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4588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门窗把手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门锁几乎多是双锁芯结构,门内把手、门外把手都能通过对应的锁芯控制锁舌实现开门或锁门的目的,但是,由于室内门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卫生间的门,这些场合使用的门锁向内的一面通常还设置锁死装置,从门内将门锁完全锁死,门锁从门外打开,锁死装置通常通过一个旋钮控制,旋钮设置在门内的门锁上,这与门把手控制锁芯分开独立,旋钮使得整体外观内外不对称、也不简约,而且需要通过旋钮解开反锁,再通过门内把手开锁,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内把手能通过正转或反转来控制反锁组件和内把锁芯,使用方便,门锁外漏部分只有把手而且内外对称,更符合简约主义的风格的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内把手、锁条、反锁组件、外把锁芯和外把手,内把手连接锁条,外把手连接外把锁芯,所述外把锁芯上设置有阻挡件,所述反锁组件包括反锁件和反锁定位装置,反锁件上开有反锁钩槽、锁条推动孔和阻挡件导向孔,阻挡件与外把锁芯连接,阻挡件上还设置有推导柱,阻挡件的推导柱插入反锁件的阻挡件导向孔,反锁定位装置以可位移方式安装在壳体上,反锁定位装置上设置有限位柱,限位柱置于反锁钩槽内,内把手通过锁条带动反锁件,反锁件利用反锁钩槽推动限位柱位移、并带动反锁定位装置位移,以使限位柱与阻挡件相抵,限制外把锁芯和外把手活动。

此款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锁条直接驱动锁舌动作,通过在外把锁芯与锁条之间设置反锁组件,从而达到内把手直接驱动锁条转动并带动反锁组件转动,外把手直接驱动外把锁芯带动反锁组件转动进而推动锁条转动。锁芯内把手正转不会触发反锁组件,内把手反转触发反锁组件,反锁组件锁定外把锁芯,外把手无法通过转动外把锁芯间接推动锁条转动,以实现反锁目的,而内把手依旧能直接驱动锁条带动锁舌动作,打开门锁,同时,锁条也带动反锁组件转动,解开反锁组件与外把锁芯的锁定,反锁组件无需另一控制开关,壳体外只安装把手,整体结构更合理、简单,也更符合简约主义的风格。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优选的,所述反锁件的下部设置有斜向缺口,斜向缺口构成所述反锁钩槽。反锁件是通过自身旋转来推动限位柱位移的,斜向缺口便于反锁件对限位柱施加向上或向下的方向的力,从而是实现推动限位柱上、下方向位移。

优选的,所述斜向缺口的下边缘为一斜向钩头,防止限位柱脱离出反锁钩槽。

优选的,所述反锁件为心形活动片,锁条推动孔为多边形孔、并设置在反锁件中部,锁条推动孔两侧的反锁件上分别设置有左右各一个椭圆形的阻挡件导向孔,阻挡件表面对应两个阻挡件导向孔分别延伸出左右各一个推导柱,各推导柱分别插入对应的椭圆形阻挡件导向孔,多边形孔设计使的锁条转动直接驱动反锁件转动,阻挡件导向孔和推导柱配合,以使阻挡件转动驱动反锁件转动进而带动锁条转动。

优选的,所述阻挡件导向孔的外侧设置有缺口,缺口延伸出反锁件边缘,阻挡件安装时容错率高,降低其安装精度。

优选的,所述阻挡件为圆形活动片,圆形活动片中央开有圆孔,圆孔两侧的阻挡件表面分别向外延伸出左右各一个所述推导柱,圆形活动片下部对应反锁钩槽位置设置有缺口,缺口一侧的边缘向下延伸构成阻挡部,阻挡部和斜向钩头按左右位置设置,且斜向钩头最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阻挡部最底端的水平高度。反锁件旋转推动推导柱上移,推导柱置于缺口内,阻挡件转动时,阻挡部与推导柱相抵以限制阻挡件转动,外把锁芯无法带动阻挡件转动,从而达到反锁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反锁定位装置还包括有拖板和定位弹性凸柱,拖板以可滑行方式安装在壳体内、并位于阻挡件下方,限位柱设置在拖板上部,定位弹性凸柱设置在拖板下部,反锁件的斜向钩头向下延伸至拖板上、并钩住限位柱底端,以使限位柱被钩置在反锁钩槽内,壳体上还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弹性凸柱卡置入定位孔内。反锁件推动限位柱上移锁死阻挡件,拖板和定位弹性凸柱一同随限位柱上移而上移,当内把手松开,反锁件回到初始位置,定位弹性凸柱与壳体定位孔卡置,防止限位柱下滑,因无法阻挡阻挡件而使反锁失效。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外壳包括与外把手连接的外前壳,以及与内把手连接的内前壳,内壳置于外前壳和内前壳之间,且反锁组件设置在内壳的内腔,拖板以可滑行方式安装在内壳内腔的下部,且内壳的下部还设置有上下两组定位孔,定位弹性凸柱卡置在其中一组定位孔内,以使拖板定位固定,两组定位孔使限位柱有确定的两组状态,一种是阻挡件完全不与限位柱接触,为正常状态;另一种是阻挡件旋转时会被限位柱阻挡无法继续旋转,为反锁状态。

优选的,所述内壳上部还设置有弹性压板组件,弹性压板组件包括压板、左弹簧、右弹簧和压柱,左弹簧和右弹簧分别设置在压板上部的左右两侧,压板下部设置有凹部,压板通过凹部压置在压柱上,压柱压置在心形活动片的反锁件顶部中段的凹槽以及阻挡件的顶部中段上,弹性压板组件使得反锁件和阻挡件在长时间使用后旋转连接结构依旧紧密,也确保反锁件和阻挡件在没外力的作用下迅速回到初始位置。

优选的,所述内壳还包括有内壳盖,内壳盖设置在内壳开口,以使反锁组件内置在内壳的内腔,内把手与锁条之间还设置有内把锁芯连接,锁条另一端先后穿过内壳盖、反锁件的锁条推动孔和阻挡件的圆孔,并延伸入外把锁芯,且锁条与外把锁芯内腔之间存有间隙,外把锁芯和内把锁芯上还分别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外端与壳体相抵,避免复位弹簧外把锁芯或内把锁芯过盈旋转,而且,复位弹簧使得内把手转动不会导致外把锁转动,或外把锁转动也不会导致内把手转动,同时外把锁芯和内把锁芯能够复位,即内把手和外把手保持水平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此款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锁条直接驱动锁舌动作,通过在外把锁芯与锁条之间设置反锁组件,从而达到内把手直接驱动锁条转动并带动反锁组件转动,外把手直接驱动外把锁芯带动反锁组件转动进而推动锁条转动。锁芯内把手正转不会触发反锁组件,内把手反转触发反锁组件,反锁组件锁定外把锁芯,外把手无法通过转动外把锁芯间接推动锁条转动,以实现反锁之目的,而内把手依旧能直接驱动锁条带动锁舌动作,打开门锁,同时,锁条也带动反锁组件转动,解开反锁组件与外把锁芯的锁定,反锁组件无需另一控制开关,壳体外只安装把手,整体结构更合理、简单,也更符合简约主义的风格,内把手将开锁(转动锁舌)和解反锁一步完成,使用更方便。

(2)其次,反锁钩槽为反锁件的斜向缺口,斜向缺口便于反锁件对限位柱施加向上或向下的方向的力,从而是实现推动限位柱上、下方向位移,斜向钩头限位柱脱离出反锁钩槽。

(3)再有,阻挡件和反锁件通过推导柱和阻件导向孔活动配合,阻件导向孔为椭圆形,内把手通过锁条带动反锁件转动,推导柱从阻件导向孔一端位移到另一端,此过程中阻挡件不转动,反锁件能将限位柱下推,解除反锁状态,继而反锁件才带动阻挡件转动。

(4)另,定位弹性凸柱在两组定位孔中来回卡置,即限位柱的位移有确定的两组状态,一种是阻挡件完全不与限位柱接触,为正常状态;另一种是阻挡件旋转时会被限位柱阻挡无法继续旋转,为反锁状态。

(5)最后,弹性压板组件使得反锁件和阻挡件在长时间使用后旋转连接结构依旧紧密,也确保反锁件和阻挡件在没外力的作用下迅速回到初始位置,复位弹簧使得内把手转动不会导致外把锁转动,或外把锁转动也不会导致内把手转动,同时外把锁芯和内把锁芯能够复位,即内把手和外把手保持水平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结构示意图(包括锁舌)。

图2为本发明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至图4所示,反锁式门窗把手组件,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上的内把手31、锁条4、反锁组件5、外把锁芯72和外把手32,内把手31连接锁条4,外把手32连接外把锁芯72,所述外把锁芯72上设置有阻挡件52,所述反锁组件5包括反锁件51和反锁定位装置53,反锁件51上开有反锁钩槽510、锁条推动孔511和阻挡件导向孔512,阻挡件52与外把锁芯72连接,阻挡件52上还设置有推导柱520,阻挡件52的推导柱520插入反锁件51的阻挡件导向孔512,反锁定位装置53以可位移方式安装在壳体1上,反锁定位装置53上设置有限位柱530,限位柱530置于反锁钩槽510内,内把手31通过锁条4带动反锁件51,反锁件51利用反锁钩槽510推动限位柱530位移、并带动反锁定位装置53位移,以使限位柱530与阻挡件52相抵,限制外把锁芯72和外把手32活动。

其中,外把锁芯72与阻挡件52可以是分体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所述反锁件51的下部设置有斜向缺口,斜向缺口的下边缘为一斜向钩头513,斜向缺口构成所述反锁钩槽510。

所述反锁件51为心形活动片,锁条推动孔511为多边形孔、并设置在反锁件51中部,锁条推动孔511两侧的反锁件51上分别设置有左右各一个椭圆形的所述阻挡件导向孔512,阻挡件导向孔512的外侧设置有缺口,缺口延伸出反锁件51边缘。

所述阻挡件52为圆形活动片,圆形活动片中央开有圆孔521,圆形活动片顶部形状与反锁件顶部形状51相近,圆孔521两侧的阻挡件52表面分别向外延伸出左右各一个所述推导柱520,各推导柱520分别插入对应的椭圆形的阻挡件导向孔512,圆形活动片下部对应反锁钩槽510位置设置有缺口,缺口一侧的边缘向下延伸构成阻挡部522,阻挡部522和斜向钩头513按左右位置设置,且斜向钩头513最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阻挡部522最底端的水平高度。

所述反锁定位装置53还包括有拖板531和定位弹性凸柱532,拖板531以可滑行方式安装在壳体1内、并位于阻挡件52下方,限位柱530设置在拖板531上部,定位弹性凸柱532设置在拖板531下部,反锁件51的斜向钩头513向下延伸至拖板531上、并钩住限位柱530底端,以使限位柱530被钩置在反锁钩槽510内,壳体1上还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弹性凸柱532卡置入定位孔内,本实施例中定位弹性凸柱532由弹珠和弹簧组成,弹簧一端与拖板531相抵,另一端抵靠弹珠,弹珠与定位孔相抵。

所述壳体1包括外壳11和内壳12,外壳11包括与外把手32连接的外前壳111,以及与内把手31连接的内前壳112,内壳12置于外前壳111和内前壳112之间,且反锁组件5设置在内壳12的内腔,拖板531以可滑行方式安装在内壳12内腔的下部,且内壳12的下部还设置有上下两组定位孔,定位弹性凸柱532卡置在其中一组定位孔内,以使拖板531定位固定。

定位孔竖直截面为水滴形,上下两组定位孔相离且尖锐的一端相向,此设计使得弹珠快速从定位孔移动至另一定位孔,避免弹珠卡在定位孔之间。

所述内壳12上部还设置有弹性压板组件6,弹性压板组件6包括压板61、左弹簧62、右弹簧63和压柱64,左弹簧62和右弹簧63分别设置在压板61上部的左右两侧,压板61下部设置有凹部,压板61通过凹部压置在压柱64上,压柱64压置在心形活动片的反锁件51顶部中段的凹槽以及阻挡件52的顶部中段上。

所述内壳12还包括有内壳盖120,内壳盖120设置在内壳12开口,以使反锁组件5内置在内壳12的内腔,内把手31与锁条4之间还设置有内把锁芯71连接,锁条4另一端先后穿过内壳盖120、反锁件51的锁条推动孔511和阻挡件52的圆孔521,并延伸入外把锁芯72,且锁条4与外把锁芯72内腔之间存有间隙,外把锁芯72和内把锁芯71上还分别设置有复位弹簧8,复位弹簧8外端与壳体1相抵。

所述内壳盖120对应限位柱530、推导柱520和压柱64位置设置有限位柱槽1201、推导柱槽1202以及压柱槽1203,限位柱530、推导柱520和压柱64在对应限位柱槽1201、推导柱槽1202和压柱槽1203内位移,其中限位柱槽1201和压柱槽1203为直槽且竖直设置,推导柱槽1202为弧形槽且阻挡件52同轴。

本实施例,锁条4通过控制锁舌2来控制门锁的开关,锁条4通用,可搭配各式锁舌2。

内把手31向上提(即逆时针方向旋转),内把锁芯71随之转动进而带动锁条4转动,锁条4驱动反锁件51逆时针旋转,反锁钩槽510下边缘向右挤压限位柱530,限位柱530在限位柱槽1201内上移,反锁件51向左挤压压柱64,压柱64在压柱槽1203内上移,即反锁定位装置53和弹性压板组件6整体上移,定位弹性凸柱532从在下的定位孔移动至与在上的定位孔卡置,松开内把手31,复位弹簧8使内把锁芯71复位,内把手31也随之复位(水平状态),弹性压板组件6驱使反锁件51复位,此时,转动外把手32,外把锁芯72顺时针带动阻挡件52转动,阻挡件52带动反锁件51转动,阻挡件52的阻挡部522与限位柱530相抵,阻挡件52无法继续转动,即实现反锁目的。

内把手31向下提(即顺时针方向旋转),内把锁芯71、锁条4和反锁件51转动,限位柱530在限位柱槽1201内下移,推导柱520从阻挡件导向孔一端位移到另一端,此过程中阻挡件52不转动,反锁件51反锁钩槽510上边缘先左挤压限位柱530,限位柱530下移,即反锁定位装置53整体下移,定位弹性凸柱532从在上的定位孔移动至与在下的定位孔卡置,反锁状态解除,继而反锁件51才带动阻挡件52转动,此时,转动外把手32,外把锁芯72顺时针带动阻挡件52转动,阻挡件52带动反锁件51转动,反锁件51带动锁条4转动,即反锁件51和锁舌通过内把手31一次同步解锁,使用更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