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337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门锁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具有主要包括转动锁叉和锁定爪的锁止机构,还具有作用在锁定爪上的致动杆机构以及儿童安全装置,该儿童安全装置具有通过弹簧施加作用的儿童安全杆,其中该儿童安全杆根据其所处的“儿童安全打开”或“儿童安全关闭”的位置能够选择性地去激活/激活从属于致动杆机构的门内拉手,而门外拉手不变地保持激活。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中借助于儿童安全装置典型地可以如此操控后侧门,从而在其“儿童安全打开”的位置中使门内拉手无效。而仍然能够从外部打开所述侧门,这是因为门外拉手不变地保持激活。儿童安全装置或儿童安全杆的“儿童安全打开”位置相当于上述的门内拉手的选择性去激活,该门内拉手的结果是无效且不能打开锁止机构。儿童安全装置或从属的儿童安全杆的“儿童安全关闭”的位置相当于,门内拉手激活,并因此通过致动杆机构可以使锁定爪离开转动锁叉。结果是可以无问题地打开从属的机动车侧门,而且是从内部和从外部都能打开。这种功能原则上证明是有利的,并可以转用并沿用到其它的机动车门中。

儿童安全装置长期以来是已知的,例如申请人的实用新型de7009223中所公开的。其中借助于从门密封件侧操作的儿童安全杆来致动儿童安全系统。该门内部致动装置包括远距离致动杆和连接在该远距离致动杆上的联接接片。该联接接片可以借助于儿童安全杆与远距离致动杆断联接。

文献de19536648a1公开了一种具有儿童安全系统以及儿童安全钮的机动车门锁。该儿童安全钮以可转动的方式布置在机动车门锁的支承件凹槽中。儿童安全钮还具有在运行平面中偏心运行的控制凸轮,该控制凸轮作用在联接元件上。根据控制凸轮的位置使用于内部致动的从属的致动杆机构被中断或被机械接通。

在根据实用新型de29623782u1的现有技术中,实现了一种具有儿童安全切换元件的儿童安全系统。该儿童安全切换元件在此通过支承在机动车门锁的壳体中的转动元件被施加作用,该转动元件在头部中具有致动狭槽、即所谓的致动头。为此从所述转动元件中伸出曲柄臂,儿童安全切换元件连接在该曲柄臂上。此外曲柄臂与回位弹簧共同作用。

尤其用于门锁的闭锁系统也属于现有技术,如在文献de102007055413a1的范围内所述。该闭锁系统具有转动体,该转动体可以在第一稳定位置和第二稳定位置之间摆动。在此弹簧元件沿着从属的运动轨迹偏转。

至今已知的儿童安全装置的设计方案虽然能在其功能方面令人信服,但是结构方面设计复杂,这是因为除了儿童安全杆至少还要实现附加的弹簧,借助于该弹簧使儿童安全杆可靠地占据两个终点位置或仅一个终点位置。此外,大多附加的联接杆、控制凸轮和其它元件被视为不能放弃的。在此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进一步改进这种类型的机动车门锁,使得在实现儿童安全装置的同时相对于现有的设计形式显著降低结构方面的成本。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上述类型的机动车门锁提出,儿童安全杆和弹簧设计为结构单元。

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儿童安全杆和弹簧形成所述的结构单元。在此弹簧的作用是,即使在儿童安全杆被不完全致动的情况下也到达预期的终点位置。就是说,儿童安全杆首先原则上可以转换到其两个终点位置中,该终点位置相当于“儿童安全打开”的位置和“儿童安全关闭”的位置。“儿童安全打开”的功能位置使对应于致动杆机构的门内拉手去激活。反之在“儿童安全关闭”的位置可以通过激活的门内拉手使锁定爪脱离转动锁叉并因此打开对应的机动车门锁。门外拉手在儿童安全装置或者儿童安全杆的两个位置中都发挥其作用。

弹簧的作用是施加相应的力,因此即使在不完全地致动时也占据两个终点位置。就是说,弹簧通过其弹簧力使儿童安全杆即使在不完全致动时也转换到其一个或另外的终点位置中。

由于儿童安全杆和弹簧形成结构单元,便显著减小了技术和结构方面的成本。因此包括弹簧的儿童安全杆的制造和安装共同完成。在此儿童安全杆和弹簧不必必然设计为一件式的或一体式的。例如儿童安全杆配备有连接在其上的或挂在其上的弹簧以实现所述的结构单元,便足够了。

如果还根据有利的设计方案使儿童安全杆和弹簧材料统一地例如由塑料制成,则在此得到其它的成本优点。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安全杆和弹簧通过在共同的模具中的共同的塑料注塑过程制造。这可以尤其简单地和成本有利地实现。

为此,细节上儿童安全杆配备有导向槽用于与栓接合。在导向槽和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弹簧相结合地用于:使儿童安全杆即使在不完全致动的情况下也可靠地到达一个或另一个终点位置。

所述栓一般是与壳体连接的导向销。通常用于机动车门锁的塑料盖可以用作所述壳体。事实上,机动车门锁主要包括机动车门侧的机动车门锁定装置和车身侧的锁销/挡块。原则上也可以反过来实施。

机动车门锁具有锁盒和所述壳体或使锁盒对外封闭的塑料盖。该锁盒由金属制成。塑料盖根据本发明的作用是由塑料制成的壳体,从而可以在所述壳体上或在塑料盖上形成上述的栓。为此该栓同样可以由塑料制成,并在制造壳体或塑料盖的情况下由该壳体或塑料盖成型出。

以这种方式,由塑料制成的栓与导向槽相互作用,该导向槽由于儿童安全杆和弹簧的材料统一的设计方式同样由塑料制成或可以通过塑料壁制成。由此得到有利的“塑料-塑料”摩擦性能。

栓有利地设计为与壳体或塑料盖连接的导向销。就是说,该销与导向槽相结合地用于:使儿童安全杆在占据两个终点位置、即“儿童安全关闭”或“儿童安全打开”时无问题地被引导。为了使儿童安全杆摆动,例如设置致动头,该致动头可以支承在机动车门锁中或机动车门锁的壳体中的对应的开口中。该致动头具有致动狭槽,例如钥匙、螺丝刀、硬币等可以接合在该致动狭槽中以用于致动。

在此进一步证明有利的是,致动头和儿童安全杆同样材料统一地由塑料制成,并由此形成结构单元。就是说,儿童安全杆、致动头和弹簧共同形成一体的塑料注塑件,这整体上导致低的制造成本。此外还易于安装。借助于致动头使儿童安全杆摆动,而且一般摆动到一个终点位置或另一终点位置中。在此在考虑转轴的情况下实现摆动运动,该转轴如此限定,致动头接合在壳体的开口中,因此该开口用作致动头的支承件或转动支承件。

导向槽通常在儿童安全杆的对应终点位置的区域中具有横截面扩大部,即横截面扩大地形成,由此可靠地占据并到达两个终点位置。另外导向槽沿其纵向延展一方面由以儿童安全杆的转轴为基准的径向内部的止挡壁限定,另一方面由径向外部的作为弹簧的弹性壁限定。也就是说,导向槽具有止挡壁和弹性壁作为在两个横截面扩大的终点位置之间的纵向壁。该弹性壁在此承担作为儿童安全杆的组成部件的弹簧的功能。

就此,止挡壁通常参照所述转轴设计为圆弧形,该转轴在此作为圆心。与圆弧形的止挡壁相比,弹性壁具有大部分直线的延展(形状)。事实上弹性壁通常设计为相比之下径向内部的导向槽和径向外部的凹口之间的弹性的桥接片。

该凹口的作用是,使作为弹簧的弹性壁弹性地偏转,并可以移动到该凹口中。结果是,弹性壁或弹性桥接片的大部分直线的设计与止挡壁的圆弧形的设计相比得出,导向槽在儿童安全杆的两个终点位置之间的过渡区域中普遍具有比在导向槽中被引导的栓更小的横截面。仅在两个终点位置中,导向槽的横截面大致相当于在导向槽中被引导的栓的横截面。以这种方式,在导向槽中被引导的栓在最终效果中的作用是,在两个最终位置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使得弹性壁弹性变形。

弹性壁在过渡区域中的弹性变形的结果是,在儿童安全杆上产生回位力。该回位力的作用是,使儿童安全杆根据其角度位置转换到一个终点位置或另一终点位置中。儿童安全杆的角度位置在此相当于相对于其转轴的摆动位置。在此通常如此设计,回位力如此作用在儿童安全杆上,使得该儿童安全杆转换到终点位置中,该终点位置与转换到另外的终点位置相比相当于较小的摆动角度。

由此本发明实现了,儿童安全杆无问题地定位并固定在两个终点位置之一中。对于借助于致动头或以其它方式不完全致动儿童安全杆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任何情况下本发明都保证了,既在儿童安全杆的完全致动的情况下、也在不完全致动的情况下,由于借助于弹性壁产生的回位力都使该儿童安全杆或者占据“儿童安全打开”的位置、或者占据“儿童安全关闭”的位置。这一切都通过非常简单的结构实现,另外该结构的特征是成本尤其低。这可以视为显著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示出唯一的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中:

图1示出从机动车门锁的内部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门锁的后视图。

图2示出具有致动头的根据图1的对象的前视图。

图3a至图3c示出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位置中的儿童安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示出机动车门锁,该机动车门锁缩减(地示出)为对于本发明重要的构件和元件。首先看到壳体1,该壳体在此设计为塑料盖并封闭未示出的锁盒。该锁盒一般布置在图1中示出的附图平面上方的附图平面中并由于清晰性的原因未示出。锁盒通常用于支承主要包括转动锁盒和锁定爪的同样未示出的锁止机构。部分可看到的致动杆机构2a、2b作用在锁定爪上,该致动杆机构在根据图1的内部视图中仅局部示出,并形成内部致动系统的组成部分。此外还看到儿童安全装置3,该儿童安全装置配备有儿童安全杆4。该儿童安全杆4被弹簧5施加作用。根据本发明,儿童安全杆4和弹簧5设计为结构单元4、5。

在根据图1或图3a的视图中,儿童安全杆4位于其“儿童安全打开”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儿童安全杆4中断内部致动杆系或使得通过致动杆机构2a、2b的内部致动(操作)对应于未示出的门内拉手上的空抬。反之,在图1中通过点划线示出的位置或在图3c中示出的“儿童安全关闭”位置相当于,可以通过致动杆机构2a、2b实现内部致动,因此可以使锁定爪脱离转动锁叉。在两个功能位置中,即“儿童安全打开”和“儿童安全关闭”都允许不变地从外部致动所示出的机动车门锁。

在此可以具体地如此设计:如果使内部致动杆沿在图1中示出的箭头方向围绕其轴摆动时,可在图1或图3a中看到的儿童安全杆4在示出的“儿童安全打开”的位置中利用端侧的栓6将作为致动杆机构2a、2b的组成部分的内部致动杆2b锁死在该位置中并造成空抬。这是因为,两个通过弹簧彼此联接的杆臂彼此脱耦或者朝向止挡件6延伸的杆臂被锁死。因此,该杆臂既不能间接地也不能直接地使锁定爪脱离转动锁叉。

在示例情况下借助于可在根据图2的前视图中看到的致动头7可以规定儿童安全杆4的在图1或图3a和图3c中示出的两个功能位置、即“儿童安全打开”和“儿童安全关闭”。代替致动头7,也可以以任何其它的方式手动地(或甚至机动地)使儿童安全杆4摆动。在本实施例中,与儿童安全杆4一体连接的致动头7的作用是,使儿童安全杆4以之前描述的结果或者占据其“儿童安全打开”的终点位置、或者占据“儿童安全关闭”的终点位置。

根据本发明重要的不仅在于,儿童安全杆4能被带入到两个所示的终点位置,而且在于必须位置准确地保持该终点位置。仅这样才能避免无意地接入或解除儿童安全装置3或者说儿童安全杆4。为此,儿童安全杆4具有上述的弹簧5。事实上,儿童安全杆4、5和弹簧5根据本发明设计为结构单元4、5。在本实施例中,儿童安全杆4和弹簧5材料统一地例如由塑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致动头7也加入该结构单元4、5,从而结构单元4、5、7包括儿童安全杆4、弹簧5和致动头7,该结构单元在本实施例中设计为一件式的塑料注塑件。这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强制性的。

根据在图1中的显示可看到,儿童安全杆4配备有导向槽8用于接合栓9。该栓9与壳体1连接并设计为用于儿童安全杆4的导向销9。事实上,导向销9与致动头7相结合地用于,一方面限定儿童安全杆4的转轴11,另一方面借助于结合在导向槽8中的栓9在其围绕转轴11的摆动运动时无问题地引导儿童安全杆4,该致动头接合在壳体1的对应的并可在图2中看到的开口10中。

根据图1以及图3a至3c可看到,导向槽8在儿童安全杆4的对应的终点位置的区域中横截面扩大地设计。事实上,导向槽8在两个终点位置的区域中具有如下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基本上相当于栓或接合在导向槽8中的导向销9的横截面。而对于在两个终点位置之间的过渡区域12、13观察到导向槽8的横截面,该横截面设计为小于导向销9的横截面。结果是使弹簧5变形,如图3b所示。

事实上,导向槽8的纵向延展一方面由止挡壁13限定、另一方面由作为弹簧5的弹性壁12限定。止挡壁13相对于转轴11布置在相对于导向槽8的径向内部,而弹性壁12相对于转轴11相应地布置在径向外部。

可以看到,止挡壁13设计为参照转轴11的圆弧形,该转轴就此作为圆心。而弹性壁12具有大部分直线的延展(形状)。事实上,弹性壁12设计为在所述导向槽8和凹口14之间的弹性桥接片12。该凹口14保证了,作为弹簧5起作用并工作的弹性壁12在由于导向销9而产生可能的变形时能向凹口14中偏移(参照图3b)。还看到,凹口14布置在相对于儿童安全杆4的转轴11的径向外部,而导向槽8与之相比具有径向内部的布置结构。

如上所述,弹性壁12的大部分直线的设计结合止挡壁13的圆弧形的设计整体上导致,导向槽8在儿童安全杆4的两个终点位置之间的过渡区域12、13中具有与在其中被引导的栓9相比更小的横截面。因此栓9的作用是,使弹性壁12在过渡区域12、13中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该弹性壁12在儿童安全杆4上产生回位力。图3b示出该情况。在此看到,儿童安全杆4被不完全地致动。由此,栓9位于过渡区域12、13中。弹性壁12弹性变形并产生以转轴11为基准的逆时针的回位力。这样,被不完全致动的儿童安全杆4向着对应于图3c的“儿童安全关闭”的位置的方向被施加力。

在此,弹性壁12的回位力的大小为:使得儿童安全杆4根据其相对于转轴11的角度位置转换到一个终点位置或另一终点位置。在任何情况下,这整体上用于,无问题地定位儿童安全杆4,而且即使借助于致动头7对儿童安全杆4不完全地施加作用时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过渡区域12、13中变形的作为弹簧5起作用的弹性壁12的作用是,通过变形产生的回位力使儿童安全杆4转换到角度最近的终点位置。该角度最近的终点位置对应于基于两个原则上可到达的终点位置的最小摆动角度。

如果浸入导向槽8中的导向销9与“儿童安全关闭”的终点位置相比相距“儿童安全打开”的终点位置角度更近,则通过弹性壁12产生的回位力的作用是,使儿童安全杆4自动地摆动到角度更近的“儿童安全打开”的终点位置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