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2354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交通建设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 换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港口、机场、大宗货物的集散地、跨 海跨江大桥的两端、城市商业中心和商贸批发市场等地方,出现了超多道路交汇的情况。目 前一般采用立交桥的方式来缓解道路交汇压力,但是如果交汇道路过多,比如有20条道路 交汇,如果每一条车道都能去往另19条车道,就会产生20乘以19共计380个行车方向。这 样,即使修建几十座立交桥也无法解决如此多的行车方向交汇的问题。因此,解决十几乃至 更多的道路交汇的交通问题已经是一个十分实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超多道路交汇问题的车辆换道系统。其方案如下一种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包括分隔墙、设立于分隔墙内的 多条螺旋状道路、环绕分隔墙外侧设立的多层环状道路、与该多层环状道路相连的多条引 道以及与该多条引道相连的地面道路。优选的,所述分隔墙设有多条贯通通道,所述贯通通道连接所述环状道路与螺旋 状道路。优选的,所述环状道路设有两层,包括第一环状道路和第二环状道路。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一端通过所述贯通通道与第一环状道路相连,另一 端通过所述贯穿通道与第二环状道路相连。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螺旋方向一致。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包括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该上行螺 旋状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交替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环状道路与第二环状道路均为单行道路。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均为单行道路。优选的,所述多条引道以弧线相切的方式与所述环状道路相连,该多条引道均为 双行车道。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分隔墙顶部的顶盖该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将引道、环形道路、分隔墙、螺旋形道路有机地 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车辆换道系统。该系统使所有车辆都按相同的切线方向行驶,彻 底消除了行车方向交叉的问题,无需使用红绿灯,不必增加新的交流规则。同时该系统占地 少,结构简单,车辆流通量大,不易堵车,管理方便。另外,该系统还具有大幅度扩展车流量 的能力。
图1为一实施例中车辆换道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中引道与环形道路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中从第一环形道路至第二环形道路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中从第二环形道路至第一环形道路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一实施例中的车辆换道系统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14条道路交汇来说明换道系统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包括分隔墙10、设立于分隔墙内的多条螺旋状道路(图 未示出)、环绕分隔墙10外侧设立的与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连通的多层环状道路,包括第 一环状道路32与第二环状道路34、与第一环状道路32相连的7条引道50,与第二环状道 路34相连的7条引道50,以及与该14条引道50相连的地面道路(图未示出)。请参照图1、图3、图4所示,分隔墙10为一中空筒状结构。第一环状道路32与第 二环状道路34建在筒状的分隔墙10的外侧,由分隔墙支托上下间隔设置。分隔墙10的内 侧修建4条相隔的螺旋状道路20。螺旋状道路20螺旋方向相同,均为右向螺旋。另外,该 螺旋状道路20均为单行道,包括两条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两条下行螺旋状道路,上行螺旋状 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交替设置。另外,也可以只设置一条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一条下行 螺旋状道路,各占用圆柱形内侧的一半。分隔墙10还对应第一、第二环状道路分别建有4 个贯穿分隔墙的贯通通道12。贯通通道12也是单行道,第一环状道路32通过该层分隔墙 10上的四个贯通通道12与其4条螺旋状道路一端相连接。第二环状道路34通过该层的分 隔墙10上所设的4个贯通通道12与4条螺旋状道路另一端相接。这样,第一、第二环形道 路通过分隔墙10所设的8个贯通通道12和4条螺旋状道路20连接起来了。如图1所示,第一环状道路32与第二环状道路34均水平设置,垂直于分隔墙10。14条引道均为双行车道,通过弧形相切方式与对应第一和第二环形道路相连。引 道中间设有阻隔栏(图未示出),这样14条引道就形成14个车辆进口和14个车辆出口。如图2所示,从第一环状道路32任何一条引道驶入的车辆,绕着第一环形通道,按 单向行驶的原则,可以从第一环状道路32任何一条引道驶出;也可以穿过分隔墙10所设的 贯通通道12,按单向行驶的原则,经过螺旋状道路20到达第二环状道路34,然后按单行行 驶的原则,从第二环状道路34的任何一条引道驶出。反之,从第二环状道路34相连的任何 一条引道驶入的车辆,也可以从第二环状道路34的任何一条引道驶出,也可穿过分隔墙10 所设的贯通通道12按单向行驶的原则,经过螺旋状道路20到达第一环状道路32,从第一环 状道路32的任何一条引道驶出。另外,为了防止自然灾害对车辆换道系统和使用人员、车辆、物质的损害,在分隔 墙10的顶部还设有顶盖40。同时,对于过长的引道,也可以用螺旋状道路与地面道路相连,此时的螺旋形道路 需要为双向行车道。这样,超多条道路交叉行车方向的换道问题,就可以通过该换道系统得到解决。上 述换道系统所使用的环形道路、螺旋状道路、分隔墙等占有的面积和空间都很小,产生的效果却非常惊人。如果将上述系统再增加一层,每层仍用7个引道,就能解决420个行车方向 的换道问题,比只用两层增加了 130%。当一个两层的系统使用若干年后,只需增加一层, 就可以极大地增加车辆的流通量。这是该系统的另一特点具有大幅度扩展车流量的能力。 也就是说,多层的环状道路可以是两层、三层、四层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隔墙、设立于分隔墙内的 多条螺旋状道路、环绕分隔墙外侧设立的与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连通的多层环状道路、与 该多层环状道路相连的多条引道以及与该多条引道相连的地面道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墙设有多条贯通通道,所 述贯通通道连接所述环状道路与螺旋状道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道路设有两层,包括第一 环状道路和第二环状道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一端通过所 述贯通通道与第一环状道路相连,另一端通过所述贯穿通道与第二环状道路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螺旋方向一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包括上行螺 旋状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该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交替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道路与第二环状道 路均为单行道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均为单行道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引道以弧线相切的方式 与所述环状道路相连,该多条引道均为双行车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换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分隔墙顶部的顶至ΓΤΠ 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包括分隔墙、设立于分隔墙内的多条螺旋状道路、环绕分隔墙外侧设立的多层环状道路、与该多层环状道路相连的多条引道以及与该多条引道相连的地面道路。该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将引道、环形道路、分隔墙、螺旋形道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车辆换道系统。该系统使所有车辆都按相同的切线方向行驶,彻底消除了行车方向交叉的问题,无需使用红绿灯,不必增加新的交流规则。同时该系统占地少,结构简单,车辆流通量大,不易堵车,管理方便。另外,该系统还具有大幅度扩展车流量的能力。
文档编号E01C1/04GK201843031SQ20102050997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7日
发明者秦东荣 申请人:秦东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