构,所述腰壁4能够为所述混凝土层15提供两侧的加固和支撑,进而提高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整体强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多个固定柱5,所述固定柱5上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其下端穿过所述拉结层13设置于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内。

所述固定柱5能够加强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之间的连接,所述拉结层13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竖直方向的变形,所述固定柱5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和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水平方向发生变形,进而大大提高所述集水系统上部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下表面上设有多个条形突起141,所述条形突起141内设有拉结筋6,所述混凝土层15上设有拉结筋槽151,所述条形突起141与所述拉结筋槽151相配合。

所述条形突起141与所述拉结筋槽151相互配合,能够防止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与所述混凝土层15变形,所述拉结筋6能够大大提高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与所述混凝土层15的抗拉强度,进而提高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与所述混凝土层15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拉结层13为六边形网状纤维。

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设置于单侧缓坡或者道路两侧,能够快速排水,并且不会堵塞。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强固透水砼层12的粒径为7mm,所述第二强固透水砼层14的粒径为15mm。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的透水砼为透水混凝土,是由骨料、水泥、增强剂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纤维网为网状聚丙烯纤维。

优选的,所述夯实素土层16为经过夯实的天然沉积土层中没有掺杂其他杂质的密度细腻均匀且有一定粘稠度的土层。

优选的,所述水稳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层。采用水泥固结级配碎石,通过压实,养护完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地下雨水收集管系统,能够透过、过滤、净化和收集雨水,能够对雨水进行蓄水和储存,能够收集利用城市雨水,能够快速排水,不会堵塞,防止路面积水,防止交通事故,表面平整,能够进行任意角度弯曲,能够适应各种道路和各种缓坡,结构坚固,安装方便。本实用新型可在城市道路技术领域广泛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