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排列的透水面层、透水结构层、再生骨料基层和夯实土基底层,所述透水结构层为粉煤灰陶粒透水混凝土;所述再生骨料基层为混凝土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
所述粉煤灰陶粒透水混凝土的原料组分按以下重量份计,包括:
水泥500-600份,粉煤灰陶粒750-800份,再生建筑粗骨料300-400份,减水剂5-15份,水150-2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5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陶粒为密度700~900kg/m3、粒径范围为5~15mm单一级配的强度标号不下于5.0MPa的陶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陶粒透水混凝土中所用的再生建筑粗骨料的粒径范围为5~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是由混凝土类建筑垃圾经破碎、筛分、除杂工艺处理后粒径范围为5-25mm的骨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实土基底层为素土夯实土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素土夯实土基上是厚度为100mm的再生骨料基层;在所述再生骨料基层上是厚度为150mm的粉煤灰陶粒透水混凝土;在所述粉煤灰陶粒透水混凝土层上是厚度为30mm的透水面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面层是水泥与砂重量配比为1:4的水泥透水砂浆面层或是彩色透水饰面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新型生态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陶粒透水混凝土通过以下方法预制成型:
将所述粉煤灰陶粒于使用前24h充分预湿,使其吸水处于饱和状态,再风干24h,使粉煤灰陶粒内部孔隙含水达到饱和而表面处于干燥状态;
将处于干燥状态的上述粉煤灰陶粒和再生建筑粗骨料混合搅拌30s,然后加入水泥、减水剂和70%水拌合60s,最后将余量水加入搅拌机搅拌40s,然后采用低频平板振动器或专用滚压工具滚压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