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4046发布日期:2019-09-06 20:4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



背景技术:

对开门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开门所需占用的空间,同时对开门的设置美观、简约,并且开门时相较于单门开门方便。在包括冰箱及消毒柜等家用电器中,随着人们审美的追求变化以及为了达到更好的实用效果,柜式对开门的设置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冰箱及消毒柜等家用电器由于其工作容量以及工作环境随着人们生活要求提升的需要,其体积、重量等的生产设计都要求比较大,而且要求门体的闭合性能都比较好,这反而导致了这些家用电器的门体的开启难度增大,反而不方便人们对这些电器的使用。因此,需要有能够辅助开门的开门装置应用于这些家用电器中进行对开门门体的辅助开启。

然而,现有的辅助对开门开启的开门装置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现有的辅助对开门开启的开门装置多为同时开启两门扇,两门扇的开启不能独立进行以及相互切换,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在只需要单独开启其中一门扇的情况下,这种同时开启两门扇的开门装置反而会带来更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该开门装置能够辅助对开门的两门扇的打开,且两门扇的打开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主要用于对开门的两门扇的独立打开,该开门装置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动力源机构,以及用于分别对应推动打开对开门的两门扇的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以及第二推杆对称设置在壳体内,且第一推杆以及第二推杆的靠近门体的一端均伸出壳体外;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均与所述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可在壳体内分别独立进行伸缩运动,且通过动力源机构的正转和反转,可进行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的伸出动作相互切换。

优选的,所述第一推杆以及第二推杆分别通过第一单向离合装置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与所述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啮合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与所述第二单向离合装置均为单向离合齿轮组;所述单向离合齿轮组包含一主动齿轮、一从动齿轮及复位弹簧;所述主动齿轮的内孔边缘沿轴向延伸出有第一连接部;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转动轴线重合,且所述从动齿轮同轴设置在主动齿轮的第一连接部上;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第一连接部上,并位于从动齿轮的远离主动齿轮的一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从动齿轮连接,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部上,且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的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推杆啮合连接,所述第二单向离合装置的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推杆啮合连接,而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的主动齿轮均与所述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啮合连接。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的轮缘上具有绕第一连接部的旋转方向分布、并朝向从动齿轮螺旋凸起的螺旋台阶;所述从动齿轮上具有与所述螺旋台阶相适应、且可与所述螺旋台阶相扣合的螺旋凹槽;

所述主动齿轮沿螺旋台阶的螺旋凸起方向转动时,所述螺旋台阶与所述螺旋凹槽扣合,所述主动齿轮带动所述从动齿轮同步转动;所述主动齿轮沿螺旋台阶的螺旋凸起的反方向转动时,所述螺旋台阶与所述螺旋凹槽脱离,所述主动齿轮不能带动所述从动齿轮同步转动,所述从动齿轮沿螺旋台阶的轨迹在第一连接部的轴向上做往复运动;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二单向离合装置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与第一单向离合装置的从动齿轮推动第一推杆伸出壳体的旋转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装置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与第二单向离合装置的从动齿轮推动第二推杆伸出壳体的旋转方向相同。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向离合齿轮组中,绕第一连接部一周,所述螺旋台阶为一个以上;更优选的,绕第一连接部一周,所述螺旋台阶为一个,所述螺旋台阶包围第一连接部的弧形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80°且小于360°。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向离合齿轮组中,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第一连接部上,且复位弹簧的一端抵接在从动齿轮上,另一端与固定在第一连接部上的限位块抵接。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远离主动齿轮的一端端部具有限位块安装卡口,所述限位块通过与限位块安装卡口配合卡设固定在第一连接部上。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上均具有能与所述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的啮合部位为变齿啮合结构,在推杆伸出壳体达到推开门体所需行程时,所述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的啮合部位通过变齿即与推杆的齿条分离。

更优选的,所述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通过蜗杆斜齿轮副及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啮合连接;其中,所述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设置有蜗杆、斜齿轮及传动齿轮,所述蜗杆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斜齿轮与所述蜗杆啮合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斜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轮均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均与所述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啮合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的外侧安装有第一微动开关,用于感应第一单向离合装置的转动情况。

优选的,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的远离门体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回复弹簧和第二回复弹簧;所述第一回复弹簧和第二回复弹簧的一端均连接在壳体上,所述第一回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杆连接,所述第二回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推杆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开门装置中,用于分别对应打开对开门的两门扇的两个推杆通过两个独立的单向离合装置与同一动力源机构的输出端啮合连接,在动力源机构的正转和反转的转换驱动下,可进行两个推杆的伸出动作相互切换,能够辅助对开门的两门扇的打开,而打开两门扇的动作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2)本实用新型的开门装置中,单向离合装置的外侧还安装有微动开关进行感应单向离合装置的转动情况,提高开门装置的自动控制性能;

(3)本实用新型的开门装置中,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的转矩传输承载能力大,且结构简单,空间占率小;同时,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的啮合部位为变齿啮合结构,完成开门动作后,从动齿轮的啮合部位通过变齿即与推杆的齿条分离,推杆通过回复弹簧拉力即可缩回壳体内,无需动力源机构驱动回缩,高效方便;而且,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及本实用新型开门装置的结构设置,使开门装置推杆在推出到中途过程中时,如遇到突发断电的情况,可保证人手能轻松将推杆推回初始位。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中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中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的整体爆炸示意图;

图4a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中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主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中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中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外侧设置微动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1-壳体,2-动力源机构,3-第一推杆,4-第二推杆,5-第一单向离合装置,6-第二单向离合装置,71-主动齿轮,710-螺旋台阶,711-第一连接部,712-限位块安装卡口,713-感应传动凸台,714-凹槽缺口,72-从动齿轮,720-螺旋凹槽,721-第一齿廓,722-第二齿廓,73-复位弹簧,8-蜗杆,9-斜齿轮,10-传动齿轮,11-第一回复弹簧,12-第二回复弹簧,13-第一微动开关,131-驱动杆,14-外力传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主要用于对开门的两门扇的独立打开,其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该开门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动力源机构2、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壳体1内具有由其底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用于设置各零部件的容置腔,并且各容置腔之间根据各零部件的关系和/或连通。

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用于分别对应推动打开对开门的两门扇,所述第一推杆3以及第二推杆4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的左右两侧,且第一推杆3以及第二推杆4的靠近门体的一端均沿同一方向伸出壳体1外。并且,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上均具有齿条,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均与所述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可在壳体1内分别独立进行伸缩运动,且通过动力源机构2的正转和反转,可进行所述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的伸出动作相互切换。

具体的,所述第一推杆3以及第二推杆4分别通过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与所述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啮合连接。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分别与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从动部分啮合连接,而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部分与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啮合连接。其中,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结合进行同步转动的方向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结合进行同步转动的方向相反。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动力源机构2正转时,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带动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部分与其从动部分结合并同步转动,而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从动部分推动第一推杆3伸出壳体1外,而此时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部分与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部分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脱离,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部分转动但不能带动其从动部分转动;而动力源机构2反转时,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带动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部分与其从动部分结合并同步转动,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从动部分推动第二推杆4伸出壳体1外,并且此时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部分与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部分转动方向相反,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脱离,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部分转动但不能带动其从动部分转动。如此,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推动打开对开门的两门扇的动作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且实现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分别对应推动打开对开门的两门扇的伸出动作相互切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与所述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均为单向离合齿轮组。参见图2和图3所示,所述单向离合齿轮组包含一主动齿轮71、一从动齿轮72及复位弹簧73。其中,所述主动齿轮71的内孔边缘沿轴向延伸出有第一连接部711;主动齿轮71与从动齿轮72的转动轴线重合,且所述从动齿轮72同轴套设在主动齿轮71的第一连接部711上;复位弹簧73套设在第一连接部711上,并位于从动齿轮72的远离主动齿轮71的一侧;所述复位弹簧73的一端与所述从动齿轮72连接,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部711上,且处于压缩状态。而且,具体的,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从动齿轮与第一推杆3啮合连接,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从动齿轮与第二推杆4啮合连接,而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则均与所述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啮合连接。

更具体的,参见图3、图4a和图4b所示,单向离合齿轮组中,主动齿轮71的轮缘上具有绕第一连接部711的旋转方向分布、并朝向从动齿轮72螺旋凸起的螺旋台阶710;而从动齿轮72上具有与所述螺旋台阶710相适应、且可与所述螺旋台阶710相扣合的螺旋凹槽720。在主动齿轮71沿螺旋台阶710的螺旋凸起方向转动时,螺旋台阶710与螺旋凹槽720扣合,所述主动齿轮71带动所述从动齿轮72同步转动;而在主动齿轮71沿螺旋台阶710的螺旋凸起的反方向转动时,螺旋台阶710与所述螺旋凹槽720脱离,所述主动齿轮71不能带动所述从动齿轮72同步转动,所述从动齿轮72沿螺旋台阶710的轨迹在第一连接部711的轴向上做往复运动。

并且,绕第一连接部711一周,螺旋台阶710为一个,螺旋台阶710包围第一连接部711的弧形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80°且小于360°。而且,复位弹簧73套设在第一连接部711上,且复位弹簧73的一端抵接在从动齿轮72上,另一端与固定在第一连接部711上的限位块74抵接。其中,具体的,第一连接部711的远离主动齿轮71的一端端部具有限位块安装卡口712,所述限位块74通过与限位块安装卡口712配合卡设固定在第一连接部711上。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与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与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从动齿轮推动第一推杆3伸出壳体1的旋转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与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从动齿轮推动第二推杆4伸出壳体1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在动力源机构2正转带动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沿其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转动时,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与其从动齿轮通过其上的螺旋台阶和螺旋凹槽的结合同步转动,从而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从动齿轮推动带动第一推杆3伸出壳体外,而此时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正沿着其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反方向转动,使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与其从动齿轮脱离,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不能带动其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不能推动第二推杆4伸出壳体1外;而在动力源机构2反转带动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沿其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方向转动时,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与其从动齿轮通过其上的螺旋台阶和螺旋凹槽的结合同步转动,从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从动齿轮推动带动第二推杆4伸出壳体外,此时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正沿着其上的螺旋台阶的螺旋反方向转动,使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与其从动齿轮脱离,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不能带动其从动齿轮转动,从而不能推动第一推杆3伸出壳体1外。由此,在动力源机构2的正转和反转的转换驱动下,两个推杆的伸出动作相互切换,能够辅助对开门的两门扇的打开,而打开两门扇的动作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并且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在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的远离门体的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回复弹簧11和第二回复弹簧12;其中,第一回复弹簧11和第二回复弹簧12的一端均连接在壳体1上,第一回复弹簧11的另一端与第一推杆3连接,第二回复弹簧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推杆(4)连接。在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分别通过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推动伸出壳体1达到推开门体所需行程后,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的啮合部位通过变齿即与推杆上的齿条分离,此时通过第一回复弹簧11和第二回复弹簧12的拉力可使第一推杆3和第二推杆4缩回壳体1内,无需动力源机构驱动回缩,高效方便。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72的啮合部位为变齿啮合结构,具体参见图2所示,从动齿轮72中,轮缘的远离主动齿轮71的一侧上绕轮缘满圈布满有第一齿廓721,而轮缘的靠近主动齿轮71的一侧绕轮缘3/4圈布有第二齿廓722,第一齿廓721与第二齿廓722为一体结构,且第二齿廓722的轴向宽度为第一齿廓721的轴向宽度的3~4倍。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72与推杆的啮合为从动齿轮72上的第二齿廓722与推杆的齿条啮合,在动力源机构2驱动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主动齿轮71转动并带动从动齿轮72同步转动时,从动齿轮72通过其上的第二齿廓722与推杆上齿条的啮合连接推动推杆达到推动门体所需行程;在推杆伸出壳体1达到所需行程时,动力源机构2停止驱动,回复弹簧拉动推杆回缩至壳体1内,推杆上的齿条带动从动齿轮72转动并使啮合行至第二齿廓722的未布满有齿的部分时发生变齿后,推杆上的齿条即不再与从动齿轮72的啮合部位啮合,单向离合齿轮组的从动齿轮72的啮合部位通过变齿即与推杆上的齿条分离。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参见图1所示,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通过蜗杆斜齿轮副及传动齿轮10与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啮合连接;其中,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依次连接设置有蜗杆8、斜齿轮9及传动齿轮10,所述蜗杆8的一端与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连接,而斜齿轮9与蜗杆8啮合连接,传动齿轮10与斜齿轮9啮合连接,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均与所述传动齿轮10啮合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均与所述动力源机构2的输出端啮合连接。进一步的,斜齿轮9及传动齿轮10均具有同步转动的上齿轮和下齿轮,其中斜齿轮9的下齿轮的啮合部为斜齿啮合结构,斜齿轮9的下齿轮与蜗杆8啮合连接,而斜齿轮9的上齿轮与传动齿轮10的上齿轮啮合连接,传动齿轮10的下齿轮与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和第二单向离合装置6的主动齿轮啮合连接。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开门装置中,动力源机构2、蜗杆8及斜齿轮9为装配设置在集成匣体内,集成匣体再固定设置在壳体1内,且集成匣体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减震胶,有效进行消震、降噪,从而降低装置产生的噪音。

通过采用的单向离合齿轮组,以及蜗杆斜齿轮副和传动齿轮10的啮合传动结构设置,使开门装置推杆在推出到中途过程中时,如遇到突发断电的情况,还可保证人手能轻松将推杆推回初始位。此特点可保证用户在使用冰箱时,如开门中途遇到断电情况,也能保证冰箱门体顺利关上,避免了关不上门导致冰箱冷气过快散失。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打开柜式对开门的开门装置,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在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外侧安装有第一微动开关13,用于感应第一单向离合装置的转动情况。更进一步的,参见图4a和图5所示,其中,单向离合装置的主动齿轮71的螺旋台阶710的外围还分布有一圈沿主动齿轮71轴向凸起的感应传动凸台713;所述感应传动凸台713的径向外侧面具有两侧边呈弧形的凹槽缺口714;微动开关13的驱动杆131抵接在外力传动件14的一端面上,外力传动件14的另一端伸入至感应传动凸台713的径向外侧面的凹槽缺口714内,且所述外力传动件14不与凹槽缺口714的槽底接触;而第一单向离合装置5的主动齿轮1转动时,所述外力传动件14的伸入凹槽缺口714的一端滑出凹槽缺口714外并与感应传动凸台713的径向外侧面接触,从而受到感应传动凸台713的径向外侧面的推力,推力通过外力传动件14传递至第一微动开关13的驱动杆131,驱动杆131通过杠杆作用进行按压第一微动开关13的触点按钮进行触点感应。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及原理下所做的变更、组合、删除、替换或修改等均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