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锁及其执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6015发布日期:2020-06-30 19:45阅读:669来源:国知局
执手锁及其执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执手锁及其执手结构。



背景技术:

执手锁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锁具,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执手锁包括执手结构,而执手结构执手;包括面板、执手头模块、转块离合器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只需要转动执手,便可使执手头模块带动转块离合器模块旋转,实现开锁。

然而,由于装配间隙及零件加工误差的存在,执手头模块在面板内具有一定自由度,从而导致执手在自然状态下会产生晃动,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执手锁的执手会产生晃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避免执手晃动的执手锁及其执手结构。

一种执手结构,包括:

执手;

壳体,具有安装孔;

执手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一端与所述执手固定连接;

内扭簧,套设于所述执手头并收容于所述壳体,所述内扭簧具有第一内引脚及第二内引脚,所述第一内引脚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内引脚作用于所述执手头;

外扭簧,收容于所述壳体并套设于所述内扭簧,所述外扭簧具有第一外引脚及第二外引脚,所述第一外引脚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外引脚作用于所述执手头,且所述内扭簧与所述外扭簧反向扭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引脚及所述第二外引脚均与所述执手头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内抵持片及外抵持片,所述内抵持片及所述外抵持片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间隔设置,所述执手头可操作地旋转至使所述第二内引脚与所述内抵持片相抵接,或者所述第二外引脚与所述外抵持片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执手头上内凸起及外凸起,所述内凸起及所述外凸起沿所述执手头的径向间隔设置,并形成供所述内抵接片穿过的间隙,所述第二内引脚及所述第二外引脚分别与所述内凸起及所述外凸起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沿所述安装孔的周向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外扭簧套设于所述弧形板,所述内扭簧位于所述弧形板背向所述外扭簧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围绕所述安装孔的边缘还设置有环形套筒,所述内扭簧套设于所述环形套筒并位于所述环形套筒与所述弧形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多个开口朝向所述弧形板的卡槽,所述外扭簧夹持于所述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凸台,所述执手头可操作地转动至与两个所述限位凸台相抵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一端与所述执手头远离所述执手的一端传动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

一种执手锁,包括:

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执手结构;

可安装于门体内的锁体,与所述执手头传动连接。

上述执手锁及其执手结构,执手头受第二内引脚及第二外引脚的作用,且由于内扭簧与外扭簧反向扭转,故内扭簧及外扭簧会产生反向的扭矩,第二内引脚及第二外引脚会对执手头施加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在两个反向作用力的作用下,可使执手头保持平衡。此时,执手头转动向任何方向转动,都需要克服内扭簧或外扭簧的扭力。因此,可抵消因装配间隙及加工误差带来的自由度,以使执手头在壳体内保持稳定。而执手与执手头固定连接,因此,执手在无外力作用时可保持在初始状态,避免了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执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执手结构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执手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执手锁(图未示)及其执手结构100。其中,执手锁包括执手结构100及锁体(图未示)。执手锁10主要被应用于各类门窗,锁体可设置于对应的门体内。执手结构100可驱动锁体在锁定与开锁状态之间切换。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执手结构100包括执手110、壳体120、执手头130、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50。

执手110用于用户握持及施力,一般由金属成型。而为了更方便地握持及施力,执手110一般呈l形。

壳体120为内部中空的结构,用于收容执手头130、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50等元件。壳体120一般由金属成型,可作为面板直接安装于门体的侧面。此外,执手结构100也可另外设置面板,而壳体120则固定于面板内。壳体120具有安装孔121,安装孔121贯穿壳体130。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0包括下盖123及上盖125。下盖123与上盖125分开成型并通过螺钉拧紧,以构成中空结构。而且,下盖123与上盖125对应的位置开孔,以形成安装孔121。将壳体120分为两个部分成型,可方便组装壳体120内的各个元件。

执手头130的材质一般为金属,其形状大致呈柱状。执手头130可转动地穿设于安装孔121内,且一端与执手110固定连接。此外,执手头130另一端与锁体传动连接。因此,通过操作执手110,便可驱动执手头130转动,进而带动锁体在锁定与开锁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执手结构100还包括轴套170。执手头130通过轴套170装配于壳体120,从而使得执手头130转动更顺畅。

执手头130可通过多种方式与执手110实现固定连接。譬如,螺纹连接、焊接、卡接等。本实施例中的执手头130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执手头130远离其开口的一端形成有定位柱(图未标),执手110的末端形成有插孔(图未标)。装配时,先将定位柱插入插孔,再从执手头130的开口拧入贯穿定位柱底部的螺钉,以将执手110与执手头130锁紧。显然,在不影响其他元件装配的前提下,执手110与执手头130也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0内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凸台127,执手头130可操作地转动至与两个限位凸台127相抵持。具体的,限位凸台127可与壳体120的内壁局部突出而形成,从而在两个限位凸台127之间形成转动空间。因此,执手头130的转动范围将被限制在该转动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执手结构100还包括转动块160。转动块160一端与执手头130远离执手110的一端传动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120。因此,执手头130可通过转动块160与锁体实现传动连接。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块160也可省略,而将执手头130延伸至壳体120外,以直接驱动锁体。

内扭簧140套设于执手头130并收容于壳体120。其中,内扭簧140具有两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内引脚141及第二内引脚143,第一内引脚141安装于壳体120,第二内引脚143作用于执手头130。

第一内引脚141可固定于壳体120的内壁,也可与壳体120的内壁抵接。而且,内扭簧140发生扭曲,从而产生扭矩,使得第二内引脚143对执手头130施加一扭力。

外扭簧150的结构与内扭簧140可相同,其直径较大。外扭簧150收容于壳体120并套设于内扭簧140。也就是说,内扭簧140与外扭簧150相互套接,同心设置。外扭簧150具有第一外引脚151及第二外引脚153,第一外引脚151安装于壳体120,第二外引脚153作用于所述执手头130。

同样的,第一外引脚151可固定于壳体120的内壁,也可与壳体120的内壁抵接。而且,外扭簧150发生扭曲,从而产生扭矩,使得第二外引脚153对执手头130施加一扭力。而且,内扭簧140与外扭簧150反向扭转。

此时,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50会产生反向的扭矩,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会对执手头130施加方向相反的扭力。在两个反向作用力的作用下,可使执手头130保持平衡。因此,可抵消因装配间隙及加工误差带来的自由度,以使执手头130在壳体120内保持稳定。而执手110与执手头130固定连接,因此,执手110在无外力作用时也可保持在初始状态,避免了晃动。

执手110带动执手头130转动,可实现对锁体的操作。而且,执手头130转动时,将会压缩或拉伸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50,使其进一步扭曲。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均与执手头130相抵接。

具体的,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分别对执手头130提供相向的抵持力,从而将执手头130夹持于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之间。因此,执手头130无需与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进行连接,故使得组装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也可与执手头130相连接,且分别对执手头130提供背向的拉力,以使执手头130保持平衡。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0内设置有内抵持片122及外抵持片124,内抵持片122及外抵持片124沿安装孔121的径向间隔设置,执手头130可操作地旋转至使第二内引脚143与内抵持片122相抵接,或者第二外引脚153与外抵持片124相抵接。

具体的,内抵持片122及外抵持片124分别用于与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抵接。本实施例中的内抵持片122及外抵持片124位于下盖123并与下盖123一体成型。

执手头130在执手110的作用下转动时,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50将会逐渐复位或进一步扭转。如图3所示,执手头130顺时针转动时,外扭簧150复位而内扭簧140在执手头130的挤压下进一步扭转。而逆时针转动时,情况则刚好相反。当执手头130顺时针转动到与第二外引脚153分离时,外抵持片124将与第二外引脚151发生抵接;而当执手头130逆时针转动到与第二内引脚143分离时,内抵持片122将与第二内引脚143发生抵接。因此,内抵持片122及外抵持片124可分别对内扭簧140、外扭簧150起到周向限位作用,防止抵接头130转动时内扭簧140、外扭簧150在壳体120内移位,从而保证执手结构100的可靠性。

此外,在装配执手结构100时,在安装完第一内引脚141及第一外引脚151后,也可先使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分别与内抵持片122及外抵持片124实现抵接,从而对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50起到预固定的作用,以使装配更方便。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执手头130上内凸起131及外凸起133,内凸起131及外凸起133沿执手头130的径向间隔设置,并形成供内抵接片122穿过的间隙,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分别与内凸起131及外凸起133抵接。

具体的,相互间隔的内凸起131及外凸起133可分别实现与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的抵持,且可对内抵接片122形成避位,从而不影响执手头130的转动。

此外,内凸起131及外凸起133也可与限位凸台127实现抵持,从而对执手头130的转动范围实现限制。

请再次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0内沿安装孔121的周向设置有弧形板126,外扭簧150套设于弧形板126,内扭簧140位于弧形板126背向外扭簧150的一侧。

具体的,弧形板126位于内扭簧140与外扭簧140之间,从而对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40起支撑及限位作用,防止其沿径向位移。而且,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40被扭转时,弧形板126还可起导向作用,防止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40发生非弹性变形。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0围绕安装孔121的边缘还设置有环形套筒128,内扭簧140套设于环形套筒128并位于环形套筒128与弧形板128之间。

具体的,执手头130穿设于环形套筒128内,从而对执手头130起到更好的限位,可使得执手头130转动时更稳定。而且,环形套筒128还可对内扭簧140起到进一步的支撑及限位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0内还设置有多个开口朝向弧形板126的卡槽129,外扭簧150夹持于卡槽129内。卡槽129与弧形板126相配合,对外扭簧150起到进一步的限位作用,防止外扭簧150翘起。

上述执手锁及其执手结构100,执手头130受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的作用,且由于内扭簧140与外扭簧150反向扭转,故内扭簧140及外扭簧150会产生反向的扭矩,第二内引脚143及第二外引脚153会对执手头130施加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在两个反向作用力的作用下,可使执手头130保持平衡。此时,执手头130转动向任何方向转动,都需要克服内扭簧140或外扭簧150的扭力。因此,可抵消因装配间隙及加工误差带来的自由度,以使执手头130在壳体120内保持稳定。而执手110与执手头130固定连接,因此,执手110在无外力作用时可保持在初始状态,避免了晃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