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切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7454发布日期:2018-12-05 20:43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切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切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内饰件冲切模具采用冷刀片对材料进行冲切,其冲切出的内饰件切口处常常产生毛边,因此需要进行后续表面处理,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对于汽车内饰件的冲切模具多采用加热冲切模具的模具刀的方式,使得冲切出来的内饰件切口处的毛边被刀片烫平,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常会产生废料粘附在模具刀上的现象,且使得冲切环境中产生一定的烟雾气味,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且避免废屑粘附在模具刀上的冲切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切模具,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且避免废屑粘附在模具刀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冲切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座、上模板、模切刀以及模刀固定座,上模板固定在上模座上、上模板内设有刀座空腔,模刀固定座固定在刀座空腔内,模切刀固定在模刀固定座上,且模切刀的侧面连接有电加热板,电加热板通过穿过上模板上的电源线连接有电源控制柜,下模包括下模座、设置在下模座上的导向柱、设置在下模座中间的通槽以及固定在下模座上的通气腔体,通气腔体的中部开设有供模切刀穿过的通孔,通孔与通气腔体的内部相通,且上模板上设有容纳通气腔体的凹槽,下模座上设有与通气腔体相连通的管道,管道的尾部连接有排风机。

优选的,导向柱上设有位于上模板及下模座之间的弹簧。

优选的,上模板的的底面设有限位柱,下模座上设有与限位柱相配合的限位槽,使得可以避免下模板过压,造成模具损伤。

优选的,通气腔体包括中空的矩形板以及与矩形板的端部相连通的两个支撑管,矩形板悬空在下模座上方,且支撑管固定在下模座上,且支撑管与管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电加热板通电后,加热模切刀后,下压上模座,上模座在导向柱的导向作用下下行,使得模切刀穿过通气腔体的通孔后冲切产品,此时排风机工作,通气腔体内产生气流,完成冲切后,模切刀上升,粘附在模切刀上的废屑可在通过通气腔体时被阻止,从而使得废屑掉落,且烟气可以通过通孔、通气腔体尽快排出,从而降低对于站立在设备附近操作者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通气腔体的俯视图;

图中的标记:10为上模座,20为上模板,30为模切刀,40为模刀固定座,60为电加热板,70为电源线,80为电源控制柜,90为凹槽,1为下模座,2为导向柱,3为通槽,4为通气腔体,5为通孔,6为管道,7为排风机,8为弹簧,9为限位柱,41为矩形板,42为支撑管,100为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冲切模具,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座10、上模板20、模切刀30以及模刀固定座40,上模板20固定在上模座10上、上模板20内设有刀座空腔,模刀固定座40固定在刀座空腔内,模切刀30固定在模刀固定座40上,且模切刀30的侧面连接有电加热板60,电加热板60通过穿过上模板20上的电源线70连接有电源控制柜80,下模包括下模座1、设置在下模座1上的导向柱2、设置在下模座1中间的通槽3以及固定在下模座1上的通气腔体4,通气腔体4的中部开设有供模切刀30穿过的通孔5,通孔5与通气腔体4的内部相通,且上模板20上设有容纳通气腔体4的凹槽90,下模座1上设有与通气腔体4相连通的管道6,管道6的尾部连接有排风机7,导向柱2上设有位于上模板20及下模座10之间的弹簧8,上模板20的的底面设有限位柱9,下模座1上设有与限位柱9相配合的限位槽,使得可以避免下模板过压,造成模具损伤,通气腔体4包括中空的矩形板41以及与矩形板41的端部相连通的两个支撑管42,矩形板41悬空在下模座1上方,且支撑管42固定在下模座1上,且支撑管42与管道6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电加热板60通电后,加热模切刀30后,下压上模座10,上模座1在导向柱2的导向作用下下行,使得模切刀30穿过通气腔体4的通孔5后冲切产品100,此时排风机7工作,通气腔体4内产生气流,完成冲切后,模切刀30上升,粘附在模切刀30上的废屑可在通过通气腔体4时被阻止,从而使得废屑掉落,且烟气可以通过通孔5、通气腔体4尽快排出,从而降低对于站立在设备附近操作者的安全隐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