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446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锤。



背景技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在一些密闭空间(如公交车、地铁等)内装备一些用于击碎玻璃而逃生的安全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安全锤在使用时总是不能一举击碎玻璃,而是需要我们反复敲击,其主要原因就是安全锤被握住时并不能保持敲击点落在同一处。

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锤解决不能保持敲击点落在同一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安全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保持敲击点落在同一处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锤,至少包括:吸附机构、撞击机构、伸缩机构及着力本体;所述撞击机构设置在所述伸缩机构的第一端;所述着力本体设置在所述伸缩机构的第二端;所述吸附机构与所述伸缩机构连接,用于对待撞击物体进行吸附。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机构至少包括:支撑架、压杆及弹簧;所述吸附机构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压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支撑架;所述撞击机构设置在所述压杆的第一端;所述着力本体设置在所述压杆的第二端;所述压杆上有凸缘;所述弹簧套在所述压杆上;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凸缘连接,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撞击机构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压杆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为爪式结构或门式结构。

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架的中部有通孔;所述压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着力本体为平面结构;所述平面结构的面板与所述压杆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平面结构的受力面由柔性材料制作。

本发明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通过吸附机构对待撞击物体进行吸附,从而保证撞击机构不会发生位移,进而保证撞击点总是落在同一处,极大地提高了逃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锤的结构分解图;

其中,1-着力本体,2-压杆,3-弹簧,4-支撑架,5-吸附机构,6-撞击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安全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保持敲击点落在同一处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通过吸附机构对待撞击物体进行吸附,从而保证撞击机构不会发生位移,进而保证撞击点总是落在同一处,极大地提高了逃生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锤,至少包括:吸附机构5、撞击机构6、伸缩机构及着力本体1;撞击机构6设置在伸缩机构的第一端;着力本体1设置在伸缩机构的第二端;吸附机构5与伸缩机构连接,用于对待撞击物体进行吸附。

对伸缩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伸缩机构至少包括:支撑架4、压杆2及弹簧3;吸附机构5与支撑架4连接;压杆2的第一端穿过支撑架4;撞击机构6设置在压杆2的第一端;着力本体1设置在压杆2的第二端;压杆2上有凸缘;弹簧3套在压杆2上;弹簧3的第一端与凸缘连接,弹簧3的第二端与支撑架4连接。

具体地,在支撑架4的中部有通孔;压杆2的第一端穿过通孔。撞击机构6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压杆2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撞击机构6为顶针。支撑架4为爪式结构或门式结构。吸附机构5为吸盘。

对着力本体1的结构进行说明,着力本体1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的面板与压杆2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平面结构的受力面由柔性材料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平面结构为橡胶托盘。

本发明实施例在使用时,先将吸盘吸附在玻璃表面,然后用力锤击橡胶托盘。此时,顶针所敲击的位置不会变化,着力点在一个固定点上,更加容易敲碎车窗,提高了逃生率。

【技术效果】

1、通过吸附机构5对待撞击物体进行吸附,从而保证撞击机构6不会发生位移,进而保证撞击点总是落在同一处,极大地提高了逃生率。

2、着力本体1为平面结构且受力面由柔性材料制作,从而使本发明实施例便于使用,大大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用性。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具有结构简单和造价低廉的优点。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锤,至少包括:吸附机构、撞击机构、伸缩机构及着力本体;所述撞击机构设置在所述伸缩机构的第一端;所述着力本体设置在所述伸缩机构的第二端;所述吸附机构与所述伸缩机构连接,用于对待撞击物体进行吸附。本发明通过吸附机构对待撞击物体进行吸附,从而保证撞击机构不会发生位移,进而保证撞击点总是落在同一处,极大地提高了逃生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徐建民;林纬;邹宇;袁蛟;杜鑫;吴礼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工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1.17
技术公布日:2017.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