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828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扳手卡制装置,尤指一种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目前棘轮扳手就其掣动的方式分类,可大概分为卡齿卡制以及滚柱卡制两种,即一种为有段卡制的结构形态,另一种为滚柱无段的卡制结构形态,其中,无段的滚柱卡制结构,即于扳手头部内的驱动件间以滚柱以凹槽深浅实现卡制,如此的结构由于是以圆柱面卡制扳手头部内径或驱动件光滑的表面,极易造成滑动,无法确实实施卡制,即其可抗的扭力十分的有限,因此仍有传统的有段卡制结构形态的存在,这种有段卡制的结构,即是于驱动件外径处或扳手头部内径处设置齿形以配合卡制装置内的掣动块相互卡制驱动,如此的结构由于受到齿形上的限制,因此,其齿数有限,无法无限度设置齿形,因此当扳手带动驱动件后回转必须至少跳过一齿方能另形带动驱动件,如此的结构扳手回转另行带动最少的回转长度为一齿的弧度,少于一齿即无法带动,为使扳手所受的限制减至最少的使用状态,业者无不以追求细齿小齿为最主要的改良课题,而当齿距变小时,齿形可支撑的力量自然相对减少,其可承受的扭力自然减小,故实难以兼顾。
目前业者所开发出的有关棘轮扳手在换向结构及其卡制结构的专利前案内容,是包括中国台湾第90216549号“棘轮扳手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其是于一制齿两侧设有弹性体的结构形态,是直接以制齿卡制驱动件;而中国台湾第90217709号“可换向的棘轮扳手”新型专利案,其是为棘齿块配合一控制件以及一顶掣装置,使控制件可直接作动棘齿块卡制棘轮;中国台湾第90214650号“棘轮扳手”新型专利案,其是以一偏心轮体配合两个滚珠于不同方向上的卡制,亦为一直接卡制的结构;而中国台湾第90215324号“棘轮扳手的掣动体构造”新型专利案,其是于掣动体上端设有一拨动部,后端配合弹性体与钢珠卡制形成一直接卡制带动的形态;中国台湾第90209960号“棘轮扳手的拨向止齿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亦是以一止齿块上配合一拨动结构,并于止齿块上设有辅助定位结构,而达到直接带动止齿块卡制棘轮的结构形态;另有中国台湾第90202748号“棘轮扳手结构”新型专利案,其是于制齿顶部配合一扳钮以及弹性卡制的结构,形成直接带动制齿卡制的结构形态;中国台湾第90202400号“棘轮扳手正逆转操控的弹性装置”新型专利案,其是利用拨片带动卡制块配合定位结构,以使卡制块可与棘轮直接卡制带动;此等结构是为一以手动结构直接作掣动块并配合定位的结构卡制达到直接控制的结构形态,而如此的结构,对于小齿的要求即有极大的限制,并无针对细齿部份的结构进行改良。
而中国台湾第90220645号“具不对称齿形的棘轮扳手调拨块”新型专利案,其是于卡制驱动件的调拨块端面设有不对称的齿形,以卡制棘轮驱动件,而其调拨块是为拨钮配合弹簧顶推,使拨钮拨动时,释放相对的调拨块以不同的方向卡制带动;中国台湾第90224876号“棘轮扳手换向片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其大体的结构形态与前一案相当均是具有二换向片、二弹簧、一拨块以及拨动件予以拨块间接带动换向片达到换向的目的;此等结构的基本形态,均与图16所示一般,其均是于扳手90于一握柄91端部设有一大径的头部92,并于头部92的内径处设有一容置槽920,容置槽920容置有一外径棘轮形态的驱动件93,驱动件93外部具有卡制齿930与方向控制的结构相互卡制;而于容置槽920与握柄91连接处另形成相接的掣动槽921,并于掣动槽921内设有一顶制块94,而于顶制块94侧方则设有卡制块95,并配合设有相对弹簧形态的复位件96,而其整体的顶部另设有盖体97以盖设于头部92,而顶制块94底部为一设于头部92外部的换向钮940,以供使用者扳动之用;如此的结构虽其可抗的扭力值大,而其可一次仅能跳一齿,无法达到细齿小角度的要求,亦有改良的必要。
而中国台湾第90204835号“棘轮扳手切换构造的改良”新型专利案,其是具有卡掣块、拨动盘、弹簧及定位弹片等结构,为一间接推动卡掣块带动棘轮的结构形态;中国台湾第91201291号“换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其是于一棘齿块为一换向开关经一拨动件以及拨动件上的顶掣装置推顶棘齿块之间接换向作动结构;中国台湾第90202204号“棘轮扳手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其是于一制齿底部具有两靠抵元件,靠抵元件分别为弹性元件所顶持,藉换向钮作动靠抵元件以支撑制齿形成不同的方向变换;中国台湾第90203161号“棘轮扳手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其是棘轮制齿底部另设有为弹簧顶制的顶制件以及一拨块予以间接拨动;中国台湾第89221769号“棘轮扳手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其制齿是为两个抵制件配合一转向块以及两弹性体的设置,使转向块可经由拨动抵制件带动制齿而达到间接带动棘轮的功能;中国台湾第89219526号“改良型棘轮可逆扳手”新型专利案,其是于一扳动单元为一转向控制结构配合顶制掣动块,形成一间接控制的结构形态;此等结构均以十分的繁复换向装置或结构带动单一掣动块以达到换向的目的,而其不但成本高,而且,卡制的结构形态是为弹性卡制带动的形态,弹性的力量常为虑及换向的轻松程度,故其顶撑的力量十分的不足,故常有跳齿的缺失,更甚者,其针对细齿小角度需求的结构形态,并未见有相关的设计,故亦有改良的必要。
而针对换向设置设于驱动件内的结构中,即如图17所示,其驱动卡制块95是设于驱动件93内,而如此的结构是单一的卡制块95卡制带动扳手10相对的头部92容置槽920,其所跳的齿距仍无法满足于细齿小角度作动的需求,故当容置槽920壁面上的齿数为四十五齿,其跳齿带动的角度至少为四度,无法针对小角度进行作动;因此有业者针对小角度卡制带动的棘轮扳手结构,则有如中国台湾第88213382号“高扭力棘轮扳手的改良构造”新型专利案,其是于棘轮座体内设有多组制动块配合弹性体,使棘轮可于较小的角度上卡制不同的制动块,而达到小角度卡制的功能,而此一结构虽可达到小角度高扭力部份的需求,而其仍有以下诸多缺失,诸如1、是为一单向卡制的结构形态即其设置是属一单向的结构,其换向时必须换置扳手的方向,因此若有换向需求时,仅能实施于驱动件为中空形态的棘轮扳手上,此一结构方能作扳手方向上的换置,若使用于套筒扳手时,即俗称为D头的扳手,由于其使用仅能在单一方向上使用,故此种扳手即无法因应换向上的需求,故亦有改良的必要。
2、结构复杂度高其多组掣动件分别设于头部的不同的位置上,不但增加头部的面积与体积,而且,必须设置两个相对的槽体,不但耗工费力成本亦高,在装配上,更有其不便之处,故有改良的必要。
3、卡制角度上亦有限制由于其受限于头部无法无限扩大的限制,其掣动块依目前的状态仅能作两个左右的设置,加以驱动件外径的卡制齿亦无法过度细小,因此卡制角度可细分的可能性相形降低,故其发展性亦受到极大的限制。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可在作动的角度上视不同的需要实现微角度操作且保持在高扭力的状态,且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结构强度高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包括一扳手,该扳手头部内设有一驱动件,该驱动件与该扳手头部内的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卡制齿与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于同一位置各自独立且相互重叠设置至少两只掣动块,该各掣动块设有定位部,该各掣动块的另端相对该驱动件则设有卡制端,各卡制端分别非同时与该卡制齿卡制。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扳手是于握柄端部设有大径的头部,并于该头部的内径处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容置棘轮形的驱动件,该驱动件外部设有卡制齿,该驱动件的卡制齿与该卡制装置相互卡制;而于该容置槽与该握柄连接处另设有相接的掣动槽,并于该掣动槽内设有顶制块,该卡制装置是设置于该顶制块侧方,并配合设有弹簧形态的复位件,而该扳手的顶部另设有盖体盖设于头部,该顶制块底部为设于头部外部的换向钮;该顶制块侧方所设置的卡制装置包括多组复合掣动块,该卡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掣动块,且该各掣动块一端的卡制端长度不同,且分别卡制于该驱动件的卡制齿上,该各掣动块另端为定位部,该各掣动块的定位部同轴定位于该扳手上,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复位件。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设置于该棘轮扳手上,该卡制装置的一组两只以上的掣动块重叠设置于扳手容置槽侧方的掣动槽内,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同一组数的复位件。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直接设置于该套筒扳手的驱动件上;该扳手头部的容置槽内径处另设有卡制齿,而该驱动件上则设有至少一组以上的掣动槽以分别供该卡制装置置入,该各掣动槽内的卡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掣动块,配合相应数量的复位件,而各组的卡制装置可同时为驱动件上的换向拨件拨动换向。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设于单向带动的棘轮扳手上,该卡制装置单组两只以上的掣动块重叠设置于单一扳手容置槽侧方的掣动槽内,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同一组数的复位件,而各组掣动块的定位部同轴心定位于该掣动槽内。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单组两只以上的掣动块重叠设置于单一扳手容置槽侧方的掣动槽内,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同一组数的复位件,该复位件包括有换向顶制件及弹性体,以顶制掣动块。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同一位置的各掣动块中,第一掣动块的卡制端凸伸出第二掣动块卡制端,凸伸的长度少于卡制齿单一齿距。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各掣动块设有定位部,该各掣动块的定位部相对设成凸凹配合的套置部相互卡制套合成一体。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掣动块是成倒U字形,而另一掣动块则是T字形,该各卡制端是成较大的面积,而该倒U字形的掣动块定位部则成双叉形,该T字形掣动块的定位部则为宽幅较窄伸入该倒U字形掣动块两定位部间,该各掣动块的定位部卡制于掣动槽相对的定位结构中。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掣动块的卡制端是设成齿状。
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掣动块定位部与该扳手头部掣动槽相对的定位槽相互成大于半径套合的结构形态,藉定位槽径向开口较小以限制掣动块。
本发明藉由上述的结构可达到以下的功效,诸如1、高扭力小角度化功能藉由顶制块13单侧的卡制装置30设成多组掣动块复合的结构形态,且其各掣动块长度不一,可分别于不同的角度上卡制驱动件20,保持其高扭力的需求,更可将多组掣动块复合分别卡制而达到卡制角度细切的功能,成为一小角度且可换向的结构形态。
2、结构简化整体结构驱动件20部份完全不变,其他配合的结构,包括掣动槽以及其换向的结构均无需作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将原一组的掣动块分别设成多块复合的结构形态,如此的结构形态,可在其他结构完全不变的状态进行结构上的改装,不但相对的成本降低,而且,组合安装上亦十分的简易,相对维修上成本低,操作上更为方便快速。
3、不影响整体结构强度由于整体的结构与习知结构相同,可有效的降低对结构强度的影响,尤其吃力最重的驱动件20完全未作改变,可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下,有效的保持其使用的寿命。
为使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兹以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图1是本发明的套筒扳手立体系统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套筒扳手立体系统分解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套筒扳手盖体结构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套筒扳手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棘轮扳手示意图。
图6A~6D是本发明的动作示意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第二实施例组合示意8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第二实施例分解示意9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第三实施例分解示意10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实施于单向棘轮扳手的卡制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于单一掣动槽内容置两组重叠的掣动块实施例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图11的第二实施例示意13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直接实施于套筒扳手驱动件上的第一图14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直接实施于套筒扳手驱动件上的第二图15是本发明的卡制装置直接实施于套筒扳手驱动件上的第三图16是习知的扭力扳手结构示意图。
图17是习知的驱动件设置换向结构的扳手示意图。本发明的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是供说明之用,并非为专利申请上的唯一限制。
请配合参阅图1、2、3、4所示,本发明是以套筒扳手的结构形态为例,说明本发明卡制装置的部份,其扳手10是于一握柄11端部设有一大径的头部12,并于头部12的内径处设有一容置槽120,容置槽120容置有一棘轮形的驱动件20,驱动件20外部具有卡制齿21与方向控制的结构相互卡制;而于容置槽120与握柄11连接处另形成相接的掣动槽121,并于掣动槽121内设有一顶制块13,而于顶制块13侧方则设有卡制装置30,并配合设有相对弹簧形态的复位件40,而其整体的顶部另设有盖体50以盖设于头部12,而顶制块13底部为一设于头部12外部的换向钮14,以供使用者扳动之用。
而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是在于本发明顶制块13侧方所设置的卡制装置30是包括多组复合掣动块;即如图1所示,其是于顶制块13单一侧上各设有两个上下各自独立相互叠合设置的掣动块31、32,其中,两掣动块31、32朝向驱动件20的卡制齿21设置卡制端310、320,其中,第一掣动块31的卡制端310略凸伸出第二掣动块32卡制端320,其凸伸的长度约为驱动件20卡制齿21二分之一的齿距;而掣动块31、32的另端则形成一圆弧柱状的定位部311、321,该两定位部311、321是成同轴定位于掣动槽121另配合设置大于半圆弧形开口的定位槽122内,使定位部311、321沿轴向套于定位槽122内后即无法由径向的开口处脱出,成为一高稳定度的结构形态。
另第一掣动块31于定位部311底端向第二掣动块32伸出一套置部312,第一掣动块31于定位部311顶部另凸出设一定套部313以利与盖体50卡制成一体;而第二掣动块32则于定位部321设置配合容置第一掣动块31套置部312的凹槽形的套置部322,以利相互套合成一体,而于第二掣动块32定位部321的底部则卡制于掣动槽121底部;而复位件40则为一弹簧形态的结构,分别顶制于各卡制装置30的各掣动块31、32与掣动槽121间,使各掣动块31、32具有顶制驱动件20的力量;当其组合时,其于顶制块13一侧卡制装置30的两个掣动块31、32仅保持一组与驱动件20卡制齿21卡制带动,另一组则无卡制带动的作用,即如图4所示,其可保持扳手10与驱动件20于该方向上卡制带动。
而同样的结构,亦可实施于图5所示的棘轮扳手上,其仅在于驱动件20外部仍设有卡制齿21A,而内部则设有多角形驱动部22,其卡制装置30则与图1至图4的套筒扳手实施例相同具有两个掣动块31、32,而其结构形态与功能均属相同。
本发明的卡制装置30于退齿带动时,即如图6A至图6D所示,当驱动工件或套筒至一定的角度后,其扳手10握柄11必须回转,由图6A、6B,当回动约为到达到驱动件20卡制齿21少于二分之一齿时,其卡制齿21仍卡制于第二掣动块32上此时尚未跳齿,当到达到图6C时,其已跳齿至第一掣动块31可卡制住驱动件20卡制齿21的位置,若此时重新扳动扳手10时,其扳手10即可以第一掣动块31带动驱动件20,即成一微齿跳齿卡制的结构形态;而当至图6D所示时,驱动件20与头部12相对转动的角度仍略小于二分的一齿时,其第一掣动块31已离开卡制的形态,而第二掣动块32则准备落入同一卡制齿21内;当到达图6A时,其两换向掣动块31、32同时落于驱动件20同一卡制齿21内,仅有第二掣动块32发生作用,如此在半齿内分别以不同的掣动块31、32卡制驱动件20,使原有的卡制齿21齿数即可增加一倍的卡制数量,即可成为一小角度卡制带动的结构形态,而当作换向时,仅要转动顶制块13即可,使用上十分的方便快速。
而此一结构是藉由卡制装置30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掣动块31、32复合的结构形态达到可小角度卡制的功能,相同的结构亦可如图7、8所示,其第一掣动块31A是成一倒U字形结构形态,而第二掣动块32则为一T字形态的结构形态,其中,卡制端310A、320A是成较大的面积,而定位部311A则成一双叉的结构形态,第二掣动块32A的定位部321A则为宽幅较窄可伸入第一掣动块31A两定位部311A间的形态,使同时卡制于掣动槽121相对的定位结构中,而其第一掣动块31A仍略长于第二掣动块32A,同样可达到各项的功能与目的。
另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卡制装置30是设置成三组长短不一的换向掣动块31B、32B、33B,则可更细分卡制带动驱动件20的角度,而其各卡制端310B、320B、330B是可设成齿状的结构体,而其定位部311B、321B、331B则可配合多组掣动块相互套接的结构形态,形成两组具有贯穿孔形态的套置部322B、332B配合第一掣动块31B上的套置部312B,同样可达到三组掣动块串接卡制的功能。
而图10所示,另本发明的卡制装置30C亦可实施例单向带动的棘轮扳手上,即如图所示,卡制装置30C是本发明的各掣动块31C、32C设置于单一的掣动槽121内,配合同一个数的复位件40,而各组的定位部311、321仍同轴心定位槽122A内;其在单一的掣动槽121内设置本发明的卡制装置30C确可达到有限空间发挥最大的效能,且安装上单一次针对一槽即可完全,不但安装维修的成本低,而且可使扳手10头部12的体积保持在最小的状态下,无需为作小角度的区分而为体积变大,而达到小体积、低成本、高效率、高实用性的功能;而于图11所示,其扳手10头部12容置槽120侧方的掣动槽121底中央处另形成半圆穿孔形态以供圆柱状的顶制块13A穿过,并于顶制块13A底部形成换向钮14A;而其掣动槽121容置的卡制装置30主要具有两组上下叠合的第一、二掣动块31D、32D,其两掣动块31D、32D相对于驱动件20的卡制齿21设置齿状的卡制端310D、320D,而其定位部311D、321D则为由顶制块13A内设置有复位件40复件弹性体41配合钢珠形态的换向顶制件42达到换向复位的功能,其藉由两掣动块31D、32D不同时顶制卡制齿21以形成小角度的细齿带动形态。而如图12所示,则是以顶制块13B成多角形的形态,与两掣动块31E、32E中央的定位部311E、321E套置带动,且此定位部311E、321E略大于顶制块13B,使两掣动块31E、32E可被带动换向,而仍可保持两掣动块31E、32E不同带动驱动件20的动作形态,而其掣动块31E、32E的末端则另设有换向部313E、323E与复位件40的弹性体41与换向顶制件42配合卡制,同样可达到换向以及微角度带动的目的。
另同样的卡制装置30亦可直接设置于套筒扳手的驱动件20上;即如图13所示,其扳手10的结构亦与习知的结构相当,于头部12的容置槽120内径处另形成卡制齿123,而驱动件20上则设有数组掣动槽23分别以卡制装置30置入,其卡制装置30是具有多个掣动块31F、32F…配合相同数量的复位件40,而各组的卡制装置30可同时为驱动件20上的换向拨件24拨动换向,可确实的达到高实用性的目的另可如图14所示,直接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实施于传统的驱动件20上,其头部12的容置槽120内径处另形成卡制齿123,而驱动件20上则设有数掣动槽23分别以卡制装置30置入,其卡制装置30是具有多个掣动块31G、32G以供一穿轴34容置并配合相同数量的复位件40设置于换向钮25上,即可藉由换向钮25上的各组复位件40带动各掣动块31G、32G拨动换向,可确实的达到高实用性的目的;其中,复位件40具有弹簧形态的弹性体41,设置于换向钮25相对的柱体内部并外推一换向顶制件42,以达到分别推制掣动块31G、32G的动作,而此部份并非本案特征所在,故不拟赘述之;同样于另一实施例形态上的驱动件20,亦可如本发明前述的结构设置,如图15所示,其头部12的容置槽120内径处另形成卡制齿123而驱动件20上则设有掣动槽23分别以卡制装置30置入,其卡制装置30是具有多个掣动块31H、32H以供配合相同数量的心形复位件40设置于换向钮25上,即可藉由换向钮25上的各组复位件40带动各掣动块31H、32H拨动换向,可确实的达到高实用性的目的。
31H、32H以供配合相同数量的心形复位件40设置于换向钮25上,即可藉由换向钮25上的各组复位件40带动各掣动块31H、32H拨动换向,可确实的达到高实用性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包括一扳手,该扳手头部内设有一驱动件,该驱动件与该扳手头部内的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卡制齿与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于同一位置各自独立且相互重叠设置至少两只掣动块,该各掣动块设有定位部,该各掣动块的另端相对该驱动件则设有卡制端,各卡制端分别非同时与该卡制齿卡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扳手是于握柄端部设有大径的头部,并于该头部的内径处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容置棘轮形的驱动件,该驱动件外部设有卡制齿,该驱动件的卡制齿与该卡制装置相互卡制;而于该容置槽与该握柄连接处另设有相接的掣动槽,并于该掣动槽内设有顶制块,该卡制装置是设置于该顶制块侧方,并配合设有弹簧形态的复位件,而该扳手的顶部另设有盖体盖设于头部,该顶制块底部为设于头部外部的换向钮;该顶制块侧方所设置的卡制装置包括多组复合掣动块,该卡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掣动块,且该各掣动块一端的卡制端长度不同,且分别卡制于该驱动件的卡制齿上,该各掣动块另端为定位部,该各掣动块的定位部同轴定位于该扳手上,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复位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设置于该棘轮扳手上,该卡制装置的一组两只以上的掣动块重叠设置于扳手容置槽侧方的掣动槽内,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同一组数的复位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直接设置于该套筒扳手的驱动件上;该扳手头部的容置槽内径处另设有卡制齿,而该驱动件上则设有至少一组以上的掣动槽以分别供该卡制装置置入,该各掣动槽内的卡制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掣动块,配合相应数量的复位件,而各组的卡制装置可同时为驱动件上的换向拨件拨动换向。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设于单向带动的棘轮扳手上,该卡制装置单组两只以上的掣动块重叠设置于单一扳手容置槽侧方的掣动槽内,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同一组数的复位件,而各组掣动块的定位部同轴心定位于该掣动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制装置是单组两只以上的掣动块重叠设置于单一扳手容置槽侧方的掣动槽内,并于该掣动块与掣动槽间设置同一组数的复位件,该复位件包括有换向顶制件及弹性体,以顶制掣动块。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设于同一位置的各掣动块中,第一掣动块的卡制端凸伸出第二掣动块卡制端,凸伸的长度少于卡制齿单一齿距。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各掣动块设有定位部,该各掣动块的定位部相对设成凸凹配合的套置部相互卡制套合成一体。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掣动块是成倒U字形,而另一掣动块则是T字形,该各卡制端是成较大的面积,而该倒U字形的掣动块定位部则成双叉形,该T字形掣动块的定位部则为宽幅较窄伸入该倒U字形掣动块两定位部间,该各掣动块的定位部卡制于掣动槽相对的定位结构中。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掣动块的卡制端是设成齿状。
11.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掣动块定位部与该扳手头部掣动槽相对的定位槽相互成大于半径套合的结构形态,藉定位槽径向开口较小以限制掣动块。
全文摘要
一种微角度掣动的扳手卡制装置,其包括一扳手,该扳手头部内径处设有一驱动件,该驱动件与该扳手内径于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卡制齿与卡制装置,该扳手藉由该卡制装置与该卡制齿的配合带动该驱动件;该卡制装置是于同一位置各自独立且相互重叠设置至少两只掣动块,其中,该各掣动块设有定位部,该各掣动块的另端相对该驱动件则设有卡制端,各卡制端分别非同时与该卡制齿卡制带动。本发明可做微角度操作且保持在高扭力的状态,其还具有整体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结构强度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B25B13/00GK1517181SQ0310155
公开日2004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15日
发明者张珍财 申请人:伟立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