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泥船及其耙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6640发布日期:2019-07-10 09:10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挖泥船及其耙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疏浚船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挖泥船及其耙头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利用挖泥船进行清理水道与河川的淤泥,以防止交通堵塞,方便船舶的通行。传统的耙吸式挖泥船利用耙头结构能够实现边吸泥并航行,使得耙吸式挖泥船机壳灵活且效率高,被广泛使用。传统的耙吸式挖泥船通常会使用高压水辅助耙头结构进行挖泥。然而,由于高压水的高压力,导致耙头结构存在爆裂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止耙头结构爆裂的挖泥船及其耙头结构。

一种挖泥船的耙头结构,包括:

耙头本体,形成有出泥通道;

活动罩,设置于所述耙头本体的一端,所述活动罩的侧壁围成一挖泥腔,所述挖泥腔与所述出泥通道相连通,所述活动罩上形成有吸泥口,所述吸泥口与所述挖泥腔相连通;

第一水箱,设置于所述耙头本体上,所述第一水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吸泥口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水箱内设置有防爆件,所述防爆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压板;及

输水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水箱的进水口处,所述输水件用于为所述第一水箱供高压水。

上述挖泥船的耙头结构在使用时,将活动罩设置于耙头本体的一端。由于活动罩的侧壁围成一挖泥腔,挖泥腔与耙头本体的出泥通道相连通,同时活动罩上形成有吸泥口,吸泥口与挖泥腔相连通。因此,水道或河川的淤泥能够由吸泥口进入到挖泥腔,并通过出泥通道排出,有效实现水道与河川的淤泥的清理。进一步地,耙头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水箱,第一水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输水件连接于第一水箱的进水口处。通过输水件为第一水箱供高压水,高压水能够由出水口喷出,进而能够将淤泥吹松。出水口与吸泥口并列设置,被吹松的淤泥能够有效进入到吸泥口,进而提高淤泥的清理效率。同时第一水箱内设置有防爆件,且防爆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压板。当输水件将高压水输运至第一水箱时,通过分压板能够有效分解高压水对第一水箱侧壁的压力,避免高压水较高的压力导致第一水箱的侧壁爆裂,避免影响高压水辅助挖泥的作用,同时避免影响耙头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所述分压板与所述第一水箱的内壁共同围成一分压空间,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均与所述分压空间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压板上开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分压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爆件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分压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耙头本体朝向所述活动罩的一端上设置有格栅,所述耙头本体相对于所述活动罩可转动,以使所述格栅相对于所述活动罩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耙头本体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活动罩上,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耙头本体相对于所述活动罩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出泥通道内,所述导流件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输水件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孔,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水箱的进水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包括导流本体及导流板,所述导流本体的侧壁围成导流腔,所述导流腔与所述出泥通道相连通,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导流腔内,所述导流板的一侧边能够抵接在所述输水件背向于所述活动罩的一侧。

一种挖泥船,包括船体及如上所述的耙头结构,所述耙头结构设置于所述船体上。

上述挖泥船在使用时,将耙头结构设置于船体上,将活动罩设置于耙头本体的一端。由于活动罩的侧壁围成一挖泥腔,挖泥腔与耙头本体的出泥通道相连通,同时活动罩上形成有吸泥口,吸泥口与挖泥腔相连通。因此,水道或河川的淤泥能够由吸泥口进入到挖泥腔,并通过出泥通道排出,有效实现水道与河川的淤泥的清理。进一步地,耙头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水箱,第一水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输水件连接于第一水箱的进水口处。通过输水件为第一水箱供高压水,高压水能够由出水口喷出,进而能够将淤泥吹松。出水口与吸泥口并列设置,被吹松的淤泥能够有效进入到吸泥口,进而提高淤泥的清理效率。同时第一水箱内设置有防爆件,且防爆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压板。当输水件将高压水输运至第一水箱时,通过分压板能够有效分解高压水对第一水箱侧壁的压力,避免高压水较高的压力导致第一水箱的侧壁爆裂,避免影响高压水辅助挖泥的作用,同时避免影响耙头结构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保护链,保护链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耙头本体上,另一端设置于船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挖泥船的耙头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耙头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防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防爆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的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耙头结构在一使用状态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的挖泥船的耙头结构10,用于清理水道或河川的淤泥,以方便船舶的通行,同时挖泥效率高,且结构稳定。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挖泥船包括船体及耙头结构10,耙头结构10设置于船体上,不仅挖泥效率高,同时耙头结构10稳定,避免耙头结构10爆裂。

耙头结构10包括耙头本体100、活动罩200、第一水箱300及输水件400。耙头本体100上形成有出泥通道110。活动罩200设置于耙头本体100的一端,活动罩200的侧壁围成一挖泥腔210,挖泥腔210与出泥通道110相连通,活动罩200上形成有吸泥口220,吸泥口220与挖泥腔210相连通。第一水箱300设置于耙头本体100上,第一水箱300上开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310,出水口310与吸泥口220并列设置。第一水箱300内设置有防爆件320,防爆件3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压板321(如图3所示)。输水件400连接于第一水箱300的进水口处,输水件400用于为第一水箱300供高压水。

上述挖泥船在使用时,将耙头结构10设置于船体上。将活动罩200设置于耙头本体100的一端。由于活动罩200的侧壁围成一挖泥腔210,挖泥腔210与耙头本体100的出泥通道110相连通,同时活动罩200上形成有吸泥口220,吸泥口220与挖泥腔210相连通。因此,水道或河川的淤泥能够由吸泥口220进入到挖泥腔210,并通过出泥通道110排出淤泥,有效实现水道与河川的淤泥的清理。进一步地,耙头本体100上设置有第一水箱300,第一水箱300上开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310,输水件400连接于第一水箱300的进水口处。通过输水件400为第一水箱300供高压水,高压水能够由出水口310喷出,进而能够将淤泥吹松。由于出水口310与吸泥口220并列设置,被吹松的淤泥能够有效进入到吸泥口220,进而提高淤泥的清理效率。同时第一水箱300内设置有防爆件320,且防爆件3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压板321。当输水件400将高压水输运至第一水箱300时,通过分压板321能够有效分解高压水对第一水箱300侧壁的压力,避免高压水较高的压力导致第一水箱300的侧壁爆裂,避免影响高压水辅助挖泥的作用,进而避免影响耙头结构10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防爆件320的每相邻两个分压板321与第一水箱300的内壁共同围成一分压空间,进水口与出水口310均与分压空间相连通。当高压水进入到第一水箱300内,高压水能够被分配到各个分压空间内,使得分压板321与第一水箱300的侧壁共同承受高压水的压力,进而通过分压板321能够有效分担高压水的压力,有效降低高压水对第一水箱300的侧壁的压力,有效避免第一水箱300的侧壁爆裂。同时分压板321与第一水箱300的内壁相连接,通过分压板321还能够进一步支撑第一水箱300,加强第一水箱300的结构,避免耙头结构10在运行的过程中,导致第一水箱300的侧壁被碰坏或压坏。

具体地,分压板321上开设有贯通孔322,贯通孔322连通相邻两个分压空间。通过在分压板321上开设贯通孔322能够使得相邻两个分压空间相互连通,进而使得相邻两个分压空间内的高压水相互流通,避免高压水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分压空间内,避免分压板321两侧的高压水对分压板321的压力不同,进而避免分压板321变形,有效保证防爆件320结构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水箱300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分压板321固定在第一水箱300内。通过分压板321固定在第一水箱300内,能够有效避免分压板321在第一水箱300内活动,进而使得分压板321有效支撑第一水箱300。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分压板321焊接在第一水箱30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分压板321还可以通过胶粘接等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第一水箱300内。

可选地,防爆件320还包括固定板323,分压板321间隔设置于固定板323上。多个分压板321均设置固定板323上,使得各个分压板321与固定板323为一体结构,方便防爆件320的安装,有效提高防爆件320的安装效率。同时,通过固定板323能够加强各个分压板321之间的位置及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分压板321之间相互活动。

具体地,第一水箱300的进水口与出水口310分别位于固定板323的相对两侧。高压水能够由固定板323的一侧有效进入到分压空间内,并由固定板323的另一侧由出水口310喷出,使得高压水有效经过分压板321的分压,避免高压水直接由进水口进入并由出水口310喷出,避免第一水箱300承受高压水的较高压力。

进一步地,固定板323固定在第一水箱300内,避免固定板323在受到高压水的冲击后在第一水箱300内活动,有效保证固定板323与第一水箱300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地,固定板323上还设有支撑板324,支撑板324固定在第一水箱300内。通过设置支撑板324能够进一步增强固定板323在第一水箱300内设置的稳定性。具体地,支撑板324设置于固定板323朝向进水口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支撑板324为多个,多个支撑板324间隔设置于固定板323上。通过多个支撑板324能够进一步加强防爆件320在第一水箱300内设置的稳定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24为三个,三个支撑板324间隔设置于固定板323上。进一步地,每一支撑板32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间隔板325,通过两个间隔板325使得支撑板324的结构更加稳定,支撑力更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板324还可以包括一块间隔板325。

具体地,支撑板324上开设有通孔326。通过通孔326使得进入第一水箱300内的高压水能够有效流通到支撑板324的两侧,进而使得支撑板324的相对两侧的受力均匀,提高支撑板324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每一间隔板325上均开设有通孔326,进而使得高压水能够有效流通到间隔板325的相对的两侧。

请再次参阅图1,可选地,耙头结构10还包括耐磨块330,耐磨块330设置于第一水箱300的外壁上,且位于出水口310处。出水口310进一步贯通耐磨块330。通过设置耐磨块330不仅能够提高第一水箱300的出水口310处结构的稳定性,使得高压水能够有效由出水口310喷出。同时,在耙头结构10拖航的时候,通过耐磨块330能够进一步保护第一水箱300,避免第一水箱300与河底或海底直接硬接触。

输水件400包括第一进水管410,第一进水管410设置于耙头本体100上。第一进水管410的一端穿过出泥通道110,连接于第一水箱300的进水口上。通过第一进水管410能够将高压水有效输送至第一水箱300内。

请一并参阅图5,耙头结构10还包括导流件120,导流件120设置于出泥通道110内,导流件120上开设有固定孔121,输水件400的一端穿过固定孔121,并连接于第一水箱300的进水口处。通过导流件120不仅能够有效固定输水件400,避免输水件400在出泥通道110活动。同时,导流件120设置在出泥通道110内,进而能够有效增强耙头本体100的结构。进一步地,活动罩200挖出来的淤泥进入出泥通道110,并通过导流件120有效导流,使得淤泥能够有效由出泥通道110排出,提高出泥效率。

具体地,导流件120包括导流本体122及导流板123,导流本体122的侧壁围成导流腔124,导流腔124与出泥通道110相连通,导流板123设置于导流腔124内,导流板123的一侧边能够抵接在输水件400背向于活动罩200的一侧。通过设置导流板123不仅能够有效支撑导流本体122,同时,淤泥能够经过导流板123的相对两侧并经过出泥通道110排出,避免淤泥堆积在输水件400背向于活动罩200的一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导流板123的一侧边能够抵接在第一进水管410背向于活动罩200的一侧。

进一步地,导流板123为两个,两个导流板123的一侧边间隔抵接于输水件400的第一进水管410的外壁上。两个导流板123的相对侧边相互连接。通过第一进水管410能够有效封闭两个导流板123之间的间隙,使得淤泥能够由一导流板123背向于另一导流板123的一侧流出,进一步避免了淤泥堆积在第一进水管410背向于活动罩200的一侧,影响淤泥的排出。

更进一步地,两个导流板123的相对侧边通过一钢柱125相互连接。钢柱125不仅能够进一步支撑导流本体122,同时能够使得两个导流板123有效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板123还可以为一块近似三棱柱的板,导流板123的一表面抵接在第一进水管410背向于活动罩200的一侧,进一步支撑导流本体122,避免淤泥堆积。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耙头本体100朝向活动罩200的一端上设置有格栅130,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可转动,以使格栅13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淤泥能够由吸泥口220进入到挖泥腔210,通过格栅130能够将大块石头过滤掉,避免大块石头进入到出泥通道110内,堵塞出泥通道110,或者堵塞泥泵,影响淤泥的排出。同时由于格栅130相对于活动罩200可转动,因此,当石块卡在格栅130上时,通过驱动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使得格栅13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进而使得石块能够由挖泥腔210经过吸泥口220掉出,有效避免石块卡在格栅130上。

具体地,活动罩200靠近耙头本体100的外壳为弧形板,通过弧形板能够方便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

具体地,耙头结构10还包括驱动件140,驱动件140的一端设置于耙头本体100上,另一端设置于活动罩200上,驱动件140用于驱动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通过驱动件140能够有效驱动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提高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的效率。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40为两个,两个驱动件140间隔设置。通过设置两个驱动件140,能够进一步提高耙头结构1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的稳定性,避免耙头结构10在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的过程中晃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140还可以为多个,多个驱动件140共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的稳定性。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40为液压传动件,液压传动件能够实现耙头本体100与活动罩200的无级转动,且驱动力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体地,驱动件140包括液压油缸,液压油缸内设置有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耙头本体100与活动罩200的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140还可以为其他传动方式的传动件,只要能够实现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的有效转动即可。

活动罩200上设置有耙齿230,耙齿230设置于吸泥口220处。通过耙齿230能够有效将淤泥挖起,起到破土挖泥的作用,进而使得淤泥能够有效由吸泥口220进入到挖泥腔210内。具体地,耙齿230设置于吸泥口220背向于第一水箱300的一侧。在挖泥的过程中,由第一水箱300喷出的高压水能够将淤泥吹松,再通过耙齿230进一步将吹松的淤泥挖起,能够有效提高耙齿230的挖泥效率,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淤泥的排出效率。

进一步地,耙齿230为单排耙齿230,单排耙齿230能够有效降低耙头结构10的制造成本,同时结构更加简单。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耙齿230还可以为两排或多排,只要能够实现破土挖泥的作用即可。

可选地,活动罩200上形成有第二水箱240,输水件400还包括第二进水管420,第二进水管420与第二水箱240相连通。第二水箱240上开设有冲水口241,冲水口241开口朝向挖泥腔210。第二进水管420能够将高压水有效输送至第二水箱240内,高压水通过冲水口241喷出,能够进一步辅助耙齿230进行破土挖泥,进一步提高耙头结构10的挖泥效率。同时由第二水箱240喷出的高压水还能够进一步清洗活动罩200,避免泥沙、石块等堵塞活动罩200。

具体地,第二水箱240为三棱柱形结构,使得第二水箱240的结构稳定,能够承受更高压力的高压水,避免高压水将第二水箱240撑到爆裂。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二水箱240为两个,两个第二水箱240并列设置,每一第二水箱240对应至少一根第二进水管420,进而使得每一水箱内均能够有效存满高压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水箱240还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只要能够使得高压水通过第二进水管420有效进入到第二水箱240内即可。

具体地,第二进水管4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进水管410上,另一端与第二水箱240相连通。因此,高压水通过第一进水管410能够有效进而到第二进水管420内,高压水只需进入到第一进水管410内,即可有效输入到第一水箱300与第二水箱240内,有效提高高压水的输送效率,减小输送高压水时需要的连接接头。

可选地,第二进水管420为橡胶软管。由于第一进水管410设置于耙头本体100上,第二进水管4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进水管410上,另一端与第二水箱240相连通,第二水箱240又设置于活动罩200上。因此,在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的过程中,避免第二进水管420的干扰,第二进水管420能够随着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的转动而活动。

耙头结构10每小时的挖泥量为20000m3或以上,因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耙头结构10可以为成大型或超大型的耙头结构10,能够有效提高挖泥效率。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耙头结构10每小时的挖泥量为21000m3

可选地,挖泥船还包括保护链500,保护链500的一端设置于耙头本体100上,另一端设置于船体上。当耙头结构10掉入河底或海底时,由于保护链500的一端设置于耙头本体100上,另一端设置于船体上,因此,通过保护链500能够有效定位耙头本体100在河底或海底的位置,进而实现耙头结构10的位置判断,有效提高打捞效率。

请参阅图6,在使用时,将耙头结构10设置于船体上。将活动罩200设置于耙头本体100的一端。通过驱动件140使得耙头本体100相对于活动罩200转动,以使活动罩200的挖泥腔210与耙头本体100的出泥通道110有效相连通。通过第一进水管410将高压水输送至第一水箱300内,高压水能够由第一水箱300的出水口310喷出,进而能够将淤泥吹松。同时,第一水箱300内设置有防爆件320,通过防爆件320的分压板321将第一水箱300内分割成多个分压空间,使得分压板321与第一水箱300的侧壁共同承受高压水的压力,有效降低高压水对第一水箱300的侧壁的压力,避免第一水箱300的侧壁的爆裂。

进一步通过耙齿230将吹松的淤泥挖起,能够有效提高耙齿230的挖泥效率。第二进水管420能够进一步将高压水输送至活动罩200上的第二水箱240内,第二水箱240上开设有冲水口241,高压水通过冲水口241喷出,能够进一步辅助耙齿230进行破土挖泥,进一步提高耙头结构10的挖泥效率。因此,水道与河川的淤泥能够由吸泥口220进入到挖泥腔210,并通过出泥通道110进行出泥,有效实现水道与河川的淤泥的清理。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