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785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切屑回收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高速钻孔的切屑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钻孔过程中钻头发热遇油会产生油烟废气,过大切削速度会引起切屑的旋转飞溅容易伤人。这种状况对于钻孔操作人员带来讲是一个不安全的隐患,钻孔飞溅的切屑散落在加工表面既影响加工质量又影响后续的工序进行,目前相对有效的办法还是人工清除。但是人工清除方式不适用在全封闭的数控自动钻孔区域内进行。因此,需要有一种切屑自动回收装置。
随着我国整体机械加工装备自动化和数控化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这一需求更加迫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高速钻孔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切屑的回收问题,提供一种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包括前端圆柱形套筒、高速钻头、钻夹头、连接滑套、升降钻轴箱、压缩弹簧、吸风软管、负压发生器及回收箱。
升降钻轴箱下面的钻夹头外面套有连接滑套,连接滑套与升降钻轴箱之间安有压缩弹簧,连接滑套下面固定连接圆柱形套筒,圆柱形套筒的内腔直径为钻头直径的2~2.5倍;圆柱形套筒的圆柱面上接有吸风软管,吸风软管接负压发生器及回收箱。
吸风软管内有每秒10~20米的气体流速;圆柱形套筒与连接滑套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钻孔时钻轴箱带动旋转的钻头与圆柱形套筒(套筒不旋转)靠近工件,套筒与工件平面接触后在钻削区域自然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钻削产生的废气和铁屑集聚在这个密闭空间内。由于软管内是负压状态,可形成每秒10~20米的气体流速,将废气和钻屑通过管道集中回收起来,能完全解决高速钻孔过程中钻头发热遇油产生油烟废气和过大切削速度引起切屑旋转飞溅容易伤人等对于钻孔操作人员带来的不安全隐患,以及钻孔飞溅的切屑散落在加工表面既影响加工质量又影响后续的工序进行的问题。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钻孔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钻孔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包括前端圆柱形套筒1、高速钻头2、钻夹头3、连接滑套4、升降钻轴箱5、压缩弹簧6、吸风软管7等。
在升降钻轴箱5下面的钻夹头3外安装连接滑套4,连接滑套4上端口上放置压缩弹簧6,压缩弹簧6的另一端与升降钻轴箱5端面相连接。
连接滑套4下端面上用螺钉固定连接圆柱形套筒1,圆柱形套筒1的内腔直径为钻头直径的2~2.5倍;圆柱形套筒1的圆柱面上连接一个吸风软管7,吸风软管7连接负压发生器及回收箱,使吸风软管7内有每秒10~20米的气体流速。
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废气和切屑回收实施方法是将圆柱形套筒1的前端与钻头2切削刃调整至同一高度,并使滑套4相对钻头2钻削刃可一起往后运动。
钻孔时钻轴箱5带动旋转的钻头2与圆柱形套筒1(套筒不旋转)靠近工件9,套筒1与工件9平面接触后在钻削区域自然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随着钻头2的继续进给,滑套4后退。钻削产生的废气和铁屑集聚在这个密闭空间内。
圆柱形封闭套筒1的圆柱面上的吸风回收软管7内是负压状态,可形成每秒10~20米的气体流速,将废气和钻屑通过管道集中回收起来。
对于钻削工件9材料为韧性的钢材,通过采用间隙进给的方式自动进行断屑,可实现钻屑回收的顺畅。
权利要求1.一种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包括高速钻头(2)、钻夹头(3)、升降钻轴箱(5)、负压发生器及回收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圆柱形套筒(1)、连接滑套(4)、压缩弹簧(6)、吸风软管(7);所述升降钻轴箱(5)下面的钻夹头(3)外套有连接滑套(4),连接滑套(4)与升降钻轴箱(5)之间设有压缩弹簧(6),连接滑套(4)下面固定连接圆柱形套筒(1),圆柱形套筒(1)的内腔直径为钻头(2)直径的2~2.5倍;圆柱形套筒(1)的圆柱面上接有吸风软管(7),吸风软管(7)接负压发生器及回收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软管(7)内有每秒10~20米的气体流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套筒(1)与连接滑套(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钻孔负压吸入式回收装置,包括前端圆柱形套筒、高速钻头、钻夹头、连接滑套、升降钻轴箱、压缩弹簧、吸风软管、负压发生器及回收箱。升降钻轴箱下面的钻夹头外面套有连接滑套,连接滑套与升降钻轴箱之间安有压缩弹簧,连接滑套下面固定连接圆柱形套筒,圆柱形套筒的内腔直径为钻头直径的2~2.5倍;圆柱形套筒的圆柱面上接有吸风软管,吸风软管接负压发生器及回收箱。
文档编号B25D17/14GK2885465SQ20062004187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8日
发明者韩世卓, 贺明健, 马伟民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二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