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形物压榨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908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瓦形物压榨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造纸工艺的压榨部分的瓦形物压榨部的瓦形物压榨带,尤其涉及一种耐用的瓦形物压榨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所使用的造纸工艺中压榨部分的瓦形物压榨部大体上分为如图8和9所示的二种类型。图8和9中所示的每一种瓦形物压榨部91包括一个压辊P和一个瓦形物S。该瓦形物S有一个凹陷弓形的顶部,用来与压辊P的底部进行面接触。一个上部无端毛毯92和一个下部无端毛毯93在压辊P和瓦形物S之间运转。一个湿纸页W在无端毛毯92与93之间运转。一个无端压榨带B在下部毛毯93与瓦形物S之间运转,并跟随该毛毯93。瓦形物S迫使压榨带B向上相对压辊P压迫毛毯92和93。这样形成一个宽的压区,在压辊P与瓦形物S之间的表面压力下提高挤水效果。
图8所示的瓦形物压榨部91的压榨带B相对较长,并且通过(图8中的四个)导向辊94而在恒定的张力下运转。图9所示的瓦形物压榨部91的压榨带B相对较短,并且沿一个小的环形运转。
一般来说,如图10所示,每个瓦形物压榨部91的压辊P包括沿轴的方向向外逐渐缩小的渐缩端部P’,并且每个瓦形物压榨部91的瓦形物S具有经过倒圆的圆端S’。
在过去的上述类型的瓦形物压榨部中,在压辊P与瓦形物S之间形成的压区N(除了渐缩端部P’的中间部分)比瓦形物的宽度S”(除了经过倒圆的圆端S’的中间部分)宽。在现有的一些瓦形物压榨部中,如图10所示,在压辊P与瓦形物S之间形成的压区N比瓦形物的宽度S”窄。换句话说,瓦形物S包括压区N外面作为非压区N’的两个端部。

发明内容
在如图10所示的瓦形物压榨部中,来自压区N与非压区N”之间的分界线P”(渐缩端部P’的内端)的剪力重复地作用在压榨带B上。因此,在压榨带B上有可能沿边界P”形成裂纹,这样该压榨带不能够经受长时间的使用。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用的瓦形物压榨带,其中只有微弱的或没有来自压区与非压区之间的分界线的剪力发生作用。
本发明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瓦形物压榨带是一种用于瓦形物压榨部的带子,该压榨部包括一个压辊和一个瓦形物。该压榨部具有一个压区和一个非压区。该压区是在压辊与瓦形物之间形成的,并且比瓦形物窄。该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次硬部和一个硬部,该次硬部覆盖压区与非压区之间的边界。这种结构能够减小从压辊的挤压端作用在压榨带上的剪力。
根据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硬的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该次硬部包括一个硬度较低的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该次硬部减少来自压辊的挤压端的剪力,它可以通过弹性部分的材料的硬度差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密质的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该次硬部包括一个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其中形成有空穴。该次硬部分减少来自压辊的挤压端的剪力,它可以通过填充气泡或其他空穴来从结构上上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是一个用于瓦形物压榨部的带子,该压榨部包括一个压辊和一个瓦形物。该压榨部具有一个压区和一个非压区。该压区是在压辊与瓦形物之间形成的,并且比瓦形物窄。该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薄部和一个厚部,该薄部覆盖压区与非压区之间的边界。该压榨带与压辊的挤压端不直接接触。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延伸的一个外面的次硬部。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外面的次硬部,该次硬部覆盖相邻的挤压端向外的整个部分。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次硬部,该次硬部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延伸到挤压端。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薄部,其包括一个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逐渐缩小的渐缩部。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薄部,其包括一个从相邻的挤压端逐渐缩小的渐缩部。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渐缩部,该渐缩部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逐渐缩小。该渐缩部的低的边缘在该挤压端的里面。
图8是包括一个长型的瓦形物压榨带的瓦形物压榨部的本体部分的示意图。
图9是包括一个短型的瓦形物压榨带的瓦形物压榨部的本体部分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压辊、瓦形物和瓦形物压榨带之间关系的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附图1-7进行说明如下。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向外延伸的一个外面的次硬部。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外面的次硬部,该次硬部从该挤压端向外延伸。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外面的次硬部,该次硬部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向外延伸到挤压端。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薄部,其包括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逐渐缩小的一个渐缩部。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薄部,其包括一个从相邻的挤压端逐渐缩小的渐缩部。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的本体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包括一个渐缩部,该渐缩部从相邻的挤压端稍微向里的一个点逐渐缩小。该渐缩部的低的边缘在该挤压端的里面。
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的压榨带包括一个本体11,用于与前述的多个瓦形物压榨部91中的一个一起使用,其中在压辊P与瓦形物S之间形成的压区N比瓦形物窄。
在图1-4的每一个图中,该压榨带本体11包括一个次硬部Y和一个硬部K。该次硬部Y覆盖压区N与非压区N’之间的边界(挤压端)P”。在图5-7的每一个图中,该压榨带本体11包括一个薄部H和一个厚部T。该薄部H覆盖压区N与非压区N’之间的边界(挤压端)P”。不必说,该厚部T的整体的厚度是均匀的。
如图1所示,压榨带本体11包括一个基体12和一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13。该弹性材料13可以为特定的橡胶或者弹性体,并且优选为聚氨酯树脂。基体12是为了给压榨带本体11提供强度,并且可以是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提出的多种结构中的一种。特别地,基体12可以是带有经线和纬线的编织织物、彼此叠置的经线和纬线形成的部分、或者螺旋加捻的织物带形成的部分。
该压榨带本体11可以通过这样的工艺生产该工艺包括用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13涂敷和填充基体12的两侧的步骤。这样使弹性材料13在基体12中的填充纱(图中未示出)处连接起来并且用该材料13覆盖基体12的两侧。在覆盖基体12的弹性材料13固化以后,在该基体上的外面的高分子量弹性层可以通过其外侧的水槽(图中未示出)形成。
按照近年来人们所提出的各种制造方法,该压榨带本体11可以通过只从该基体12的上侧填充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13并在基体12的两侧形成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13来制造。
该压榨带可以只在基布的一侧(压辊侧)具有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13,并且其下侧(即瓦形物一侧)可以是暴露的。作为选择,该压榨带可以只在基布的一侧(压辊侧)具有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13,并且在其下侧用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冲洗(整平)基布的下表面。其详细的说明在此省略。
在图1中,压榨带本体11包括一个次硬部Y和一个硬部K。在需要的部分该次硬部Y是“一个”覆盖压辊P的挤压端P”的部分。次硬部Y与硬部K之间的硬度差取决于对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的选择。有一种情况,其中压榨带本体11是在50℃或者更高的相对高温条件下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次硬部Y与硬部K可以是在不同温度下软化的树脂。软化程度的差异使次硬部Y与硬部K之间形成硬度差异。作为选择,次硬部Y与硬部K可以由质量和硬度相同的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制成。次硬部Y可以具有在其中形成的气泡或者其它空穴,而硬部K可以是密实(无空穴的)。次硬部Y与硬部K之间的结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硬度不同。
该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可以通过下列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在其中形成气泡或者其它空穴(1)在材料中包括中空的填料或者中空的微胶囊;(2)通过使其中包括发泡剂而在该材料中形成气泡;和(3)通过空气混合设备而使材料中形成气泡。
气泡或者其它空穴的直径随所选择的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的种类和硬度、压榨带的功能、和其它因素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地,优选其直径在10到100μm的范围。优选空穴与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的比率对于包括中空填料或类似物的次硬部Y在0.5%到50%(重量比)的范围,对包括气泡的中空填料的次硬部Y在大约0.2%到30%(体积比)的范围。这些值已经通过实验验证。
在次硬部Y中的空穴优选彼此是独立的。即使一个独立的空穴破裂了,该裂纹也不会传到其它空穴中。如果独立的空穴是中空的填料或者中空的微胶囊,则它们的大小是均匀的。这样,该次硬部Y的质量是稳定的。
压榨带本体11包括一个外面的次硬部Y和一个硬部K,后者被定位在压辊P的压区N中。作为选择,压榨带本体11可以包括一个第一硬部K、一个次硬部Y和一个第二硬部K’,第一硬部K延伸到压区N里面,而该第二硬部K’延伸到非压区N’下面。这个压榨带用于一个瓦形物压榨部,当压榨带安装到该压榨部时,要求压榨带的边缘必须是结实的。
硬部K和K’的硬度优选应当在85至98度(JIS-A)之间。次硬部Y的硬度优选在80至95度(JIS-A)之间。相应地,硬部K(和K’)与次硬部Y之间的硬度差优选在大约1到5度之间。该硬度优选范围已经通过实验验证。
图2显示的压榨带包括一个外面的次硬部Y和一个里面的硬部K。这个压榨带的硬部K与次硬部Y之间的边界延伸到压辊P的挤压端P”里面的一个点Pn。该次硬部Y覆盖邻近的挤压端P”。
图3显示的另一个压榨带包括一个外面(外侧)的次硬部Y和一个里面(内侧)的硬部K。这个压榨带的硬部K与次硬部Y之间的边界位于压辊P的挤压端P”。这个压榨带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该次硬部Y覆盖邻近的挤压端P”。
图4显示的压榨带包括一个第一硬部K、一个次硬部Y和一个第二硬部K’。该第一硬部K在次硬部Y的里面。这个压榨带的第一硬部K与次硬部Y之间的边界位于压辊P的挤压端P”中的一个点Pn。次硬部Y与相邻的第二硬部K’之间的边界在相邻的挤压端P”。在上述实施例中,硬部K(和K’)和次硬部Y中的每一个的硬度可以是相同的。作为选择,硬部K(和K’)和次硬部Y之间的边界处可以具有硬度梯度。
图5-7显示的每一个压榨带11都包括一个外面的薄部H和一个里面的厚部T,该薄部覆盖压区N与非压区N’之间的边界(挤压端P”)。
在图5中,里面的厚部T与外面的薄部H之间的边界延伸到压辊P的挤压端P”里面的一个点Pn。特别地,该挤压端包括一个厚部T、一个在薄部外面的渐缩部D、和渐缩部D外面的薄部H。渐缩部D位于高的边缘D1(从点Pn延伸)与低的边缘D2之间。
在图6中,该压榨带包括处在里面的厚部T与外面的薄部H之间的渐缩部D。该渐缩部D位于高的边缘D1(从点压辊P的相邻挤压端P”延伸)与低的边缘D2之间。因为渐缩部D是从相邻的挤压端P”开始的,所以有理由相信压辊P的剪力不会影响该压榨带。
在图7中,该压榨带包括处在里面的厚部T与外面的薄部H之间的渐缩部D。该渐缩部D位于高的边缘D1(从点压辊P的相邻挤压端P”里面的点Pn延伸)与低的边缘D2之间。这个压榨带与图5所示的压榨带相似,但是区别在于图7中渐缩部D的低的边缘D2延伸到挤压端P”的里面。所以图7中薄部H与相邻挤压端P”之间的距离“b”比图5中的要长。
渐缩部D倾斜角度随着所选择的高分子量的弹性材料的硬度和其它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并且优选在0.4和0.5度之间的范围。已经通过实验证明渐缩部D的两端D1与D2之间的最大厚度差C优选为大约1.5mm。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榨带(图中未示出)包括一个中心厚部T、在该厚部外面的一个凹陷形的薄部、和一个在外面的薄部的外面的另一个外厚部T。该凹陷处应当位于边界(挤压端)P”。
本发明的优点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是一种用于瓦形物压榨部的带子,该瓦形物压榨部包括一个压辊和一个瓦形物。该压榨部具有一个压区和一个非压区。该压区是在压辊与瓦形物之间形成的,并且比瓦形物窄。该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次硬部和一个硬部,该次硬部覆盖压区与非压区之间的边界。所以该压榨带具有不会因重复的剪力而破裂的突出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硬的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次硬部包括一个硬度稍低的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因此,该压榨带具有以下的突出的优点该次硬部减少来自压辊的挤压端的剪力,它可以通过弹性部分的材料的硬度差容易地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密质的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该次硬部包括一个高分子量的弹性部分,其中形成有空穴。因此该压榨带具有以下的突出的优点该次硬部分减少来自压辊的挤压端的剪力,它可以通过填充气泡或其他空穴来从结构上上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是一个用于瓦形物压榨部的带子,该压榨部包括一个压辊和一个瓦形物。该压榨部具有一个压区和一个非压区。该压区是在压辊与瓦形物之间形成的,并且比瓦形物窄。该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薄部和一个厚部,该薄部覆盖压区与非压区之间的边界。因此该压榨带具有以下的突出的优点该压榨带与压辊的挤压端不直接接触,因而不会破裂。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发明的各种更改,变化,和等同物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瓦形物压榨部的瓦形物压榨带,所述压榨部包括一个压辊和一个瓦形物,所述压榨部具有一个压区和一个非压区,所述压区是在所述压辊与所述瓦形物之间形成的,所述压区比所述瓦形物窄,所述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个薄部和一个厚部,所述薄部覆盖所述压区与所述非压区之间的边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用的瓦形物压榨带,其中在压区与非压区之间的边界处只有微弱的或者没有剪力发生作用。本发明的瓦形物压榨带是一种用于瓦形物压榨部的瓦形物压榨带,该压榨部包括一个压辊P和一个瓦形物S。该压榨部具有一个压区N和一个非压区N’。该压区N是在压辊P与瓦形物S之间形成的,并且所述压区比瓦形物S窄。该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其本体(11)包括一个薄部和一个厚部,所述薄部覆盖所述压区与所述非压区之间的边界。这种结构能够减小从压辊P的挤压端作用在压榨带上的剪力。
文档编号D21F7/08GK1737256SQ20051009348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31日
发明者渡边一正 申请人:市川毛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