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雾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17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雾装置,具体是一种除雾车。



背景技术:

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雾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尤其是为人们的交通出行,在浓雾天的时候由于能见度较低,车辆必须限制速度,即便在低速行驶的情况下雾天出现交通事故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增加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危险性,现有技术对雾天不能有效的人为控制,只能依赖于自然力量要么利用太阳的高温驱散浓雾,或者等待自然风将雾气吹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雾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除雾车,包括车辆本体、通风管、发热装置、鼓风机和发电机组,所述通风管固定安装在车辆本体上,车辆本体包括驾驶室和车架,所述驾驶室内设置有无人驾驶设备和红外线探测设备,所述通风管内固定安装有发热装置、鼓风机和发电机组,所述鼓风机连接至发电机组,发热装置连接至发电机组,所述发热装置设置在鼓风机的右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固定在驾驶室顶部,通风管的出风口固定在车架的尾端,通风管的出风口朝向驾驶室的反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固定在驾驶室顶部,所述通风管的出口固定安装在车辆本体上,通风管的出风口朝向车辆本体的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风管通过安装柱固定连接至车辆本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装置上设置有高温钨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发热装置和鼓风机的配合再经过通风管定向的出风,将高温的气流定向吹出,在高温气流的作用下能够使雾气消散,可以通过多辆除雾车并排行驶对路面进行大面积除雾,从而应对雾天车辆的不能正常行驶的问题,降低了雾天交通事故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除雾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辆本体,2-通风管,3-发热装置,4-鼓风机,5-发电机组,6-安装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除雾车,包括车辆本体1、通风管2、发热装置3、鼓风机4和发电机组5,所述通风管2固定安装在车辆本体1上,车辆本体1包括驾驶室和车架,所述驾驶室内设置有无人驾驶设备和红外线探测设备,通过设置无人驾驶设备能够实现除雾车的自动驾驶,红外探测设备用于探测行驶方向是否有车辆或者行人,通风管2通过安装柱6固定连接至车辆本体1;所述通风管2内固定安装有发热装置3、鼓风机4和发电机组5,所述鼓风机4连接至发电机组5,发热装置3连接至发电机组5,所述发热装置3上设置有高温钨丝,发电机组5为发热装置3和鼓风机4供电;所述发热装置3设置在鼓风机4的右侧,这样能够使发热装置3产生的热量在受到鼓风机4的作用下能够沿着通风管2出风口吹出,从通风管2出风口流出的高温流通的热风能够使通风管2出风口附近的雾气消散,所述通风管2的进风口固定在驾驶室顶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通风管2的出风口固定在车架尾端,通风管2的出风口朝向驾驶室的反方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通风管2的出口固定安装在车辆本体1上,通风管1的出风口朝向车辆本体1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发热装置和鼓风机的配合再经过通风管定向的出风,将高温的气流定向吹出,在高温气流的作用下能够使雾气消散,可以通过几辆除雾车轮流循环作业对路面进行大面积除雾,从而应对雾天车辆的不能正常行驶的问题,降低了雾天交通事故的风险。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