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3969发布日期:2019-06-13 11:58阅读:1742来源:国知局
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边坡维护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护坡。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边坡问题,如何保持边坡稳定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难点。它制约着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在铁路、公路及其他的建设项目中,边坡稳定成为了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边坡的防护一般采用搭建挡土墙,但是挡土墙的工程量较大,施工工期长。无法满足植被的生长,这给边坡的生态造成较大的破坏。后来人们采用在边坡上搭设框格梁的方式进行改良,在边坡土体内部建设框格梁,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又可以在框格梁内部种植植被,减小边坡的生态破坏。另外边坡的植被可以较好的减少边坡土体的水土流失。然而传统的边坡框格梁建造较为麻烦,需要在施工现场开挖土体,然后在其上搭设模板,灌注混凝土,再对其进行养护。这种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方法会产生大量的建造垃圾,如泥浆、砂浆、混凝土块等等,污染边坡的土体。

因此,目前亟需寻求一种即可以增加边坡稳定性、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且适宜边坡植被生长的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显得十分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包括至少两个框架梁本体;框架梁本体上形成有连接凹槽和连接凸起;相邻的两个框架梁本体首尾相连,连接凹槽与连接凸起相适配而卡接,使得两个框架梁本体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梁本体呈方形框架结构,一侧设置有连接凹槽,另一侧设置有连接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凸起呈“T”状体,与此相对应的,连接凹槽的形状与连接凸起相适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梁本体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机构,该钢筋骨架机构包括箍筋、架立箍筋和弯筋;箍筋、架立箍筋和弯筋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箍筋设置有若干,呈方框结构,等距布设于框架梁本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架立箍筋沿着框架梁本体长度方向布设,用于连接若干箍筋的四周,弯筋布设于箍筋内,用于连接端部箍筋和架立箍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梁本体端部靠近连接凹槽位置设置有连接孔,与此相对应的,连接凸起上形成有与连接孔相适配的导向孔,连接凹槽与连接凸起相适配而卡接,连接孔与导向孔通过定位机构用于将两个框架梁本体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连接杆和螺母;连接杆穿过连接孔与导向孔,通过螺母紧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杆一端设置有连接底座,另一端形成有螺纹;连接杆、连接底座和螺纹固定连接,一体成型;螺纹与螺母转动连接,螺纹外套接有连接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梁本体埋设于坡面底部,且框架梁本体与坡面留有距离,框架梁本体内填充有填土,填土上种植有植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框格梁可以通过将连接凸起塞入相邻框格梁的连接凹槽中,然后将连接杆穿过连接孔,并固定该连接杆而将两个框格梁拼接在一起。该方法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速度较快;

2.本实用新型的框格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建筑垃圾,对边坡土质的破坏较少。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方法相比,能更好的减少施工对边坡植被的影响;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框隔梁可以满足边坡上植被的生长。框格梁内部填入土体,植被就可以在边坡上生长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框格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框格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钢筋骨架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杆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框架梁本体1,连接孔2,连接凹槽3,连接凸起4,箍筋5,架立钢筋6,弯筋7,植被8,连接杆9,连接底座10,连接螺母11,连接帽12,螺纹13,填土14,坡面15,导向孔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如图1-5所示,预制装配式生态框格梁,包括至少两个框架梁本体1;框架梁本体1上形成有连接凹槽3和连接凸起4;相邻的两个框架梁本体1首尾相连,连接凹槽3与连接凸起4相适配而卡接,使得两个框架梁本体1固定。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框格梁1可以通过将连接凸起4塞入相邻框格梁1的连接凹槽3中,然后将连接杆9穿过连接孔2,并固定该连接杆9而将两个框格梁1拼接在一起;该方法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速度较快,当然,框架梁本体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适用范围广。

框架梁本体1呈方形框架结构,一侧设置有连接凹槽3,另一侧设置有连接凸起4,连接凸起4呈“T”状体,与此相对应的,连接凹槽3的形状与连接凸起4相适配;采用上述方案,设置呈“T”状体的连接凸起4,与相适配的连接凹槽3相连接,这样连接的稳定性更好,同时,装配的效率更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框架梁本体1内部设置有钢筋骨架机构,该钢筋骨架机构包括箍筋5、架立箍筋6和弯筋7;箍筋5、架立箍筋6和弯筋7固定连接;箍筋5设置有若干,呈方框结构,等距布设于框架梁本体1内;架立箍筋6沿着框架梁本体1长度方向布设,用于连接若干箍筋5的四周,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钢筋骨架机构,使得框架梁本体1的结构强度和整体牢固性更强,进一步保证了相邻的两个框架梁本体1连接后的使用安全性;而弯筋7布设于箍筋5内,用于连接端部箍筋5和架立箍筋6,这样使得首尾相连的两个框架梁本体1的连接凹槽3与连接凸起4的端部强度更强。

框架梁本体1端部靠近连接凹槽3位置设置有连接孔2,与此相对应的,连接凸起4上形成有与连接孔2相适配的导向孔16,连接凹槽3与连接凸起4相适配而卡接,连接孔2与导向孔16通过定位机构用于将两个框架梁本体1固定;定位机构包括连接杆9和螺母11;连接杆9穿过连接孔2与导向孔16,通过螺母11紧固;连接杆9一端设置有连接底座10,另一端形成有螺纹13;连接杆9、连接底座10和螺纹13固定连接,一体成型;螺纹13与螺母11转动连接,螺纹13外套接有连接帽12,连接凸起4对应连接凹槽3,然后将连接杆9穿过连接孔2,使两个框格梁1固定,相邻两个框格梁1的固定,需要连接杆9穿过连接孔2,然后在另一端用连接螺母11固定连接杆9,然后再用连接帽12进行进一步加固,以免螺母11松落。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框格梁可以通过将连接凸起塞入相邻框格梁的连接凹槽中,然后将连接杆穿过连接孔,并固定该连接杆而将两个框格梁拼接在一起。该方法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速度较快。

框架梁本体1埋设于坡面15底部,且框架梁本体1与坡面15留有距离,框架梁本体1内填充有填土14,填土14上种植有植被8;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框隔梁可以满足边坡上植被的生长。框格梁内部填入土体,植被就可以在边坡上生长了

本实用新型的框格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建筑垃圾,对边坡土质的破坏较少。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方法相比,能更好的减少施工对边坡植被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预制框格梁。在场外预制框格梁的内部需按要求设置钢筋,包括上部架立钢筋、箍筋、弯筋、下部通长钢筋。在对连接凹槽与连接凸起制作时,需注意两者上面的连接孔是否一一对应,连接孔若是不对应,将无法完成框格梁的拼接。另外连接凸起与连接凹槽的长度应完全等长,若长度不相等,则拼接后的框格梁的质量将会降低。如连接凸起太长,多余的凸起漏在外面,其受力面积较小、厚度较薄,无法承受较大的剪力,剪力过大将会直接将其剪断。每个预制框格梁的长度为0.5m,宽度也取0.1m,厚度为0.25m。

步骤(2),开挖坡面的土体。沿着坡面开挖一段平行于坡面的土体,开挖厚度为0.5m,需注意的是这些土体需保留,待框格梁施工完成后,需将其回填。

步骤(3),框格梁连接。在新开挖的坡面上进行预制框格梁的连接。连接时需将相邻的连接凸起与连接凹槽连接密实。连接杆上的连接底座需紧贴框格梁外壁,连接完成后不能有松动现象。

步骤(4),挖土回填。待整个坡面上的框格梁都连接好后,需将步骤(2)中开挖的土体回填。

步骤(5),植被种植。在回填好后的框格梁内种植植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植被1,坡面2,填土3,浇水装置4,凝土保护层5,预埋浇水主管6,浇水口7,滤网8,预埋浇水次管9,框格梁10,注水装置11,盖子12,注水口13,塞子14,提把15,注水本体16,浇水本体1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