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形道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8631阅读:10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梯形道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道岔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梯形道岔。



背景技术:

为了缓解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所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重点并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的城市轨道多以单开或双开道岔组合布置的形式存在,导致在库线前需要较大面积的土地规划。传统的道岔线路长,宽度大,占地面积大,不便于布置,土地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梯形道岔,以达到节省布置空间,提高土地使用率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梯形道岔,包括直轨道、曲轨道、尖轨、三开叉心,所述曲轨道为并排设置的一组曲轨道,一组曲轨道均位于直轨道的同一侧,所述直轨道入口端第一曲轨道通过一对尖轨实现转辙相连,第一曲轨道后面的每个曲轨道均通过一个三开叉心及一个尖轨与直轨道实现转辙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一组曲轨道均匀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曲轨道后面的每个曲轨道的尖轨与直轨道同一侧单轨相连,每个三开叉心并排设置与直轨道另一侧单轨相连。

所述曲轨道的曲率半径为22-28m。

所述一组曲轨道的相邻曲轨道间距为5-6m。

所述尖轨的一侧设有弧形凹槽。

所述尖轨下方设有转辙框架,所述转辙框架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材料为NM400钢板,下层结构材料为Q345钢板,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通过焊接相连形成整体结构。

所述转辙框架上设有排水孔,排水孔的直径大于位于排水孔正上方尖轨的宽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道岔结构设计合理,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股变线的功能,其可以在短距离内分流至若干轨道上,节省布置空间,便于布置,大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降低工程成本;道岔主要部件采用高耐磨钢NM400,表面硬度达到360-440HBV,延长道岔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梯形道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梯形道岔简图。

图3为本发明尖轨部位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道岔尖轨位置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道岔三开叉心位置局部示意图。

图中:1.直轨道、2.第一曲轨道、3.第二曲轨道、4.第三曲轨道、5.第四曲轨道、6.尖轨Ⅰ、7.三开叉心、8.尖轨Ⅱ、9.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该梯形道岔,包括直轨道1、曲轨道、尖轨、三开叉心7,其中,曲轨道为并排设置的一组曲轨道,一组曲轨道均位于直轨道1的同一侧,一组曲轨道均匀间隔设置。是由一条公共线和若干条牵出线结合在一起的道岔,公共线为直轨道,牵出线为曲轨道,其主要作用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股变线的功能。

直轨道1入口端第一曲轨道通过一对尖轨实现转辙相连,如图1靠直轨道入口处的一对尖轨Ⅰ6,一对尖轨形成第一个转辙器,通过一对尖轨可将列车从直轨道变线到第一曲轨道2上。

第一曲轨道2后面的曲轨道依次为并排设置的第二曲轨道3、第三曲轨道4、第四曲轨道5;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曲轨道的数量,如图2所示,并排设置十组曲轨道。

第一曲轨道2后面每个曲轨道均通过一个三开叉心7及一个尖轨与直轨道实现转辙相连;一个三开叉心和一个尖轨形成一转辙器,通过一个尖轨和对应的一个三开叉心实现将列车从直轨道变形到相对应的曲轨道上;如图1中对应第二曲轨道3的一个尖轨Ⅱ8和一个三开叉心形成对应第二曲轨道的一个转辙器。

第一曲轨道2后面的每个曲轨道的尖轨与直轨道同一侧单轨相连,每个三开叉心并排设置与直轨道另一侧单轨相连。

曲轨道的曲率半径为22-28m,优选的为25m。一组曲轨道的相邻曲轨道间距为5-6m,优选的为5.5m。可对对接的叉心形成保护。

尖轨的一侧设有弧形凹槽,提高尖轨弹性可弯性能,从而提高工作稳定性。尖轨下方设有转辙框架,转辙框架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材料为NM400钢板,下层结构材料为Q345钢板,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通过焊接相连形成整体结构,转辙框架内形成连续滑床台面,给尖轨提供充分的支承。延长道岔使用寿命,并且成本低。

三开叉心包括位于下方的120mm厚的Q345钢板和位于上方的60mm厚的NM400钢板,两者焊接拼装而成的一个高度180mm的整体,然后在数控铣床上铣削而成。工作面抗拉强度达到1200MPa,硬度达到360~440HBW,保证了道岔使用寿命比正线的寿命要长。

三开叉心采用轮缘承槽的设计方案;叉心入口至第一理论尖端范围内,槽深由-47mm过渡至-21mm;第一理论尖端之后,槽深由-21mm渐变回到-47mm;浅槽段的槽底面可垂直支撑车轮轮缘。由于该位置的空间受到局限,无法分出两段槽,故采用轮缘承槽的设计方式;该种方式实现了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过渡到两个方向的可能性。

直轨道和曲轨道的内侧均均设有护轨槽,通过满头轨铣削出护轨槽代替安装护轨,护轨槽为U型槽,省去单独安装护轨,结构稳定可靠,并且在有限的空间环境限制下,实现了护轨保护的形式;减少了安装工序,简化了零件种类,减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尖轨与转辙框架之间的接触面被加工成楔形,用楔形扣铁将尖轨固定在跟端部位,尖轨扳动时将其嵌入,并在维修作业时易于维修。

尖轨尖端设置防跳结构,防止尖轨出现垂直位移;尖轨跟端设限位器,防止尖轨出现纵向位移。

转辙框架上设有排水孔9,排水孔的直径大于位于排水孔正上方尖轨的宽度,排水孔下方接有排水管,结构简单,保证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

由于梯形道岔结构紧凑,除入口使用两侧尖轨,中间均为单侧尖轨,直股开通时,尖轨需兼顾护轨的功能。对应尖轨轨底设计顶铁,既简化了顶铁结构,同时增强了直股过车时抗横向冲击的能力。对应岔尖位置设计有可调顶铁,可以精确的调整尖轨的护槽宽度。

该梯形道岔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股变线的功能,其可以在短距离内分流至若干轨道上,节省布置空间,便于布置,大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降低工程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