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其行李箱盖铰链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0708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汽车及其行李箱盖铰链缓冲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汽车的用于开启行李箱盖的铰链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常见的适用于鹅颈式行李箱盖铰链的缓冲块结构的一种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铰链缓冲块1'安装在鹅颈式铰链的弯管2'上,在行李箱盖打开至最大开启角度时与车身衣帽板3'接触,其安装位置见图2。当行李箱盖到达最大开启位置时,缓冲块1'与车身衣帽板3'接触,一部分动能转化为缓冲块1'的弹性势能,随后弹性势能再转化为动能,使行李箱盖和铰链系统反向运动。受弹簧系统驱动,行李箱盖铰链反转一定角度后再次回到最大开启位置,如此反复,直至能量消失,行李箱盖系统静止在最大开启位置。

这种缓冲块的缺点是吸收能量效率不高,动能与弹性势能反复相互转换,使行李箱盖在最大开启位置反复前后晃动,晃动的频率和振幅较大。

对于能够自动全开的行李箱盖,由于弹簧提供的驱动力较大,开启速度较快,冲顶和反复震荡问题更为突出,而且会出现噪音和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行李箱盖铰链的缓冲装置,以克服传统行李箱盖铰链缓冲块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缓冲装置包括:用于与所述铰链的至少一部分连接的固定部;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设于所述固定部上,并且是能变形的;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设于所述第一缓冲部上,并能够在与所述汽车的零件接触后变形,所述第二缓冲部具有在其自身变形时相对于所述汽车的零件进行摩擦移动的至少一个表面。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所述汽车的零件为钣金件,所述第二缓冲部的至少一个表面为弯曲的第一表面。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所述第二缓冲部具有能变形且弯曲的摩擦片,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在该摩擦片的内侧。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所述第一缓冲部为三角形的缓冲块,所述第二缓冲部有两个,它们相关于所述第一缓冲部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缓冲部的相对两侧,且各自向外弯曲。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穿过所述缓冲块的一定数量的吸能孔。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所述吸能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多边形。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所述第一缓冲部具有在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汽车的零件接触之后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汽车的零件进一步接触而变形的至少一个表面,该表面为第二表面。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所述第一表面上覆有用于避免摩擦出现异响的植绒层或静电喷涂层。

可选地,在上述缓冲装置中,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缓冲装置辅助固定于所述铰链的至少一部分的能变形的安装限位块,所述安装限位块在力消除后其截面形状为L形,以至少部分地包住所述铰链的至少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设置于汽车的行李箱盖内的铰链,所述铰链与所述汽车的车身的零件之间设有上述缓冲装置。

可选地,在上述汽车中,所述铰链为鹅颈式铰链,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铰链的弯管上。

当行李箱盖即将打开至最大开启角度时,缓冲装置首先和车身的钣金件接触,向两侧弯曲变形,吸收行李箱盖剩余的开启能量,降低行李箱盖的开启速度,随着行李箱盖的进一步开启,缓冲装置继续弯曲,开启速度进一步降低直至停止。在这个过程中,行李箱剩余的开启能量大部分在缓冲装置变形和与车身的钣金件摩擦过程中损耗,仅有一小部分能量转化为弹性势能,这些弹性势能促使铰链反转,但反转幅度不大,行李箱盖很快就静止在开启位置。

由于橡胶材料受温度降低影响硬度增加,至少第一表面上设置的植绒层或静电喷涂层可以消除缓冲装置尤其在低温条件下(-30℃)弯曲变形过程中和车身钣金摩擦出现异响。

该缓冲装置安装在汽车行李箱盖铰链的弯管上。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附图仅仅意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同样的参考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用于汽车行李箱盖铰链的缓冲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述现有技术的缓冲块装配于铰链上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用于汽车行李箱盖铰链的缓冲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用于汽车行李箱盖铰链的缓冲装置装配于铰链上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切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主题,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缓冲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该缓冲装置包括固定部1、第一缓冲部2、第二缓冲部3、以及安装限位块4。缓冲装置整体为橡胶材料。固定部1用于与铰链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安装限位块4用于该固定部1的辅助固定。当行李箱盖的铰链为鹅颈式铰链时,固定部1可与铰链的弯管6固定连接。第一缓冲部2附接在固定部1上,第二缓冲部3附接在第一缓冲部2上。比起第一缓冲部2,第二缓冲部3更接近车身的钣金件7。因此,当铰链工作时,第二缓冲部3先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缓冲部2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

第二缓冲部3的内侧,即面对车身的钣金件7的一侧上,具有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的至少一个表面,其被称为第一表面31。当行李箱盖开启,第二缓冲部3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时,第二缓冲部3发生变形,第一表面31能与车身的钣金件7进行摩擦移动。在摩擦中,行李箱盖的开启能量的大部分被损耗。

该第一表面31设置在能变形且弯曲的摩擦片32上,摩擦片32设置在第二缓冲部3上。由图可见,当车身的钣金件7(未示出)相对于缓冲装置靠近时,第一表面31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随着车身的钣金件7进一步的运动,摩擦片32继续弯曲,且第一表面31沿着车身的钣金件7的表面摩擦移动。

第二缓冲部3可以有两个,相关于第一缓冲部2对称设置在第一缓冲部2的相对两侧上,并且各自向外弯曲。

第一缓冲部2的形状基本上为三角形的缓冲块21,其具有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的第二表面22。该第二表面22的形状基本上为倒“V”形。缓冲块21内设有一定数量的贯通的吸能孔23,当第一缓冲部2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后,第一缓冲部2变形,这些吸能孔23也随之变形从而吸收开启能量。由图可见,该吸能孔23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有三个,它们相等间隔地布置在缓冲块21内。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是,吸能孔23的数量和截面形状不限于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例如,其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多边形。其数量可以调整。

第一缓冲部2和第二缓冲部3可以是一体制成或分开制成。或者,如图所示,缓冲装置还设置有基体5与第一缓冲部2和第二缓冲部3连接并成为一体。固定部1设置在基体5的下方。

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22中的至少第一表面31上覆有植绒层或静电喷涂层,以用于消除缓冲装置在变形过程中,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的由于摩擦产生异响的问题。这两种表面层可分别通过已知的植绒工艺和静电喷涂处理实现。植绒工艺,是利用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物理特性,使绒毛带上负电荷,把需要植绒的物体放在零电位或接地条件下,绒毛受到异电位被植物体的吸引,呈垂直状加速飞升到需要植绒的物体表面上,由于被植物体涂有胶粘剂,绒毛就被垂直粘在被植物体上。静电喷涂,是利用高压静电电场使带负电的涂料微粒沿着电场相反的方向定向运动,并将涂料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的一种喷涂方法。静电喷涂设备由喷枪、喷杯以及静电喷涂高压电源等组成。试验证明,无论喷涂颗粒大小,都可以有效消除缓冲装置在低温条件下的异响问题。当然,这两种工艺可以使用其它获得相同效果的工艺所代替。

固定部1为能够装配在铰链的弯管6上的固定塞,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计成其它能被想得到的安装方式,如增加固定零件等。

安装限位块4也是弹性可变形的,如图所示,其可设置在基体5下方的一侧。当其为初始状态时,截面形状为L形,并且尺寸设计成可以至少部分地包住弯管6的一部分。安装限位块4能提高缓冲装置的稳定性,其也可设计成其它能被想得到的限位形状,以增加固定零件等。

参见图4,在装配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缓冲装置时,首先将安装限位块4弯曲,把固定部1插入铰链的弯管6上的安装孔内,再将安装限位块4复位,抱住铰链的弯管6即可。

继续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缓冲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在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随着开启角度的增加,缓冲装置与车身的钣金件7的距离不断缩小,当第二缓冲部3(具体为摩擦片32上的第一表面31)和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时,第二缓冲部3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变形过程中第一表面31和车身的钣金件7相互摩擦,消耗运动能量。图4示出了缓冲装置与车身的钣金件7接触时以及接触后缓冲装置的第二缓冲部3所发生变形的示意图。随着铰链的弯管6的运动,第一缓冲部2和车身的钣金件7开始接触,随后第一缓冲部2和吸能孔23逐渐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直至铰链的弯管6到达最大开启位置瞬间静止。这个过程是能量不断损耗的过程,仅有小部分能量转化为弹性势能,这些弹性势能促使铰链反转,反转幅度不大,行李箱盖很快就静止在开启位置,有效降低了行李箱盖系统前后晃动的幅度和频率,解决了行李箱盖冲顶和反复前后震荡的问题。

虽然已详细地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其它方式实施而不脱离这样的原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