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救生索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208560阅读:来源:国知局
[0117]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内套筒2被完全拉出至最大位置时,其前 端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为0.5?lm。限定此距离是为了避免使用者(逃生者)与外墙发生剐 蹭。
[0118]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首发限速器3前端(朝向横梁8的一侧为前端)端 面处设有栓机309,悬吊机构15装配在栓机309上,所述栓机309用于在不使用时与横梁8 配合实现对首发限速器3的限位,以防止在无人使用时,首发限速器3意外脱离悬臂。栓机 309在不使用状态时,其长度高出横梁8,使首发限速器3不会在无人使用的情况下脱离悬 臂,当首发限速器3被使用时,栓机被拉动,其端面设计为斜面,从横梁8处移开,则首发限 速器3脱离悬臂。
[0119] 具体说:如图21所示,所述栓机309包括:
[0120] 栓机主体2101,整体呈条状,其顶端的前侧设有与横梁8触接的凸块2102,凸块 2102与横梁8触接的端面为斜面2103,
[0121] 栓机主体210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两个条形长孔2104,栓机固定螺栓穿装于条 形长孔2104内并与首发限速器3连接,使栓机主体2101能沿条形长孔滑移,
[0122] 栓机主体2101的下端设有拉簧固定柱,拉簧2106的一端与拉簧固定柱连接,拉簧 2106的另一端固定在首发限速器3的壳体上,拉簧2106的弹力使斜面2103与横梁8触接 且不脱离,
[0123] 栓机主体2101的下端还设有挂钩2107,挂钩2107用于安装悬吊机构15。
[0124] 当悬吊机构15上悬垂使用者后,悬吊机构15通过挂钩2107拉动栓机主体2101, 栓机主体2101沿条形长孔2104滑移,则:栓机主体2101由于斜面2103与横梁8触接,此 时则沿斜面2103移动,最终使得栓机的顶部低于横梁,从横梁下方通过,首发限速器3脱离 悬臂开始工作。斜面2103的倾角由标准人的重力和摩擦系数决定,斜面对水平面的夹角稍 大于arctgy,y为限速器外壳与内套筒的摩擦系数。
[012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6、20所示,在续发限速器4后端端面处设有触发 机构409,悬吊机构15装配在触发机构409上,所述触发机构409用于当续发限速器4处于 备用状态(指续发限速器移到悬臂的前端但尚无使用者衔接)时与横梁8配合实现对续发 限速器4的限位,以防止在无人使用时,备用状态的续发限速器4意外脱离悬臂。与栓机同 理:触发机构409在不使用状态时,其长度高出横梁8,使续发限速器4不会在无人使用的 情况下脱离悬臂,当续发限速器4被使用时,触发机构被拉动,从横梁8处移开,则续发限速 器4脱离悬臂。
[0126] 具体说:如图20所示,所述触发机构409包括:
[0127] 档柱2001、螺线卡子2002和斜撑2003,
[0128] 档柱2001的下端与续发限速器4的壳体转动连接,上端设有另一挂钩2107,该另 一挂钩2107用于安装悬吊机构15,
[0129] 档柱2001的侧壁(左侧壁和/或右侧壁)上设有第一圆柱2004,
[0130] 悬吊机构15上设有第二圆柱2005,第二圆柱2005和第一圆柱2004同侧设置,
[0131] 螺线卡子2002设有第一^^槽2006和第二卡槽2007,
[0132] 第一卡槽2006朝向前侧,为一弧形卡槽,此即为螺线槽口,
[0133] 第二卡槽2007朝向后侧,为一条形卡槽,倾斜向上,此即为直线槽口,
[0134] 第--^槽2006与第一圆柱2004适配,用于卡住第一圆柱2004,
[0135] 第二卡槽2007与第二圆柱2005适配,用于卡住第二圆柱2005,
[0136] 螺线卡子的前端2008与续发限速器4的壳体转动连接,且该处的连接轴上设有扭 簧(图中未示出),扭簧用于给螺线卡子一个向上的力,使第一圆柱2004和第二圆柱2005 分别卡入第一卡槽2006和第二卡槽2007且不移动,此时,档柱2001贴合在续发限速器4 后端端面处,悬吊机构15贴合在档柱2001上,
[0137] 第一圆柱2004同侧还设有第三圆柱(枢轴)2009,第三圆柱(枢轴)2009固定在 档柱2001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圆柱2004的上方,
[0138] 斜撑2003 -端与第三圆柱2009 (枢轴)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的装配在螺线 卡子的前端2008与续发限速器4的壳体的连接处。
[0139] 备用状态时,续发限速器4处于内套筒的前端,档柱2001的长度高出横梁8,使续 发限速器4不会在无人使用的情况下脱离悬臂。
[0140] 当悬吊机构15上悬垂使用者后,由于人体重力牵拉悬吊机构15,克服缓冲器内弹 簧的弹力而将缓冲器拉伸,第二圆柱2005向下压迫第二卡槽2007,使得螺线卡子以其前 端2008为轴向下转动,则第一圆柱2004沿弧形的第--^槽2006滑移直至滑出第 ^槽 2006,此过程中,斜撑2003被拉直从折叠状态变成展开状态。斜撑由两段板材构成,中间铰 接。
[0141] 螺线卡子的第一卡槽2006的工作面是一段收敛的螺线,它的转动迫使档柱克服 本机的下滑力偏移,一般情况下本机使用者的重力足以迫使螺线卡子完成规定的角位移, 将档柱释放,也就是实现续发限速器的释放,使之滑出内套筒。随着斜撑2003被拉直,此时 使用者的重力线在悬吊机构15下方,与续发限速器4的钢丝绳的入口端拉开一段合理的距 离。但如果下方的钢丝绳上运行的人数达到额定载荷M,则螺线与档柱上的第一圆柱2004 之间的摩擦力会很大,本机使用者的体重不足以克服这个摩擦力,螺线卡子就不会动作。一 但总载荷小于M,螺线卡子才会释放档柱。螺线的参数由额定载荷M、内套筒前端的坡度、一 个使用者的标准体重与摩擦系数确定。
[0142] 触发机构的设置基于如下考虑:
[0143] ⑴备用状态时续发限速器必须保持在内套筒2的出口位置,而当使用者加载跳出 后续发限速器应离开出口位置,从内套筒2滑出,触发机构就是实现该功能的锁定一解锁 机构;
[0144] ⑵由于本装置允许多个限速器(首发、续发)在同一根钢丝绳上依次落下,如果间 隔较小或楼层较高则钢丝绳上可能同时有多名使用者同时存在、同时落下,为防止钢丝绳 超负荷,则当钢丝绳已承载M(M为考虑到安全系数时最大允许人数)人时,第M+1人受触发 机构锁定不可能离开悬臂,直至钢丝绳上最下面一个人落地,即钢丝绳上人数减为M-1时, 触发机构自动解锁,原等待的人即脱离悬臂沿钢丝绳自动落下。
[0145] ⑶除首发限速器外,此后的使用者都处于钢丝绳的中段,即,在他的上方有钢丝 绳,下方也有,如果其下方还有尚未落地的使用者,则此时的钢丝绳承受很大张力,很硬。为 防止钢丝绳与使用者身体发生摩擦,需使钢丝绳与使用者的重力线拉开一定的距离,不小 于半个肩宽。触发机构也兼有这一功能(通过斜撑2003实现)。
[0146]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3所示,内套筒2前部的底面上设有条形开口 槽,条形开口槽的开口连通内套筒2的前端,
[0147] 首发限速器3上的悬吊机构15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
[0148] 续发限速器4上的悬吊机构15平放于内套筒2中,当续发限速器4移动到条形开 口槽处时,续发限速器4上的悬吊机构亦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
[0149] 位于内套筒2前端开口处的首发限速器3被使用并落下时,受钢丝绳拉动,后面的 续发限速器4连同尾车自动前移,当续发限速器4移动到条形开口槽处时,续发限速器4上 的悬吊机构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备用,
[0150] 位于内套筒2前端开口处的续发限速器4被使用并落下时,受钢丝绳拉动,后面的 续发限速器4连同尾车自动前移,当续发限速器4移动到条形开口槽处时,续发限速器4上 的悬吊机构从条形开口槽处垂落备用,直至尾车7移动到内套筒2前端开口处,横梁8阻挡 尾车7使其不能脱离内套筒2前端开口处。
[015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2所示,悬吊机构15包括:
[0152] 下端设有悬吊机构挂钩2202的悬吊机构缓冲器2201。
[0153] 悬吊机构缓冲器2201用于和首发限速器3的栓机309连接,或和续发限速器4的 触发机构409连接。
[0154] 使用者在使用时需要与悬吊机构挂钩衔接上,所述"衔接"是指:使用者系上安全 带,然后将安全带上的环或钩与悬吊机构挂钩扣接。
[0155] 图22还示出了另一种"衔接"形式:使用者将腕套2203扣在腕上,然后紧握吊环 2204即可跳出。吊环2204安装在悬吊机构挂钩上,腕套的结构与皮质手表带相同,但要有 足够的强度。腕套通过腕套钢丝绳或链2205与吊环连接。这种衔接方式主要还是靠手握 紧吊环,腕套的作用是当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手从吊环滑脱时,提供第二道保险。此衔接方式 仅限于当安全带不够用时体质好的人采用。
[0156]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4、5所示,首发限速器3包括:
[0157] 限速器外壳体3010,在其内腔中居中设有绳盘轴302和高速轴303,绳盘轴302和 高速轴303同轴设置,
[0158] 高速轴303的一侧设有与其平行设置的中速轴308,中速轴308设于两个框板之 间,两个框板与限速器外壳体3010固定连接,
[0159] 在中速轴308上设有加速齿轮系304,图4所示实施例中,加速齿轮系304包括四 个齿轮,
[0160] 如图14所示,所述加速齿轮系304包括:用于与绳盘轴上的大齿轮啮合的小齿 轮,用于与高速轴上的小齿轮啮合的大齿轮,加速齿轮系304的速比的选定应保证标准人 (65kg)按部标规定的速度(1.5m/s)下降,
[0161] 高速轴303上远离绳盘轴302的一侧设有摩擦耗能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