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移式桩基础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6036发布日期:2018-12-05 20:17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移式桩基础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桩基础浇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移式桩基础模具。



背景技术:

桩基础是一种承载能力高、适用范围广、历史久远的基础形式。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桩基的类型、工艺、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港口、桥梁等工程中。桩基础的作用是将荷载传至地下较深处承载性能好的土层,以满足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桩基础的承载能力高,能承受竖直荷载,也能承受水平荷载,能抵抗上拔荷载也能承受振动荷载,是应用最广泛的深基础形式。

现有技术中,工地施工多使用装配式施工,对于桩基础施工中的吊装方案通常使用旋转法、滑行法。设备复杂,旋转法对空间要求较大;采用滑行法吊装桩基础时,桩基础在移动过程中容易产生震动,导致桩基础结构遭受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滑移式桩基础模具,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既可实现桩基础的浇筑,同时方便桩基础的吊装,方便快捷,保证吊装过程中桩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滑移式桩基础模具,包括由模具底板和模具侧板拼装组成的模具第一本体和模具第二本体,所述模具第一本体的一端开口,所述模具第二本体两端均开口,所述模具第一本体开口端与所述模具第二本体其中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模具第二本体内设有与对应的所述模具侧板垂直的隔板和转轴,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模具第一本体和所述隔板之间,所述模具第二本体的底部均匀布设有多个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模具第一本体浇筑桩基础,桩基础的一端与转轴粘在一起,通过隔板防止浇筑时混凝土浆从模具第二本体的一端流出而粘住滚轮,导致滚轮无法转动;成型后的桩基础与模具第一本体脱离后可随转轴一起旋转,吊装时桩基础的下端和模具第二本体沿着地面滑行,避免桩基础直接在地面上移动而造成磨损的情况。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模具第一本体远离所述模具第二本体的一端设有梯台状牛腿模具,所述牛腿模具内部中空且上下端均开口,所述牛腿模具的下端与两个对应的所述模具侧板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牛腿模具浇筑桩基础的牛腿,桩基础和牛腿成型后卸下牛腿模具即可,操作简便;吊装时牛腿对吊装绳索进行限制,方便吊装,可有效防止绳索从桩基础上滑落,安全可靠。

进一步,所述牛腿模具的下端设有一对卡块,所述模具第一本体两侧的所述模具侧板上设有一对与两个所述卡块一一对应的卡槽,两个所述卡块卡在对应的卡槽内将所述牛腿模具固定在所述模具第一本体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牛腿模具通过卡块卡在模具第一本体两侧的模具侧板上的卡槽内,将牛腿模具固定在模具第一本体上,拆装方便,施工进度大大提高。

进一步,所述模具第一本体和所述模具第二本体之间通过U形钢钉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模具第一本体和模具第二本体U形钢钉可拆卸连接,拆装方便,施工进度大大提高。

进一步,所述牛腿模具下端的宽度与所述模具第一本体的宽度相等。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牛腿模具内壁的两侧与对应的模具侧板表面齐平,确保牛腿与桩基础浇筑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组件与所述模具第二本体两侧的所述模具侧板转动连接且所述转轴两端套装有防止混凝土进入所述轴承组件内的橡胶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橡胶圈可防止混凝土浆进入转轴轴承内而导致轴承与转轴粘在一起,影响转轴的正常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桩基础与模具第二本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模具底板,2、模具侧板,3、模具第一本体,4、模具第二本体,5、隔板,6、转轴,7、滚轮,8、牛腿模具,9、橡胶圈,10、桩基础,11、牛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移式桩基础模具,包括由模具底板1和模具侧板2拼装组成的模具第一本体3和模具第二本体4,模具底板1和模具侧板2之间通过钢钉固定在一起,模具第一本体3和模具第二本体4均为矩形状的槽体,模具第一本体3的一端开口,模具第二本体4两端均开口;模具第一本体3开口端与模具第二本体4其中一端可拆卸连接,此处模具第一本体3和模具第二本体4之间优先采用U形钢钉可拆卸连接,拆装方便,施工进程大大提高。模具第二本体4内设有与对应的模具侧板2垂直的隔板5和转轴6,转轴6位于模具第一本体3和隔板5之间,模具第二本体4的底部均匀布设有多个滚轮7。浇筑时,首先将模具第一本体3和模具第二本体4连接在一起,然后向模具第一本体3的槽体内以及模具第二本体4转轴6所在的腔体内浇筑混凝土,使得桩基础10的一端与转轴6粘在一起;桩基础10成型后,吊装用的绳索捆扎在模具第一本体3上进行吊装;吊装过程中,桩基础10呈倾斜状,桩基础10的下端与模具第二本体4一起沿着地面滑行至基坑内即可,避免桩基础10直接与地面接触,确保桩基础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中,模具第一本体3远离模具第二本体4的一端设有梯台状牛腿模具8,牛腿模具8是由四块侧板组成,相邻两个侧板之间通过钢钉进行固定;牛腿模具8也可一体成型,相比较而言,这种结构桩基础成型后拆卸较为困难。牛腿模具8内部中空且上下端均开口,牛腿模具8的下端与两个对应的模具侧板2可拆卸连接。牛腿模具8的下端设有一对卡块,模具第一本体3两侧的模具侧板2上设有一对与两个卡块一一对应的卡槽,两个卡块卡在对应的卡槽内将牛腿模具8固定在模具第一本体3上;安装时,将牛腿模具8下端的两个卡块卡在对应的卡槽内即可将牛腿模具8固定在模具第一本体3上,拆装方便,施工进程大大提高。浇筑时,人工将混凝土从牛腿模具8的上端加入牛腿模具8内,待成型后拆掉牛腿模具8即可。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牛腿模具8下端的宽度与模具第一本体3的宽度相等,以便牛腿模具8底部的两侧固定在模具第一本体3两侧的模具侧板2上,确保牛腿11的形状与桩基础10匹配,使得牛腿11与桩基础10浇筑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中,转轴6的两端通过轴承组件与模具第二本体4两侧的模具侧板2转动连接且所述转轴两端套装有防止混凝土进入轴承组件内的橡胶圈9,橡胶圈9可防止混凝土浆进入转轴6轴承内,使得轴承与转轴6粘在一起,导致转轴6无法正常转动,无法实现桩基础10滑行。

除上述结构外,橡胶圈9可采用L形挡板,L形挡板位于转轴6靠近模具第一本体3的一侧,组成L形挡板的两侧板分别与对应的模具侧板2以及转轴6贴紧。浇筑时,L形挡板可防止混凝土浆进入轴承内,使得转轴6与轴承粘在一起而无法转动。相比较而言,这种结构的效果不如上述橡胶圈9,橡胶圈9可有效防止混凝土浆进入轴承内,但是L形挡板的密封性劣于橡胶圈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浇筑时,首选将模具第一本体3和模具第二本体4连接在一起,其次将牛腿模具8固定在模具第一本体3的对应位置处,然后人工向模具第一本体3、模具第二本体4以及牛腿模具8内浇注混凝土,最后待混凝土凝固成型后,拆掉模具第一本体3和牛腿模具8。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每间隔一段时间使用回弹仪测定混凝土的强度,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75%以上(一般需要7d)时方可进行吊装。

吊装时,首先将吊装绳索缠绕在模具第一本体3上,绳索捆扎的位置位于牛腿11和模具第二本体4之间的部位;然后起吊,桩基础10发生倾斜,绳索移动至牛腿11处,牛腿11对绳索进行限制,防止绳索从桩基础10上脱落,安全可靠;将桩基础10送至基坑内即可。吊装过程中,桩基础10的下端与模具第二本体4沿着地面滑行,模具第二本体4底部的滚轮7将桩基础10和模具第二本体4与地面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避免桩基础10发生磨损,确保桩基础10的完整性。另外,模具第二本体4可从桩基础10上拆卸下来重复利用,也可以同桩基础10一起埋在基坑内。相比较而言,前者更加经济适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