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索桥预应力锚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178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悬索桥预应力锚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锚碇,特别是悬索桥预应力锚碇。
现有的悬索桥预应力锚碇体系(如图5所示)包括索股21、拉杆22、上螺母23、上索股连接板24,索股锚头25、锚碇上锚头26、下索股连接板27、索股连接凸板28、下螺母29、锚垫板30、螺旋筋31、钢管32、钢套管33,锚碇下锚头34等组成,该锚碇体系存在的不足是1、连接部分采用双拉杆、双连接板,成本很高;2、预应力部分不可更换,防腐性能不很完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品性能好、成本低、安全可靠的悬索桥预应力锚碇。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1、用螺纹替代双拉杆、双连接板的型式;2、采用夹片与挤压套相结合,3、预应力部分的钢绞线采用无粘结筋,锚头采用单根密封。
其结构为该悬索桥预应力锚碇包括上锚固部分、悬索连接部分、下锚固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锚固部分由依次连接的挤压套、夹片保护装置,夹片、球形上锚板组成的预应力锚头、内球形螺母、外球形螺母、球形垫板、锚垫板、密封装置、预埋管、螺旋筋构成,所述球形上锚板与内球形螺母、外球形螺母与球形垫板分别转动配合。
所述的悬索连接部分为索股锚头,该索股锚头为一中空圆管形,罩在预应力锚头上,通过内螺纹与内球形螺母相连,外球形螺母套在索股锚头,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将其紧固压在球形垫板上。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产品具有以下优点①由于采用夹片与挤压套相结合,使产品的安全系数提高了一倍、可靠度提高。
②螺纹联接替代双拉杆、双联接垫板的型式,降低了产品成本。
③球形上锚板与内球形螺母、外球形螺母与球形垫板采用转动配合方式,可自动调整索股中心线与预应力锚索中心线的一致性,索力的传递更准确,使产品的可靠度提高。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之悬索桥预应力锚碇的结构特征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悬索桥预应力锚碇结构示意图。
图2~图4球形上锚板与内球形螺母、外球形螺母与球形垫板的三种配合方式。
图5已有悬索桥预应力锚碇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种悬索桥预应力锚碇。如
图1所示,该悬索桥预应力锚碇包括上锚固部分、悬索连接部分、下锚固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锚固部分由依次连接的挤压套3、夹片保护装置4,夹片5、球形上锚板6组成的预应力锚头、内球形螺母7、外球形螺母8、球形垫板9、锚垫板10、密封装置11、预埋管12、螺旋筋13构成,所述球形上锚板6与内球形螺母7向下转动配合,所述外球形螺母8与球形垫板9向下转动配合。
所述的悬索连接部分为索股锚头2,该索股锚头2为一中空圆管形,罩在预应力锚头上,通过内螺纹与内球形螺母7相连,外球形螺母8套在索股锚头2,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将其紧固压在球形垫板9上。
所述的下锚固部分由依次装配的下锚板14、夹片15、防松装置16、保护罩17组成,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部分的钢绞线采用无粘结筋,锚头采用单根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变换,所述的球形上锚板6与内球形螺母7、外球形螺母8与球形垫板9转动配合的方式还可有同时向下(参见图4)或分别向上、向下(参见图2)或分别向下、向上(参见图3)三种配合方式。
权利要求1.一种悬索桥预应力锚碇,包括上锚固部分、悬索连接部分、下锚固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锚固部分由依次连接的挤压套(3)、夹片保护装置(4),夹片(5)、球形上锚板(6)组成的预应力锚头、内球形螺母(7)、外球形螺母(8)、球形垫板(9)、锚垫板(10)、密封装置(11)、预埋管(12)、螺旋筋(13)构成,所述球形上锚板(6)与内球形螺母(7)转动配合,所述外球形螺母(8)与球形垫板(9)转动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索桥预应力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索连接部分为索股锚头(2),该索股锚头(2)为一中空圆管形,罩在预应力锚头上,通过内螺纹与内球形螺母(7)相连,外球形螺母(8)套在索股锚头(2),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将其紧固压在球形垫板(9)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索桥预应力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形上锚板(6)与内球形螺母(7)、外球形螺母(8)与球形垫板(9)转动配合的方式有同时向上或同时向下或分别向上、向下或分别向下、向上四种配合方式。
专利摘要一种悬索桥预应力锚碇,包括上锚固部分、悬索连接部分、下锚固部分,所述的上锚固部分由依次连接的挤压套、夹片保护装置,夹片、球形上锚板组成的预应力锚头、内球形螺母、外球形螺母、球形垫板、锚垫板、密封装置、预埋管、螺旋筋构成,所述的悬索连接部分为索股锚头,该索股锚头为一中空圆管形,罩在预应力锚头上,外球形螺母套在索股锚头、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将其紧固压在球形垫板上,该锚碇产品性能好、成本低、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E01D11/00GK2448871SQ00262698
公开日2001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4日
发明者谢正元, 李文献, 吴志勇 申请人: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