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开/关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970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车门开/关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开/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的技术中,已知一种车门开/关设备,该车门开/关设备包括在车辆的门和本体之间的可伸缩支撑构件并且能够通过该支撑构件将门保持在打开位置(例如,参见参考文献1(JP2014-100956A))。

这种车门开/关设备公开为具有一种构造,该构造中导致支撑构件延伸或缩回的致动器被嵌入该支撑构件。支撑构件包括基本上圆筒形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内壳体具有比外壳体更小的直径,并且支撑构件通过使得内壳体在外壳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延伸或者缩回。然后,接头构件设置在支撑构件在轴线方向(纵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并且接头构件被装配到球形的装配部分,该装配部分设置在门侧以及本体侧的连接部分内。

附带地,可以考虑一种构造,其中如上所述的这种车门开/关设备包括圆周接合部分,该圆周接合部分在圆周方向上分别与外壳体的内圆周表面以及内壳体的外圆周表面接合。在这种构造中,例如,外壳体的圆周接合部分和内壳体的圆周接合部分在圆周方向上具有交替的突出部和凹槽。外壳体的突出部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内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内壳体的突出部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外壳体的突出部在被装配至内壳体的状态下被定位在内壳体的凹槽中,并且内壳体的突出部在被装配至外壳体的状态下被定位在外壳体的凹槽中。此外,外壳体的圆周接合部分和内壳体的圆周接合部分被单独地形成为在轴线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从而即使在内壳体和外壳体相对于彼此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形中,接合状态在圆周方向上被保持。

在这种构造中,当内壳体接收来自致动器的旋转力时,在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产生周向力。此时,由于外壳体的旋转通过轴向端部分的接头构件被调节,导致内壳体和外壳体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对移动,从而支撑构件延伸和缩回。

然而,由于上述壳体和接头构件通过嵌塞被固定,存在当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产生周向力时,由于在壳体和接头构件之间的嵌塞的固定强度导致壳体和接头构件将会相对于彼此在圆周方向上相对旋转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对于车门开/关设备存在能够可靠地防止支撑构件的壳体和接头构件旋转的需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车门开/关设备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具有可伸缩轴形状,介于车辆的本体和门之间,从而能够将门保持在打开位置。在该车门开/关设备中,支撑构件包括容纳驱动源的圆筒形壳体和接头构件,接头构件在其一部分插入相应的壳体的端部分的情况下被固定并且被附接在车辆的本体或者门上,并且接头构件具有接触部分,当接头构件被固定至壳体时,该接触部分与壳体接触,并且在接触部分上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凸部分和凹部分,凹部分相对于凸部分在径向方向上向内侧凹陷。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接头构件具有当接头构件被固定至壳体时与壳体接触的接触部分,并且在接触部分上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凸部分和相对于凸部分在径向方向上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分,因此能够预期将执行使得当壳体和接头构件通过嵌塞被固定时壳体的一部分进入凹部分的接合。因此,固定强度通过嵌塞被增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壳体和接头构件旋转。

在该车门开/关设备中,优选地凸部分具有大于凹部分的表面积。

根据这种构造,凸部分具有大于凹部分的表面积,并且当接头构件与壳体接触时,接头构件能够主要由于被定位在凹部分的外部的凸部分而被定位在壳体中,从而能够减少接头构件的轴向偏移。

在该车门开/关设备中,优选地在接头构件中,凸部分和凹部分在插入方向上的边缘部分具有倒角形状。

根据这种构造,边缘部分被倒角,因此当接头构件被插入壳体时,接头构件能够容易地被插入。

在该车门开/关设备中,优选地凹部分和凸部分通过直纹滚花形成并且在接头构件的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设置。

根据这种构造,能够通过直纹滚花形成凸部分和凹部分,通过直纹滚花相对容易地生产凸部分和凹部分。

在该车门开/关设备中,优选地壳体包括圆筒形的第一壳体和圆筒形的第二壳体,第二壳体插入第一壳体并且具有小于第一壳体的直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具有圆周接合部分,圆周接合部分在圆周方向上彼此接合并且允许上述壳体在作为轴线方向的插入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对移动,并且第一壳体具有在其一端侧的圆周接合部分和在接头构件被固定的另一端侧的圆筒形部分,该圆筒形部分的至少内圆周表面具有圆筒形形状。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接头构件被固定的第一壳体的一端侧的内圆周表面形成有圆筒形部分,因此无论接头构件和第一壳体在旋转方向(圆周方向)上位于何位置,都能够固定(例如,嵌塞)接头构件和第一壳体。这里,由于车门开/关设备被附接的车辆的类型不同,设置在支撑构件的两端的接头构件设置在圆周方向相对于壳体的不同位置。因此,需要在圆周方向(旋转方向)上对固定至第二壳体侧的接头构件和固定至第一壳体侧的接头构件进行相对定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设置有圆周接合部分,并且圆周接合部分调节旋转位置。因此,需要考虑圆周接合部分的位置设定接头构件和壳体的固定位置(嵌塞位置)。然而,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壳体的端部分(其他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具有圆筒形形状,能够调节第一壳体和接头构件的固定位置。因此,即使当第二壳体和接头构件彼此固定时,也不需要考虑圆周接合部分的位置。

在车门开/关设备中,优选地,在第一壳体中,圆筒形部分在外圆周表面上的直径小于第一壳体的其他部分在外圆周表面上的直径。

根据这种构造,由于第一壳体中圆筒形部分在外圆周表面上的直径小于第一壳体的其他部分在外圆周表面上的直径,因此能够具有薄的端部分作为支撑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方面的车门开/关设备,能够可靠地防止支撑构件的壳体和接头构件旋转。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考虑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附加的特点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车门开/关设备的侧视图;

图2是支撑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支撑构件的截面图;

图4是具有接头构件的固定构件的侧视图;

图5A是沿着图4中的线4-4截取的固定构件的截面图;图5B是图5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支撑构件的一端部分的截面图;

图7是支撑构件的另一端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图示了支撑构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并且

图9是沿着图3中的线9-9截取的截面图,图示了构成支撑构件的内壳体和外壳体的接合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描述车门开/关设备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执行开/关操作的所谓的向上翻转的后门3设置在形成在车辆1的后部分中的门开口2中,以设定在门开口的上端部分的支点P0作为旋转中心。此外,支撑构件10设置在门开口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支撑构件10具有可伸缩轴形状,并且介于后门3和本体4之间,从而能够将后门3保持在打开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电动后门设备11形成为利用支撑构件10作为致动器使得后门3执行开/关操作。

更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构件10包括内壳体21和外壳体22,内壳体21具有基本上具有底部的圆筒形形状,外壳体22具有基本上具有底部的圆筒形形状,内壳体21被插入其中。然后,内壳体21和外壳体22同轴地布置并且形成为在上述壳体的轴线方向上能够伸缩。

马达23作为驱动源被容纳在内壳体21中。螺纹轴25延伸并与马达23的马达轴23a同轴并且经由减速器24被连接至马达23的马达轴23a。注意,在本实施例中,螺纹轴25的基端部分被支撑在滚珠轴承26上。在外壳体22侧设置轴螺母27,螺纹轴25被螺合进入轴螺母27。

具体地,具有基本上圆筒形形状的第一导管28被同轴地固定在内壳体21的圆筒内。此外,螺纹轴25的远端被插入第一导管28中。然后,轴螺母27被固定至第一导管28的开口端28a(图3中位于右侧的一端)。

用这样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利用马达23作为驱动源导致支撑构件10延伸并且缩回的驱动装置A被嵌入每一个支撑构件10中。换句话说,螺纹轴25通过马达的驱动而旋转,从而螺合至螺纹轴25的轴螺母27在轴线方向上沿着螺纹轴25移动(一对螺纹)。因此,内壳体21和外壳体2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能够改变本实施例的支撑构件10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比第一导管28更大的直径的第二导管29被同轴地布置在外壳体22的圆筒中。此外,压缩螺旋弹簧30被装配在第二导管29的外圆周上。然后,压缩螺旋弹簧30的一端与外壳体22的底部接触并且其另一端与内壳体21侧的滚珠轴承26接触。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构造的支撑构件10分别具有轴向端部分31(31a和31b),其分别可旋转地连接至后门3和本体4。具体地,在内壳体21侧的轴向端部分31a被连接至后门3,并且在外壳体22侧的轴向端部分31b被连接至本体4。然后,当支撑构件相对于后门3和本体4绕着枢转连接点P(P1和P2)相对枢转时,支撑构件10延伸并且缩回,从而能够使得后门3执行开/关操作。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电动后门设备11基于设置在支撑构件10的每个圆筒内的马达23的驱动力而使得支撑构件10的轴向长度延伸,从而后门3执行打开操作。此外,支撑构件10的轴向长度缩回,从而后门3执行关闭操作。然后,基于容纳在圆筒中的压缩螺旋弹簧30的弹性力,每个支撑构件10的轴向长度(延伸或者缩回长度)被保持,从而能够将后门3保持在打开位置。

如图9所示,在内壳体21的外圆周表面21和外壳体22的内圆周表面22上分别形成圆周接合部分21b和22b,该圆周接合部分21b和22b在壳体21和22被装配的状态下在圆周方向上彼此接合。形成在内壳体21的外圆周表面21a上的圆周接合部分21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突出部沿圆周方向基本上等角度间隔形成。形成在外壳体22的内圆周表面22a上的圆周接合部分22b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突出部沿圆周方向基本上等角度间隔形成。圆周接合部分22b被构造成在轴线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从而允许内壳体21和外壳体22在轴线方向(插入方向)上相对移动预定距离。

此外,如图7和8所示,外壳体22具有圆筒形部分22d,其内圆周表面22c具有圆筒形形状。圆筒形部分22d通过收缩管道模具被模制,从而圆筒形部分22d的外圆周边缘部分22e的直径(外径)D1小于在轴线方向上与外圆周边缘部分22e偏离的位置的其他部分的外圆周边缘部分22f的直径(外径)D2。

如图1和2所示,接头构件40(40a和40b)形成在支撑构件10的轴向端部分31(31a和31b),并且分别被装配至设置在后门3侧和本体4侧的支架上,从而形成支撑构件10的枢转连接点P(P1和P2)。

如图6和7所示,在内壳体21侧和外壳体22侧的每一个接头构件40(40a和40b)具有接头主体41和固定部分42。

接头本体41包括基本上圆形的圆柱形轴41a和接头部分41b,该接头部分41b设置在轴41a的远端并且接头部分41b被装配至支架。

如图4至5B所示,固定部分42具有基本上盘状的基部分42a,基部分42a封闭壳体21和22的轴向端部分31(31a和31b)上的开口。

这里,描述了固定至外壳体22的固定部分42的基部分42a。注意,固定至内壳体21的固定部分42的基部分42a也可以具有与此相同的构造。

如图4所示,基部分42a具有圆柱形部分43和形成在圆柱形部分43在轴线方向上的两端的凸缘44。这里,壳体21和22的一部分在轴线方向上在凸缘44之间经受嵌塞以及塑性变形,从而凸缘44和壳体21、22的一部分在轴线方向上彼此接合。因此,防止接头构件40脱离。

如图4至5B所示,由凸部分45a和凹部分45b形成的直纹滚花部分45形成在凸缘44的外圆周表面上。此时,如上所述的壳体21和22的一部分通过嵌塞被固定至接头构件40(40a和40b)的固定部分42,然后,壳体的一部分进入凹部分45b,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在壳体21、22和接头构件40(40a和40b)(固定部分42)之间产生接合力。因此,在壳体21和22和接头构件40(40a和40b)之间的相对旋转被减少。另外,如图5B所示,凸部分45a形成为其表面积大于凹部分45b的表面积。

此外,凸缘44的边缘部分46经过倒角,因此当接头构件被插入壳体21和22中时,边缘部分46几乎不妨碍接头构件的插入。

如图6所示,设置在内壳体21侧的轴向端部分31a中的固定部分42具有突起适配部分51,该突起适配部分51具有基本上圆柱形形状,形成为在轴线方向上从基部分42a突出。突起适配部分51要被插入形成在接头构件40a的轴41中的适配孔52。适配孔52沿着轴41a的轴线(图6中朝向右侧的方向)从轴41a的轴端表面41s被钻孔。此外,通孔54形成在形成适配孔52的接头构件40a的轴41a中,并且通孔在与轴41a的轴线相交的方向(图6中的竖直方向)上贯穿轴41a,具体地,贯穿适配孔52的壁53。此外,通孔55也被形成在轴向端部分31a侧的突起适配部分51中,该突起适配部分51被插入适配孔52,并且该通孔在与形成在轴41a中的通孔54对应的位置、在与轴线方向相交的方向(图6中的竖直方向)上贯穿相应的突起适配部分51。然后,固定销56作为固定构件被插入通孔54和55中并且固定销布置为横穿适配孔52和突起适配部分51的壁从而将突起适配部分51固定在适配孔52中。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适配孔52的内径被设定成基本上等于突起适配部分51的直径。此外,固定销56的轴向长度被设定成基本上等于轴41a的直径。然后,盖57被附接于接头构件40a并且围绕轴41a的外圆周,从而将固定销56保持在通孔54和55中。

如图7所示,设置在外壳体22侧的轴向端部分31b中的固定部分42具有螺纹轴61,该螺纹轴61形成为在轴线方向上从基部分42a突出。与螺纹轴61螺合的螺纹孔62形成在附接于轴向端部分31b的接头构件40b中。

具体地,接头构件40b侧的螺纹孔62从轴41a的轴端表面41s沿着轴41a的轴线(图7中朝向左侧的方向)设置。此外,在轴向端部分31b上的螺纹轴61形成为被螺合通过形成在壳体22上的固定部分42中的螺纹孔63,并且螺栓64从圆筒的内侧(图7中右侧)被螺合从而贯穿固定部分42。换句话说,具有螺纹轴61的螺栓64经由螺纹孔63螺合进入接头构件40b的螺纹孔62。因此,在轴41a从外壳体22的底部突出的状态下,接头构件40b被紧固到支撑构件10的轴向端部分31b。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分66形成在外壳体22侧的固定部分42(基部分42a)中并且接头构件40b侧的轴41a的轴端表面41s的附近部分被插入凹陷部分66。然后,调节轴41a的旋转的旋转停止结构(所谓的二面宽度适配结构)被插入凹陷部分66。

下文中,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1)由于接头构件40(40a和40b)具有接触部分,当接头构件被固定至壳体时上述接触部分与壳体21和22接触,并且在接触部分上沿圆周方向交替地设置凸部分45a和凹部分45b,凹部分45b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凸部分45a向内侧凹陷,因此预期地将进行使得当壳体21、22和接头构件40(40a和40b)通过嵌塞被固定时壳体21和22的一部分进入凹部分45b的接合。因此,固定强度通过嵌塞被增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壳体21和22以及接头构件40(40a和40b)旋转。

(2)凸部分45a具有大于凹部分45b的表面积,并且当接头构件与壳体21和22接触时,接头构件能够主要通过定位在凹部分45b外侧的凸部分45a被定位在壳体21中,从而能够减少接头构件40(40a和40b)的轴向偏移。

(3)边缘部分46被倒角,因此当接头构件40(40a和40b)被插入壳体21和22时,接头构件40(40a和40b)能够容易地被插入。

(4)凸部分45a和凹部分45b能够通过直纹滚花形成,通过直纹滚花能够相对容易地生产凸部分和凹部分。

(5)由于在接头构件40b被固定的一端侧,外壳体22具有内圆周表面22c,该内圆周表面22c具有圆筒形形状,因此无论接头构件40b和外壳体22在旋转方向(圆周方向)上位于何位置,能够固定(例如嵌塞)接头构件40b和外壳体22。这里,由于车门开/关设备被附接的车辆的类型不同,设置在支撑构件10的两端的接头构件40(40a和40b)被设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壳体21和22的不同位置。因此,需要在圆周方向(旋转方向)上对固定至内壳体21侧的接头构件40a和固定至外壳体22侧的接头构件40b进行相对定位。内壳体21和外壳体22分别设置有圆周接合部分21b和22b,并且圆周接合部分21b和22b调节旋转位置。因此,需要考虑圆周接合部分21b和22b的位置而设定接头构件40(40a和40b)和壳体21、22的固定位置(嵌塞位置)。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外壳体22的端部分的内圆周表面22c具有圆筒形形状,能够调节外壳体22和接头构件40b的固定位置。因此,即使当内壳体21和接头构件40a彼此固定时,也不需要考虑圆周接合部分21b和22b的位置。

(6)由于外壳体22中在外圆周边缘部分22e(外圆周表面)的圆筒形部分22d的直径D1小于外壳体22在外圆周边缘部分22f(外圆周表面)的其他部分的直径D2,因此能够具有薄的端部分作为支撑构件10。相应地,能够附接支撑构件10,而不妨碍后门3、本体4等。此外,圆筒形部分22d通过收缩管道模具被模制,从而能够增大尺寸的精确性。

注意,如上所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直纹滚花部分45设置在位于嵌塞部分附近的凸缘44上;然而滚花不局限于直纹滚花,而例如可以采用网状滚花。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直纹滚花部分45被构造成具有凹部分45b和凸部分45a并且凸部分45a具有更大的表面积;然而,直纹滚花部分45可以被构造成凹部分45b具有与凸部分45a相同的表面积或者凹部分45b具有比凸部分45a更大的表面积。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外壳体22中在轴向端部分31上的圆筒形部分在外圆周表面上的直径小于通过收缩管道模具形成圆周接合部分所在的那部分在外圆周表面上的直径;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0设置在门开口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然而,可以设置一个或者三个以上支撑构件10。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使得车辆1的后门3执行打开或者关闭操作的电动后门设备11被具体化;然而,可以具体化为另一车门开/关设备。

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和变型示例能够适当地结合。

上述说明书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优选实施例和运行模式。然而,本实用新型想要保护的不应解释为局限于公开的具体实施例。此外,在此描述的实施例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可以通过采用其他以及等价物做出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变型和改动。因此,明确的意指所有的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的变型、改动以及等价物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