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便携机及计算机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0781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便携机及计算机程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车辆用通信系统、构成该车辆用通信系统的车载机、便携机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不使用机械钥匙而对车门进行上锁及开锁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已被实际应用。具体而言,通过使用者使用持有的便携机进行无线遥控操作来对车门进行上锁或开锁的无钥匙开门系统、仅通过持有便携机的使用者接近车辆或握住门把手来对车门进行开锁的智能开门(注册商标)系统等已被实际应用。

另外,不使用机械钥匙而进行车辆的发动机启动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也已被实际应用。具体而言,仅通过持有便携机的使用者按下发动机启动按钮来使发动机启动的智能启动系统已被实际应用。

在以上的通信系统中,车载机与便携机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通信,在进行了认证之后进行与开锁、上锁、发动机启动等预定动作相关的控制,但为了防止不正当的操作,在该动作实施前对便携机是否存在于预定位置进行确认。

专利文献1的车载机具备存储部,当在车室内认证了正规的便携机的情况下,将认证的履历存储于该存储部。该认证的履历在存储部中持续存储例如数秒等预定时间。在认证的履历存储于存储部的期间,车载机不进行新的认证,进行与开锁、上锁、发动机启动等预定动作相关的控制。因此,在由车载机认证了便携机的情况下,使用者不需要新的认证就能够使车载机进行该预定动作。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载机能够缩短到进行该预定动作为止的时间。

专利文献2的车载机公开了一种无钥匙进入装置,便携机接收从设于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并根据便携机接收到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便携机的位置。专利文献2的车载机预先存储有用于对便携机的位置进行判定的数据。该数据包括设于车辆的可动体的动作前的数据和动作后的数据。该车载机对该可动体的动作的状态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出的状态而使用动作前的数据或动作后的数据。因此,车载机能够根据可动体的状态来改变用于判定便携机的位置的数据,因此能够提高该判定的精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812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050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车载机在预定时间内不进行新的认证而进行预定动作,因此有可能由于持有便携机的使用者以外的人进行操作而进行使用者不希望的动作,损害便利性。

另外,专利文献2的车载机无法根据便携机与车辆的位置关系来改变用于判定该便携机的位置的数据,因此有可能由于使用者与车辆的位置关系而使判定精度不充分。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在通过便携机接收从车辆侧的多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并使用由该便携机测定出的该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时,能够缩短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判定精度良好的车辆用通信系统、构成该车辆用通信系统的车载机、便携机及计算机程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具备:车载机,在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时,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及便携机,接收从该车载机发送出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并发送包含测定出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上述车载机具备: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确定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选择部,根据该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上述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车载接收部,接收从上述便携机发送出的响应信号;及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载机在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时,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并接收根据该信号而从外部设备发送出的响应信号,上述车载机具备: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确定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选择部,根据该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上述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车载接收部,接收包含从上述多个天线分别发送出的信号的上述外部设备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及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外部设备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便携机接收从在外表面具有多个操作部的车辆由于该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而发送的多个信号,并发送与接收到的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上述便携机具备: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确定部,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选择部,根据该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上述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测定部,对上述多个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及判定部,基于该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便携机自身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基于由于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而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并由便携机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该便携机是否处于车室内,上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上述计算机作为确定部、选择部和判定部而发挥作用,所述确定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所述选择部根据被确定出的操作部从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中选择一个区域,所述判定部基于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内侧。

此外,本申请不仅能够作为具备这样的特征性的处理部的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及便携机来实现,而且能够作为将上述特征性的处理设为步骤的车辆通信方法来实现或作为用于使计算机执行上述步骤的程序来实现。另外,能够作为实现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及便携机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来实现,能够作为包含车辆用通信系统、车载机及便携机的其他系统来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内容,提供在通过便携机接收从车辆侧的多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并使用通过该便携机测定出的该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便携机的位置判定时,能够缩短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判定精度良好的车辆用通信系统、构成该车辆用通信系统的车载机、便携机及计算机程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一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车载机的一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便携机的一结构例的框图。

图4A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概念图。

图4B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概念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5B是表示第一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6A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概念图。

图6B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概念图。

图7A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7B是表示第二区域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

图8A是表示第三区域的概念图。

图8B是表示第三区域的概念图。

图9是表示车辆通信系统进行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认证前通信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车室内外判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车室内外判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车室内外判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4A是表示在车载机与便携机之间发送接收的各种信号的定序图。

图14B是表示在车载机与便携机之间发送接收的各种信号的定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也可以任意地组合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部分。

(1)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具备:车载机,在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时,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及便携机,接收从该车载机发送出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并发送包含测定出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上述车载机具备: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确定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选择部,根据该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上述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车载接收部,接收从上述便携机发送出的响应信号;及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在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时,车载机从设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该信号是用于对便携机的位置进行判定的信号。便携机接收从各天线发送出的信号,测定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将包含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发送。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根据便携机相对于车辆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车载机的存储部存储有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车载机的确定部对该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车载机的选择部根据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存储于存储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另外,车载机通过车载接收部接收从便携机发送出的响应信号。车载机的判定部基于由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该一个区域的内侧。

通过对选择的一个区域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内侧,而能够判定便携机在车室内还是在车室外。以下,将便携机在车室内还是在车室外的判定称为车室内外判定。车载机能够根据使用者进行了操作的操作部来选择信息,并基于选择的信息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因此能够缩短该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另外,选择部选择例如以沿着设有被操作的操作部的车辆的外表面的方式生成的区域,由此在具有便携机的使用者对该操作部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的判定精度良好。

此外,本申请的车室内空间不需要与车室的空间完全一致,不需要没有遗漏地包含整个车室。

另外,不需要在车室内空间的全部内外边界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若无问题,则在上述内外边界的一部分中存在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较差的部分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此外,选择部选择的区域为不沿着操作部的外表面的区域也包含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2)优选的是,上述多个区域分别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上述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上述内侧面沿着设有上述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的上述外表面。

根据本申请,多个区域分别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的区域,上述车室的内侧面沿着设有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的外表面。因此,在便携机处于被操作的操作部附近的情况下,在该区域进行的车室内外判定的精度良好。

(3)优选的是,上述判定部基于上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一部分及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用于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各区域的信息而不同。

根据本申请,判定部基于便携机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一部分进行车室内外判定。一般而言,为了有效地进行区域中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而需要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各区域而不同。因此,判定部使用按照各区域而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来进行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关于与选择部选择的信息对应的区域,抑制用于车室内外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数量,由此能够在不损害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的情况下进一步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能够缩短的时间是来自对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贡献程度较低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的发送、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结果的发送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在车室内外判定中不使用的区域中的判定的处理所需要的时间等。此外,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能够缩短全部的各时间的结构,能够缩短上述时间中的任一个时间的结构也包含于本实施方式。另外,能够抑制生成存储于存储部的区域的信息、即用于判定便携机处于该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的信息所需要的工时。

(4)优选的是,上述存储部与上述操作部分别建立对应地存储一个或多个天线,上述车载机具备发送控制部,上述发送控制部从与上述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建立对应地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发送信号。

根据本申请,存储部与操作部分别建立对应地存储一个或多个天线。车载机的发送控制部从与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建立对应地被存储于存储部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因此,例如通过仅将对在各操作部被操作时进行的车室内外判定贡献程度较高的天线与各操作部建立对应地预先存储,车载机不从对该车室内外判定各自的贡献程度较低的天线发送信号。因此,能够在不损害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的情况下进一步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能够缩短的时间是来自对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贡献程度较低的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的发送、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结果的发送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在车室内外判定中不使用的区域中的判定的处理所需要的时间等。此外,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能够缩短全部的各时间的结构,能够缩短上述时间中的任一个时间的结构也包含于本实施方式。

(5)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载机在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时,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并接收根据该信号而从外部设备发送出的响应信号,上述车载机具备: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确定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选择部,根据该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上述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车载接收部,接收包含从上述多个天线分别发送出的信号的上述外部设备中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及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外部设备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在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时,车载机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并接收根据该信号而从外部设备发送出的响应信号。车载机的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车载机的确定部对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车载机的选择部根据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而从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另外,车载机通过车载接收部接收从便携机发送出的响应信号。车载机的判定部基于通过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该一个区域的内侧。

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车载机能够根据使用者进行了操作的操作部来选择信息,并基于选择的信息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因此能够缩短该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另外,选择部选择例如以沿着设有被操作的操作部的车辆的外表面的方式生成的区域,由此在具有便携机的使用者对该操作部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的判定精度良好。

(6)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便携机接收从在外表面具有多个操作部的车辆由于该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而发送的多个信号,并发送与接收到的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上述便携机具备: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确定部,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选择部,根据该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上述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测定部,对上述多个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及判定部,基于该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便携机自身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便携机接收从在外表面具有多个操作部的车辆由于该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而发送的多个信号,并发送与接收到的信号对应的响应信号。便携机的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便携机的确定部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对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便携机的选择部根据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而从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另外,便携机的测定部对接收到的多个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便携机的判定部基于测定部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及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便携机自身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便携机能够根据使用者进行了操作的操作部来选择信息,并基于所选择的信息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因此能够缩短该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选择部选择例如以沿着设有被操作的操作部的车辆的外表面的方式生成的区域,由此在具有便携机的使用者对该操作部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的判定精度良好。

(7)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基于由于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而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并由便携机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该便携机是否处于车室内,上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上述计算机作为确定部、选择部和判定部而发挥作用,所述确定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所述选择部根据被确定出的操作部从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中选择一个区域,所述判定部基于上述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内侧。

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对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计算机根据确定出的操作部而从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中选择一个区域。计算机基于便携机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该便携机是否处于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内侧。因此,关于根据使用者进行了操作的操作部而选择的一个区域,能够根据便携机是否处于内侧而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因此能够缩短该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另外,选择以沿着设有被操作的操作部的车辆的外表面的方式生成的区域,由此在具有便携机的使用者对该操作部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的判定精度良好。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例示,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一结构例的框图。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具备:车载机1,使用设于车辆C的多个发送天线(3)及接收天线4来接收发送各种信号;及便携机2,在便携机2与该车载机1之间接收发送信号。

多个发送天线(3)包括例如设于驾驶席侧的支柱的第一发送天线31、设于副驾驶席侧的支柱的第二发送天线32、设于后尾门的第三发送天线33及设于车辆C的前部的第四发送天线34。接收天线4设于车辆C的适当部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车辆C的前进方向右侧为驾驶席侧,前进方向左侧为副驾驶席侧。

另外,在车辆C的外表面设有多个车门要求开关(5a)。具体而言,在驾驶席外侧的门把手上设有第一车门要求开关51a,在副驾驶席外侧的门把手上设有第二车门要求开关52a,在后尾门的门把手上设有第三车门要求开关53a。各车门要求开关(5a)由例如用于对所设置的车门进行上锁或开锁的按下式开关、检测使用者的手对门把手的接触的接触传感器等构成。此外,各车门要求开关(5a)的用于对所设置的车门进行上锁的结构与用于进行开锁的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的。车门要求开关(5a)相当于本申请的操作部。此外,在车辆C的车室内设有发动机启动开关5b。发动机启动开关5b由例如在位于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上设置的按下式开关等构成。通过对发动机启动开关5b进行操作而使发动机启动或停止。

在车门要求开关(5a)中的任一个或发动机启动开关5b被操作时,车载机1从多个发送天线(3)使用无线信号依次发送用于判定便携机2的位置的信号。便携机2接收从各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并测定所接收到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便携机2使用无线信号将包含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车载机1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执行与判定结果对应的预定处理。例如,车载机1执行车门的上锁或开锁、发动机启动、车门忘记上锁的警告等处理。

图2是表示车载机1的一结构例的框图。车载机1具备对该车载机1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1。在控制部11中设有车载接收部12、车载发送部13、切换器13a及存储部14。

控制部11是具有例如一个或多个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多核CPU、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及定时器等的微控制器。控制部11的CPU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而与车载接收部12、车载发送部13及存储部14连接。控制部1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部14的后述的控制程序10a,来控制各构成部的动作,并执行与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车室内外判定对应的预定处理。

存储部14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14存储有用于通过控制部11控制车载机1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而执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控制程序10a。另外,存储部14存储有用于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各种统计值。统计值的详细情况后述。此外,在图2中将控制部11及存储部14图示为分体的构成部,但也可以在控制部11的内部具备存储部14。

本实施方式1的控制程序10a也可以是以计算机能够读取的方式记录于记录介质10的形态。存储部14存储通过未图示的读出装置从记录介质10读出的控制程序10a。记录介质10是CD(Compact Disc:压缩磁盘)-ROM、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码硬盘)-ROM、BD(Blu-ray(注册商标)Disc)等光盘、软盘、硬盘等磁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另外,也可以从与未图示的通信网连接的未图示的外部计算机下载本实施方式1的计算机程序10a,并存储于存储部14。

车载接收部12与接收天线4连接。车载接收部12通过接收天线4接收从便携机2利用无线发送的响应信号等。车载接收部12是从接收到的响应信号等中去除载波的成分而提取出接收信号并将提取出的接收信号向控制部11输出的电路。作为载波,使用300MHz~3GHz的Ultra High Frequency(特高频)带(UHF带),但不限定于该频带。

车载发送部13是使用载波将从控制部11输出的信号调制成无线信号并将该无线信号从由控制部11和切换器13a选择出的一个发送天线(3)向便携机2发送的回路。作为载波,使用30kHz~300MHz的Low Frequency(低频)带(LF频带),但不限定于该频带。

另外,对车载机1的控制部11输入与车门要求开关(5a)的操作状态对应的要求信号。控制部11能够基于输入的要求信号来识别车门要求开关(5a)的操作状态。此外,控制部11可以直接取得与车门要求开关(5a)的操作对应的要求信号,也可以经由车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其他ECU等而取得。

控制部11根据车门要求开关(5a)的操作状态、便携机2是否处于车室内的状况,而将用于控制车门的开锁或上锁的车门控制指令向未图示的车门ECU输出。车门ECU按照来自控制部11的车门控制指令而对车门进行上锁或开锁。另外,控制部11根据上述状况,若需要则向未图示的警告装置输出警告指令。例如,当在便携机2关在车室内的状态下对车门要求开关(5a)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向警告装置输出警告指令。警告装置按照警告指令,使用声音或光等对车辆C的使用者进行预定警告。

此外,对车载机1的控制部11输入与发动机启动开关5b的操作状态对应的发动机启动信号。控制部11能够基于输入的发动机启动信号来识别发动机启动开关5b的操作状态。控制部11根据发动机启动开关5b的操作状态、便携机2是否处于车室内的状况,而将用于使发动机启动或停止的发动机控制指令向未图示的发动机ECU输出。发动机ECU按照来自控制部11的发动机控制指令,使发动机启动或停止。

图3是表示便携机2的一结构例的框图。便携机2具备对该便携机2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1。在控制部21中设有接收部23、信号强度测定部23b、切换器23c、发送部22及存储部24。

控制部21是具有例如一个或多个CPU、多核CPU、ROM、RAM、输入输出接口、定时器等的微控制器。控制部21的CPU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而与发送部22及接收部23连接。控制部21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4的控制程序,由此控制各构成部的动作,并执行向车载机1发送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需要的信息的各种处理。

存储部24是与存储部14相同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24存储有控制程序,上述控制程序用于通过使控制部21控制便携机2的各构成部的动作而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通过控制程序,控制部21执行将包含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信息的响应信号等向车载机1发送的处理。另外,存储部24存储有用于识别便携机2的便携机标识符。在图3中将控制部21及存储部24图示为分体的构成部,但也可以在控制部21的内部具备存储部24。

将三个线圈向彼此正交的方向配置而成的三轴天线23a经由切换器23c而与接收部23连接。接收部23通过三轴天线23a及切换器23c接收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通过三轴天线23a接收到的三个无线信号输入到切换器23c。切换器23c按照控制部21的控制来选择一个无线信号。接收部23是从由切换器23c选择的无线信号中去除载波的成分而提取出接收信号并将提取出的接收信号向控制部21输出的电路。作为载波,使用30kHz~300MHz的Low Frequency(低频)带(LF频带),但不限定于该频带。

另外,便携机2通过三轴天线23a接收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并具备信号强度测定部23b,该信号强度测定部23b对由切换器23c选择出的无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并将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向控制部21输出。

控制部21对应于从车载机1发送信号强度测定用的无线信号的时机,分别选择来自三轴天线23a的三个无线信号,并通过信号强度测定部23b测定选择出的无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即,控制部21不测定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振幅方向上的接收信号强度,而测定三轴天线23a的正交的三个方向上的该接收信号强度的成分。控制部21根据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成分进行矢量运算,而算出从车载机1发送的无线信号的振幅方向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因此,无论便携机2相对于车辆C的方向或姿势如何,控制部21都能够得到恒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以下,在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将通过矢量运算而算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称为接收信号强度。

此外,在此对控制部21算出接收信号强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通过三轴天线23a接收到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从便携机2向车载机1发送,车载机1的控制部11算出接收信号强度。

发送部22是使用载波对由控制部21输入的响应信号等进行调制并通过发送天线22a发送无线信号的电路。作为载波,使用30kHz~300MHz的Low Frequency(低频)带(LF频带),但不限定于该频带。

接着,对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统计值进行说明。存储部14存储对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进行规定的统计值。在本实施方式1中,存储部14存储对作为三个区域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进行规定的统计值。

图4A及图4B是表示第一区域61的概念图。图4A是第一区域61的俯视图,图4B是第一区域61的立面图。第一区域61是三维空间,是如图4A及图4B所示那样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边界面并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形状。因此,第一区域61也包含构成车室的左侧壁、后壁及前风挡玻璃部分。图4A及图4B中的标注有剖面线的部分是上述共同的车室内空间。上述共同的车室内空间是例如能够由在车室内的使用者配置便携机2的空间。

第一区域61的边界面与车室的内侧面不完全一致,因此即使进行第一区域61的便携机2的内外判定,也无法准确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但是,至少第一区域61的边界面的一部分与车室的右内侧面大致一致,因此若限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辆C的右侧壁附近的情况下,则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图5A及图5B是表示第一区域61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对第一区域61进行规定的统计值在车辆用通信系统的制造工序中算出,存储部14存储所算出的统计值。统计值基于由接收了从多个发送天线(3)发送的各信号的便携机2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而算出。此外,测定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的装置不一定必须是便携机2,只要是能够测定与由便携机2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对应的信号的强度的测定设备即可,不作特别限定。

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是通过将便携机2配置于车辆C内外的特定部位并测定接收信号强度而得到的。以下,将在多个部位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集合称为样本组。存储部14存储基于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一统计值和基于以第一区域61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二统计值,作为对第一区域61进行规定的统计值。

图5A示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和沿着左侧面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算出第一统计值。虚线的椭圆表示应该配置便携机2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1中的发送天线(3)为四根,因此便携机2在一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为4个。因此在各部位得到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是矢量,样本组是作为矢量的样本的组。将具有四个接收信号强度作为成分的矢量称为接收信号强度矢量。

然而,虽然是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但如图5A所示那样在该样本组中包含在车室外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这是因为第一区域61包含车室内空间整体。当在样本组中不包含在左侧面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测定的样本值的情况下,该样本组会偏重于在车辆C的右侧面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当样本组偏重于在车辆C的右侧面测定的样本值时,车辆C的左侧部分会偏离通过该样本组而被附加特征的第一区域61的范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图5A所示的部位配置便携机2,收集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

第一统计值是例如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矢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样本组的平均矢量由下述式(1)及(2)表示。图5A所示的黑圆表示上述平均矢量的示意性的位置。

[数1]

μn=E[Xn]…(2)

其中,平均矢量

Xn:从第n个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

n:整数

N:发送天线的根数

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由下述式(3)及(4)表示。逆方差协方差矩阵是由下述式(3)表示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的逆矩阵,存储部14存储逆方差协方差矩阵。

[数2]

其中,i,j:整数

图5B表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二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测定便携机2在各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而算出第二统计值。第二统计值是以第一区域61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矢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作为第二统计值的平均矢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与第一统计值相同地由上述式(1)~(4)表示。图5B所示的黑圆表示上述样本组的平均矢量的示意性的位置。

图6A及图6B是表示第二区域62的概念图。图6A是第二区域62的俯视图,图6B是第二区域62的立面图。第二区域62是三维空间,是如图6A及图6B所示那样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左侧面的边界面并包含上述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形状。因此,第二区域62也包含构成车室的右侧壁、后壁及前风挡玻璃部分。图6A及图6B中的标注有剖面线的部分是上述共同的车室内空间。

存储部14存储基于以第二区域62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一统计值和基于以第二区域62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第二统计值,作为对第二区域62进行规定的统计值。

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二区域62的样本提取部位的概念图。用于算出对第二区域62进行规定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是通过在图7A及图7B所示的车辆C的内外的特定部位配置便携机2并测定接收信号强度而得到的。

图7A表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左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和沿着右侧面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并测定便携机2在各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而算出第一统计值。第一统计值是以第二区域62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矢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

图7B表示用于得到成为算出第二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值的便携机2的配置。具体而言,在沿着车室的左侧面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配置便携机2,并测定便携机2在各部位接收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基于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值而算出第二统计值。第二统计值与第一统计值相同地,是以第二区域62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平均矢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

图8A及图8B是表示第三区域63的概念图。图8A是第三区域63的俯视图,图8B是第三区域63的立面图。第三区域63是三维空间。第三区域63是如图8A所示那样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边界面且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整体的形状。图8A及图8B中的标注有剖面线的部分是上述共同的车室内空间。

因此,在存储部14中存储有分别以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作为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在第一车门要求开关至第三车门要求开关51a、52a、53a中的任一个被操作时,车载机1进行与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对应的处理。具体而言,车载机1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中选择一个区域,并执行便携机2是否处于所选择的区域的内侧的判定,由此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具体而言,在第一车门要求开关51a被操作时,车载机1选择图4A及图4B所示的第一区域61,在第二车门要求开关52a被操作时,车载机1选择图6A及图6B所示的第二区域62。另外,在第三车门要求开关53a被操作时,车载机1选择图8A及图8B所示的第三区域63。以下,对车辆用通信系统进行车室内外判定时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车辆通信系统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通过是否输入了要求信号来判定车门要求开关(5a)是否被操作(步骤S101)。在判定为未被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控制部11待机直至车门要求开关(5a)被操作。在判定为已被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控制部11通过对输入的要求信号的输出源进行确定,来确定被操作的开关(步骤S102)。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要求信号包含对送出源的车门要求开关(5a)进行识别的ID,控制部11基于输入的要求信号所包含的ID来确定该要求信号的输出源。另外,例如,控制部11也可以构成为使来自各车门要求开关(5a)的要求信号的输入场所不同,由此基于输入的要求信号的输入场所来识别输出源的车门要求开关(5a)。控制部11在步骤S102的处理中执行控制程序10a,由此作为确定部发挥作用。然后,控制部11将确定出的车门要求开关(5a)暂时存储于自身具备的RAM(步骤S103)。具体而言,暂时存储对确定出的车门要求开关(5a)进行识别的ID等信息。

接下来,控制部11进行认证前通信处理(步骤S104)。认证前通信处理是基于车门要求开关(5a)被操作、车载机1为了认证通信对象的便携机2是否正规而在车载机1及便携机2之间进行的通信处理,详细情况后述。然后,控制部11基于认证前通信处理而进行便携机2的认证(步骤S105)。

在判定为认证成功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控制部11根据暂时存储的车门要求开关(5a),从存储于存储部14的统计值中选择分别以一个区域的内侧及外侧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步骤S106)。例如,存储部14构成为将以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分别与识别各区域的ID等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此时,控制部11在步骤S106的处理中,通过读出以边界面的一部分与沿着设有暂时存储的车门要求开关(5a)的外表面的车室内侧面一致的区域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而进行选择。具体而言,在暂时存储的车门要求开关(5a)为第一车门要求开关51a的情况下,控制部11从存储部14读出以第一区域61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另外,在该车门要求开关(5a)为第二车门要求开关52a的情况下,控制部11从存储部14读出以第二区域62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此外,在该车门要求开关(5a)为第三车门要求开关53a的情况下,从存储部14读出以第三区域63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在此,控制部11在步骤S106的处理中执行控制程序10a,由此作为选择部发挥作用。

在步骤S106的处理之后,控制部11使用所选择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执行车室内外判定的处理(步骤S107)。即,控制部11进行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还是处于车室外的判定。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通过数值表示。在例如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结果的数值为1,在处于车室外的情况下车室内外判定结果的数值为0。

接下来,控制部11判定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与根据操作要求的内容而预先设定的期待值是否匹配(步骤S108)。例如,与通过车门要求开关(5a)的操作而对车门进行开锁的操作对应的期待值被设定为0。

在判定为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与期待值匹配的情况下(步骤S108:是),控制部11执行与车门要求开关(5a)的开关操作对应的处理(步骤S109)。例如,车载机1执行将指示车门的上锁或开锁的车门控制信号向车门ECU输出的处理。

在判定为车室内外判定的结果与期待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步骤S108:否)或便携机2的认证失败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控制部11执行要求废弃的处理(步骤S110),并结束处理。要求废弃的处理是不根据车门要求开关(5a)的开关操作而例如在便携机2不在车室外的情况下发出警告音等的处理。通过该处理而能够进行例如用于防止便携机2关在车室内的便携机2的位置确认。此外,要求废弃的处理不是必须的。

图10是表示认证前通信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通过车载发送部13从发送天线(3)发送唤醒信号(步骤S111)。

通过接收部23接收了唤醒信号的便携机2的控制部21从休眠状态向活跃状态启动,并将自身的便携机标识符通过发送部22向车载机1发送(步骤S112)。

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通过车载接收部12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便携机标识符。并且,控制部11使用接收到的便携机标识符来生成认证用的数据,并通过车载发送部13从发送天线(3)发送包含该数据的质询信号(步骤S113)。

控制部21通过接收部23接收质询信号,并使用接收到的质询信号所包含的数据来确认车载机1的正当性,在确认为车载机1正当的情况下,生成用于车载机1认证便携机2的数据,通过发送部22将包含该数据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步骤S114)。然后,结束车辆用通信系统的认证前通信处理的子例程,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基于在步骤S114中发送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数据,在步骤S105中进行便携机2的认证。

图11是表示车室内外判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通过车载发送部13从多个各发送天线(3)依次发送用于车室内外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步骤S121)。

便携机2的控制部21通过接收部23接收从各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并取得信号强度测定部23b测定出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且,控制部21通过发送部22将包含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

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通过车载接收部12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步骤S122)。接着,控制部11基于车载接收部12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在图9中的步骤S106中选择的第一统计值,算出该接收信号强度与该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步骤S123)。例如,当在步骤S106中选择了第一区域61的第一统计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1算出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统计距离是例如马氏距离。马氏距离通过下述式(5)表示。

[数3]

其中,

D:马氏距离

接收信号强度矢量

平均矢量

Σ-1:逆方差协方差矩阵

[数4]

其中,

χn:从第n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

接下来,控制部11基于在步骤S122中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在步骤S106中选择的第二统计值,算出该接收信号强度与该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步骤S124)。当在步骤S106中选择了第一区域61的第二统计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1算出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以第一区域61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统计距离是例如马氏距离。

并且,控制部11通过对在步骤S123中算出的统计距离与在步骤S124中算出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来判定便携机2是否位于与在步骤S106中选择的统计值对应的一个区域的内侧(步骤S125)。例如,在与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比与以第一区域61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短的情况下,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第一区域61的内侧。在与以第一区域61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比与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短的情况下,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第一区域61的外侧。控制部11在步骤S125的处理中执行控制程序10a,由此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

在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上述一个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步骤S125:是),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步骤S126),并结束子例程的处理。

在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上述一个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步骤S125:否),控制部11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外(步骤S127),并结束子例程的处理。

另一方面,与车门要求开关(5a)被操作时相同地,在发动机启动开关5b被操作时,车载机1对便携机2的所在位置进行判定。此时,车载机1进行与图9~图11所示的处理相同的处理,因此以下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取代图9中的步骤S101的处理,而判定发动机启动开关5b是否被操作。在判定为未被操作的情况下,待机直至控制部11被操作,在判定为已被操作的情况下,进行与步骤S104~步骤S110相同的处理。控制部11在进行与步骤S106对应的处理时,可以选择以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为特征的统计值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将以不同的区域为特征的统计值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4,以包含该统计值的方式进行选择。该不同的区域是例如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前侧的内表面的边界面并且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整体的形状的三维空间。

控制部11在仅选择以一个区域为特征的统计值的情况下,与步骤S107对应的处理基于所选择的统计值进行与图11中所示的子例程相同的处理。控制部11在选择了多个统计值的情况下,与步骤S107对应的处理按照以各区域为特征的各统计值进行与图11的步骤S123~步骤S125相同的处理。此时,车载机1在与步骤S125对应的处理中对于多个区域全部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外。

在与步骤S109对应的处理中,车载机1执行例如向发动机ECU输出用于使发动机启动或停止的发动机控制指令的处理。在与步骤S110对应的处理中,车载机1执行例如在便携机2不在车室内的情况下发出警告音等的处理。此外,与步骤S110对应的处理不是必须的。

在发动机启动开关5b被操作的情况下,车载机1通过进行以上的处理,能够例如在发动机启动时确认便携机2是否处于车室内、在发动机动作期间确认便携机2是否处于车室内。

在以上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车载机1基于在图9中的步骤S102中确定出的开关而在步骤S106中对统计值进行选择,能够通过该统计值和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定便携机2的所在位置。该统计值是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中的一个区域的信息。因此,车载机1通过仅对与选择出的统计值对应的一个区域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内侧而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因此,与对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分别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在车门要求开关(5a)的操作者持有便携机2的情况下,便携机2处于该车门要求开关(5a)附近。因此,车载机1选择边界面的一部分仿形于沿着设有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的车辆C的外表面的车室内侧面的区域,由此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良好。

此外,实施方式1的车载机1也可以选择边界面的一部分沿着与沿着设有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的车辆C的外表面的车室内侧面不同的车室内侧面的区域的统计值。例如在设于副驾驶席侧的第二车门要求开关52a被操作的情况下,车载机1也可以选择以第一区域61为特征的统计值。在该情况下,在与车门要求开关(5a)的操作者不同的驾驶员持有便携机2的情况下,关于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良好。

另外,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选择的统计值也可以是多个。例如,车载机1也可以除了以在上述图9中的步骤S106中选择的一个区域为特征的统计值以外,选择以第一区域61为特征的统计值。此时,车载机1按照以选择的各区域为特征的各统计值,执行图11中的步骤S123~125的处理,在关于该一个区域及第一区域61这双方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处于车室内,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处于车室外。通过进行以上的处理,在驾驶员持有便携机2的情况下关于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更良好,另外,不需要关于全部区域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内侧,因此能够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边界面的第一区域61和具有仿形于左内侧面的边界面的第二区域62,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右侧面及左侧面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边界面的第三区域63,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后表面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车载机1使用分别以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内侧及外侧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如图5A及图5B和图7A及图7B所示那样,基于在沿着车辆C的右内侧面及左内侧面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作为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通过使用上述样本组,与随意地生成庞大的样本组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生成用于对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分别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区域的内侧的统计值所需要的工时。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在图5A及图5B和图7A及图7B所示的部位测定成为算出分别以第一区域61及第二区域62的内侧及外侧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组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上述测定部位是一例。例如,成为算出第一区域61的第一统计值的基础的样本组若至少在沿着车室的右侧面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和沿着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接收信号强度,且该第一区域61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即可。另外,关于第二区域62及第三区域63也相同。

在使用这样得到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得与上述车辆用通信系统相同的效果。

此外,车载机1基于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而算出以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的内侧及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并对算出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由此能够进行车载机1的车室内外判定。具体而言,能够通过马氏距离的计算及各马氏距离的比较这样简单的运算而高精度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通过马氏距离对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分别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区域的内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马氏距离是统计距离的一例。只要能够判定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确定的样本组之间的近似度,则也可以使用其他任意的统计距离、类似度等统计值。

另外,对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中选择一个区域并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区域的内侧,由此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是一例。只要构成为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具有仿形于车室内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的区域的内侧即可,车辆用通信系统能够任意变形。例如,也可以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使用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中的任两个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另外,也可以使用形状与本实施方式1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其他区域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对存储部14存储有平均矢量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作为以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的内侧及外侧为特征的统计值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该统计值是一例。只要是能够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各区域的内侧的信息即可,其内容及存储方法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存储部14可以存储平均矢量及方差协方差矩阵,也可以存储样本组自身。另外,统计值等信息可以作为与控制程序10a形态不同的信息存储于存储部14,也可以是编入到控制程序10a的信息。

此外,图5A及图5B和图7A及图7B所示的样本组的提取部位是一例,只要能够规定具有仿形于车室内空间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并包含车室内空间整体的区域即可,也可以使用在其他部位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来算出该区域的统计值。

(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1中,对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1的车辆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变形例1的便携机2在存储部24中存储有规定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和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

在变形例1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便携机2的控制部21适当地执行通过图9进行了说明的步骤S106的处理和步骤S107即图11的步骤S121~步骤S127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具体的处理顺序如下所述。

当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在步骤S105中判定为便携机2的认证成功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通过车载发送部13从多个各发送天线(3)依次发送用于车室内外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此时,控制部11包含在步骤S103中存储的车门要求开关(5a)的信息地发送该信号。

便携机2的控制部21通过接收部23接收从各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并取得信号强度测定部23b测定出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另外,便携机2的控制部21基于通过接收部23接收到的信号所包含的车门要求开关(5a)的信息,对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进行确定。此时,控制部21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4的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由此作为确定部发挥作用。

接下来,控制部21根据确定出的车门要求开关(5a),从存储于存储部24的统计值中选择分别以一个区域的内侧及外侧为特征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控制部21通过与在图9中的步骤S106中车载机1进行的处理相同的处理,选择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此时,控制部21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4的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由此作为选择部发挥作用。

接下来,控制部21算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选择的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另外,控制部21算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选择的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控制部21通过对算出的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来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通过所选择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而被附加特征的一个区域的内侧。控制部21在判定为处于该区域的内侧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内,在判定为处于该区域的外侧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2处于车室外。此时,控制部21执行存储于存储部24的计算机程序,由此作为判定部发挥作用。

然后,控制部21通过发送部22向车载机1发送包含便携机2是在车室内还是在车室外的判定结果的响应信号。车载机1接收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车室内外判定结果而执行预定处理。例如,车载机1执行车门的上锁或开锁处理。

根据变形例1,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中的与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对应的一个区域的内侧,由此能够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因此,能够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其他效果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使用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中的、适合于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进行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一部分接收信号强度,进行该车室内外判定。在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程序中,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统计值的内容和控制部11的处理顺序与实施方式1不同,因此以下,对主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存储部14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存储有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作为分别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相关的信息。其中,用于算出各统计值的样本组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各区域而不同。例如,接收信号强度矢量具有四个接收信号强度,既具有使第一区域61中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精度提高的接收信号强度,也具有不产生影响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使车室内外判定精度变差的接收信号强度。因此,存储部14存储有使用按照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而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而算出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例如,关于第一区域61,使用从第二发送天线32、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另外,存储部14存储有表示按照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而将四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哪一个接收信号强度用于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信息。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车室内外判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车载机1及便携机2在步骤S221及步骤S222中执行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响应信号的接收这样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处理(步骤S121及步骤S122)。

接下来,车载机1的控制部11选择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中的、应该用于判定便携机2是否在以在图9中的步骤S106中选择的统计值为特征的一个区域的内侧的成分(步骤S223)。以下,在步骤S224~步骤S228中执行使用在步骤S223中选择的接收信号强度而对该一个区域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内侧等车室内外判定这样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处理(步骤S123~步骤S127)。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车载机1,构成为使用接收信号强度矢量的成分的一部分,来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内侧,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另外,不会由于削减利用的接收信号强度矢量的成分而损害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能够抑制用于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该一个区域的内侧的统计值的生成工时。

(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2中,对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结构相同,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便携机2在存储部24中存储有规定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表示按照各区域而将四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哪一个接收信号强度用于自身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信息及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在变形例2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与变形例1相同,便携机2的控制部21适当地执行通过图9进行了说明的步骤S106的处理和步骤S107即图12的步骤S221~步骤S228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

根据变形例2,与实施方式2相同,构成为使用接收信号强度矢量的成分的一部分来进行各区域的内外判定,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其他效果与实施方式1及2相同。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改变发送接收信号测定用的信号的发送天线(3)的组合,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在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程序中,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内容和控制部11的处理顺序与实施方式2不同,因此以下,对主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2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对存储部14存储有表示按照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而将四个接收信号强度中的哪一个接收信号强度用于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信息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存储部14代替该信息而将识别各车门要求开关(5a)的信息与识别发送车载机1应向便携机2发送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的发送天线(3)的信息的组合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例如,第一发送天线31及第二发送天线32的组合、第二发送天线至第四发送天线32、33、34的组合、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的组合与第一车门要求开关51a建立对应地被存储。另外,例如,第一发送天线31及第二发送天线32的组合、第一发送天线31、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的组合、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的组合与第二车门要求开关52a建立对应地被存储。此外,例如,第二发送天线至第四天线32、33、34的组合、第三发送天线33及第四发送天线34的组合、第一发送天线31及第二发送天线32的组合与第三车门要求开关53a建立对应地被存储。此外,与各车门要求开关(5a)对应的发送天线(3)的组合可以存储上述全部例子,也可以存储一部分。另外,该发送天线(3)的组合也可以按照上述顺序被赋予优先顺位,并与各车门要求开关(5a)建立对应地存储。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车室内外判定处理的子例程的流程图。车载机1的控制部11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来选择应发送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的发送天线(3)(步骤S321)。具体而言,控制部11通过从存储部14读出识别与识别在图9中的步骤S103中存储的识别车门要求开关(5a)的信息对应的发送天线(3)的信息而进行选择。例如,在与识别车门要求开关(5a)的信息建立对应地存储有多个识别发送天线(3)的信息的组合的情况下,读出识别一个组合的发送天线(3)的信息。对一个组合进行选择的条件是优先顺位等任意条件。

然后,控制部11从所选择的发送天线(3)向便携机2发送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步骤S322),并通过车载接收部12接收对应于该信号的发送而从便携机2发送的响应信号(步骤S323)。以后,在步骤S324~步骤S328中执行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处理(步骤S224~步骤S228)。控制部11在步骤S321及步骤S322的处理中执行控制程序10a,由此作为发送控制部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车载机1,将对于在各车门要求开关(5a)被操作时进行的车室内外判定贡献程度较高的发送天线(3)的组合预先建立对应地存储在存储部14中。因此,车载机1不从对车室内外判定各自的贡献程度较低的发送天线(3)发送信号,因此能够在不损害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的情况下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具体而言,车载机1能够缩短来自对车室内外判定精度贡献程度较低的发送天线(3)的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的发送、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接收信号强度的测定结果的发送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在车室内外判定中不使用的区域中的判定的处理所需要的时间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限定于能够缩短全部的各时间的结构,能够缩短上述时间中的任一个时间的结构也包含于本实施方式。

具体地对能够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4A及图14B是表示在车载机1及便携机2之间发送接收的各种信号的定序图。

图14A表示在各车门要求开关(5a)被操作时从包含对车室内外判定各自的贡献程度较低的发送天线(3)在内的全部发送天线(3)发送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的情况下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定序。另外,在图14A中,在进行车室内外判定时,使用多个区域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图14B表示不从对车室内外判定贡献程度较低的一个发送天线(3)发送信号而从其他三个发送天线(3)发送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的情况下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定序。另外,在图14B中,在进行车室内外判定时,使用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选择的一个区域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

此外,图14A及图14B都表示如下的定序:车载机1向便携机2发送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接收到该信号的便携机2测定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并将包含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向车载机1发送,从而车载机1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处理。竖长的矩形部分表示车载机1及便携机2执行处理的时间。

如图14B所示,车载机1从对车室内外判定贡献程度较高的三个发送天线(3)发送接收信号强度测定用的信号且便携机2对该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的处理时间比图14A所示那样从全部发送天线(3)发送上述信号的情况短。另外,对于接收到响应信号的车载机1进行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处理时间,使用选择的一个区域来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情况(图14B)比使用全部区域来进行车室内外判定的情况(图14A)短。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3,车载机1能够在不损害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的情况下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

(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3中,对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结构相同,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便携机2在存储部24中存储有规定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车辆C的车门要求开关(5a)及发送天线(3)的对应关系、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在变形例3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与变形例1相同,便携机2的控制部21适当地执行通过图9进行了说明的步骤S106的处理和步骤S107即图13的步骤S321~步骤S328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

根据变形例3,与实施方式3相同地,不从对车室内外判定的各自的贡献程度较低的天线发送信号。因此,能够在不损害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精度的情况下进一步缩短车室内外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能够缩短的时间与上述相同。其他效果与实施方式1~3相同。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取代统计值而使用判别式来进行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进行的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在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的信息的内容和控制部11进行的通常判定的处理顺序与实施方式1~3不同,因此以下对主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3相同,因此对相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车载机1的存储部14存储有判别式,该判别式用于通过从多个发送天线(3)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来判别便携机2是在第一区域61的内侧还是在外侧。接收信号强度与实施方式1相同,由便携机2的信号强度测定部23b测定。第一区域61是通过控制部11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内侧的一个对象区域,包含想要判定便携机2是在车室内还是在车室外的“共同的车室内空间”。

换言之,存储部14存储有对在驾驶席侧的车室外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在除此以外的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判别的判别式。判别式是例如将以第一区域61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与以第一区域61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的马氏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连结的曲线的近似式,例如通过下述式(7)表示。

[数5]

Y=Anχ1n+An-1x1n-1+…+A1χ1+B…(7)

其中,

An,An,…A1,B:确定使与第一区域的内侧的样本组之间的马氏距离和与第一区域的外侧的样本组之间的马氏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矢量的各成分的函数的常数

另外,存储部14关于对第二区域至第三区域62、63各自的内外进行判别的判别式也通过上述式(7)的多项式表示。其中,多项式的各系数是确定与各区域的内侧的样本组的马氏距离和与各区域的外侧的样本组的马氏距离相等的接收信号强度矢量的各成分的函数的常数。因此,当然对各区域进行判别的判别式表示不同的函数。

以上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的车载机1在以下说明以外的处理中,执行与通过图9、图11、图12或图13进行了说明的处理顺序相同的处理顺序。车载机1的控制部11取代图9中的步骤S106的选择统计值的处理而执行选择判别式的处理。此时,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存储部14构成为将判别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的判别式分别与识别各区域的ID等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由此控制部11能够执行该判定。

然后,在车室内外判定的子例程中,控制部11使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和所选择的判别式来判定便携机2是否处于成为该判别式的判别对象的一个区域的内侧。例如,在接收信号强度矢量为二维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将响应信号所包含的一个接收信号强度代入到上述式(7)的χ1而得到的函数值Y与该响应信号所包含的其他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比较来进行判定。

更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子例程中,控制部11不进行图11中的步骤S123及步骤S124的处理,而进行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和判别式的上述判定。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子例程中,不进行图12中的步骤S224及步骤S225的处理,控制部11进行使用在步骤S223中选择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判别式的上述判定。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车室内外判定的子例程中,控制部11不进行步骤S324及步骤S325的处理,而进行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和判别式的上述判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及车载机1,使用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选择的判别式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该判别式是以使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各自的区域包含共同的室内空间的方式进行了调整的多项式。因此,能够比实施方式1~3更高精度地对便携机2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进行判定。另外,与实施方式1~3相同地,能够抑制判别式的生成所需要的工时。

(变形例4)

在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车载机1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便携机2自身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变形例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的结构相同,具备车载机1及便携机2。变形例4的便携机2在存储部24中存储有分别在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判别自身是否处于内侧的判别式和本申请的计算机程序。在变形例4的车辆用通信系统中,与变形例1相同地,便携机2的控制部21适当地执行通过图9进行了说明的步骤S106的处理和步骤S107的处理,并将车室内外判定结果向车载机1发送。

根据变形例4,使用根据被操作的车门要求开关(5a)而选择的判别式来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判别式与实施方式4相同地,是以使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61、62、63各自的区域包含共同的室内空间的方式进行了调整的多项式。因此,能够比实施方式1~3更高精度地判定便携机2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其他效果与实施方式1~4相同。

此外,也可以在存储部14中存储在实施方式1~4及变形例1~4中进行了说明的统计值或判别式以外的统计值、判别式或计算机程序,并用于车室内外判定的处理。即,使用预先收集到的以各区域61~63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和以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学习对各区域的内外进行分类的分类器,并将表示学习到的分类器的信息存储于存储部14即可。此时,分类器可以既进行线性分类,也可以进行非线性分类。另外,分类器的学习能够使用各种机器学习算法。此外,车载机1也可以将预先收集到的各样本组自身存储于存储部14,并将每次进行便携机2的车室内外判定时用于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作为新的样本存储于存储部14。此时,车载机1在通过通常判定的子例程重新判定便携机2是在车室外还是在车室内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半监督学习来进行判定。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内容是例示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对于以上的说明还公开了以下的项目。

(技术方案1)

一种车辆用通信系统,具备:车载机,在设于车辆的外表面的多个操作部中的任一个操作部被操作时,从配置于该车辆的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及便携机,接收从该车载机发送的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定,并发送包含测定出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响应信号,上述车载机具备:存储部,存储包含共同的车室内空间的不同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确定部,对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被操作的操作部进行确定;选择部,根据该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从上述存储部存储的多个区域各自的信息中选择一个区域的信息;车载接收部,接收从上述便携机发送的响应信号;及判定部,基于该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技术方案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多个区域分别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上述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上述内侧面沿着设有上述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的上述外表面。

(技术方案3)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存储部存储有第一统计值和第二统计值作为具有仿形于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上述第一统计值基于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及在沿着上述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上述第二统计值基于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上述判定部基于上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技术方案4)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第一统计值基于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和在沿着与该内侧面的一部分相向的其他部分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

(技术方案5)

根据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包含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及逆方差协方差矩阵,上述车载机具备距离算出部,上述距离算出部算出上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上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的统计距离,上述判定部通过对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与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对应的区域的内侧。

(技术方案6)

根据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存储部存储有判别式作为上述区域的信息,上述判别式用于对处于上述区域的内侧的上述便携机的上述测定部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处于上述区域的外侧的上述便携机的上述测定部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判别,上述判定部基于上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与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一个区域的判别式,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技术方案7)

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6中任一个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多个操作部至少设于车辆的右侧面及左侧面,上述存储部存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和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左内侧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在上述确定部确定出设于上述右侧面的操作部的情况下,上述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上述右内侧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在上述确定部确定出设于上述左侧面的操作部的情况下,上述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上述左内侧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

(技术方案8)

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7中任一个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多个操作部中的至少一个操作部设于车辆的后侧面,上述存储部存储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在上述确定部确定出设于上述后侧面的操作部的情况下,上述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上述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

(技术方案9)

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8中任一个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判定部基于上述车载接收部接收到的响应信号所包含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一部分及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区域的信息,来判定上述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用于判定的接收信号强度按照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各区域的信息而不同。

(技术方案10)

根据技术方案1~8中任一个所述的车辆用通信系统,其中,上述存储部与上述操作部分别建立对应地存储一个或多个天线,上述车载机具备发送控制部,上述发送控制部从与上述确定部确定出的操作部建立对应地被存储于上述存储部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发送信号。

根据技术方案3,车载机在存储部中存储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作为区域的信息,并使用该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该区域的内侧。

第一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及在沿着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计算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上述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用于使上述共同的车室内空间没有遗漏地包含于上述区域内。另外,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用于规定与该内侧面的一部分对应的边界面,使得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

第二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算出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用于规定与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对应的区域的边界面,使得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该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

作为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使用上述样本组,由此与随意地生成庞大的样本组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生成用于进行上述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统计值所需要的工时。

根据技术方案4,使用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来判定便携机是否处于上述区域的内侧。

第一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和在沿着与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相向的其他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上述其他部分的车室内侧及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用于使上述其他部分没有遗漏地包含于上述区域内。另外,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的样本组中的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用于规定与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对应的边界面,使得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该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

第二统计值是基于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而算出的值。用于算出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用于规定与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对应的区域的边界面,使得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该一部分的车室内外判定。

作为用于算出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的样本组而使用上述样本组,由此与随意地生成庞大的样本组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生成用于进行上述区域的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统计值所需要的工时。

根据技术方案5,车载机通过使用第一统计值,算出以上述区域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与便携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统计距离。另外,车载机通过使用第二统计值,算出以上述区域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与便携机测定出的接收信号强度之间的统计距离。车载机的判定部通过对算出的各统计距离进行比较,来判定便携机位于与选择部所选择的第一统计值及第二统计值对应的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在与以上述区域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短于与以上述区域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处于上述区域的内侧。反之,在与以上述区域的外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短于与以上述区域的内侧为特征的样本组之间的统计距离的情况下,判定为便携机处于上述区域的外侧。

根据技术方案6,车载机在存储部中存储判别式作为区域的信息,使用该判别式来判定便携机处于区域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上述多个区域分别作为用于判定便携机位于车室内空间的内侧或外侧中的哪一个的区域是不充分的。但是,上述区域的边界面的精度较低,因此抑制了生成规定上述区域的判别式所需要的工时。例如,能够通过规定上述区域的边界面的低次的多项式的近似式来生成判别式。

更具体而言,本申请的判别式求出使车室内样本组与车室外样本组的统计距离相等的多个点并设为整体集合。在此,车室内样本组包含在沿着车室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另外,车室外样本组包含在沿着上述内侧面的一部分的车室外侧的多个部位测定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样本组。

并且,从整体集合中提取出有助于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部分集合,使用提取出的部分集合通过最小自乘法算出表示该部分集合的近似曲线。

例如,在使用包含从两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二维的样本的情况下,能够将使车室内样本组与车室外样本组的统计距离成为等距离的点显示在二维平面上,该形状是双曲线、抛物线、椭圆。不使用该形状成为椭圆状那样的天线的组合,例如在该形状成为双曲线的情况下,提取出由处于有助于便携机的内外判定的曲线上的多个点构成的部分集合。表示该部分集合的曲线的该形状成为抛物线,能够使用最小自乘法使其高精度地近似于低次的多项式。

本判别式测定区域的边界面附近的内外的接收信号强度即可,因此可抑制在各区域用于判定便携机位于边界面的内侧还是外侧的参数生成所需要的工时。

此外,在此所说明的判别式的具体例是一例,本申请的判别式的生成方法对次元不作特别限定。

根据技术方案7,在设于车辆的右侧面的操作部被操作的情况下,车载机通过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右内侧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并对该区域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另外,在设于车辆的左侧面的操作部被操作的情况下,车载机通过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左内侧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并对该区域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右内侧面及左内侧面的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此外,各区域的边界面不需要与车室的右侧面及左侧面完全一致。

根据技术方案8,在设于后侧面的操作部被操作的情况下,车载机通过选择部选择具有仿形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边界面的区域的信息,并对该区域进行车室内外判定。在后侧面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的便携机的车室内外判定。此外,该区域的边界线不需要与车室的后侧的内表面完全一致。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载机

2 便携机

3 发送天线

4 接收天线

5a 车门要求开关

5b 发动机启动开关

10 记录介质

10a 计算机程序

11 控制部

12 车载接收部

13 车载发送部

13a 切换器

14 存储部

21 控制部

22 发送部

22a 发送天线

23 接收部

23a 三轴天线

23b 信号强度测定部

23c 切换器

24 存储部

31 第一发送天线

32 第二发送天线

33 第三发送天线

34 第四发送天线

51a 第一车门要求开关

52a 第二车门要求开关

53a 第三车门要求开关

61 第一区域

62 第二区域

63 第三区域

C 车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