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5636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属于消防及火灾科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对油品消耗量日益增加,而储油罐火灾也日益增多,很多重特大火灾事故频繁发生。传统储油罐都是采用传统的在罐体外部喷射泡沫灭火,灭火效率低或根本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浪费灭火泡沫十分严重。近年来采用的液面上施加泡沫或液面下供给泡沫灭火系统。液面上施加泡沫灭火系统在泡沫沿罐体内壁向下流动过程中受到高温火焰的灼烤作用时,特别是在低油位情况下,灭火泡沫流出泡沫发生器时,大部分泡沫沿罐体内壁向下流动过程中还没有到达液面就已经破灭,浪费灭火泡沫十分严重;而采用液面下供给泡沫灭火系统在高油位时也到达油面时呈分散态分布,扩散慢,且受到高温烟气作用时也很快破灭;同时罐内安全阀在高温下损坏时还可能产生高温油品的倒流,危害程度更大。因此,严峻的火灾形势急需对储油罐内的泡沫灭火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不但可以有效扑灭储油罐火灾,还可以应用于可燃性液体储罐的灭火。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灭火泡沫出口与罐内油面始终保持一定的高度,在有效供给灭火泡沫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灭火泡沫的多点呈辐射状铺展,很快覆盖燃烧的油面,到达窒息灭火的目的。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的灭火泡沫铺展速度快,灭火效率高,且几乎不浪费灭火泡沫。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在储油罐内设置悬浮于油面上的浮力支架,在所述浮力支架上固定设置灭火泡沫喷射装置,所述灭火泡沫喷射装置通过管道与储油罐外部的灭火泡沫供送装置连通;所述浮力支架由2~3个构成同心圆结构的铝合金圈、以及连接在铝合金圈之间的加强筋构成,在所述铝合金圈/加强筋的底部设有浮球;所述灭火泡沫喷射装置由设于铝合金圈圆心处的缓冲集合器以及八支呈辐射状等分分布在缓冲集合器外周的喷管构成,八支喷管处于同一平面内并各自与缓冲集合器连通,各喷管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开口朝下的喷孔。所述加强筋设置为八根,八根加强筋呈辐射状等分分布在铝合金圈的圆周方向上;所述浮球设置为四个,四个浮球等分分布在铝合金圈的圆周方向。所述浮球的球体形状为椭圆球或球形,采用1毫米不锈钢板加工制成,并经防腐处理和水压试验,体积为0.15立方米~0.60立方米。各喷管的中心线与缓冲集合器底面之间的间距为10厘米,喷管的内径为32毫米,相邻喷孔之间的间距为20厘米,各喷孔的孔径为10~15毫米,且各喷孔距离油面的高度在2~10厘米,靠近缓冲集合器的第一个喷孔距离缓冲集合器的外壁为10厘米,喷管最外端的喷孔距离储油罐内壁为20~30厘米。所述缓冲集合器高度为30厘米,内径为30厘米,壁厚为6毫米,由钢材制作并经防腐处理,缓冲集合器的上部封闭,下部一体式连接有长度为20厘米、直径为75毫米的下部连接钢管;在所述下部连接钢管的下端焊接有第二接合器,与耐火泡沫输送软管上端的第二接合器连接。所述耐火泡沫输送软管采用普通的耐火消防泡沫水带,总长度大于储油罐高度的2倍,并且耐火泡沫输送软管搭挂在耐火软管支架上,所述耐火泡沫输送软管经第一接合器、泡沫发生器由泡沫液输送管供送灭火泡沫。所述耐火软管支架采用不锈钢制作,其两端为不锈钢圆盘,圆盘直径20厘米~60厘米、厚度2毫米~6毫米,固定在浮力支架上;两个圆盘中间段为长度60厘米~150厘米的自由滚筒套管,滚筒套管采用双层不锈钢管,内层不锈钢钢套管的直径为10厘米,两端固定在圆盘上,外层不锈钢钢套管的直径为15厘米,自由套接在内层钢管上。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发明泡沫铺展速度快、浪费泡沫少、灭火效率高、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结构合理,并且能够达到储油罐灭火技术要求。采用八支辐射状灭火泡沫喷管,保证了灭火剂的保护范围和快速均匀扩散,以及高效的灭火效果,克服了传统罐体泡沫灭火系统灭火效率低、浪费泡沫严重的缺点。满足了有效扑灭油罐火灾的目的和要求;(2)浮力支架通过四个浮球支撑,可以始终保持灭火泡沫喷管的喷孔与液面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极大地降低了灭火泡沫在火焰中的行程及受到火焰的烧蚀而破灭的可能性,灭火过程可以节约大量的灭火泡沫。(3)八支辐射状灭火泡沫喷管设置成管嘴式辐射状,既保证了有效的灭火效果,又达到了重量轻、体积小,占据空间小、经济适用,节约材料,成本低廉,安装、改造、维修方便。(4)八支辐射状灭火泡沫喷管的喷孔间距设计合理,各喷管最近段和最远端喷孔分别与缓冲集合器和储油罐内壁的距离合理,在确保喷射灭火泡沫能快速铺展全面覆盖油面的同时,合理的间距也保证了不浪费灭火泡沫。附图说明:图1为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泡沫缓冲集合器及辐射状灭火泡沫喷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浮力支架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储水箱;2-消防水泵;3-比例混合器;4-灭火泡沫液储罐;5-旁路管;6-管道阀门;7-浮球;8-泡沫液输送管;9-泡沫发生器;10-第一接合器;11-耐火泡沫输送软管;12-耐火软管支架;13-喷管;14-缓冲集合器;15-浮力支架;16-第二接合器;17-下部连接钢管;18-喷孔;19-加强筋。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参见附图,本实施例的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是在储油罐内设置悬浮于油面上的浮力支架15,然后在浮力支架15上固定设置灭火泡沫喷射装置,该灭火泡沫喷射装置通过管道与储油罐外部的灭火泡沫供送装置连通;参见图3,浮力支架15由2~3个构成同心圆结构的铝合金圈、以及连接在铝合金圈之间的加强筋19构成,在铝合金圈/加强筋的底部设有浮球7;灭火泡沫喷射装置由设于铝合金圈圆心处的缓冲集合器14以及八支呈辐射状等分分布在缓冲集合器14外周的喷管13构成,八支喷管13处于同一平面内并各自与缓冲集合器14连通,各喷管13上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开口朝下的喷孔18。各部分的详细结构如下描述:具体设置中,加强筋19设置为八根,八根加强筋呈辐射状等分分布在铝合金圈的圆周方向上;浮球7设置为四个,四个浮球等分分布在铝合金圈的圆周方向上。各浮球7的球体形状为椭圆球或球形,采用1毫米不锈钢板加工制成,并经防腐处理和水压试验,体积为0.15立方米~0.60立方米。各喷管13的中心线与缓冲集合器14底面之间的间距为10厘米,喷管13的内径为32毫米,相邻喷孔18之间的间距为20厘米,各喷孔的孔径为10~15毫米,且各喷孔距离油面的高度在2~10厘米,靠近缓冲集合器14的第一个喷孔距离缓冲集合器14的外壁为10厘米,喷管13最外端的喷孔距离储油罐内壁为20~30厘米。缓冲集合器14高度为30厘米,内径为30厘米,壁厚为6毫米,由钢材制作并经防腐处理,缓冲集合器的上部封闭,下部一体式连接有长度为20厘米、直径为75毫米的下部连接钢管17;在下部连接钢管17的下端焊接有第二接合器16,与耐火泡沫输送软管11上端的第二接合器16连接。耐火泡沫输送软管11采用普通的耐火消防泡沫水带,总长度大于储油罐高度的2倍,并且耐火泡沫输送软管搭挂在耐火软管支架12上,耐火泡沫输送软管11经第一接合器10、泡沫发生器9由泡沫液输送管8供送灭火泡沫。耐火软管支架12采用不锈钢制作,其两端为不锈钢圆盘,圆盘直径20厘米~60厘米、厚度2毫米~6毫米,固定在浮力支架15上;两个圆盘中间段为长度60厘米~150厘米的自由滚筒套管,滚筒套管采用双层不锈钢管,内层不锈钢钢套管的直径为10厘米,两端固定在圆盘上,外层不锈钢钢套管的直径为15厘米,自由套接在内层钢管上。参见图1、2,本实施例储油罐辐射状泡沫灭火系统,通过消防水泵2从储水箱1中抽取并供给消防水,消防水流经环泵式比例混合器3的文丘里管时,会产生一定负压,将灭火泡沫液从灭火泡沫液储罐4中抽吸出,并送入环泵式比例混合器3中,在环泵式比例混合器3中与供给的消防水混合。混合后的灭火泡沫混合液流经管道阀门6后,通过直径为75毫米的罐外泡沫液输送管8输送到泡沫发生器9内产生灭火泡沫。同时,在离泵出口的一端距离设置一个旁路管5,以供多个储油罐同时灭火使用。再经与第一接合器10相连、并搭挂在耐火软管支架12上的耐火泡沫输送软管11。第一接合器10距离罐体内壁6厘米。经耐火泡沫输送软管11到达泡沫缓冲集合器14下部的第二接合器16输送到泡沫缓冲集合器14内,再到与泡沫缓冲集合器14连通的八支辐射状灭火泡沫喷管13,通过喷管上朝下设置的喷孔18流入罐内油品中,并悬浮在油面形成毯式覆盖,窒息灭火。具体应用中,各部件的型号或具体设置方式如下所述:储水箱1为常压储水箱,容积不小于20立方米。消防水泵2为离心水泵,出口压力为0.3MPa~1.0MPa,入水口端设有滤网。泡沫比例混合器3为环泵比例混合器,混合比为0.9~1.1。灭火泡沫液储罐4为常压钢储罐,内部经防腐处理。旁路管5为多个罐体同时灭火时使用。单个油罐灭火时只要关闭其上面的阀门即可。管道阀门6包括一个闸阀和一个止回阀。浮球7为四个,球体形状为椭圆球或球形,采用厚度为0.2毫米~0.5毫米不锈钢板焊接制成,外层经防腐处理。体积为0.15立方米~0.60立方米。罐外泡沫液输送管8采用无缝钢管,直径为50毫米~75毫米。泡沫发生器9为立式泡沫发生器,其出口设置一根伸入到罐内6厘米长的钢管,与第一接合器10连接。其中,第一接合器10和第二接合器16采用普通的消防接合器。耐火泡沫输送软管11采用普通的耐火消防泡沫水带,总长度大于储油罐高度的2倍。耐火泡沫输送软管必须搭挂在耐火软管支架12上,防止耐火泡沫输送软管缠绕或卡死。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