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526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锥形标的摆放与回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路锥又称交通锥形标,如图12所示,公知的路锥12的结构通常包括一个锥形体121,在锥形体121的底部设有一个底座122,底座122上具有向下延伸的底沿1221。路锥主要用于室外交通、城市路口车道、室外停车场、人行道等场合。目前,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需要摆放与回收大量的路锥,以便分流车辆。而目前路锥一般采用人工摆放与回收,劳动强度大,速度慢,作业危险性高,而且摆放的距离不等,还需要人工扶正,需要的工人多。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以实现路锥的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降低作业危险性,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包括路锥自动摆放装置,所述路锥自动摆放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的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的后方,所述路锥自动摆放装置包括向后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输送带,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上沿其运行方向设有若干成对布置的用于摆放路锥的钩手;路锥自动回收装置,所述路锥自动回收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的同一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的前方,所述路锥自动回收装置包括向前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输送带,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的前端设有用于与路锥相碰而回收路锥的碰件。作为优选,所述车辆车斗的外侧设有用于放置路锥的平台,所述平台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的顶部与第二环形输送带的顶部之间。作为进一步优选,靠近所述平台的路锥出口处设置有一个横截面大致呈“L”形的过渡件,所述过渡件包括横板和与所述横板固定的立板,所述横板与所述立板上均设置有位置相对应的缺口。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由第一取力装置驱动,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由第二取力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取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力装置结构相同。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取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力装置均包括弹性取力滚筒,所述弹性取力滚筒与所述后车轮的轮胎可选择地保持接触压紧或者分离;传力链轮,所述传力链轮同轴安装于所述弹性取力滚筒的一端;驱动链轮,所述驱动链轮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和/或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的主动带轮同轴安装;链条,所述链条连接于所述传力链轮与所述驱动链轮之间。作为更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取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力装置均设有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的板面与所述弹性取力滚筒两端的轴承座接触,所述压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车辆上;压力调节螺杆,所述压力调节螺杆竖向设置,所述压力调节螺杆的底端与所述压板的另一端铰接;施力弹簧,所述施力弹簧套设在所述压力调节螺杆上。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钩手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上,所述基座上固定有带缺口的立柱;钩头,所述钩头铰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钩头可选择性地立起或放倒。作为进一步优选,每对钩手及每相邻的两对钩手之间均设有间隔;在每对钩手的两个钩手之间标有路锥间距标识。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与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上方均设有与输送带方向一致的罩壳,所述罩壳上设有供路锥行进的通道。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与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均设置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角度调节螺杆,所述角度调节螺杆的底端与所述罩壳内的方管铰接连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包括路锥自动摆放装置,该路锥自动摆放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的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的后方,路锥自动摆放装置包括向后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输送带,在第一环形输送带上沿其运行方向设有若干成对布置的用于摆放路锥的钩手;以及路锥自动回收装置,该路锥自动回收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的同一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的前方,路锥自动回收装置包括向前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输送带,在第二环形输送带的前端设有用于与路锥相碰而回收路锥的碰件。车辆前行摆放路锥时,大量的路锥预先存放在车辆车斗内,在车斗内操作人员辅助下,运行至第一环形输送带顶端的处于立起状态的成对布置的钩手,钩住人工放置在平台上的路锥底座的底沿,并带动路锥随第一环形输送带一起下行,当钩手随输送带运行到最低端时,钩手与路锥脱离,第一环形输送带带动路锥继续下走,直到路锥离开第一环形输送带,落至地上,实现了路锥的自动摆放;车辆前行回收路锥时,第二环形输送带前端的碰件碰到路锥顶部,并使路锥倾斜,使路锥底座进入第二环形输送带前端,进入后的路锥随第二环形输送带一起上行,直至到达第二环形输送带最顶端,再由工人辅助将路锥放回车斗,从而实现了路锥的自动回收。当第一环形输送带与第二环形输送带均由取力装置驱动,而取力装置的动力来源于车辆前行时后车轮的转动时,充分利用了车辆行走时后车轮固有的动能,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装置,降低了成本,且取力简单、可靠。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路锥自动摆放与回收装置实现了路锥的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降低了作业危险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取力装置及其压力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性取力滚筒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过渡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路锥自动摆放装置示意图;[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钩手结构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基座结构不意图;图8是图6中的钩头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路锥自动回收装置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A-A剖面示意图;图11是引导轮的示意图;图12是路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车斗;2-平台;21_护栏;3-后车轮;4-第一环形输送带;41-钩手;411-基座;412_销子;413_钩头;4111_立柱;4112_立柱缺口 ;4113_立柱通孔;4131_头帽;4132_螺母;4133_弹簧;4134_头杆;4135_头杆通孔;5_第一取力装置;51_弹性取力滚筒;52_传力链轮;53_链条;54_驱动链轮;55_压力调节螺杆;56_施力弹簧;57_压板;58_轴承;6_第二环形输送带;7_第二取力装置;8_罩壳;81_角度调节螺杆;9_罩壳;91-方管;92_薄壁圆管;93_通道;94_碰件;95_角度调节螺杆;96_连接杆;10_过渡件;101-缺口 ;11_引导轮;12_路锥;121-锥形体;122_底座;1221_底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路锥自动摆放与回收装置包括路锥自动摆放装置,该路锥自动摆放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I的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3的后方,该路锥自动摆放装置包括向后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输送带4,如图5所示,在第一环形输送带4上沿其运行方向设有若干成对布置的用于摆放路锥的钩手41 ;以及路锥自动回收装置,该路锥自动回收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I的同一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3的前方,该路锥自动回收装置包括向前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输送带6,如图9所示,在第二环形输送带6的前端设有用于与路锥相碰而回收路锥的碰件94,本实施例中,碰件94为一弯杆,工作时,其离路面的高度比路锥的高度低约2 3cm。,如图1所示,在车辆车斗I的外侧设有用于暂时放置路锥的平台2,平台2位于第一环形输送带4的顶部与第二环形输送带6的顶部之间,平台2的外侧设有护栏21。其中,靠近平台2的路锥出口处与第一环形输送带4的顶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横截面大致呈“L”形的过渡件10 (图1中未具体示出),如图4所示,该过渡件10包括横板和与横板固定的立板,在横板与立板上均设置有位置相对应的缺口 101,其中立板的上边与平台2基本齐平。如图1所示,第一环形输送带4由第一取力装置5驱动运行,第二环形输送带6由第二取力装置7驱动运行。如图2所示,为第一取力装置5及其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取力装置包括弹性取力滚筒51,本施实例中,弹性取力滚筒51为一橡胶辊,与轮胎压紧后,橡胶辊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很大,不容易打滑,取力可靠,该弹性取力滚筒51与后车轮3的轮胎根据需要可选择地保持接触压紧或者分离,即摆放路锥时保持压紧,不摆放路锥时处于分离状态;如图3所示,在弹性取力滚筒51的一端同轴安装有传力链轮52,传力链轮52经链条53将由弹性取力滚筒51取自于后车轮3的动力传递给驱动链轮54,该驱动链轮54与第一环形输送带4的主动带轮同轴安装,从而,后车轮3的动力最终传递给第一环形输送带4和/或第二环形输送带6而驱动其运转,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来源,在弹性取力滚筒51的两端还分别安装有轴承58。如图2所示,第一取力装置5与第二取力装置7均设有压力调节装置,该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压板57,其中压板57的一端铰接于车辆上;竖向设置的压力调节螺杆55,压力调节螺杆55的底端与压板57的另一端铰接,在压力调节螺杆55上套设有施力弹簧56。取力时,调节压力调节螺杆55,使其下行一定距离,在施力弹簧56作用下,弹性取力滚筒51的外周面与轮胎处于接触并压紧状态,确保橡胶辊与轮胎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不容易打滑,取力可靠。其中,第二取力装置7及其压力调节装置与第一取力装置5及其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如图6所示,固定于第一环形输送带4上的钩手41的结构为包括基座411,该基座411与第一环形输送带4固定;在基座411上通过销子412铰接有钩头413,其中,钩头413可根据需要而选择立起或放倒。如图7所示,基座411上固定设有立柱4111,在立柱4111的壁上设有供销子412穿过的两个立柱通孔4113,以及供钩头413放倒时头杆4134通过的立柱缺口 4112。如图8所示,钩头413包括头帽4131,以及穿设在头帽4131内的头杆4134,头杆4134上套设有螺母4132和弹簧4133,在头杆4134的底端设有供销子412穿过的头杆通孔4135。如图5所示,在每对钩手41之间以及每相邻的两对钩手41之间均设有间隔;其中,在每对钩手的两个钩手41之间标有路锥间距标识,例如3米、5米或8米的字样。每对钩手的两个钩手41之间标有的字样,表示摆放后路锥的间距,如需要摆放后路锥的间距为3米,则把O和3数字两边的钩手41都立起来,其余的都放倒,则摆放后的路锥间距为3米;同理,如需摆放后路锥的间距为5米,则把O和5数字两边的钩手都立起来,其余的都放倒,摆放后的路锥间距则为5米;同样还可以实现摆放后路锥的间距为8米。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计为其他距离的间隔,如2米、4米或6米等。如图1、图5和图9所不,在第一环形输送带4上方设有与其方向一致的罩壳8,在第二环形输送带6上方设有与其方向一致的罩壳9 ;如图10所不,在第二环形输送带6的两侧分别设有方管91,两根方管91通过连接杆96连接在一起,在方管91上设置有罩壳9,罩壳9上设有供路锥12行进的通道93,通道93的两侧设有固定在罩壳9上的薄壁圆管92,可以减少路锥12通行时的阻力;两根薄壁圆管92在第二环形输送带6的路锥入口处还进一步向前延伸向外弯折,形成喇机口状,便于路锥进入。罩壳8与罩壳9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1所示,靠近上述喇叭口处,两侧的方管91上分别设有一对可上下调节的引导轮11,能减小路锥进入的阻力,有利于路锥顺利进入第二环形输送带6的通道93。如图1所示,第一环形输送带4与第二环形输送带6均设置有用于调节输送带倾斜度的角度调节装置,该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角度调节螺杆81,角度调节螺杆81的底端与第一环形输送带4的罩壳8铰接连接;竖向设置的角度调节螺杆95,角度调节螺杆95的底端与第二环形输送带6罩壳9内的方管91铰接连接。工作过程车辆前行摆放路锥时,预先在车辆车斗I内存放足够数量的路锥12,操作人员逐个将路锥12置于平台2上,并使路锥12的底座122覆盖过渡件10立板上的缺口101,第一取力装置5将后车轮3的动力最终传递给第一环形输送带4而驱动其运转时,立起来的钩手41也随输送带一起转动,当转动到上端,两个钩手41的钩头413经过过渡件10横板上的缺口 101,正好钩着路锥底座的底沿1221的内侧,从而带动路锥12随输送带一起下行,而放倒的钩手41随输送带转动时对路锥没有任何影响,立起来的钩手41转到最低端时,钩手41的钩头413与路锥12脱离,第一环形输送带4带动路锥12继续下行,直到路锥12离开第一环形输送带4,落至地上,从而实现了路锥的自动摆放。车辆前行回收路锥12时,第二环形输送带6前端的碰件94碰到路锥12的顶部,并使路锥12倾斜,使路锥底座122进入第二环形输送带6前端,进入后的路锥12在引导轮的引导下,进入通道93,随第二环形输送带6 —起上行,直至到达第二环形输送带6顶端的平台上,再由人工将路锥放回车斗I内,从而实现了路锥的自动回收。本实用新型的路锥自动摆放与回收装置能实现路锥的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实现车走摆放,车停不摆放;取力装置简单可调,工作可靠;整套装置设备简单,容易安装,工作效率高,降低了作业危险性;工作时只需要一个工人配合,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工。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锥自动摆放装置,所述路锥自动摆放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的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的后方,所述路锥自动摆放装置包括向后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输送带,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上沿其运行方向设有若干成对布置的用于摆放路锥的钩手;路锥自动回收装置,所述路锥自动回收装置设置于车辆车斗的同一外侧,位于车辆后车轮的前方,所述路锥自动回收装置包括向前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输送带,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的前端设有用于与路锥相碰而回收路锥的碰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车斗的外侧设有用于放置路锥的平台,所述平台位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的顶部与第二环形输送带的顶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平台的路锥出口处设置有一个横截面大致呈“L”形的过渡件,所述过渡件包括横板和与所述横板固定的立板,所述横板与所述立板上均设置有位置相对应的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由第一取力装置驱动,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由第二取力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取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力装置结构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力装置均包括弹性取力滚筒,所述弹性取力滚筒与所述后车轮的轮胎可选择地保持接触压紧或者分离;传力链轮,所述传力链轮同轴安装于所述弹性取力滚筒的一端;驱动链轮,所述驱动链轮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和/或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的主动带轮同轴安装;链条,所述链条连接于所述传力链轮与所述驱动链轮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取力装置与所述第二取力装置均设有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的板面与所述弹性取力滚筒两端的轴承座接触,所述压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车辆上;压力调节螺杆,所述压力调节螺杆竖向设置,所述压力调节螺杆的底端与所述压板的另一端铰接;施力弹簧,所述施力弹簧套设在所述压力调节螺杆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手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上,所述基座上固定有带缺口的立柱;钩头,所述钩头铰接于所述立柱上,所述钩头可选择性地立起或放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对钩手及每相邻的两对钩手之间均设有间隔;在每对钩手的两个钩手之间标有路锥间距标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与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上方均设有与输送带方向一致的罩壳,所述 罩壳上设有供路锥行进的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输送带与所述第二环形输送带均设置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角度调节螺杆,所述角度调 节螺杆的底端与所述罩壳内的方管铰接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包括设置于车辆车斗外侧且位于车辆后车轮后方的路锥自动摆放装置,该路锥自动摆放装置包括向后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输送带,在第一环形输送带上沿其运行方向设有若干成对布置的用于摆放路锥的钩手;以及设置于车辆车斗同一外侧的位于车辆后车轮前方的路锥自动回收装置,该路锥自动回收装置包括向前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输送带,在第二环形输送带的前端设有用于与路锥相碰而回收路锥的碰件。本实用新型的路锥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装置,实现了路锥的自动摆放与自动回收,降低了作业危险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工。
文档编号E01F9/014GK202830802SQ20122053875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0日
发明者谭凌尘, 夏文波, 魏道华, 张可民, 胡向红 申请人:荣乌高速公路潍坊管理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