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3845发布日期:2019-02-15 20:54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消防员在救援时,救援现场环境比较复杂,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消防员随时可能付出宝贵的生命。为了保证消防员生命安全,消防员在进入救援现场时,要穿上消防服,但根据火场强度,有时火场热度太大,即使消防员身穿消防服,其身体核心温度还是上升太快,威胁消防员生命安全。

因此,有些消防服会内置内部制冷循环管路,通过消防服上的对接口,将冷却的循环水导入消防服内,进而对消防服身体进行降温,但此种制冷方式,往往会有长长的循环水管牵引,严重影响消防员行动,大大制约消防、救援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公开了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包括防火材质的背包,所述背包内设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蓄电池,背包外设有防火软管和背靠;所述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以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的循环方向,通过管道循环相连,所述蓄电池与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电性连接;

所述防火软管连通背包内部,所述蒸发器上设有循环水进管和循环水出管,所述循环水进管和循环水出管经防火软管,引出背包;

所述背靠包括背板、箍环和缓冲套筒,所述背板呈贴合人体背部的弧形,其内侧粘接有防火缓冲海绵,其两侧设有背带,所述箍环箍在背包的下端,所述缓冲套筒由2个互相套合的套管构成,2个套管之间设有缓冲弹簧,缓冲套筒的两端分别与背板、箍环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背包上设有防火材质的背带;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机为微型的旋转式压缩机;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蒸发器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膨胀阀;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为管带式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为套管式蒸发器;

进一步的,所述防火软管为防火弹簧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包括背包,背包内设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蓄电池,背包外设防火软管和背靠,蒸发器上有循环水进管和循环水出管,循环水进管和循环水出管经防火软管引出背包,背靠包括背板、箍环和缓冲套筒,背板贴合人体背部,其内侧粘接有防火缓冲海绵,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根据压缩制冷原理设计,结合人体制冷要求,缩减组件体积,进而整合在一个背包内,制冷用循环水通过循环水进管和循环水出管与现有消防服内的内部制冷循环管路对接,进行制冷,背靠的设计,可稳定背包,方便消防员行动,其内的缓冲套筒,则缓冲因消防员行动,而导致的背包对背部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2为背包截面图。

图3为背板俯视图。

图4为缓冲套筒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如图所示的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包括防火材质的背包1,所述背包1内设有压缩机2、冷凝器3、蒸发器4和蓄电池5,背包1外设有防火软管6和背靠7;所述压缩机2、冷凝器3、蒸发器4以压缩机2→冷凝器3→蒸发器4→压缩机2的循环方向,通过管道循环相连,所述蓄电池5与压缩机2、蒸发器4、冷凝器3电性连接;

所述防火软管6连通背包1内部,所述蒸发器4上设有循环水进管8和循环水出管9,所述循环水进管8和循环水出管9经防火软管6,引出背包1;

所述背靠7包括背板10、箍环11和缓冲套筒12,所述背板10呈贴合人体背部的弧形,其内侧粘接有防火缓冲海绵13,其两侧设有背带14,所述箍环11箍在背包1的下端,所述缓冲套筒12由2个互相套合的套管15构成,2个套管15之间设有缓冲弹簧16,缓冲套筒12的两端分别与背板10、箍环11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背包1上设有防火材质的背带;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机2为微型的旋转式压缩机;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3、蒸发器4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膨胀阀;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3为管带式冷凝器,所述蒸发器4为套管式蒸发器;

进一步的,所述防火软管6为防火弹簧软管。

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化消防服用水冷循环装置,根据压缩制冷原理设计,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蓄电池整合在一个背包内,通过循环水进管和循环水出管与现有消防服内的内部制冷循环管路对接,进而进行制冷;背包上述背带和背靠,背靠由背板、箍环和缓冲套筒构成,背板贴合人体背部,并附加防火缓冲海绵,箍环箍在背包的下端,缓冲套筒作为背板、箍环之间的缓冲件,其一,可稳定背包,其二,缓冲因消防员行动,而导致的背包对背部的冲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