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检修的观察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62919发布日期:2019-12-20 20:58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检修的观察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给排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检修的观察井。



背景技术:

观察井通常间隔设置在建筑物旁或者各种管路路线的上方,一般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便于定期检查附属构筑物和收集道路的路面雨水。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8633151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观察井及观察井管道,包括井体、支管、井口盖板、爬梯和防坠落装置,井体和支管相连通,井体和支管为螺旋形波纹管,井体背离与支管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井口盖板,爬梯通过连接件与井体相连接,所述井口盖板的下方设置有井口座。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需要下井观察时,由于井口盖板的直径小于井体,使井口距离爬梯的顶端有一段水平方向的距离,同时井口距离爬梯的顶端有一段竖直方向的距离,使进出井口时没有便于抓取的东西,造成进出井口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出井口较为便利的便于检修的观察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检修的观察井,包括井体、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井体的上方设置有井口座,井口座上设置有井口盖板,所述井口座铰接有过渡梯,过渡梯位于井口盖板的下方,井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爬梯,爬梯靠近过渡梯铰接端相邻的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梯由于自身重力,未铰接的一端竖直向下,在井口处,可以沿着竖直的过渡梯向下,在进出井口时,工作人员可以抓取过渡梯上下移动,使进出井口较为便利,并加强了进出井口时的安全性;当抓取着过渡梯向下移动至靠近爬梯后,转移至爬梯上继续向下,从而到达检修的位置,爬梯使可以检修时,便于下到检修位置,并且提供可以脚踩或者抓取的位置,使检修较为便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靠近过渡梯铰接端的所述井体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板,限位板远离井体的端部竖直方向上与过渡梯的铰接端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梯由于自身重力,未铰接的一端竖直向下后,刚好与限位板抵接,当工作人员在过渡梯上下移或上移时,限位板对过渡梯进行限位,避免了过渡梯未铰接一端由于受到工作人员的重量的影响,而向靠近井体内壁的方向倾斜,保证了过渡梯使用时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爬梯的顶端高于过渡梯的底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工作人员到达过渡梯的底端时,能够直接转至爬梯上,使工作人员在过渡梯与爬梯之间转移时较为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渡梯与自身铰接端相对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沿着过渡梯的端部垂直于过渡梯向井体外侧延伸,连接件与井口座之间连接有螺丝,螺丝与井口座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使用过渡梯进入井体内部时,转动过渡梯未铰接的一端,直到将过渡梯转动至水平,然后将螺丝水平穿过连接件,并插入井口座内,将螺丝拧紧,从而过渡梯被水平固定住,此时,当井口盖板丢失时,过渡梯可以起到防止行人坠落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体包括钢筋笼和混凝土层,钢筋笼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平的连接筋,爬梯与连接筋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传统的砖砌井,钢筋笼对混凝土层起到加强作用,使井体的强度加强,不易产生泄露渗漏;而爬梯与连接筋的连接,保证了爬梯与井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口座与井体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对井口座起到加强作用,使井口座的承重能力加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井体的内壁设置有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层起到防水作用,使水不易透过防水层而对井体产生侵蚀,使井体的使用寿命较长,也进一步减少井体出现泄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层为聚氨酯材质的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氨酯与基面粘结力强,可渗入水泥、混凝土基面中的微裂纹产生结晶,形成一道致密的防水层,防水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过渡梯,在进出井口时,工作人员可以抓取过渡梯上下移动,当移动至靠近爬梯后,转移至爬梯上继续向下,使进出井口时较为便利,并加强了进出井口时的安全系数;

2.通过设置限位板,限位板对过渡梯进行限位,避免了过渡梯未铰接一端由于受到工作人员的重量的影响,而向靠近井体内壁的方向倾斜,保证了过渡梯使用时的便利性;

3.通过设置钢筋笼和连接筋,爬梯与连接筋固定连接,使井体的强度加强,不易产生泄露渗漏;而爬梯与连接筋的连接,保证了爬梯与井体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隐去混凝土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过渡梯使用时的状态图。

图中,1、井体;11、钢筋笼;111、连接筋;112、限位板;12、混凝土层;121、防水层;2、第一排水管;3、第二排水管;4、井口座;41、井口盖板;411、排水孔;42、加强板;5、过渡梯;51、连接件;52、螺丝;6、爬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于检修的观察井,包括包括井体1、第一排水管2和第二排水管3,井体1竖直设置,第一排水管2和第二排水管3水平设置,第一排水管2和第二排水管3均位于井体1的下部,并与井体1连通,井体1包括钢筋笼11和混凝土层12,钢筋笼11嵌设于混凝土层12的内部,且钢筋笼11设置两层,钢筋笼11对混凝土层12起到支撑和加强的结构,相对于传统的砖砌井,井体1的强度较强,不易出现被水侵蚀而泄露的情况,从而使用寿命较长。

参照图2和图5,井体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井口座4,井口座4上设置有井口盖板41,井口盖板41为矩形形状,井口盖板41开设有供雨水流入井体1内的排水孔411,从而雨天时,路面上的雨水能够从排水孔411流入井体1,继而经过第一排水管2或第二排水管3流出,避免了路面积水的情况;井口座4开设逐渐降低的阶梯形状的孔,井口盖板41卡设于进口座的孔的位置,井口座4靠近底部的位置铰接有过渡梯5,过渡梯5的铰接轴线水平,过渡梯5为矩形形状,过渡梯5位于井口盖板41的下方,井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爬梯6,爬梯6靠近过渡梯5铰接端相邻的侧面,爬梯6与过渡梯5的铰接轴线垂直,爬梯6的顶端高于过渡梯5的底端,爬梯6与过渡梯5的相对位置设置,使转移位置时,直接侧身即可,较为便利,并且下移时稍微侧身手扶过渡梯5较为便利。过渡梯5由于自身重力,未铰接侧会绕自身的铰接轴线转动至竖直,工作人员可以沿着过渡梯5从井体1外进入井体1,然后沿着过渡梯5下降一段后,工作人员的脚部可以接触到爬梯6,然后侧身转移至爬梯6继续向下移动,同时手扶过渡梯5保持稳定,直到向下移动至手可以扶到爬梯6,再完全转移至爬梯6向下移动;出井体1时,工作人员沿着爬梯6向上移动至靠近井口位置时,侧身抓住过渡梯5,即可继续向上移动,直到工作人员的脚部靠近过渡梯5,即可直接踩上过渡梯5爬出井体1,整个进出井体1的过程,工作人员均有可抓取的地方,使工作人员便于维持身体稳定,从而使工作人员进出井体1时较为便利。

参照图2,靠近过渡梯5铰接端的井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水平的限位板112,限位板112远离井体1的端部竖直方向上与过渡梯5的铰接端齐平,限位板112与钢筋笼11固定连接,保证了限位板112连接的稳定性;当过渡梯5未铰接的端部转动至竖直时,过渡梯5刚好与限位板112抵接,当工作人员在过渡梯5上时,避免了过渡梯5向靠近井体1内壁的方向摆动,从而保证了过渡梯5的稳定性。

参照图3,过渡梯5与自身铰接端相对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51,连接件51垂直于过渡梯5,连接件51从过渡梯5的端部开始向井体1朝向外侧的方向延伸,连接件51与井口座4之间连接有螺丝52,螺丝52垂直于连接件51,螺丝52与连接件51滑动连接,且螺丝52与井口座4螺纹连接;当不使用过渡梯5进出井体1时,转动过渡梯5,直到过渡梯5转动至水平,将螺丝52穿过连接件51,并将螺丝52插入井口座4,将螺丝52拧紧,过渡梯5即被固定到水平状态,当进口盖板丢失时,过渡梯5即可防止行人掉进井体1内部。

参照图2,钢筋笼11固定连接有多个水平的连接筋111,爬梯6与连接筋111固定连接,使爬梯6与井体1的连接更为稳固,保证了爬梯6的稳定性;井口座4与井体1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加强板42,使井口座4的承重能力加强;井体1的内壁设置有防水层121,防水层121为聚氨酯材质的防水层121,防水层121起到防水作用,避免了井体1收到较多的水的侵蚀,有益于加长井体1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不需要进入井体1进行检修时,过渡梯5被螺丝52固定呈水平状态,井口盖板41位于过渡梯5的上方,当井口盖板41丢失时,过渡梯5避免了行人掉进井体1内;同时,道路路面上的雨水从排水孔411流入井体1内,避免了道路积水。

当需要进入井体1内部时,拿起井口盖板41,拧松螺丝52,并将螺丝52拆下,过渡梯5被自身重力带动使其未铰接的一侧绕自身的铰接轴线转动,直到转动至竖直时,刚好与限位板112抵接,限位板112对其进行限位,避免了过渡梯5向靠近井体1内壁方向摆动;然后,工作人员可以沿着过渡梯5从井体1外进入井体1,沿着过渡梯5下降至工作人员的脚部可以接触到爬梯6,侧身转移至爬梯6,同时手扶过渡梯5继续向下移动,向下移动至手可以扶到爬梯6时,再完全转移至爬梯6向下移动;出井体1时,工作人员沿着爬梯6向上移动至靠近井口位置时,侧身抓住过渡梯5,继续上移,直到工作人员的脚部靠近过渡梯5,即可直接踩上过渡梯5爬出井体1,整个进出井口的过程,工作人员均有可抓取的地方,使工作人员便于维持身体稳定,从而使工作人员进出井体1时较为便利。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