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扳手制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587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棘轮扳手制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包括:一棘轮扳手,包括有一头部,该头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第二容置部与第三容置部,且该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后端壁;一棘动件,设置定位于该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具有外侧的齿部;一卡掣件,设于该第二容置部内,该卡掣件设有前端面的一齿部及后端面上至少一抵制凹槽;一换向开关,其包括有一带动部,该带动部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内,有一容置孔;一抵顶弹簧穿设于该容置孔,该抵顶弹簧的前端抵部接抵于该抵制凹槽,后端抵部接抵于该第三容置部的后端壁上;如此,能凭借简易的构成设置而具有棘轮扳手使用上的控制、改变旋转操作方向,进而达到制造组装上极佳的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
【专利说明】棘轮扳手制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便利组装及具有制造经济效益的棘轮扳手制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棘轮扳手常用的一种手工具,现有棘轮扳手结构如第1、2图所示,该棘轮扳手90包括有一头部901及柄部902,该头部901具有一第一容置部903,该第一容置部903邻近该柄部902处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905,该头部901后端并设有一第三容置部906,第三容置部906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905,且该第三容置部906的后端设有一容置孔907 ;一棘动件91,其具有外侧的齿部911及内侧的旋动部位912,该棘动件91套上一 C形弹性锁固件92后置入于该第一容置部903内;一呈半月弯形的卡掣件93设于第二容置部905内,该卡掣件93设有前端(相对该第一容置部903)的一齿部931及后端的一长凹槽932 ;一换向开关94包括有上方的扳动件941及下方的带动部942,其中该带动部942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906内,该带动部942前端设有一容置孔943,该容置孔943呈前大后小的连孔设置,该带动部942后端设有一第一定位孔944及一第二定位孔945 ;—第一弹簧95设于该换向开关94的容置孔943,该第一弹簧95前端抵设有一抵帽96,该抵帽96向前接抵于该卡掣件93的长凹槽932 ;—第二弹簧97设于该容置孔907,该第二弹簧97前端抵设有一钢珠98,该钢珠98向前接抵于该换向开关94 (带动部942)的第一定位孔944或一第二定位孔945。该棘轮扳手90换向操作时,拨转该换向开关94,并使该卡掣件93于该第二容置部905内一体连动而改变位置,以控制、改变该棘动件91的旋转操作方向;而该换向开关94后端的第一定位孔944或一第二定位孔945则于旋转后提供该钢珠98的弹性抵顶定位,相关的技术如台湾专利第413113号。
[0003]前述该现有技术虽可凭借该换向开关94的旋转切换而达到控制、改变该棘动件91的旋转操作方向,然,仍有其缺失存在,例如:该棘轮扳手90的构成需于该换向开关94的前端设置第一弹簧95及抵帽96,用以连动该卡掣件93,并于该换向开关94的后端设置第二弹簧97及钢珠98,用以产生抵顶定位,由于其组成构件多,将导致组装操作上较为繁琐不便且费时,显非理想的构成设计。再者,该换向开关94的容置孔943呈前大后小的埋孔设置,并不利于简易制造,也有一并加以改良的必要;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棘轮扳手其制造组装上的缺失,应为业界或有智的士应加以解决、克服的重要课题。
[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人有鉴于现有棘轮扳手制造组装上的缺点及其结构设计上未臻理想的事实,本案发明人即着手研发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更具制造组装便利性及经济性的棘轮扳手制动结构,以服务社会大众及促进此业的发展,遂经多时的构思而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能凭借简易的构成设置而具有棘轮扳手使用上的控制、改变旋转操作方向,进而达到制造组装上极佳的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
[0006]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能使棘轮扳手变换旋转施工方向的操作上,具有较佳的旋转、定位一体连动性及操作质感,进而积极提升其实用牢固性及产品的竞争力者。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0009]—棘轮扳手,包括有一头部及柄部,该头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该头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第三容置部,第三容置部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该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后端壁;
[0010]一棘动件,设置定位于该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具有外侧的齿部;
[0011]一卡掣件,设于该第二容置部内,该卡掣件设有前端面的一齿部及后端面上至少一抵制凹槽;
[0012]一换向开关,其至少包括有一带动部,该带动部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内,该带动部前端面设有一容置孔,该容置孔轴向贯通该带动部;
[0013]一抵顶弹簧,其穿设于该容置孔,该抵顶弹簧包括有前端的前端抵部、中段部位的中段弹部及后端的后端抵部,该前端抵部接抵于该抵制凹槽,该后端抵部接抵于该后端壁上。
[0014]其中:该抵制凹槽具有两弧端,分别是第一抵制端槽与第二抵制端槽。
[0015]其中:该换向开关包括有设于该带动部上方的扳动件,该扳动件相对该带动部呈一凸柄状,该带动部相对该扳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一定位柱。
[0016]其中:该前端抵部及该后端抵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密集,该中段弹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疏离。
[0017]其中:该前端抵部、该后端抵部的端头部位分别设有一弧缩抵头。
[0018]其中:该前端抵部的后端局部位于该容置孔内。
[0019]其中:该后端抵部的前端局部位于该容置孔内。
[0020]其中:该后端抵部抵顶连接有一钢珠。
[0021]其中:该抵顶弹簧的该前端抵部及后端抵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密集是指相邻的两弹簧圈呈紧密贴靠。
[0022]其中:该抵顶弹簧的中段弹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疏离是指相邻的两弹簧圈间呈间隙排列,该间隙的距离为至少有半个弹簧线材的线径。
[0023]其中:该前端抵部抵顶连接有一抵帽。
[0024]其中:该抵帽具有后端径宽较小的连接部及前端径宽较大的弧头部。
[0025]其中:该抵帽为一中空的柱体,且该抵帽一端呈封闭状,另一端呈开放状。
[0026]其中:该后端壁是该第三容置部上远离该第一容置部的位置。
[0027]其中:该后端壁上进一步包括有至少一抵槽。
[0028]其中:该抵槽包括有一第一抵槽及第二抵槽,该第一抵槽及该第二抵槽位于该抵槽的两侧端。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凭借前述构成,能凭借简易的构成设置而具有棘轮扳手使用上的控制、改变旋转操作方向,进而达到制造组装上极佳的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且同时,本实用新型能使棘轮扳手变换旋转施工方向的操作上,具有较佳的旋转、定位一体连动性及操作质感,进而积极提升其实用牢固性及产品的竞争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现有棘轮扳手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31]图2是现有棘轮扳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立体示意图;
[0033]图4、图4A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4]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0035]图6、图6A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
[0036]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0037]图8、图8A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
[0038]图9、图9A、图9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以及抵帽另一结构形状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棘轮扳手10 ;头部11 ;第一容置部110 ;柄部12 ;第二容置部13 ;第三容置部14 ;后端壁140 ;第一抵槽141 ;第二抵槽142 ;棘动件20 ;齿部21 ;旋动部位22 ;操作空间23 ;卡掣件30 ;齿部31 ;抵制凹槽32 ;第一抵制端槽321 ;第二抵制端槽322 ;换向开关40 ;板动件41 ;带动部42 ;各直孔421 ;定位柱422 ;抵顶弹黃50 ;如端抵部51 ;弧缩抵头511 ;中段弹部52 ;连接部521 ;后端抵部53 ;弧缩抵头531 ;钢珠54 ;抵帽55、55' ;弧头部 552。
【具体实施方式】
[0040]请参阅图3、图4、图4A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制动结构第一实施例,该棘轮扳手10包括有:一头部11及柄部12,该头部11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10,该第一容置部110邻近该柄部12处(后端部位)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13,该头部11后端设有一第三容置部14,第三容置部14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13(此处所谓垂向与柄部延伸方向呈垂直),且该第三容置部14上于远离该第一容置部110处设有一后端壁140,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第三容置部14可位于该柄部12上,乃视该头部11的形状构成而定。一棘动件20,是呈具操作空间23的中空齿环体,其具有外侧的齿部21及内侧的旋动部位22,该棘动件20设置定位于该头部11的第一容置部110内,并使该齿部21相对邻接该第二容置部13。
[0041]再者,一卡掣件30,其呈半月弯形的块体而设于第二容置部13内,该卡掣件30设有前端面(相对该第一容置部110)的一齿部31及后端面上的一抵制凹槽32,该齿部31与该棘动件20的齿部21相齿接,该抵制凹槽32呈相对该第三容置部14的设置,且该抵制凹槽32具有两弧端的第一抵制端槽321、第二抵制端槽322。[0042]一换向开关40,其包括有上方的扳动件41及下方的带动部42,其中,该带动部42可呈一柱状体而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14内,而该扳动件41相对该带动部42呈一凸柄状,用以便利该换向开关40的拨转动;该带动部42前端面设有一容置孔421,该容置孔421轴向贯通该带动部42(此处所谓轴向与柄部延伸方向呈平行),即该容置孔421前端相对该卡掣件30的抵制凹槽32,而后端相对该第三容置部14的后端壁140,该带动部42 (换向开关40)相对该扳动件41的另一端设有一定位柱422,该定位柱422设于该第三容置部14相对端的柱槽内(未图示),用以确保该带动部42(换向开关40)旋转操作的稳定性。
[0043]一抵顶弹簧50,其穿设于该换向开关40 (带动部42)的容置孔421,该抵顶弹簧50包括有前端的前端抵部51、后端的后端抵部53及该前端抵部51、后端抵部53间(中段部位)的中段弹部52,其中,该前端抵部51及后端抵部53呈较密集的弹簧布设,用以增加其抵制强度,而该中段弹部52呈较疏离的弹簧布设,用以提供其伸缩弹力,在适当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前端抵部51、后端抵部53的端头部位呈一弧缩抵头511、弧缩抵头531的设置,用以方便其位移抵制,且在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当该抵顶弹簧50置于该容置孔421内时,该前端抵部51的后端局部仍位于该容置孔421内,以增加其作动的稳定性;前述该抵顶弹簧50的前端抵部51向前接抵于该卡掣件30的抵制凹槽32 (如第一抵制端槽321或第二抵制端槽322);而该抵顶弹簧50的后端抵部53向后接抵于该第三容置部14的后端壁140上(如图5所示),且在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当该抵顶弹簧50置于该容置孔421内时,该后端抵部53的前端局部仍位于该容置孔421内,以增加其作动的稳定性。
[0044]前述构成,在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抵顶弹簧50的该前端抵部51及后端抵部53呈较密集的弹簧布设是相邻的两弹簧圈呈紧密贴靠,而该中段弹部52呈较疏离的弹簧布设是相邻的两弹簧圈间呈间隙排列,该间隙的距离为至少有半个弹簧线材的线径。
[0045]该棘轮扳手10进行旋动方向的换向操作时,是拨转该扳动件41使该换向开关40(带动部42)旋转位移,并使该换向开关40内的抵顶弹簧50也随之旋转位移,由于该抵顶弹簧50的前端抵部51抵于该卡掣件30的抵制凹槽32,因此该前端抵部51将于该第一抵制端槽321、第二抵制端槽322间位移作动,且依旋转方向选择而最终抵制于该第一抵制端槽321或第二抵制端槽322,该前端抵部51的位移作动将一并连动该卡掣件30,凭借该卡掣件30位置的改变来决定其弹性偏摆空间的状态,以控制、选择该棘动件20的旋转操作方向;同样地,由于该抵顶弹簧50的后端抵部53抵于该第三容置部14的后端壁140上,因此该后端抵部53将随着该换向开关40的拨转而于该后端壁140上位移作动,用以提供该抵顶弹簧50后端的弹性抵顶定位。
[0046]通过前述构成,由于该换向开关40的容置孔421呈贯通该带动部42的设计,且该抵顶弹簧50是呈较密集的前端抵部51、后端抵部53及较疏离的中段弹部52组合设置,因此该换向开关40其容置孔421的制造相当简易,且仅需一抵顶弹簧50即可进行弹性抵顶作动,而无需如同现有技术需较多的弹簧及抵帽、钢珠等构件,不但节省构件成本,更能提供较简易、快速的组装作业,对于棘轮扳手10的制造能达到极佳的经济效益。且该抵顶弹簧50 —体随之连动,该抵顶弹簧50前端的旋转换位及后端的卡制定位都具有一体连动性及较佳的操作质感,对于其使用寿命及实用性也能大为提升。
[0047]请参阅图6、图6A及图7,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制动结构第二实施例,其基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础上加以变换设计,而其差异在于:该第三容置部14的后端壁140上设有相分离的一第一抵槽141、第二抵槽142,而该第一抵槽141及第二抵槽142也可合并成一具旋摆空间的抵槽,即该抵槽包括有第一抵槽141及第二抵槽142,并使该第一抵槽141及第二抵槽142位于该抵槽的两侧端或适当位置。而该抵槽包括第一抵槽141及第二抵槽142可如同该抵制凹槽32的两弧端构成(即第一抵制端槽321、第二抵制端槽322)加以实施。同样地,该抵顶弹簧50的后端抵部53抵于该第一抵槽141或第二抵槽142,因此该后端抵部53将随着该换向开关40的拨转而于该第一抵槽141、第二抵槽142间位移作动,且依旋转方向选择而最终抵制于该第一抵槽141或第二抵槽142,用以提供该抵顶弹簧50后端的弹性抵顶定位。
[0048]请参阅图8、图8A,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制动结构第三实施例,其基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基础上加以变换设计,而其差异在于:该抵顶弹簧50的后端抵部53抵顶连接有一钢珠54,用以取代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中该弧缩抵头531的设置,该钢珠54将随着该抵顶弹簧50的旋转位移而最终抵制于该第一抵槽141或第二抵槽142,用以提供该抵顶弹簧50后端的弹性抵顶定位。
[0049]请参阅图9、图9A、图9B,是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制动结构第四实施例,其基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基础上加以变换设计,而其差异在于:该抵顶弹簧50的前端抵部51抵顶连接有一抵帽55,于该抵帽55具有后端径宽较小的连接部521及前端径宽较大的弧头部552,该连接部521连接于该前端抵部51,用以取代第一实施例中该弧缩抵头511的设置;另,抵帽55'也可为另一形状,如图SB所示,其为一中空的柱体,该抵帽55' —端呈封闭状,而另一端呈开放状,使用时,可将该抵帽55或该抵帽55'套设于该前端抵部51上;如此一来,该抵帽55(55')将随着该抵顶弹簧50的旋转位移而最终抵制于该第一抵制端槽321或第二抵制端槽322,该抵帽55 (55')的位移作动将一并连动该卡掣件30,凭借该卡掣件30位置的改变以控制、选择该棘动件20的旋转操作方向。
[0050]当然,本实用新型若在该抵顶弹簧的前、后端设置抵帽、钢珠,也能达其精简弹簧数量及具有便利制造、组装的效益。
[0051]因此,本实用新型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凭借前述构成,能凭借简易的构成设置而具有棘轮扳手使用上的控制、改变旋转操作方向,进而达到制造组装上极佳的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且同时,本实用新型能使棘轮扳手变换旋转施工方向的操作上,具有较佳的旋转、定位一体连动性及操作质感,进而积极提升其实用牢固性及产品的竞争力。
[0052]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棘轮扳手,包括有一头部及柄部,该头部具有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相连通的第二容置部,该头部后端部位设有一第三容置部,第三容置部垂向连通该第二容置部,该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后端壁; 一棘动件,设置定位于该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具有外侧的齿部; 一卡掣件,设于该第二容置部内,该卡掣件设有前端面的一齿部及后端面上至少一抵制凹槽; 一换向开关,其至少包括有一带动部,该带动部设置于该第三容置部内,该带动部前端面设有一容置孔,该容置孔轴向贯通该带动部; 一抵顶弹簧,其穿设于该容置孔,该抵顶弹簧包括有前端的前端抵部、中段部位的中段弹部及后端的后端抵部,该前端抵部接抵于该抵制凹槽,该后端抵部接抵于该后端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抵制凹槽具有两弧端,分别是第一抵制端槽与第二抵制端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换向开关包括有设于该带动部上方的扳动件,该扳动件相对该带动部呈一凸柄状,该带动部相对该扳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一定位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端抵部及该后端抵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密集,该中段弹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疏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端抵部、该后端抵部的端头部位分别设有一弧缩抵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端抵部的后端局部位于该容置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后端抵部的前端局部位于该容置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后端抵部抵顶连接有一钢珠。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抵顶弹簧的该前端抵部及后端抵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密集是指相邻的两弹簧圈呈紧密贴靠。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抵顶弹簧的中段弹部的弹簧圈数的分布较疏离是指相邻的两弹簧圈间呈间隙排列,该间隙的距离为至少有半个弹簧线材的线径。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端抵部抵顶连接有一抵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抵帽具有后端径宽较小的连接部及前端径宽较大的弧头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抵帽为一中空的柱体,且该抵帽一端呈封闭状,另一端呈开放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后端壁是该第三容置部上远离该第一容置部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后端壁上进一步包括有至少一抵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棘轮扳手制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抵槽包括有一第一抵槽及第二抵槽,该第一抵槽及该第二抵槽位于该抵槽的两侧端。
【文档编号】B25B13/46GK203696868SQ201420064731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3日
【发明者】王又民 申请人:王又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