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沿石、采用该路沿石的路面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8201发布日期:2018-08-08 08:58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沿石、采用该路沿石的路面铺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使用的路沿石一般为混凝土路缘石或大理石路缘石,其中,混凝土路缘石采用场外预制工艺制成,大理石路缘石采用原石切割后表面抛光工艺制成。但无论是混凝土路缘石还是大理石路缘石,都不具备透水的性能,因此,在雨雪天气时,混凝土路缘石或大理石路沿石都将阻挡积水向地下的渗透,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的现象。而且由于现在气象条件变化剧烈,经常会在夏天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短时间降水的骤增会造成城市排水系统造成较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是现有技术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此外,混凝土路缘石和大理石路沿石都不具备过滤净水的功能,在雨水的冲刷下,经常会造成泥沙的流失,对路面带来污染,并且在降雨量巨大的情况下,绿化带和人行道的同样会出现排水不及的情况。

并且在市政路沿施工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地面线缆的施工,如何将线缆施工与路沿石的施工同时进行并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路沿石、采用该路沿石的路面铺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路沿石,包括:由基底和挡体构成的本体;

所述本体在铺装时与马路行进方向一致的方向为其长度方向,所述本体在铺装时自马路侧通向绿化带/人行道的方向为其宽度方向,所述本体在铺装时的垂直方向为其高度方向;

所述基底在所述挡体下方,所述基底的宽度大于所述挡体宽度,所述基底宽度超出所述挡体的部分在所述本体的两侧分别形成外侧台和内侧台;

所述外侧台在使用时朝向马路侧安置,所述外侧台包括顶部的盛水面和朝向马路方向设置的外端面;

所述内侧台朝向绿化带/人行道侧设置,包括顶部的压土面;

所述挡体朝向外侧台一侧为外挡面,所述挡体朝向内侧台一侧为内挡面;

所述基底与所述挡体在长度方向长度相同,使得所述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面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面;

所述本体采用透水材料制成或所述本体上设置有透水通道,所述本体上贯穿所述两个安装面设置有通槽。

上述结构中,根据图4所示,通槽结构的设计使得积水渗透的路线大大缩短,提高了渗水的速度,并且通槽在积水不能快速渗透到地底的过程中起到蓄水的作用,保证了路面的排水效果。此外,通槽内还可以容纳市政管线,大大方便了市政道路的施工。

作为优选,所述通槽为半圆形,便于加工并且使得整个路沿石具有良好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通槽壁面设置有过滤支撑网,起到对通槽的支撑和过滤杂物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内部还设置有贯穿所述两个安装面的第二通槽孔,将市政线路与排水相互分开,方式线路过潮。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还设置有出线孔,所述出线孔与所述通槽或所述第二通槽孔连通,出线孔用于将线路引出或者引入路沿石本体内。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在所述本体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的两个安装面之间,所述透水通道的顶部设置在所述外挡面上,所述透水通道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上,这样的设计使得马路积水深度较大时,外挡面同样具有滤水透水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与所述外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由于滤水体材质相对本体材质而言比较脆弱,容易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磕碰,造成缺口,从而影响其滤水效果,本结构设计通过间隙部位对滤水体与马路侧的连接部位进行保护,保证了路沿石的整体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自外挡面向所述基底底部倾斜,所述第二斜面自所述盛水面向所述基底底部倾斜。

作为优选,所述透水通道在所述本体长度方向的宽度,自所述本体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由于较远端积水渗透的距离比较长,加大宽度可以均衡渗水的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在所述内侧台一侧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透水通道第二透水通道,通过设置第二透水通道,起到在巨大降水量的天气时,对绿化带一侧的排水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盛水面自本体外侧向外挡面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用以形成一个盛水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盛水面与所述外挡面相连,两者构成一个弧面,所述弧面位于盛水面部分的弧段设置有凹陷区,所述凹陷区的最低点低于马路平面,马路平面线在图中采用虚线标识。

一种路面铺装结构,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路沿石、绿化带/人行道区以及马路区,所述路沿石将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与所述马路区相互隔开,所述盛水面与所述马路区顶部平齐,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底部设置有蓄水区。

作为优选,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顶部与所述挡体顶部,所述压土面设置于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土层下方。

一种路面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方式为,在绿化带/人行道区与马路区的分界线处,将所述路沿石的本体依次摆放安装,使得相邻路沿石的安装面彼此相靠并且预留一定伸缩的空隙,在摆放安装路沿石的同时,将市政电线穿过通槽。

作为优选,在绿化带/人行道区一侧对压土面进行填土压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路沿石,能有效缓解路面积水,并且能将市政线缆埋放在其本体内部,解决的市政线缆施工需要挖槽的工序。

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路面铺装结构,能有效将马路积水渗透到蓄水区。

③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路面铺装结构,可以取消传统路沿石铺装过程中的水泥砌边固定工艺,采用直接摆放铺装方式,大大简化的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速度,并且能同时完成对市政线缆的埋放,进一步降低市政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5-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根据图1所示,一种路沿石,包括:由基底1和挡体2构成的本体100。所述本体100在铺装时与马路行进方向一致的方向为其长度方向,所述本体100在铺装时自马路侧通向绿化带/人行道的方向为其宽度方向,所述本体100在铺装时的垂直方向为其高度方向。

所述基底1在所述挡体2下方,所述基底1的宽度大于所述挡体2宽度,所述基底1宽度超出所述挡体2的部分在所述本体100的两侧分别形成外侧台11和内侧台12。所述外侧台11在使用时朝向马路侧安置,所述外侧台11包括顶部的盛水面111和朝向马路方向设置的外端面112。所述内侧台12朝向绿化带/人行道侧设置,包括顶部的压土面121。所述挡体2朝向外侧台11一侧为外挡面21,所述挡体2朝向内侧台12一侧为内挡面22。所述基底1与所述挡体2在长度方向长度相同,使得所述本体100长度方向的两端面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安装面101。

本体100采用透水材料制成,本体100上贯穿所述两个安装面101设置有通槽5,所述通槽5为半圆形,所述通槽5壁面设置有过滤支撑网。

实施例2:

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2所示,所述本体100还设置有出线孔52,所述出线孔52与所述通槽5连通。

实施例3:

与上述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3所示,所述本体100内部还设置有贯穿所述两个安装面101的第二通槽孔51,所述本体100还设置有出线孔52,所述出线孔52与所述第二通槽孔51连通。

实施例4:

与上述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图5-11所示,所述本体100上设置有透水通道3,所述透水通道3内填充有滤水体4,所述本体100为混凝土或大理石等不透水材料,所述透水通道3内设置有滤水体4,所述滤水体4采用水泥碎石材料或聚氨酯碎石材料湖综水泥陶瓷材料制成。

本体100、透水通道3以及滤水体4形状位置关系包括以下几种:

根据图5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在所述本体100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的两个安装面101之间,所述透水通道3的顶部设置在所述外挡面21上,所述透水通道3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基底1上,这样的设计使得马路积水深度较大时,外挡面21同样具有滤水透水能力。

根据图6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与所述外端面112之间设置有间隙1121,由于滤水体4材质相对本体100材质而言比较脆弱,容易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磕碰,造成缺口,从而影响其滤水效果,本结构设计通过间隙1121部位对滤水体4与马路侧的连接部位进行保护,保证了路沿石的整体性能。

根据图7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包括第一斜面31和第二斜面32,所述第一斜面31自外挡面21向所述基底1底部倾斜,所述第二斜面32自所述盛水面111向所述基底1底部倾斜。

根据图8所示,所述透水通道3在所述本体100长度方向的宽度,自所述本体100外侧向内侧逐渐减小,由于较远端积水渗透的距离比较长,加大宽度可以均衡渗水的速度。

根据图9所示,所述本体100在所述内侧台12一侧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透水通道3第二透水通道3’,通过设置第二透水通道3’,起到在巨大降水量的天气时,对绿化带一侧的排水作用。

根据图10所示,所述盛水面111自本体100外侧向外挡面21方向其高度逐渐降低,用以形成一个盛水区域。

根据图11所示,所述盛水面111与所述外挡面21相连,两者构成一个弧面,所述弧面位于盛水面111部分的弧段设置有凹陷区1111,所述凹陷区1111的最低点低于马路平面,马路平面线在图中采用虚线标识。

实施例5:

根据图12所示,一种路面铺装结构,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结构的路沿石、绿化带/人行道区6以及马路区7,所述路沿石将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6与所述马路区7相互隔开,所述盛水面111与所述马路区7顶部平齐,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6底部设置有蓄水区61

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6顶部与所述挡体2顶部,所述压土面121设置于所述绿化带/人行道区6土层下方。

实施例6:

一种路面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方式为,在绿化带/人行道区6与马路区7的分界线处,将所述路沿石的本体100依次摆放安装,使得相邻路沿石的安装面101彼此相靠并且预留一定伸缩的空隙,在摆放安装路沿石的同时,将市政电线穿过通槽5,在绿化带/人行道区6一侧对压土面121进行填土压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