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盲安全岛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00802发布日期:2019-07-17 06:09阅读:27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扫盲安全岛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道路安全岛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扫盲安全岛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安全岛是一种安装在斑马线上的安全装置,与斑马线长度相当,两端还各竖有一根“反光警示桩”,夜间在车灯的照耀下会发出亮光,以提醒司机注意避让。设立“安全岛”是为了让人们养成“二次过街”的习惯,即在第一次绿灯时间,先到达道路中央的“行人安全岛”,第二次绿灯亮起再走剩下的路程。目前,“二次过街”的方式已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上海、郑州等城市也从前几年开始推广。这一做法大大增加了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避免了“急行军”,尤其保护了老人、小孩和残疾人的利益。现还有扫盲安全岛,是为了扫除大型车辆转弯时候,前后轮转弯半径不同而形成的盲区(经常会造成路口的行人、非机动车伤亡),约束大型车辆转弯时候的路径,但是传统的安全岛由水泥浇筑成型,需要模具、水泥车等设备,需要挖开路面,施工时间长,而且后续不易拆,行人磕碰到安全岛上,后果比较严重,也有的安全岛采用道牙子”(侧石)和水泥混合使用建造,如果需要栽种绿化带时候,还需要土壤开挖、外运、弃置、回填,更加的耗时,而且在施工安装时,进程较慢,需要依赖水泥粘接固化,无法快速施工,延长了施工对道路堵塞和环境的影响;且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盲安全岛及其施工方法,①安全性:能有效解决大型货车右转弯与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相撞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发生,显著减轻与其冲撞的车人的损害;②环保型:节能降耗,施工过程无需开挖路面,无扬尘、噪音,减少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③方便快速:工厂化生产、装配式安装,可快速安装插接,大大缩短工期;④综合性价比高:可大大降低施工过程中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工程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盲安全岛及其施工方法,设有内陷的警示区,警示贴不易脱落,多个顺次连接的警示区,人视角的移动会看到多个警示区反射出变化的光线,增大了警示效果,提高了安全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提供一种扫盲安全岛,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侧石单元首尾相插接成的围挡以及由散装土壤或多个土壤包构成的土壤层,所述土壤层置于围挡内,所述侧石单元第一侧端设有卯槽,所述侧石单元第二侧端设有可与卯槽配合的榫头。

所述侧石单元为开口向下的腔型结构和/或所述侧石单元侧面设有至少一个向内凹陷的警示区,所述警示区内设有警示贴。

所述侧石单元的腔内设有加强板和/或加强筋。

所述榫头包括与侧石单元连接的颈部以及颈部连接有的膨大部,所述卯槽的槽口宽度小于槽身宽度,所述卯槽一侧设有供榫头的膨大部进出的开口。

所述榫头包括至少两个榫钩,所述卯槽包括侧石单元第二侧端设有的与侧石单元内腔连通的缺口。

所述榫头的横截面为t形形状。

所述榫头为腔型结构和/或所述榫头的纵截面为梯形形状。

所述侧石单元侧面设有呈波浪型或齿条型的多个顺次连接的警示区,和/或所述警示区一端与侧石单元底部连通。

所述土壤层的上方设置有植被层和/或所述土壤层的下方设置有防渗阻隔层。

本发明还公开了扫盲安全岛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安全岛的图纸中围挡的位置和形状,先将多个侧石单元首尾相插接构成围挡;

2)然后在围挡内由下到上顺次设置防渗阻隔层、土壤层和植被层;

3)在围挡各个侧石单元的警示区内贴设警示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侧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另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的侧石单元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的弧形侧石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的侧石单元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4的侧石单元示意图,

图中:侧石单元1、卯槽2、榫头3、加强板4、警示区5、加强筋6、颈部7、膨大部8、榫钩9、缺口10、连接部11、钩部12、开口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现有的侧石上的警示标志多为涂刷制作,涂刷慢,不标准,且容易磨损;采用警示贴纸容易脱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扫盲安全岛,包括由多个侧石单元首尾相插接成的围挡以及由散装土壤或多个土壤包构成的土壤层,所述土壤层置于围挡内,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侧石单元1第一侧端设有卯槽2,所述侧石单元1第二侧端设有可与卯槽2配合的榫头3。土壤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纺布装有的营养土。

所述土壤层的上方设置有植被层和所述土壤层的下方设置有防渗阻隔层。所述防渗阻隔层为工程土布或其他同类材质。

本发明还公开了扫盲安全岛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安全岛的图纸中围挡的位置和形状,先将多个侧石单元首尾相插接构成围挡;

2)然后在围挡内由下到上顺次设置防渗阻隔层、土壤层和植被层;

3)在围挡各个侧石单元的警示区内贴设警示贴。

所述侧石单元1为开口13向下的腔型结构。侧石单元1和卯槽2和榫头3均是相对柔性的材质,如橡胶材质或非石材等。腔型结构能够减轻侧石单元1的重量,便于搬运安装和降低成本。

所述侧石单元1的腔内设有加强板4和加强筋6。

所述侧石单元1侧面设有多个向内凹陷的警示区5,所述警示区5内设有警示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石单元1侧面设有呈波浪型或齿条型的多个顺次连接的警示区5。所述警示区5横截面为三角形。能增大警示贴的长度。多个顺次连接的警示区5,如波浪型或齿条型,人视角的移动会看到多个警示区5反射出变化的光线,增大了警示效果,提高了安全性。多个警示区5可横向顺次连接,也可纵向顺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榫头3包括与侧石单元1连接的颈部7以及颈部7连接有的膨大部8,所述卯槽2的槽口宽度小于槽身宽度,所述卯槽2一侧设有供榫头3的膨大部8进出的开口13。使得榫头3卡入卯槽2中不易脱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榫头3的横截面为t形形状。榫头3为腔型结构。所述榫头的纵截面为梯形形状,即膨大部纵截面为梯形形状,所述卯槽的纵截面为契合所述榫头的梯形形状。榫头靠近侧石单元腔口的一端较另一端长,使得安装时,一个侧石的卯槽2,从另一个侧石的榫头3的颈部7处插入,膨大部8从开口13处进入卯槽2内,因为梯形形状,所以安装更加快速,不会卡顿。拆卸时,将一个侧石从另一个侧石抬起,榫头3和卯槽2脱开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警示区5一端与侧石单元1底部连通。警示区5底部不会积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石单元1为棱柱型结构。更多形状的侧石单元1可以拼接成任何形状的安全岛,花坛等。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其他地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侧石单元1侧面设有呈波浪型的多个顺次连接的警示区5。所述侧石单元1为弧形棱体。

实施例3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其他地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榫头3包括两个榫钩9,所述卯槽2包括侧石单元1第二侧端设有的与侧石单元1内腔连通的缺口10。榫钩9包括连接部11和钩部12,两个榫钩9在侧石单元1第一侧端上钩部12向外设置,安装时,一个侧石的卯槽2的缺口10从另一个侧石的两个榫钩9的连接部11处插入,钩部12卡在缺口10内,安装完成。拆卸时,将一个侧石从另一个侧石抬起,榫钩9和卯槽2脱开即可。图4为侧石单元1为弧形棱体,图5为侧石单元1为直棱体。两个榫钩9之间的空间与侧石单元内腔连通,侧石单元构成的侧石底部的缺口、内腔、榫钩之间通口共同可以作为线路或管道的通道,不用开挖路面埋设。

所述警示区5包括一个横向的条形凹槽。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其他地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榫头的颈部为腔型结构。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