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开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5819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简易开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包括有本体及棘动件,工作头包括有第一颚及第二颚,第一颚与第二颚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二颚靠近容置空间的一侧形成棘动部,棘动部包括有枢转槽及闪避槽,枢转槽与闪避槽沿本体的旋转中心轴向由本体的一面往另一面的方向延伸且未贯穿本体,棘动件包括有枢转部及抵靠部,抵靠部连接于枢转部,枢转部枢设于枢转槽,抵靠部选择性的容置于闪避槽,棘动件直接枢设于开口扳手本体能够有效降低开口扳手的制造及组装成本,并且开口扳手在作动时,扭力全部皆由棘动件与扳手本体之间的接触面分担,有效增强开口扳手的结构强度,增加使用寿命,并简化加工流程。
【专利说明】简易开ロ扳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主要掲示ー种开ロ扳手,尤指具有棘动功能的开ロ扳手。
【背景技术】
[0002]请參照美国专利号第2700315号的「OPEN-END RATCHET WRENCH」专利案,其为ー种开放式棘轮扳手,在棘轮扳手的一端具有扳手头(wrench head),扳手头中形成ー个槽(slotll),槽的两侧分别设有ー个棘齿块(dogl7),棘齿块通过ー个销(pinl8)枢设于凹座(recessl6)中,使棘齿块能够相对扳手头枢转,并且棘齿块的ー侧通过销(pin20)枢设有一个弹簧(springl9),使棘齿块在相对扳手头枢转的过程中,在自然状态下会回复到原始位置。
[0003]然而,棘齿块通过销件枢设于棘轮扳手的设计,致使棘轮扳手在制造时必须付出多余的制造及组装成本,棘轮扳手在使用时,扭转待驱动件时所需的扭カ是由销件承受,销件在扳手头与棘齿块之间的截面承受使用者扭转待驱动件所施予扭カ而造成的剪カ时,因承受面积小,容易造成销件因受カ过大而破坏,同时弹簧亦是通过销而设于棘轮扳手中,亦有徒增制造及组装成本的问题。
[0004]并且,棘轮扳手用以容纳棘齿块的凹座的形状设计不易加工,必须耗费多余的时间及加工成本才能完成加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0005]再者,棘轮扳手在使用时若因棘齿块角度不正确,以尖角位置接触待驱动件而欲直接驱动待驱动件时,会因接触面积过小,造成棘轮扳手棘齿块或待驱动件其中之ー损坏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简易开ロ扳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包括有ー个本体、一个棘动件及一个弹性装置的开ロ扳手,本体包括有一个握持部及ー个工作头,握持部能够供使用者握持以使本体带动待驱动件沿本体的旋转中心转动,工作头包括有ー个第一颚及ー个第ニ颚,第一颚与第二颚之间形成ー个容置空间,容置空间能够容纳待驱动件以供开ロ扳手驱动待驱动件,第一颚靠近容置空间的ー侧形成一个抵靠面,第二颚靠近容置空间的ー侧形成一个棘动部,棘动部相对于抵靠面,工作头沿本体旋转中心的轴向包括有ー个第一外表面及ー个第二外表面,棘动部包括有ー个枢转槽及ー个闪避槽,枢转槽与闪避槽沿本体的旋转中心轴向由第一外表面往第二外表面的方向延伸且未贯穿,闪避槽连通枢转槽,棘动件包括有一个枢转部及一个抵靠部,抵靠部连接于枢转部,枢转部枢设于枢转槽,棘动件能够相对本体枢转,棘动件的枢转中心平行于本体的旋转中心,棘动件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棘动件于第一位置时,棘动件的抵靠部脱离本体的闪避槽,当棘动件于第二位置时,棘动件的抵靠部容置于本体的闪避槽中,弾性装置设于本体与棘动件之间,弾性装置同时抵推于闪避槽及抵靠部,弾性装置能够使棘动件在自然状态时维持在第一位置,因棘动件直接枢设于开ロ扳手本体能够有效降低开ロ扳手的制造及组装成本,并且开ロ扳手在作动时,使用者扭转待驱动件所施予扭カ全部皆由棘动件与扳手本体之间的接触面分担,有效增强开ロ扳手的结构强度,増加使用寿命,且因枢转槽与闪避槽未贯穿工作头,更具有简化开ロ扳手加工流程的功效。
[0007]本实用新型简易开ロ扳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ー种本体于枢转槽靠近第二外表面的一端一体成形一个封闭部的开ロ扳手,封闭部封闭枢转槽与闪避槽靠近第二外表面的一端,因枢转槽的一端封闭,使棘动件装设于枢转槽后,仅需要对枢转槽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进行一次铆接的加工,有效简化开ロ扳手的加工流程。
[0008]本实用新型简易开ロ扳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棘动件的棘动头呈圆形柱状的设计,无论棘动件以任何角度接触待驱动件,棘动件皆能够平均分摊受カ,維持棘动件的结构强度,増加开ロ扳手的使用寿命。
[0009]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易开ロ扳手,其包括有:
[0010]ー个本体,该本体包括有一个握持部及ー个工作头,该握持部能够供使用者握持以使该本体带动待驱动件沿该本体的旋转中心转动,该工作头包括有ー个第一颚及ー个第ニ颚,该第一颚与该第二颚之间形成ー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能够容纳待驱动件以供该开ロ扳手驱动待驱动件,该第一颚靠近该容置空间的ー侧形成一个抵靠面,该第二颚靠近该容置空间的ー侧形成一个棘动部,该棘动部相对于该抵靠面,该工作头沿该本体旋转中心的轴向包括有ー个第一外表面及ー个第二外表面,该棘动部包括有ー个枢转槽及ー个闪避槽,该枢转槽与该闪避槽沿该本体的旋转中心轴向由第一外表面往该第二外表面的方向延伸,该闪避槽连通该枢转槽,该本体于该枢转槽靠近该第二外表面的一端一体成形ー个封闭部,该封闭部封闭该枢转槽与该闪避槽靠近该第二外表面的一端;
[0011]一个棘动件,该棘动件包括有一个枢转部及一个抵靠部,该抵靠部连接于该枢转部,该枢转部枢设于该枢转槽,该棘动件能够相对该本体枢转,该棘动件的枢转中心平行于该本体的旋转中心,该棘动件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棘动件于第一位置吋,该棘动件的抵靠部脱离该本体的闪避槽,当该棘动件于第二位置吋,该棘动件的抵靠部容置于该本体的闪避槽中;
[0012]一个弹性装置,该弹性装置设于该本体与该棘动件之间,该弹性装置同时抵推于该闪避槽及该抵靠部,该弹性装置能够使该棘动件在自然状态时维持在第一位置。
[0013]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中,该枢转槽形成ー个缺ロ,该缺ロ的宽度形成ー个第一距离,该枢转部沿枢转中心径向任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形成ー个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大
于该第一距离。
[0014]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中,该本体沿旋转轴心的轴向于该枢转槽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凸设有ー个卡掣缘,该棘动件枢转部沿枢转中心轴向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封闭部及该卡掣缘。
[0015]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中,该本体沿旋转轴心的轴向于该枢转槽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凹设有ー个卡掣缘,该枢转部沿该棘动件枢转轴向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凹设有ー个环槽,该环槽中套设有ー个C型扣环,该C型扣环抵靠于该卡掣缘。
[0016]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中,该弹性装置包括有ー个容置槽、一个弹簧及ー个顶块,该容置槽凹设于该闪避槽,该容置槽呈圆孔状,该弹性装置的弹簧及顶块依序容置于该容置槽中,该顶块受该弹簧弹カ推挤而抵靠于该棘动件的抵靠部。[0017]所述的简易开口扳手,其中,该棘动件设有一个容置孔,该弹性装置为一个弹簧,该弹簧的一端容置于该容置孔中,该弹簧相反于该容置孔的一端抵靠于该本体的闪避槽。
[0018]所述的简易开口扳手,其中,该枢转槽呈圆柱形通孔,该枢转槽包围的圆柱形圆周长大于完整圆柱形圆周长的一半。
[0019]所述的简易开口扳手,其中,该抵靠部包括有一个衔接段及一个棘动头,该枢转部呈圆柱状,该衔接段连接于该枢转部的侧面,该棘动头呈圆形柱状连接于该衔接段,该枢转部形成一个第一半径,该棘动头形成一个第二半径,该第二半径小于该第一半径。
[0020]所述的简易开口扳手,其中,该抵靠部包括有一个衔接段及一个棘动头,该枢转部呈圆柱状,该衔接段连接于该枢转部的侧面,该棘动头连接于该衔接段,该棘动头设有数个尖齿,所述的数个尖齿彼此并排。
[0021]所述的简易开口扳手,其中,该尖齿沿该棘动件枢转轴心的轴向延伸。
[0022]所述的简易开口扳手,其中,该容置空间于该第一颚与该第二颚之间形成一个开口,该第一颚靠近该开口的一侧形成一个第一开口面,该第二颚靠近该开口的一侧形成一个第二开口面,该第二颚靠近该容置空间的一侧形成一个侧面,该第二开口面相对于该第一开口面,该第一开口面与该第二开口面皆呈平面且平行,该抵靠面连接于该第一开口面并与该第一开口面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小于180度,该侧面呈凹弧状,该侧面连接于该第二开口面。
[0023]所述的简易开口扳手,其中,该本体靠近该容置空间的一侧于该棘动部与该抵靠面之间形成一个底面,该底面呈凹弧状,该闪避槽呈凹弧面,该抵靠部呈凸块状。
[00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弹性装置能够使棘动件在自然状态时维持在第一位置,因棘动件直接枢设于开口扳手本体能够有效降低开口扳手的制造及组装成本,并且开口扳手在作动时,使用者扭转待驱动件所施予扭力全部皆由棘动件与扳手本体之间的接触面分担,有效增强开口扳手的结构强度,增加使用寿命,且因枢转槽与闪避槽未贯穿工作头,更具有简化开口扳手加工流程的功效;棘动件装设于枢转槽后,仅需要对枢转槽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进行一次铆接的加工,有效简化开口扳手的加工流程;无论棘动件以任何角度接触待驱动件,棘动件皆能够平均分摊受力,维持棘动件的结构强度,增加开口扳手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沿图1中的3-3线所取的剖面图;
[0028]图3A为本实用新型沿图3所取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4为本实用新型沿图1中的4-4线所取的剖面图;
[00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32]图7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33]图8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34]图9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0035]图10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36]图11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37]图12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38]图13为本实用新型沿图11中的13-13线所取的剖面图;
[0039]图14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40]图15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三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1]图16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四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42]图17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四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43]图18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四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0044]图19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二个使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20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二个使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21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二个使用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22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五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48]图23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五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49]图24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五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0050]图24A为本实用新型沿图24所取的局部放大图;
[0051]图25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六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52]附图标记说明:10_开口扳手;20_本体;21_握持部;22_工作头;221_第一外表面;222_第二外表面;23_第一颚;231-第一开口面;232_抵靠面;24_第二颚;241_第二开口面;25_容置空间;251-开口 ;252_侧面;253_底面;26_棘动部;27_枢转槽;271_缺口 ;272_卡掣缘;28-闪避槽;29_弹性装置;291_容置槽;292_弹簧;293_顶块;30_棘动件;31_枢转部;311-第三外表面;312-第四外表面;32_抵靠部;33_衔接段;34_棘动头;R1_第一半径;R2-第二半径;10a-开口扳手;20a-本体;21a_握持部;22a_工作头;221a_第一外表面;222a_第二外表面;23a_第一颚;24a_第二颚;241a_第二开口面;25a-容置空间;251a-开口 ;252a_侧面;253a_底面;26a_棘动部;27a_枢转槽;272a_卡掣缘;28a_闪避槽;29a_弹性装置;291a_容置槽;292a_弹簧;293a_顶块;30a_棘动件;31a-枢转部;311a_第三外表面;312a_第四外表面;32a_抵靠部;33a_衔接段;34a_棘动头;35a-环槽;36a- C型扣环;IOb-开口扳手;20b_本体;21b_握持部;22b_工作头;221b-第一外表面;222b-第二外表面;23b-第一颚;24b_第二颚;241b_第二开口面;25b-容置空间;251b-开口 ;252b-侧面;253b_底面;26b_棘动部;27b_枢转槽;271b_缺口 ;272b-卡掣缘;28b-闪避槽;29b-弹性装置;291b_容置槽;292b_弹簧;293b_顶块;30b-棘动件;31b-枢转部;311b-第三外表面;312b-第四外表面;32b_抵靠部;33b_衔接段;34b-棘动头;35b-环槽;36b- C型扣环;37b-卡抵缘;10c-开口扳手;20c-本体;21c-握持部;22c-工作头;23c-第一颚;232c_抵靠面;24c-第二颚;25c-容置空间;252c-侧面;253c-底面;26c_棘动部;27c_枢转槽;28c-闪避槽;29c_弹性装置;292c_弹簧;30c-棘动件;31c-枢转部;32c-抵靠部;33c-衔接段;34c-棘动头;38c-容置孔;IOd-开口扳手;20d-本体;22d-工作头;221d-第一外表面;222d_第二外表面;27d_枢转槽;272d-卡掣缘;273d-封闭部;28d-闪避槽;30d_棘动件;31d_枢转部;IOe-开口扳手;30e_棘动件;34e_棘动头;341e_尖齿;90_待驱动件;D1_第一距尚;D2_第二距尚;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53]參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ロ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图。本实用新型开ロ扳手10包括有ー个本体20、一个棘动件30及ー个弹性装置29 ;其中:
[0054]请继续參照图3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ロ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局部放大图。该本体20包括有一个握持部21及ー个工作头22,该握持部21能够供使用者握持以使该本体20带动待驱动件90 (如图5所示)沿该本体20的旋转中心转动。该工作头22呈开ロ状,该工作头22包括有ー个第一颚23及ー个第二颚24。该第一颚23与该第二颚24之间形成ー个容置空间25,该容置空间25能够容纳待驱动件90以供该开ロ扳手10驱动待驱动件90,该容置空间25于该第一颚23与该第二颚24之间形成一个开ロ 251。
[0055]请继续參照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ロ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该第ー颚23靠近该开ロ 251的ー侧形成ー个第一开ロ面231,该第一颚23靠近该容置空间25的ー侧形成一个抵靠面232,该第二颚24靠近该开ロ 251的ー侧形成ー个第二开ロ面241,该第二颚24靠近该容置空间25的ー侧形成一个侧面252及一个棘动部26。该第二开ロ面241相对于该第一开ロ面231,该第一开ロ面231与该第二开ロ面241皆呈平面且平行,该抵靠面232连接于该第一开ロ面231并与该第一开ロ面231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小于180度,该侧面252呈凹弧状,该侧面252连接于该第二开ロ面241。
[0056]该棘动部26相对于该抵靠面232,该本体20靠近该容置空间25的一侧于该棘动部26与该抵靠面232之间形成ー个底面253,该底面253呈凹弧状。该工作头22沿该本体20旋转中心的轴向包括有ー个第一外表面221及ー个第二外表面222,该第一外表面221与该第二外表面222平行,该棘动部26包括有ー个枢转槽27及ー个闪避槽28,该枢转槽27与该闪避槽28沿该本体20的旋转中心轴向由第一外表面221往该第二外表面222的方向延伸,该枢转槽27与该闪避槽28贯穿该工作头22的第一外表面221及第ニ外表面222,该枢转槽27呈圆柱形通孔,该闪避槽28连通该枢转槽27,该闪避槽28呈凹弧面,该闪避槽28连通该枢转槽27后,使该枢转槽27形成一个缺ロ 271,该缺ロ 271的宽度形成ー个第一距离D1,该枢转槽27包围的圆柱形圆周长大于完整圆柱形圆周长的一半。该本体20沿旋转轴心的轴向于该枢转槽27的两端分别凹设有ー个卡掣缘272。
[0057]该棘动件30包括有一个枢转部31及一个抵靠部32,该枢转部31枢设于该枢转槽27,使该棘动件30能够相对该本体20枢转,该棘动件30的枢转中心平行于该本体20的旋转中心,该棘动件30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棘动件30于第一位置吋,该棘动件30的抵靠部32脱离该本体20的闪避槽28,当该棘动件30于第二位置吋,该棘动件30的抵靠部32容置于该本体20的闪避槽28中,该枢转部31沿枢转中心径向任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形成ー个第二距离D2,该第二距离D2大于该第一距离D1。
[0058]该枢转部31呈圆柱状,该抵靠部32连接于该枢转部31,该抵靠部32呈凸块状。该抵靠部32包括有一个衔接段33及ー个棘动头34,该衔接段33连接于该枢转部31的侧面,该衔接段33呈长方形凸块状,该棘动头34呈圆形柱状连接于该衔接段33。该枢转部31形成ー个第一半径R1,该棘动头34形成ー个第二半径R2,该第二半径R2小于该第一半径Rl。
[0059]该棘动件30枢转部31沿枢转中心轴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一个第三外表面311及相反于该第三外表面311的一个第四外表面312,该第三外表面311与该第四外表面312平行,该枢转部31枢设于该枢转槽27时,该第三外表面与311与该第四外表面312不超出该第一外表面221与该第二外表面222之间,该棘动件30枢转部31沿枢转中心轴向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本体20的两个卡掣缘272,所述的两个卡掣缘272皆以铆接方式形成,该本体20以铆固方式确实卡固该棘动件30,使该棘动件30不会沿枢转中心轴向脱离该本体20(如图3及图3A)。
[0060]该弹性装置29设于该本体20与该棘动件30之间,该弹性装置29同时抵推于该闪避槽28及该抵靠部32,该弹性装置29包括有一个容置槽291、一个弹簧292及一个顶块293。该容置槽291凹设于该闪避槽28,该容置槽291呈圆孔状,该弹性装置29的弹簧292及顶块293依序容置于该容置槽291中。该顶块293受该弹簧292弹力推挤而抵靠于该棘动件30的抵靠部32,该弹性装置29能够使该棘动件30在未受外力的自然状态时维持在第一位置,当该棘动件30受到外力而推挤该弹性装置29时,该弹簧292能够因为变形而使该顶块293往该本体20的容置槽291中内缩。
[0061]请继续参照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操作示意图。当使用者将待驱动件90容置于该开口扳手10的容置空间25中而抵靠于该底面253时(如图5),能够握持该握持部21并将该本体20沿旋转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6),待驱动件90的两侧将分别抵靠于该抵靠面232及该棘动件30,该本体20沿旋转方向顺时针转动时,待驱动件90无法抵推该棘动件30往第二位置移动,使待驱动件90能够被该开口扳手10驱动而达到锁固或释放的效果,并且因该抵靠面232连接于该第一开口面231时形成该夹角O,该夹角Θ小于180度,使用者在使用该开口扳手10驱动待驱动件90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待驱动件90在该开口扳手10旋转的过程中脱出该开口扳手10,该棘动件30沿枢转中心轴向不凸出该本体20的设计,使该棘动件30能够相对该本体20枢转顺畅。
[0062]请继续参照图7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棘动操作示意图。待驱动件90容置于该开口扳手10的容置空间25中时,当使用者握持该握持部21并将该本体20沿旋转中心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如图7),待驱动件90将抵推该棘动件30往第二位置移动,该本体20的侧面252同时提供闪避的效果(如图8),此时该本体20沿旋转中心相对待驱动件90旋转而不具驱动效果,持续的将该本体20沿旋转中心逆时针方向转动(如图9),待驱动件90将持续抵推该棘动件30使该棘动件30越来越靠近第二位置,直至该棘动件30完全容置于该闪避槽28中,待驱动件90无法抵推该棘动件30更加深入该闪避槽28而持续使该本体20旋转时,该棘动件30将又再次回到第一位置(如图10),改变该本体20相对于待驱动件90的角度后,能够继续通过该开口扳手10驱动待驱动件90使待驱动件90转动。
[0063]该棘动件30直接以贯穿方式枢设于该本体20使该开口扳手10容易制造,有助于减低加工及组装成本,并且该棘动件30的两端通过铆接方式固定于该本体20中,整体采用确实卡固的连接方式,结构强度强,因该枢转部31及该棘动头34皆呈圆柱状,能够平均分散该棘动件30所受的力量,增加该棘动件30的强度。[0064]请参照图11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图。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差异仅在于该棘动件30a固定于该本体20a的方式,第二个实施例的该本体20a沿旋转轴心的轴向于该枢转槽27a的两端分别凹设有一个卡掣缘272a,该枢转部31a沿该棘动件30a枢转轴心轴向的两端分别凹设有一个环槽35a,所述的两个环槽35a中分别套设有一个C型扣环36a,所述的两个C型扣环36a分别抵靠于所述本体20a的两个卡掣缘272a,使该棘动件30a不会沿枢转中心方轴脱离该本体20a。
[0065]请参照图14及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剖面图。第三个实施例与第二个实施例的差异仅在于该棘动件30b固定于该本体20b的方式,第二个实施例的该本体20b沿旋转轴心的方向于该枢转槽27b的两端分别凹设有一个卡掣缘272b,该枢转部31b沿该棘动件30b枢转轴心径向的一端凹设有一个环槽35b,相反于该环槽35b的一端凸设有一个卡抵缘37b,该环槽35b中套设有一个C型扣环36b,该C型扣环36b及该卡抵缘37b分别抵靠于所述本体20b的两个卡掣缘272b,使该棘动件30b不会沿枢转中心轴向脱离该本体20b。
[0066]请参照图16至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四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第四个实施例与先前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四个实施例的该棘动件30c设有一个容置孔38c,该弹性装置29c为一个弹簧292c,该弹簧292c的一端容置于该容置孔38c中,相反于该容置孔38c的一端抵靠于该本体20c的闪避槽28c,当使用者将待驱动件90容置于该开口扳手IOc的容置空间25c中而抵靠于该底面253c时,并握持该握持部21c将该本体20c沿旋转中心方向顺时针转动,待驱动件90的两侧将分别抵靠于该抵靠面232c及该棘动部26c,该本体20c沿旋转方向顺时针转动时,待驱动件90无法抵推该棘动件30c往第二位置移动,使待驱动件90能够被该开口扳手IOc驱动而达到锁固或释放的效果,当使用者握持该握持部21c并将该本体20c沿旋转中心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待驱动件90将抵推该棘动件30c往第二位置移动,该本体20c的侧面252c同时提供闪避的效果,此时该本体20c沿旋转中心相对待驱动件90旋转而不具驱动效果,直至该棘动件30c完全容置于该闪避槽28c中,该弹簧292c因变形而使容置于该容置孔38c的部位增加。
[0067]请参照图19至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二个使用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棘动件(30、30c)结构亦能够实施于不同形式的扳手本体(20、20c),在此所列举的范例为活动扳手,除能够使活动扳手达成本实用新型的棘动效果,同时具有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
[0068]请参照图22至图24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五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结构图。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该棘动件30d直接枢设于该本体20d使该开口扳手IOd容易制造,有助于减低加工及组装成本,并且该棘动件30d驱动待驱动件时所受到的力量由该本体20d直接承受,增加该开口扳手IOd的结构强度。其差异在于,该枢转槽27d与该闪避槽28d未贯穿该工作头22d的第一外表面221d及第二外表面222d,使该本体20d于该枢转槽27d靠近该第二外表面222d的一端一体成形一个封闭部273d,该封闭部273d封闭该枢转槽27d与该闪避槽28d靠近该第二外表面222d的一端。
[0069]该本体20d沿旋转轴心的轴向于该枢转槽27d靠近该第一外表面221d的一端凸设有一个卡掣缘272d,该棘动件30d枢转部31d沿枢转中心轴向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封闭部273d及该卡掣缘272d,该卡掣缘272d以铆接方式形成。
[0070]因该枢转槽27d的一端封闭,使该棘动件30d装设于该枢转槽27d后,仅需要对该枢转槽27d靠近该第一外表面221d的一端进行一次铆接的加工,有效简化该开口扳手IOd的加工流程。
[0071]请参照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第六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与第五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该棘动头34e设有数个尖齿341e,所述的数个尖齿341e彼此并排,使该棘动头34e呈锯齿状,该尖齿341e沿该棘动件30e枢转轴心的轴向延伸。
[0072]因该该棘动头34e呈锯齿状,使用者操作该开口扳手IOe扭转待驱动件时,增加该棘动头34e与待驱动件之间的磨擦力,使该棘动头34e能够确实带动待驱动件,避免待驱动件相对该棘动件30e滑动。
[0073]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74]1.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其中开口扳手包括有一个本体、一个棘动件及一个弹性装置,本体包括有一个握持部及一个工作头,握持部能够供使用者握持以使本体带动待驱动件沿本体的旋转中心转动,工作头包括有一个第一颚及一个第二颚,第一颚与第二颚之间形成一个容置空间,容置空间能够容纳待驱动件以供开口扳手驱动待驱动件,第一颚靠近容置空间的一侧形成一个抵靠面,第二颚靠近容置空间的一侧形成一个棘动部,棘动部相对于抵靠面,工作头沿本体旋转中心的轴向包括有一个第一外表面及一个第二外表面,棘动部包括有一个枢转槽及一个闪避槽,枢转槽与闪避槽沿本体的旋转中心轴向由第一外表面往第二外表面的方向延伸且未贯穿,闪避槽连通枢转槽,棘动件包括有一个枢转部及一个抵靠部,抵靠部连接于枢转部,枢转部枢设于枢转槽,棘动件能够相对本体枢转,棘动件的枢转中心平行于本体的旋转中心,棘动件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棘动件于第一位置时,棘动件的抵靠部脱离本体的闪避槽,当棘动件于第二位置时,棘动件的抵靠部容置于本体的闪避槽中,弹性装置设于本体与棘动件之间,弹性装置同时抵推于闪避槽及抵靠部,弹性装置能够使棘动件在自然状态时维持在第一位置,因棘动件直接枢设于开口扳手本体能够有效降低开口扳手的制造及组装成本,并且开口扳手在作动时,使用者扭转待驱动件所施予扭力全部皆由棘动件与扳手本体之间的接触面分担,有效增强开口扳手的结构强度,增加使用寿命,且因枢转槽与闪避槽未贯穿工作头,更具有简化开口扳手加工流程的功效。
[0075]2.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其中开口扳手本体于枢转槽靠近第二外表面的一端一体成形一个封闭部,封闭部封闭枢转槽与闪避槽靠近第二外表面的一端,因枢转槽的一端封闭,使棘动件装设于枢转槽后,仅需要对枢转槽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进行一次铆接的加工,有效简化开口扳手的加工流程。
[0076]3.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开口扳手,其中棘动件的棘动头呈圆形柱状的设计,无论棘动件以任何角度接触待驱动件,棘动件皆能够平均分摊受力,维持棘动件的结构强度,增加开口扳手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ー个本体,该本体包括有一个握持部及ー个工作头,该握持部能够供使用者握持以使该本体带动待驱动件沿该本体的旋转中心转动,该工作头包括有ー个第一颚及ー个第二颚,该第一颚与该第二颚之间形成ー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能够容纳待驱动件以供该开ロ扳手驱动待驱动件,该第一颚靠近该容置空间的ー侧形成一个抵靠面,该第二颚靠近该容置空间的ー侧形成一个棘动部,该棘动部相对于该抵靠面,该工作头沿该本体旋转中心的轴向包括有ー个第一外表面及ー个第二外表面,该棘动部包括有一个枢转槽及ー个闪避槽,该枢转槽与该闪避槽沿该本体的旋转中心轴向由第一外表面往该第二外表面的方向延イ申,该闪避槽连通该枢转槽,该本体于该枢转槽靠近该第二外表面的一端一体成形ー个封闭部,该封闭部封闭该枢转槽与该闪避槽靠近该第二外表面的一端; 一个棘动件,该棘动件包括有一个枢转部及一个抵靠部,该抵靠部连接于该枢转部,该枢转部枢设于该枢转槽,该棘动件能够相对该本体枢转,该棘动件的枢转中心平行于该本体的旋转中心,该棘动件能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棘动件于第一位置吋,该棘动件的抵靠部脱离该本体的闪避槽,当该棘动件于第二位置吋,该棘动件的抵靠部容置于该本体的闪避槽中; 一个弹性装置,该弹性装置设于该本体与该棘动件之间,该弹性装置同时抵推于该闪避槽及该抵靠部,该弹性装置能够使该棘动件在自然状态时维持在第一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干,该枢转槽形成ー个缺ロ,该缺ロ的宽度形成ー个第一距离,该枢转部沿枢转中心径向任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形成ー个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大于该第一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沿旋转轴心的轴向于该枢转槽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凸设有ー个卡掣缘,该棘动件枢转部沿枢转中心轴向的两端分别抵靠于该封闭部及该卡掣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沿旋转轴心的轴向于该枢转槽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凹设有ー个卡掣缘,该枢转部沿该棘动件枢转轴向靠近该第一外表面的一端凹设有ー个环槽,该环槽中套设有ー个C型扣环,该C型扣环抵靠于该卡掣缘。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弹性装置包括有ー个容置槽、一个弹簧及ー个顶块,该容置槽凹设于该闪避槽,该容置槽呈圆孔状,该弹性装置的弹簧及顶块依序容置于该容置槽中,该顶块受该弹簧弹カ推挤而抵靠于该棘动件的抵靠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棘动件设有ー个容置孔,该弹性装置为ー个弹簧,该弹簧的一端容置于该容置孔中,该弹簧相反于该容置孔的一端抵靠于该本体的闪避槽。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干, 该枢转槽呈圆柱形通孔,该枢转槽包围的圆柱形圆周长大于完整圆柱形圆周长的一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干,该抵靠部包括有一个衔接段及一个棘动头,该枢转部呈圆柱状,该衔接段连接于该枢转部的侧面,该棘动头呈圆形柱状连接于该衔接段,该枢转部形成ー个第一半径,该棘动头形成ー个第二半径,该第二半径小于该第一半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干,该抵靠部包括有一个衔接段及一个棘动头,该枢转部呈圆柱状,该衔接段连接于该枢转部的侧面,该棘动头连接于该衔接段,该棘动头设有数个尖齿,所述的数个尖齿彼此并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干,该尖齿沿该棘动件枢转轴心的轴向延伸。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容置空间于该第一颚与该第二颚之间形成ー个开ロ,该第一颚靠近该开ロ的ー侧形成ー个第一开ロ面,该第二颚靠近该开ロ的ー侧形成ー个第二开ロ面,该第二颚靠近该容置空间的ー侧形成ー个侧面,该第二开ロ面相对于该第一开ロ面,该第一开ロ面与该第二开ロ面皆呈平面且平行,该抵靠面连接于该第一开ロ面并与该第一开ロ面形成ー个夹角,该夹角小于180度,该侧面呈凹弧状,该侧面连接于该第二开ロ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简易开ロ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靠近该容置空间的ー侧于该棘动部与该抵靠面之间形成ー个底面,该底面呈凹弧状,该闪避槽呈凹弧面,该抵靠部呈凸块状。`
【文档编号】B25B23/00GK203449220SQ201320577389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7日
【发明者】黄秉文 申请人:志拓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