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铣刨机铣刨室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0892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铣刨机铣刨室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铣刨机铣刨室框架结构,适用于吨位较大工作装置尺寸较大的铣刨机,属于工程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在大型铣刨机的研发上,重量轻强度高的结构形式不仅能减轻整车重量,还能节省能源消耗,减小机构的惯性冲击载荷提高结构寿命,对于其铣刨室框架结构尤其如此。大型铣刨机由于要求更大的铣刨轮尺寸,更大的铣刨宽度,用来安装铣刨轮的铣刨室框架就更大。同时为了保证结构的强度,能够经受大功率铣刨作业的冲击载荷,框架结构的板厚往往都有所增加,这样铣刨室的重量就进一步增加,鉴于此,我们需要一种更加优异的框架结构形式,既能满足大型铣刨机的作业要求,又能实现重量轻强度高,方便加工制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铣刨机铣刨室框架结构,满足大型铣刨机使用要求的同时,整体框架结构强度高,重量轻;结构优化方式简单,方便加工增加工艺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大型铣刨机的铣刨室框架结构,包括左壁板、右壁板、顶弯板、后翘板、翼形加强梁,其特征在于:右壁板、左壁板平行布置于铣刨室框架两侧,右壁板、左壁板之间由顶弯板和后翘板连接,顶弯板和后翘板由翼形加强梁纵向连接,左壁板和右壁板上布置有扇形孔。

优选地,左壁板和右壁板上分别开设扇形孔,在150o弧面上数个扇形孔均匀布置。

更优选地,以车的前进方向为起点,左、右壁板的第一个扇形孔与最后一个扇形孔均呈150o角,各扇形孔均匀布置;其中,左壁板第一个扇形孔与水平线成25o夹角,右壁板上第一个扇形孔与水平线成0o夹角,左壁板的扇弧长度比右壁板扇弧长度稍长。

所述顶弯板的顶部开有椭圆孔,椭圆孔位于顶弯板顶部的中心区域。所述翼形加强梁纵向布置在顶弯板和后翘板顶端,与框架结构起伏的顶面在形状上互补配合;框架结构起伏的顶面指顶弯板和后翘板的顶面。左、右壁板上的扇形孔配有扇形封板以便将扇形孔封住,顶弯板顶部的椭圆孔也配有相应形状的顶封板将椭圆孔封住。所述顶弯板由板件折弯而成,靠前的位置折弯的宽度比靠后的位置折弯的宽度稍大,向下折弯的角度均为45o,后翘板在靠近顶弯板的一侧进行了折弯,向下折弯的角度为45o;顶弯板和后翘板共同组成了铣刨室框架的顶部,顶弯板布置在铣刨室框架顶部的中间位置,后翘板布置在铣刨室顶部的靠后位置,顶弯板和后翘板一前一后相互拼接组成铣刨室框架的顶面。铣刨室框架的所述右壁板上留有右轴承座孔,左壁板上留有左轴承座孔,左轴承座孔通过轮边连接盘用来安装铣刨轮一端右轴承座孔通过轴承与铣刨轮的联结轴相连完成铣刨轮另一端的安放,实现了铣刨轮与铣刨室框架之间的连接。铣刨室框架布置于车架的中部,铣刨室框架顶部有四个安装座,车架中部底板的对应位置有四个安装孔,铣刨室安装座与车架安装孔之间依靠连接件进行连接。顶弯板顶面还设有右级配梁座和左级配梁座。

本发明其主要结构有左壁板、右壁板、顶弯板、后翘板以及长短各异的翼形加强梁。优选方案为:左壁板上开有六个扇形孔,以车的前进方向为起点,第一个扇形孔与水平线成25o夹角,第一个扇形孔和最后一个扇形孔之间成150o角,在150o弧面间六个扇形孔均匀布置。右壁板上开有六个扇形孔,以车的前进方向为起点,第一个扇形孔与水平线成0o夹角,第一个扇形孔和最后一个扇形孔之间成150o角,在150o弧面间六个扇形孔均匀布置,与左壁板的扇形孔相比,右壁板的扇形扇弧的长度稍短一点。

扇形孔的这种规律的排布方式,不仅减轻了重量,而且保证了左壁板和右壁板在各种的工况下的强度和刚度,同时方便于数控下料,并且避开了螺栓孔,不影响其他结构件的装配。

顶弯板的顶部开有一个椭圆形孔,由于开孔位置选在了应力分布最小的区域,这样既减轻了顶弯板的重量,而且不影响整体框架结构的承载。

翼形加强梁纵向布置在顶弯板和后翘板顶端,其形状像展开的翅膀,与框架结构起伏的顶面正好高低配合,不仅加强效果好而且结构紧凑,重量轻。

左右壁板上的扇形孔配有扇形封板以便将扇形孔封住,顶弯板顶部的孔也配有相应形状的封板将其封住,由于封板厚度很小,可以在尽量少增加重量的情况下,达到密封的效果。

左右壁上开有圆形孔用于轴承座的装配以便铣刨机轮的安放,顶弯板和后翘板上有四个安装座,以便将整个铣刨室框架结构固定到铣刨机车架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左右壁板开有扇形孔,其扇形孔有规律的布置方式不仅减轻了重量而且保证了左右壁板的强度;顶弯板顶部在应力最小的区域开有椭圆形孔,减轻了重量的同时不影响结构的承载;对优化过后的孔采用了薄板密封的处理方式,重量增加少易实现,框架的纵向布置了翼形加强梁不仅加强效果好而且紧凑重量轻。满足大型铣刨机使用要求的同时,整体框架结构强度高,重量轻;结构优化方式简单,方便加工增加工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组成。

图2是本发明封板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左右壁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顶弯板和后翘板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翼形加强梁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在使用中的示意图;

其中,1—右壁板2—左壁板3—顶弯板4—后翘板5—右级配梁座6—左级配梁座7—安装座ⅰ8—安装座ⅱ9—安装座ⅲ10—安装座ⅳ11—t形螺栓12—右扇形孔封板13—左扇形孔封板14—顶封板15—右翼形加强梁16—左翼形加强梁17—椭圆孔18—右轴承座孔19—左轴承座孔20—右扇形孔21—左扇形孔22—车架23—铣刨室框架24—铣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铣刨室框架是铣刨机工作装置的重要结构,铣刨室框架刚性连接在车架上,用来安放铣刨轮以及刮板等附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6所示,右壁板1、左壁板2平行布置于铣刨室框架两侧,二者之间由顶弯板3和后翘板4连接,顶弯板3由板件折弯而成,靠前的位置折弯的宽度比靠后的位置(靠后的位置与后翘板拼接)折弯的宽度稍大,向下折弯的角度都是45o,后翘板4在靠近顶弯板3的一侧进行了折弯,向下折弯的角度为45o。顶弯板3和后翘板4共同组成了铣刨室框架的顶部,顶弯板3布置在铣刨室框架顶部的中间位置,后翘板4布置在铣刨室顶部的靠后位置,二者一前一后相互拼接组成铣刨室框架的顶面,与此同时顶弯板3和后翘板4由两组翼形加强梁(15、16)进行纵向加强连接,使顶部浑然一体坚固耐用,然后整体铣刨室框架23布置于车架22的中部,铣刨室框架23顶部有四个安装座(安装座ⅰ7、安装座ⅱ8、安装座ⅲ9、安装座ⅳ10),车架22中部底板的对应位置有四个安装孔,铣刨室安装座与车架安装孔之间依靠t形螺栓11进行刚性连接,这样就实现了铣刨室框架23与车架22之间固定。铣刨滚筒与铣刨室框架23之间的连接是依靠轴承完成的。

铣刨室框架23的右壁板1上留有右轴承座孔18,左壁板2上留有左轴承座孔19,左轴承座孔19通过轮边连接盘用来安放铣刨轮24(即铣刨滚筒)的减速机完成铣刨轮一端的安放;右轴承座孔18通过轴承与铣刨轮24的联结轴相连完成铣刨轮另一端的安放,这样就实现了铣刨轮24与铣刨室框架23之间的连接。右级配梁座5和左级配梁座6用来安装级配梁以便辅助前料门的安放,右翼形加强梁15和左翼形加强梁16在末端留有安装孔,用来挂装后刮板和动作油缸。

左壁板上开有扇形孔,在150o弧面间数个扇形孔均匀布置。优选地,左壁板上开有六个左扇形孔21,以车的前进方向为起点,第一个左扇形孔与水平线呈25o夹角,第一个左扇形孔和最后一个左扇形孔之间呈150o角,即相邻左扇形孔之间呈30o夹角,第一个左扇形孔到最后一个左扇形孔连续排列形成150o弧面,在150o弧面间六个扇形孔均匀布置。扇形孔还可以是5个或者是7个或者其它数量。

右壁板上开有扇形孔,在150o弧面间数个扇形孔均匀布置。优选地,右壁板上开有六个右扇形孔20,以车的前进方向为起点,第一个右扇形孔与水平线呈0o夹角,第一个右扇形孔和最后一个右扇形孔之间呈150o角,即相邻右扇形孔之间呈30o夹角,第一个右扇形孔到最后一个右扇形孔连续排列形成150o弧面,在150o弧面间六个扇形孔均匀布置,与左壁板的左扇形孔相比,右壁板的扇形扇弧(即150o弧面)的长度稍短一点。扇形孔还可以是5个或者是7个或者其它数量。

扇形孔的这种规律的排布方式,不仅减轻了重量,而且保证了左壁板和右壁板在各种的工况下的强度和刚度,同时方便于数控下料,并且避开了螺栓孔,不影响其他结构件的装配。

顶弯板的顶部中心区域开有一个椭圆孔17,由于开孔位置选在了应力分布最小的区域(即顶弯板顶部的中心区域),这样既减轻了顶弯板的重量,而且不影响整体框架结构的承载。翼形加强梁纵向布置在顶弯板和后翘板顶端,其形状像展开的翅膀,与框架结构起伏的顶面正好在形状上互补配合,框架的顶面凹进去的地方,翼形加强梁正好凸出来,它们在形状上互补配合,不仅加强效果好而且结构紧凑,重量轻。

左、右壁板上的扇形孔配有扇形封板(分别为右扇形孔封板12和左扇形孔封板13)以便将扇形孔封住,顶弯板顶部的椭圆孔17也配有相应形状的顶封板14将其封住,由于封板厚度很小,可以在尽量少增加重量的情况下,达到密封的效果。

左、右壁板上开有圆形孔(分别为右轴承座孔18和左轴承座孔19)用于轴承座的装配以便铣刨机轮的安放,顶弯板和后翘板上有四个安装座(即安装座ⅰ7、安装座ⅱ8、安装座ⅲ9、安装座ⅳ10),大致分布在铣刨室顶面的四个角上,靠前的两个安装座之间的距离比靠后的安装座距离稍远一点,四个位置的连线大致为一个等腰梯形,通过安装座便可以将整个铣刨室框架结构固定到铣刨机车架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不仅能满足大型铣刨机的使用要求,而且做到了强度高,重量轻,结构紧凑安装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