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登船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8413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登船桥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旅客从港口码头上下船的登船桥,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移动的、能让旅客快速上下船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的旅客上下船的装置,除了采用简单的渡板或者登船梯上下船而外,还有采用固定的登船桥连接在轮船和候船大厅之间,供旅客上下船时行走。前者往往给旅客带来很多不便,登船梯带来旅客上下梯的困难,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旅客,如果携带行李,就会十分困难。而且因为经过狭窄的渡板行走和上下梯攀缘,上下船速度非常缓慢,往往使旅客堵塞在轮船舱口前等待,还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使用登船桥,虽然解决了所述的不便和缺陷,但是登船桥是固定设置的,要占据码头一定的面积,码头是港口最具有价值的场所,如果由固定登船桥占据,必然影响码头的使用效率。而且登船桥的支撑柱必然会阻碍繁忙的码头交通。因此,码头上不能允许宽大的固定登船桥,最后还是限制了旅客上下船速度。此外,固定登船桥和码头轮船舱口的对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由轮船去对接登船桥。如果是邮轮,由于体积庞大,往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对接。不但轮船舱口位置难以调整,由于各轮船的结构和舱口位置不同,加上水位的变化,使固定登船桥的出口不可能对准邮轮舱口,只能以补救措施弥补,往往会很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移动的、能够最少占用港口码头的新型登船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登船桥,能够实现迅速地使登船桥和轮船舱口对齐。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使旅客能够快速上下船的新型登船桥。

本实用新型的登船桥,它包括行走廊道,所述的行走廊道的一端是旅客出入口,另一端以一段枢接部分和升降廊道一端相联接,升降廊道的另一端和伸缩廊道的一端相联接,而伸缩廊道的另一端以一段枢轴联接的渡板与轮船舱口相接,还包括用来支撑并固定行走廊道、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的支撑装置,所述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可升降移动地固定在支撑装置上,还包括用来固定所述支撑装置的基座,安装在渡板上的检测渡板平面与轮船舱口甲板所成倾斜角度的角度检测装置,驱动和即时调整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升降,使得渡板平面保持在和轮船舱口甲板在同一平面的装置,安装在渡板上的距离检测装置,驱动和即时调整伸缩廊道的伸缩、使得渡板前端保持在船舱舱口之内的装置,以及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信号控制所述的驱动装置的计算机。

所述的行走廊道、升降廊道、伸缩廊道、支撑装置和基座采用钢材桁架结构,桁架结构可以是矩形结构。

支撑装置有四座,基座有两座,每座基座固定两座支撑装置,两座基座之间用钢材作为桁架相联接。

行走廊道、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以防水材料封包,行走廊道和升降廊道之间的枢接装置也以防水材料封包,形成行走廊道与升降廊道之间的联接空间并能随升降廊道的升降而活动。

行走廊道按照回转升降方式设置。

行走廊道按照六段回转升降成矩形方式设置。

基座带有用来悬挂在车轴上的凸起弯折,弯折处均设有加强板。

所述的驱动和即时调整所述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升降的装置是置于所述升降廊道和升降廊道的支撑装置之间的升降电动缸。

所述的驱动和即时调整伸缩廊道伸缩的装置是置于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之间的伸缩电动缸。

固定所述的支撑装置的基座悬挂在车架上,可由牵引车移动。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登船桥,使得登船桥是可移动的,能够最少占用港口码头,登船桥和轮船舱口的对准和联接变得迅速和有效。由于登船桥不是永久性占据码头地面,可以采用尽可能宽的廊道,使得上下船的速度大大提高。而且由于采用了较长的登船廊道,不但使旅客能够以比较小的坡度能省力地上升到轮船的舱口位置,而且拉开了上下船旅客之间的距离,使得旅客之间不会出现拥挤和堵塞的情况。解决了轮船旅客上下,特别是大型邮轮旅客快速上下的问题。由于廊道升降坡度小,廊道地面也不需要防滑设施,旅客使用手拉箱之类随身物品就有可能容易地上下,方便了旅客。加快了登船速度,特别是加快了旅客下船的疏散进度。由于廊道宽敞、封闭,可以使用空调系统,旅客能够安全、舒适上下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登船桥的一个最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有助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例的简图。

图3表明了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行走廊道、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的结构。

图4表明了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

图5表明了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基座。

图6表明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牵引用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说明书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轮船2靠着码头,置于码头上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登船桥1。图2表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旅客上下船的登船桥,以及登船桥和船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登船桥是固定在基座之上,而基座又可以由牵引车辆移动。在需要用于旅客上下船的时候,由牵引车辆将登船桥从存放地点拉近轮船,等到上下船结束,再由牵引车辆将登船桥拉走。平时并无登船桥留在码头该位置上,使得码头的使用效率提高。码头是港口最具有价值的场所,如果由固定登船桥占据,必然影响码头的使用效率。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登船桥不是永久性占据码头地面,不必顾虑登船桥占地多少,可以采用尽可能宽的廊道。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廊道宽度达3米以上,可以同时允许多位旅客成一排通过廊道。这无疑大大加快旅客上下船的速度,对于大型邮船,这无疑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轮船的旅客上下船的舱口位置通常会比较高,对于大型邮轮,离开水面的高度通常在7-10米左右。为了使旅客上下船行走的坡度较小,要使旅客的行走廊道要有一定的长度。为了实际减少廊道占用码头的面积,本实用新型的登船桥廊道采用回转升降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六段回转升降成矩形方式设置行走廊道。由于坡度较小,旅客的行走并不吃力,而且拉开了上下船旅客之间的距离,使得旅客之间不会出现拥挤和堵塞的情况。由于采用了回转升降的形式,而不是采用一字排开的缓慢升降的登船桥形式,使登船桥占用的面积大为减少,更加缓解了码头的拥挤紧张的局面。

图1当中位于登船桥下部的廊道回转上升部分是带有旅客出入口的行走廊道部分,上部是升降廊道部分和伸缩廊道部分,伸缩廊道部分和轮船的舱口相接。

旅客从登船桥的出入口11,即图2中的行走廊道12的一端,出入登船桥,通过回转的行走廊道12上下轮船,升降廊道13的一端与行走廊道12之间以一段枢接部分相联,并向轮船的舱口延伸。伸缩廊道14的一端与升降廊道13的的另一端相联接,伸缩廊道14用作旅客上下出入口的另一端有一段枢轴联接的渡板。渡板伸入轮船舱口并落在轮船甲板上。

行走廊道、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以防水材料封包,行走廊道12和升降廊道13之间的枢接部分是可伸缩的,并用作为廊道地面,使升降廊道与行走廊道在升降廊道升降时保持联接。枢接部分也以高强度防水材料封包,形成行走廊道与升降廊道之间的联接空间(包括廊道顶棚和侧面)并能随升降廊道的升降而活动。

旅客从出入口11进入登船桥,经过廊道12、13、14,进入轮船。或者从舱口下船,经过廊道14、13、12,从出入口11离开。

廊道12由四个支撑装置15所支撑、固定,升降廊道13和伸缩廊道14可高低移动地支撑在支撑装置15上。每一段廊道以及支撑装置都是钢材的桁架结构,廊道的强度及稳定性得到保证。桁架结构可以是矩形结构,但不限于是矩形结构。

图3表明了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行走廊道12、升降廊道13和伸缩廊道14的结构示意图。三种廊道的尺寸根据要求有所不同。廊道以矩形钢管作为主梁121,形成桁架结构,以及用矩形钢管作为斜接杆122加强,形成牢固的整体结构,能够确保旅客的安全。使用间距为比如0.6米的矩形钢管作为次梁123,形成廊道底面,铺上防滑材料地板,安装顶棚和两侧扶手和挡板,装上照明和空调装置,廊道舒适安全。由于廊道宽度为3米或更宽,保证了大流量的旅客同时通行,使得旅客快速上下,不会形成堵塞、滞留。

图4表明了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5。采用矩形钢管作为主梁151,形成桁架结构,以及用矩形钢管作为斜接杆152加强,使用矩形钢管作为次梁153,形成牢固的整体结构,能够确保可靠支撑廊道和固定廊道。以四座支撑装置和廊道12、13、14固定在一起,形成了更为牢固的整体登船桥,能够确保旅客的安全。

行走廊道12按照回转升降方式设置。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行走廊道按照六段回转升降,回转构成矩形方式。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回转升降方式。可以根据具体场地和不同要求,不必局限于矩形回转升降,也不必局限于设置六段回转升降。也可根据具体的廊道改变支撑装置15的具体结构。

图5表明了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基座16。基座采用矩形钢管形成桁架结构。用两座基座来安装固定四座支撑装置15和支撑装置15所带有的廊道,每座基座固定两座支撑装置。两座基座之间再以矩形钢管作为桁架相连接,形成口字形的基座框架。基座16带有用来悬挂在车轴上的凸起弯折作为车架支撑梁161,弯折处均设有加强板162。

当需要移动登船桥的时候,操作员用顶升设备升起登船桥,以便由车架插入,随后由牵引车辆移动登船桥。在本实施例中,将图6表明的牵引用工字形车架插入登船桥的车架支撑梁161之下,慢慢落下登船桥,使基座的每一个车架支撑梁部分161都悬挂在一组由图6表明的由两条车轴163及主车轴164形成的工字形车架的主车轴支座166上,每条车轴两端又各有一个车轮165。两座基座的四个车架支撑梁部位161分别悬挂在四组工字形车架的主车轴支座166上,由牵引车辆牵引工字形车架,就能使固定在基座上的登船桥移动。

当轮船靠码头以后,其舱口自然面对码头的岸边,其停靠位置不必考虑舱口的准确位置在哪里,而是由本实用新型的登船桥来适应轮船舱口位置。

当需要接送旅客的时候,如上所述,牵引车辆将登船桥拉近轮船,由牵引车辆的驾驶员根据安装在登船桥接船口的监控装置的检测信号将伸缩廊道14调整到垂直对准轮船舱口的位置。

随后操作员用顶升设备升起登船桥,以便将图6表明的牵引工字形车架从登船桥之下抽出,随后顶升设备慢慢落下登船桥,使登船桥的基座框架及框架以上部分落至地面放置稳定。

或者,开启支撑腿顶升固定设备顶升登船桥的基座框架,使登船桥的基座框架及框架以上部分离开车架,以支撑腿支撑整个登船桥。保证整个登船桥被极为稳定、可靠地支撑。

操作员用手动方式操作置于升降廊道13和支撑装置15之间的升降电动缸,驱动升降廊道13上升或下降,伸缩廊道14随同升降,直到伸缩廊道14的接船口,即伸缩廊道出口处的渡板平面与靠岸的轮船的舱口甲板大致对齐。

图2所示位于渡板平面处的用来检测渡板平面与轮船舱口甲板所成的倾斜角度的角度检测装置17所检测到的信号,经过登船桥的计算机处理后,发出指令,使升降电动缸驱动升降廊道13和伸缩廊道14升降,使渡板平面与轮船舱口甲板在同一平面,并即时调整渡板平面的高度,使渡板平面始终和随水位升降的轮船舱口甲板在同一平面。

同时,连续检测渡板前端与船舱舱口距离的距离检测装置18所检测到的信号,经过登船桥的计算机处理后,由置于升降廊道和伸缩廊道之间的伸缩电动缸驱动伸缩廊道14伸缩,使得渡板前端保持在轮船的舱口之内,并且即时控制伸缩电动缸,使渡板前端能够始终与轮船的舱口保持相接。

在检测装置17和18的控制之下,本登船桥的渡板正确、稳定地和靠岸轮船的舱口正确相接。而且,虽然轮船舱口甲板随水位不停升升降降,渡板平面始终和甲板的相对位置不变。

由于上述操作,旅客能够平顺地通过伸缩廊道的出口从轮船舱口上船,或者从轮船舱口进入伸缩廊道下船。

如上所述,由于本登船桥廊道宽大、平稳、上下坡度小,旅客能够迅速、容易地上下船,迅速实现旅客登船或者疏散旅客。

执行完旅客上下船任务,可以按照上述移动登船桥的操作步骤,再把登船桥从码头移到指定地点。码头上没有任何物品留下,码头可继续执行其它任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