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936发布日期:2018-10-23 21:2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特征的用于至少一个可枢转地支承的调整臂的调整臂驱动装置、一种具有这样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家具和一种用于制造这样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多种具有铰接地相互连接的杆的调整臂驱动装置。为了能够制造质量上高品质起作用的、特别是无缝隙的调整臂驱动装置,各个部件(在此特别是调整臂驱动装置的杆的部件)必须以高的精度和准确性来制成。例如可以通过冲压制成的各个部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可能对于组装好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其中,通常必须涉及在各构件的可制造的精度与时间及制造耗费之间的折中。在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各个杆之间的复杂连接还可能导致材料耗费提高和空间需要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调整臂驱动装置,在该调整臂驱动装置中不出现以上提到的缺点。

所述任务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调整臂驱动装置、一种具有至少一个这样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家具和一种用于制造这样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方法来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定义。

按照本发明,所述任务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调整臂驱动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杆和至少一个第二杆间隔开侧向距离地相互平行地设置并且这些杆分别具有两个间隔开第一标准间距的轴孔,各一个轴螺栓贯穿所述轴孔,其中,设有第三杆,所述第三杆具有用于间隔开第二标准间距的用于轴螺栓的容纳部,其中,所述第二标准间距大于或小于第一标准间距,并且所述轴螺栓分别贯穿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轴孔并且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第三杆的容纳部中。由此可以实现,借助于轴螺栓创造的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连接通过添加第三杆来稳定。在此,第一标准间距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杆和第二杆中的用于容纳轴螺栓的各孔的希望的间距,其中,在制造杆时产生的轴孔实际间距可能与标准间距有偏差。具有基本上等于轴孔直径的构件直径的基本上销或柱形的构件、例如钢销可以理解为轴螺栓。在此,轴螺栓以及轴孔的实际直径在制造中可能分别与希望的直径略微偏差。通过分别贯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轴孔的轴螺栓也至少部分地置于第三杆的容纳部中,所述第三杆的容纳部具有与第一标准间距有偏差的第二距离,可以补偿在制造中出现的可能的偏差。在此,轴螺栓这样在容纳部和轴孔中这样拉紧,使得可以出现第一杆和第二杆借助于第三杆的无缝隙的连接。

在此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基本上构成为面状的。各杆的面状的构成方式是工艺技术上简单的、例如可通过冲制来制造并且也便利于安装轴孔,所述轴孔也可以以冲裁方法制造。各杆的面状的构成方式连同用于连接各杆的基本上横向(法向)于面延伸的轴螺栓的特征还可以在于有利地大的抗弯强度。

有利的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构成为相同的。由此可以实现,在制造调整臂驱动装置和特别是杆时与第一杆和第二杆对应的构件和对于其制造和加工所必需的工具不必存在区别。

此外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三杆基本上构成为面状的。一方面由此可以实现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的紧凑的连接。另一方面,特别是在用于至少部分容纳轴螺栓的第三杆进行弹簧弹性的形变时第三杆的面状的构成方式可以证明为有利的。

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三杆构成为弹簧弹性的。由此,第三杆为了至少部分地容纳相应贯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轴孔的轴螺栓而可以形变。通过由此施加到轴螺栓上的弹簧力有利地可以发生无缝隙地拉紧各杆的连接部。

此外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三杆具有基本上弯曲的、优选波浪形的形状。由此可以便利于杆的弹簧弹性的可形变性。

在此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三杆具有在50至250N/mm的范围内、优选在100至150N/mm(牛顿每毫米)的范围内的弹簧常数。换言之,有利的可以是,在形变时、亦即在弹性形变中轴螺栓的容纳部的间距每改变1mm时所述第三杆施加50至250牛顿的弹簧力、优选100至150牛顿的弹簧力。在这样的范围内的弹簧常数是在一方面简单装配和间隙补偿与另一方面在运行调整臂驱动装置中的轻易可运动性之间的折中。

有利的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三杆中的轴螺栓的容纳部以轴孔的形式构成和/或构成为凹处。通过第三杆的至少一个容纳部以轴孔形式构成可以确保与其他杆和贯穿这些杆的轴孔的轴螺栓可靠且防丢失地连接。由此也可以实现第三杆可枢转地支承在轴螺栓上。第三杆的各容纳部中至少一个以凹处的形式的构成方式可以实现第三杆与所述轴螺栓之一的可拆卸的连接。在此,第三杆中适合于至少部分地容纳轴螺栓的缺口可以理解为凹处。这样的凹处的优点特别可以是,所述第三杆在第一杆与第二杆已经进行连接之后仍应借助于轴螺栓进行。在此,配设有一个轴孔和一个凹处的第三杆例如可以利用轴孔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轴螺栓之一上并且利用凹处枢转到或卡上到第二轴螺栓上。

有利的也可以是,所述第三杆(优选基本上完全地)设置在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通过在其他杆之间设置第三杆,该第三杆可以至少部分地被遮盖。在此,特别是在第三杆在各轴螺栓之间弹簧弹性地形变时可以发生基本上对称的力施加到第一杆和第二杆上。

有利的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杆与第二杆的侧向距离基本上等于第三杆的厚度。由此可以实现各杆的特别紧凑且稳定的连接。

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二标准间距与第一标准间距的偏差在1至10%的范围内、优选在5至10%的范围内。由此一方面可以实现支承在轴孔中的轴螺栓的足够大的公差补偿,并且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在轴螺栓可枢转地支承在轴孔中时出现对调整臂驱动装置的运行起负面作用的摩擦力。

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二标准间距与第一标准间距的偏差在0.1至5mm的范围内、优选在0.1至1mm的范围内。通过在该范围内的偏差可以确保,一方面希望的第二标准间距可以在制造公差之内制造并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该范围内的偏差确保有效的公差补偿。

普遍地,有利的可以是,第二标准间距大于第一标准间距。在此,第三杆的容纳部与贯穿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轴孔的轴螺栓的容纳部的间距通过缩短(例如通过第三杆的弹性形变)基本上减少到第一标准间距上并且因此发生所述两个轴螺栓的相互张开。优选地,在此这样选择第二标准间距与第一标准间距的偏差,使得对各杆的轴螺栓的负载通过第三杆而相同,所述负载例如是轴螺栓在调整臂驱动装置的装配位置中通过装配在调整臂驱动装置上的活门的重力对轴螺栓所施加的负载。

有利的可以是,所述第三杆的高度与第三杆的第二标准间距的比例优选为0.35或更少、优选0.25或更少、特别优选0.15或更少。优选地,所述第三杆至少区段式地具有这样的在高度与容纳部的间距之间的比例。在此,第三杆的至少区段式地基本上横向于轴螺栓的容纳部的连接线(第二标准间距)延伸的延伸尺寸可以理解为第三杆的高度。

也其要求保护一种家具,所述家具具有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调整臂驱动装置。

也要求保护一种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方法。在这样的方法中,在组装调整臂驱动装置时通过拉长或缩短将所述第三杆预紧为第一标准间距,其中,所述第三杆在安装好的状态中保持所述预紧。在此,第三杆例如可以具有一个以轴孔形式的容纳部和另一个以凹处形式的容纳部。在此,在制造方法中,在一个方法步骤中,将第三杆设置在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在另一个方法步骤中,为所述杆配设穿过相应的轴孔的轴螺栓,在另一个方法步骤中,为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配设另一个轴螺栓,并且在最后的方法步骤中,现在可枢转地支承在轴螺栓之一上的第三杆枢转或卡上到所述另一个轴螺栓上,从而通过拉长或缩短将所述第三杆预紧为第一标准间距并且在安装好的状态中保持所述预紧。

换言之,在这样的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方法中规定,在第三杆中的轴螺栓的容纳部以一个轴孔和一个凹处的形式构成,并且在第一方法步骤中,将第三杆设置在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在第二方法步骤中,将第一轴螺栓置入到第一杆的第一轴孔、第二杆的第一轴孔和第三杆的轴孔中,在第三方法步骤中,将第二轴螺栓置入到第一杆的第二轴孔、第二杆的第二轴孔中,并且在第四方法步骤中将第三杆通过枢转运动枢转到第二轴螺栓上,其中,通过所述枢转将轴螺栓置入到第三杆的凹处中。在此,轴螺栓轴向地置入到各杆的以轴孔的形式构成的容纳部中。用于轴螺栓的以凹处形式的容纳部与以轴孔形式的容纳部的不同之处在于,轴螺栓也可以例如通过相应的杆的枢转运动径向地置入凹处中。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借助对附图的说明更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优点。图中:

图1a示出家具的透视图,

图1b示出家具的透视的剖视图,

图2a至2d以调整臂驱动装置的不同位置示出家具的剖切面的侧视图,

图3示出调整臂驱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4a至4c示出调整臂驱动装置在不同的枢转位置中的侧视图,

图5a示出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剖切面的侧视图,

图5b示出在图5a中示出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细节图,

图6示出调整臂驱动装置的两个杆的侧视图,

图7a至7d示出家具的剖切面的侧视图,

图8和8a示出具有在第一调整位置中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家具的侧视图和细节图,

图9和9a示出具有在第二调整位置中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家具的侧视图和细节图,

图10和10a示出具有在不同位置中的调整臂驱动装置的家具的另外的侧视图和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具有家具体30的家具3,在所述家具体的内部空间中在家具体盖31之下装配有两个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调整臂2上紧固有一个可运动的活门4并且因此所述活门借助于调整臂驱动装置1可枢转地支承在家具体30上。调整臂驱动装置1通过配设有壳体盖55的壳体5紧固在家具体30上。

图1b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家具3的剖切面的透视图,其中,所述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没有壳体1的壳体盖55的情况下示出。如前所述,活门4紧固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调整臂2上。

图2a至2d示出具有可枢转地支承的活门4的家具3的打开运动的过程(或以相反的顺序示出关闭运动的过程)。在此在图2a中示出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关闭位置,其中家具体30被活门4封闭。如图2a的实施方式中所示,调整臂驱动装置1具有可枢转地支承的调整臂2,所述调整臂包括多个铰接地相互连接的杆,其中,这里可见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5上的主杆6的部分、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主杆上的中间杆7的部分和构成为用于紧固活门4的支承杆10的部分。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所示的关闭位置中,主杆6和铰接地与所述主杆连接的中间杆7以及支承杆10伸出于壳体5的纵向侧面52。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壳体5的朝向活门4内侧的端侧51在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关闭位置中没有调整臂2的伸出的杆并且基本上与家具体30平齐。

图2b示出具有部分打开的活门4的家具3。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支承活门4的调整臂2在此部分地从关闭位置枢转出。在调整臂2的该朝向打开位置枢转的位置中,调整臂2的铰接地相互连接的杆部分地从壳体5的纵向侧面52伸出并且部分地从壳体5的端侧51伸出。在此,除了主杆6以外可见相互交错设置的中间杆7、8以及可枢转地支承在其上的支承杆10。

图2c示出具有进一步朝向打开位置枢转的家具活门4的家具3。支承活门4的调整臂2在此进一步朝向打开位置枢转,从而现在除了主杆6和相互交错设置的中间杆7、8与支承杆10以外也可见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5上的引导杆9。由这些杆如所示的那样构成交错的七铰链运动机构。在调整臂2的该枢转位置中,从壳体5的纵向侧面52已经没有杆伸出,由此可以明显对使用者便利于伸入到家具3的内部空间中。构成调整臂2的各杆因此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该靠近打开位置的枢转位置中仅更多地伸出于壳体5的端侧51上。

在图2d中示出一种具有完全打开的活门4的家具3。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调整臂2在此处于打开位置中,所述打开位置的特征在于,构成调整臂2的各杆伸出于壳体5的端侧51。与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关闭位置相反,壳体5的直接连接于端侧51的纵向侧面52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打开位置中没有伸出的杆。

图3示出取下壳体盖的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透视图。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取向在此基本上相当于在家具3中前面的图中示出的装配位置。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壳体5中安放有蓄能器11,所述蓄能器具有平放安装的、基本上水平延伸的弹簧12、铰接地与所述弹簧连接的并且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5上的转向杆13和可枢转地与该转向杆连接的传递杆14。调整臂驱动装置1也具有缓冲装置24以用于缓冲调整臂2在关闭运动中的枢转运动。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图3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调整臂2由一个围绕第一枢转轴线S1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5上的主杆6、两个可枢转地支承在主杆6上的中间杆7、8、一个在第二中间杆8上并且围绕第二枢转轴线S2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5上的引导杆9和一个可枢转地支承在中间杆7、8上的支承杆10构成。引导杆9由第一杆91和与该第一杆连接的第二杆92以及一个这里不可看到的第三杆93构成。主杆6以及第一中间杆7具有带有成型轮廓的、基本上与U型材相应的横截面并且相互交错地设置。此外,第一中间杆7和第二中间杆8相互交错地设置,如这点也适用于第二中间杆8和引导杆9。总之可以通过主杆6、中间杆7、8与引导杆9的交错的布置结构达到调整臂2的特别稳定的实施方式连同特别小的空间需要。主臂6由蓄能器11通过力导入元件16加载力。在此,力导入元件16可枢转地与蓄能器11的传递杆14连接以及可枢转地与安装在主杆6上的调整装置15连接。力导入元件16的力导入位置x1在主杆上设置在枢转轴线S1之下,由此由蓄能器11有效地将转矩作用到主杆6上,从而调整臂2在外部作用下朝向打开位置枢转。

图4a示出取下壳体盖的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侧视图。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调整臂2如所示的那样处于关闭位置中,其中,其由蓄能器11通过传递杆14这样作用到调整臂2的主杆6上,使得该调整臂有效地挤压到关闭位置中。这样,源自蓄能器11的力的作用线沿着传递杆14这样相对于主杆6的枢转轴线S1(在枢转轴线S1之上)延伸,使得主杆6通过借助于调整装置15与主臂6连接的力导入元件16有效地枢转到关闭位置中并且保持在所述关闭位置中。调整装置15以可转动地支承在主臂6上的丝杠20(为此也参见图5a)、在丝杠20和基本上直线地构成在主臂6中的引导轨道22中可移动地支承的滑块21以及与滑块21和力导入元件16铰接连接的中间件23的形式构成。在此,丝杠20、滑块21和中间件23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构成有成型轮廓的主杆6的内部区域中。为了贴靠力导入元件16,在主杆6的端面18上构成有贴靠轮廓17,其中,所述调整装置15构成为用于沿着贴靠轮廓17调整力导入元件16。

在图4b中示出具有部分地由关闭位置枢转出的调整臂2的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此,通过与图4a相比较可看出调整臂2的构成七铰链运动机构的杆的交错的构造。在调整臂2的该枢转位置中,作用到主臂6上的力沿着蓄能器11的传递杆14延伸的作用线这样相对于主杆6的枢转轴线S1(在枢转轴线S1之下)延伸,使得调整臂2进一步朝向打开位置挤压。也可明显看出,所述两个中间杆7、8相对于调整臂2的枢转运动的侧面的方向基本上无缝隙地重叠。在图4c中示出具有处于打开位置中的调整臂2的调整臂驱动装置1。构成调整臂2的杆在此由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壳体5的端侧51伸出。如所示那样,调整装置处于调整位置,在该调整位置中,力导入元件16定位在第一力导入位置x1的贴靠轮廓17上。在该调整位置中,在主杆6的枢转轴线S1和第一力导入位置x1之间的(径向)距离最大,由此大的力由蓄能器11作用到调整臂2上。进一步朝向枢转轴线S1对调整装置15进一步调整,在该调整位置中,文字上表示的力导入元件位于第二力导入位置x2上(为此也参见图9a)。在调整臂驱动装置的打开位置中,力导入元件16的力导入位置在主杆6的贴靠轮廓17上的调整基本上横向于力沿着传递杆14延伸的作用线。这在具有由调整臂驱动装置1驱动的活门4的家具3中如图7d中所示的使用中具有如下优点,即,调整装置15的调整直接与作用到活门4上的力对应(平衡由活门4的重力作用到调整臂2上的力)。

图5a示出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调整臂2的如图4c中所示的枢转位置中的剖切面的侧视图。在此,除了安置在壳体5中的蓄能器11之外示出主杆6连同构成在端面18之一上的调整轮廓17。同样在该剖切图中示出调整装置15的零件。特别是可转动地支承在构成在主臂6中的轴承支承架28上的丝杠20和支承在其中的滑块21以及与滑块21和力导入元件16可枢转地连接的中间件23。在丝杠20旋转时,不可相对转动地支承的滑块21可以沿着丝杠在主杆6的这里不可见的引导轨道22中移动,其中,在此与滑块21可枢转地连接的中间件23以及力导入元件16随动(通过蓄能器11的传递杆14加载力),由此力导入元件16处于贴靠轮廓17的其他位置上。

为了在调整臂2的每个枢转位置中保证有效的可见保护和夹紧保护,可以设有遮盖罩29,这些遮盖罩遮盖在壳体5中或在调整臂2中本身在枢转时产生的开口。

此外在图5a中示出引导杆9的第二杆92以及引入到引导杆9的各轴螺栓27之间的用于补偿公差的第三杆93。现在在以下进一步探讨这点。

图5b示出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图5a中示出的剖切面的细节图。在此,特别是调整装置15的部分以及引导杆9的两个所述杆。这样示出引导杆9中的第二杆92连同构成枢转轴线S1、壳体侧的轴螺栓27和用于可枢转地支承的第二中间杆8的另外的轴螺栓27。具有波浪形状的第三杆93在一个端部上具有轴孔25,利用所述轴孔在另外的轴螺栓27上容纳所述轴螺栓27。在另一端部上,第三杆93具有凹处26,第三杆93借助于所述凹处枢转或夹上到构成枢转轴线S1的轴螺栓27上。在此可以规定,所述轴螺栓27通过弹簧弹性变形的杆93这样相互分开,使得轴螺栓27的可能由于制造公开产生的径向间隙可以在壳体5或杆的轴承支承架中补偿。

第三杆93至少区段式地具有高度H,并且第三杆93的容纳部25、26具有第二标准间距d2。

在图6中示出第一杆91和第三杆93。第一杆91的视图在此也可以对应于第二杆92的视图,只要第一杆和第二杆在其形状方面构成为相同的。在此,第一杆91具有两个轴孔25,所述轴孔的中心具有第一标准间距d1。为了可以保证第一杆91(或也第二杆92)的可枢转的支承,轴孔25可以具有比设置用于容纳在其中的轴螺栓27(这里未示出)稍微更大的孔直径。具有弯曲的波浪形形状的第三杆93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具有两个轴孔25,其中,所述轴孔的中心然而具有与第一标准间距d1不同的第二标准间距d2。在由第一杆91、第二杆92和优选设置在其间的第三杆93组装引导杆9时,第三杆93可以通过拉长或缩短预紧为第一标准间距d1,从而该第三杆在安装好的状态中保持其预紧。由此可以产生由各个杆组装的引导杆9的稳定化。

在图7a至7d中类似于图2a至2d示出具有由调整臂驱动装置1驱动的活门4的家具3的打开过程或与此相反的关闭过程,其中,调整臂驱动装置1没有壳体盖55地示出。

在图8和图8a中示出具有基本上完全打开的活门4的家具的侧视图和细节图。如可从图8a的细节局部A可得出的那样,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调整装置15处于第一调整位置,在该第一调整位置中,将力从蓄能器11导入到主臂6上的力导入元件16沿着构成在主杆6上的贴靠轮廓17处于第一力导入位置x1处。通过丝杠可在引导轨道22中移动的滑块21在调整装置15的该第一调整位置中如所示的那样处于引导导轨22的与贴靠轮廓17远离的第一端部上,由此通过滑块21与该力导入元件16通过中间件23而存在的连接定位在贴靠轮廓17上的与枢转轴线S1远离的力导入位置x1处。

图9和图9a示出具有基本上完全打开的活门4的家具3的侧视图和细节图,其中,如在图9a的细节局部A中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调整装置15处于第二调整位置中。支承在丝杠20上的滑块21处于该第二调整位置中在引导轨道2的朝向贴靠轮廓17的第二端部上,由此通过滑块21与力导入元件16经由中间件23而存在的连接,所述力导入元件在靠近枢转轴线S1的第二力导入位置x2处沿着贴靠轮廓17定位。与第一调整位置(参见图8和图8a)相反,在调整装置15的该第二调整位置中施加到主杆6上的转矩最小化,由此该第二调整位置适合于以小的自重补偿活门4的重力。

在图8、8a、9和9a中在此明确地可看出,贴靠轮廓17具有凹形弯曲的走向,所述走向基本上横向于从蓄能器11出发沿着传递杆14延伸的力作用线并且相对于所述力作用线倾斜地延伸。通过贴靠轮廓17的弯曲的构成方式一方面可以实现,在对调整装置15调整(并且与此联系地调整从蓄能器11作用到主臂6上的力)时蓄能器11的弹簧12的弹簧预紧通过与调整装置15的调整相联系地枢转传递杆14而基本上保持不变。由此也可以实现,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关闭和打开位置之间的每个枢转位置中力导入元件16沿着贴靠轮廓17总是沿相同的方向排挤,由此在操作调整臂驱动装置1时可以避免不希望的负载变换。在调整臂驱动装置的上述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这点特别是意味着,力导入元件16沿着贴靠轮廓17在调整臂驱动装置1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的每个枢转位置中基本上总是朝向枢转轴线S1排挤,由此调整装置受拉力负载。在方向反转时,力导入元件16沿着贴靠轮廓17被排挤,将发生特别是调整装置15的负载的方向变化(负载变换),由此产生调整臂驱动装置1的不希望的不稳定以及潜在地产生调整臂驱动装置1通过逆转间隙得出的噪音产生。

图10和图10a示出具有处于打开位置中的活门4的家具3的侧视图和细节图,其中,在图10a的细节局部A中示出从蓄能器11作用到主臂6上的力沿着传递杆14延伸的作用线。在调整装置15的第一调整位置中,力导入元件16处于沿着贴靠轮廓17的第一力导入位置x1上。切线t1示出贴靠轮廓17在第一力导入位置x1处的倾斜。在贴靠轮廓17的直线的构成方式中,力导入元件16在对调整装置15调整时将沿着切线t1移动。在第二力导入位置x2上因此将产生朝向第二力导入位置x2延伸的作用线与在贴靠轮廓上的切线之间的钝角β(大于90°)。而如果贴靠轮廓17弯曲地构成,特别是朝向力作用线凹形拱曲,则可以实现由在力导入位置x2中的力作用线与贴靠轮廓17的通过切线t2表示的倾斜所围成的角度α是锐角(小于9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