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3475阅读:39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装置,尤其是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灭火器是一种常见的消防装置,普及率十分高,在现有技术中,所述二氧化碳灭火器包括瓶体、阀体、闸阀手把以及喷筒,所述阀体设置在瓶体上并通过闸阀手把来进行控制开关,所述喷筒通过联接管联接到阀体上,当通过闸阀手把将阀体打开后,二氧化碳气体通过与阀体联接的联接管以及喷筒高速喷出,以达到扑灭火灾的效果在使用时,操作者一般一手握住闸阀手把,另一手握住喷筒的手持部。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喷筒的制成材料大多为橡胶,当高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喷筒喷出时,二种不同的绝缘物质快速摩擦,产生大量静电并积累,可发出高达数十KV级的电压,此电压作用在手握部位与瓶身之间,可通过人的双手、身体构成回路,对人体形成电击。即使操作者穿戴了橡胶保护手套,仍然会在电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受到电击。虽然放电时间很短,但这种短时强烈放电导致人产生痛感,容易因神经本能反应改变喷射筒方向甚至扔掉灭火器。显然现有技术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环保、灭火效果好;同时能及时反应,无污染腐蚀性等特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包括罐体和喷筒,所述罐体下端设置有支撑脚,所述罐体内设置有吸管,所述罐体上方设置有阀体,所述阀体与吸管相连通,所述阀体与罐体固定连接,所述阀体上方设置有闸阀手把,所述闸阀手把包括有压把和提把,所述喷筒上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另一端与阀体相连接,所述喷筒侧壁上设置有导电环,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导电连接部。

作为优选,所述罐体外形为圆柱体,有利于灭火器的生产制造,改善灭火器外形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喷筒外形为喇叭形,主要是扩大出口处的喷射范围,更有效的灭火救急。

作为优选,所述喷筒上方设置有手持部,有利于使用者控制喷射方向,使用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阀体为压力控制阀,主要是控制出口处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气压。

作为优选,所述罐体内部设置有电瓶主要是用作电源。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环与导电连接部相连接,有利于电路的接通。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连接部为环形状,有利于导电连接部环绕与连接管上。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连接部与电瓶相连接,有利于电路的接通。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脚设置有一个以上,主要是对罐体起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改善的二氧化碳灭火器高速二氧化碳气体与喷筒摩擦形成的静电能迅速释放,减少了电荷累积在喷筒形成高压静电的可能性;由于手持部位与电瓶等电位,则人体左、右手处于等电位状态;等电位有两个好处,一是静电不容易积累,另一个最重要的好处是人体不承受电压,人左右手间没有电压,不承受电压,就彻底避免了高压静电电击危险;同时结构简单、安全环保、使用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 2.闸阀手把 3.阀体 4.喷筒 5.导电环 6.连接管 7.手持部 8.导电连线部 9.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包括罐体1和喷筒4,所述罐体1下端设置有支撑脚9,所述罐体1内设置有吸管,所述罐体1上方设置有阀体3,所述阀体3与吸管相连通,所述阀体3与罐体1固定连接,所述阀体3上方设置有闸阀手把2,所述闸阀手把2包括有压把和提把,所述喷筒4上端设置有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另一端与阀体3相连接,所述喷筒4侧壁上设置有导电环5,所述连接管6上设置有导电连接部8。

所述罐体1外形为圆柱体,有利于灭火器的生产制造,改善灭火器外形美观。

所述喷筒4外形为喇叭形,主要是扩大出口处的喷射范围,更有 效的灭火救急。

所述喷筒4上方设置有手持部7,有利于使用者控制喷射方向,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阀体3为压力控制阀,主要是控制出口处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气压。

所述罐体1内部设置有电瓶,主要是用作电源。

所述导电,5与导电连接部8相连接,有利于电路的接通。

所述导电连接部8为环形状,有利于导电连接部环绕与连接管上。

所述导电连接部8与电瓶相连接,有利于电路的接通。

所述支撑脚9设置有一个以上,主要是对罐体起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改善的二氧化碳灭火器高速二氧化碳气体与喷筒摩擦形成的静电能迅速释放,减少了电荷累积在喷筒形成高压静电的可能性;由于手持部位与电瓶等电位,则人体左、右手处于等电位状态;等电位有两个好处,一是静电不容易积累,另一个最重要的好处是人体不承受电压,人左右手间没有电压,不承受电压,就彻底避免了高压静电电击危险;同时结构简单、安全环保、使用效果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2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1年05月23日 15:21
    不错
    0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1年05月23日 15:21
    、、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