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箱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9538发布日期:2019-11-08 23:46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中箱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安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箱涵。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国家都把箱涵预制化作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箱涵预制化也是施工工厂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工程质量和修建速度、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因此,开展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预制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要和必要,预制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技术效益同样明显:可大幅度地缩短工期;箱涵的工厂化预制保证和提高了结构的质量指标,如强度、耐久性以及防腐蚀、防水等性能;消除了现场浇筑混凝上的诸多弊病;提高了地下工程工厂化施工的技术水平,为施工的标准化、模式化提供了条件;尤其改善了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环境;降低了成本,符合现代绿色环保的要求,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从国内外预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看,隧道与地下工程支护预制技术主要是从两方面开展的:一是部分预制技术;二是全部预制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盾构法修建的工程中,其中盾构隧道就是装配式衬砌的典型代表。国外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预制技术方面发展较快,混凝上预制技术亦被广泛应用在明挖法的隧道结构中。

从国内隧道与地下工程预制技术发展来看,预制技术主要应用在盾构法修建的工程中,一般为圆形结构,在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中也有应用实例,但装配式结构的研究、应用的实例并不多。

此外,现有的中箱涵的通风口不能改变通风口的大小,通风口不能改变通风口的大小,通风效果差,不利于隧道维护者根据外界条件变化改变通风口的尺寸,另外,相邻的两个中箱涵存在着连接后密封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箱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相邻两个中箱涵的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箱涵,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围设形成疏散通道,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中至少一个的端部设置有密封部,密封部包括柔性体和骨架,骨架设置于柔性体内;其中,第二支撑部或第四支撑部上开设有与疏散通道相连通的通风口。

进一步地,中箱涵还包括挡风部,挡风部设置于通风口处,以通过操作挡风部改变通风口的通风面积。

进一步地,中箱涵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设置通风口处,驱动部与挡风部驱动连接。

进一步地,挡风部包括:检测部,检测部设置于疏散通道内,检测部与驱动部电连接,检测部通过检测疏散通道内的氧气含量,以控制驱动部驱动挡风部作业。

进一步地,挡风部包括:挡风板,挡风板可滑动地设置于通风口处,驱动部与挡风板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挡风板滑动改变通风口的通风面积。

进一步地,挡风部还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第一滑轨设置于通风口处的上沿,第二滑轨设置于通风口处的下沿,挡风板的第一端可活动地与第一滑轨相连接,挡风板的第二端与第二滑轨可活动地相连接。

进一步地,通风口处设置有网罩。

进一步地,网罩为金属网,金属网表面覆有防锈层。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和第四支撑部均采用C40纤维混凝土制成,第三支撑部朝向疏散通道的一侧相间隔地设有多个防滑槽。

进一步地,柔性体为橡胶,骨架为钢筋或芳纶纤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中箱涵的端部开设密封部,密封部包括柔性体和骨架,利用骨架对柔性体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密封部的结构稳定性,不易产生变形,进而提高了相邻两个中箱涵连接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箱涵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箱涵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箱涵的密封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支撑部;

20、第二支撑部;21、第一滑轨;22、第二滑轨;23、通风口;24、挡风板

30、第三支撑部;

40、第四支撑部;

50、疏散通道;

60、柔性体;

70、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箱涵。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中箱涵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部10、第二支撑部20、第三支撑部30和第四支撑部40,第一支撑部10和第三支撑部30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支撑部20和第四支撑部40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支撑部10、第二支撑部20、第三支撑部30和第四支撑部40围设形成疏散通道50,第一支撑部10、第二支撑部20、第三支撑部30和第四支撑部40中至少一个的端部设置有密封部,密封部包括柔性体60和骨架70,骨架70设置于柔性体60内;其中,第二支撑部20或第四支撑部40上开设有与疏散通道50相连通的通风口2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中箱涵的端部开设密封部,密封部包括柔性体和骨架,利用骨架对柔性体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密封部的结构稳定性,不易产生变形,进而提高了相邻两个中箱涵连接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中箱涵还包括挡风部,挡风部设置于通风口23处,以通过操作挡风部改变通风口23的通风面积。这样设置便于通过操作挡风部改变通风口23的通风面积,从而保证通风通道吹进内适宜的风流。

在本实施例中,中箱涵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设置通风口23处,驱动部与挡风部驱动连接。操作者根据疏散通道50内的空气需要,通过驱动部驱动挡风部以改变的通风口23的大小。

进一步地,挡风部包括检测部,检测部设置于疏散通道50内,检测部与驱动部电连接,检测部通过检测疏散通道50内的氧气含量,以控制驱动部驱动挡风部作业。这样设置减少了人口操作,使得疏散通道50内的氧气含量可维持在需要的百分比。

在本实施例中,挡风部包括:挡风板24,挡风板24可滑动地设置于通风口23处,驱动部与挡风板24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挡风板24滑动改变通风口23的通风面积。通过移动挡风板24能够有效地对通风口23进行挡风,改变通风口23的通风面积。

其中,挡风部还包括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2,第一滑轨21设置于通风口23处的上沿,第二滑轨22设置于通风口23处的下沿,挡风板24的第一端可活动地与第一滑轨21相连接,挡风板24的第二端与第二滑轨22可活动地相连接。这样设置便于挡风板24通过第一滑轨21和第二滑轨22在通风口23处移动,以改变通风口23的通风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口23处设置有网罩。这样设置便于防止通风口23进入异物及鼠类,确保通风通道40内气流的干净。

在本实施例中,网罩为金属网,金属网表面覆有防锈层。这样设置避免了金属网的锈蚀,提高了金属网的使用寿命。

另外,第一支撑部10、第二支撑部20、第三支撑部30和第四支撑部40均采用C40纤维混凝土制成,第三支撑部30朝向疏散通道50的一侧相间隔地设有多个防滑槽。这样设置便于施工维修人员在疏散通道50内行走不被滑动。

如图3所示,柔性体60为橡胶,骨架70为钢筋或芳纶纤维。这样设置便于提高密封部的强度,使得密封部不易从中箱涵端部的凹槽中脱离。通过柔性体与相邻的中箱涵配合密封,并利用柔性体内穿设的骨架,提高了密封部的强度,防止了柔性体的变形及脱落,提高了中箱涵的密封性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