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弯曲部在回转盖板梳理机中的支承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6944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柔性弯曲部在回转盖板梳理机中的支承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柔性弯曲部在回转盖板梳理机中的支承件。



背景技术:

在梳理机中,梳理机盖板区域与滚筒一起形成主梳理区域,并且具有以下功能:打开纤维束以形成单独的纤维,分离杂质和灰尘,去除极短纤维,打开棉结并使纤维平行化。根据梳理机的应用,关于这一点使用了固定盖板、回转盖板或者固定盖板与回转盖板的混合物。当使用了回转盖板或者固定盖板与回转盖板的混合物时,这被称为回转盖板梳理机。在盖板的针布与滚筒的针布之间形成窄缝隙,其被称为梳理缝隙。所述缝隙在回转盖板的情况下由回转盖板形成,所述回转盖板沿着滚筒在周向方向上被弯曲的条带(所谓的柔性弯曲部、找正弯曲部、弹性弯曲部或滑动弯曲部)引导达由这些条带确定的间距。在回转盖板梳理机中,梳理缝隙的大小对于棉花而言在0.10到0.30mm之间,或者对于合成纤维而言高达0.40mm。

公知的是,柔性弯曲部必须设计成能沿径向移动,以便确保沿着柔性弯曲部的整个进程的一致梳理缝隙。径向可移动性是必需的,出于以下不同原因:

a) 为了在梳理机的生产期间或者在更换滚筒针布之后初始设定梳理缝隙。关于这一点,必须单独地调节各支撑点,以便实现柔性弯曲部相对于滚筒表面的同心设定。

b) 为了在针布显示出磨损迹象时调节梳理缝隙,其中这里的目的是均匀地调节所有的支撑点。

c) 为了在针布已经磨损之后调节梳理缝隙。

d) 为了因滚筒的热膨胀而修正梳理缝隙。

e) 为了根据所使用的针布对于盖板针布或滚筒的不同高度而言设定梳理缝隙。

在公知装置中,柔性弯曲部是使用紧定螺钉紧固在机架上。紧定螺钉实现柔性弯曲部的表面的同心设定,使得回转盖板能沿着滚筒表面以一致的间距被引导。定位精度取决于紧定螺钉的设计。

在EP 1 201 797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设定梳理缝隙的装置,就其而言,柔性弯曲部被支承在可旋转地安装的罗拉上。罗拉设计为可旋转的涡室凸轮。当这些凸轮旋转时,由于螺旋形状,柔性弯曲部在相应的支承点处被提升,并且沿径向方向移动远离或趋向滚筒轴线。这样,提出了粗略设定梳理缝隙。为了精细设定,柔性弯曲部自身沿滚筒的旋转方向移动,这导致柔性弯曲部与滚筒轴线的径向间距发生变化。

该装置的缺点是整个柔性弯曲部必须移动以便设定梳理缝隙。具体而言,通过移动柔性弯曲部来执行精细设定,这需要大量的作用力,因此,只能在急拉运动时执行。

在EP 2 392 703 A1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设定梳理缝隙的装置,其中柔性弯曲部被保持在偏心安装的栓上。该案中的目的是允许在不用改变柔性弯曲部沿周向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设定梳理缝隙。

然而,所公开的支承件实施例的缺点是借助于调节装置移动栓所需的复杂设计,所述调节装置与栓间隔开,所述调节装置经由杆连接至栓。需要附加的位移装置来同时移动柔性弯曲部的所有接触点,这使调节装置的设计进一步复杂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造一种柔性弯曲部的支承件,其使得能够在单个支撑点处设定梳理缝隙,以及在柔性弯曲部的所有支撑点处一次设定梳理缝隙,其中两个设定类型应该采用相同的调节元件,并且其中应该能够调节单个支撑点,而不影响共用的调节装置。

该目的通过独立技术方案的特征部分中的特征得以实现。

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柔性弯曲部在包括滚筒和滚筒轴线的回转盖板梳理机中的支承件,其中所述支承件包括至少三个支撑点,其中的每个支撑点具有支撑栓和调节杆。柔性弯曲部在每个支撑点处被保持在特定的支撑栓上,使得支撑栓的旋转运动导致柔性弯曲部沿径向相对于滚筒轴线发生位移。支撑栓具有支撑栓轴线、紧固部分、移动部分和用于接触柔性弯曲部接触表面,其中接触表面由围绕支撑栓轴线呈螺旋形状的表面形成。

多个支承点即所谓的支撑点被提供来用于支承柔性弯曲部。支撑点的数量取决于柔性弯曲部的设计,特别是其长度。至少需要三个支撑点来达到稳定支承。支撑点可相对于柔性弯曲部对称地或不对称地设置。然而,如果柔性弯曲部呈多个部分或在滚筒的相对较大的周缘内延伸,则需要多于三个的支撑点,例如五个或七个支撑点。关于这一点,柔性弯曲部被支承为使得在其上滑动的回转盖板以所需方式沿着滚筒表面被引导。

柔性弯曲部在每个支撑点处被栓保持。栓自身被可旋转地紧固在回转盖板梳理机的机架中,其中所述栓为此目的具有紧固部分。有利地,栓的紧固部分定位在这样一点处,在这里,它与位于紧固部分的一侧的移动部分邻接,并且与位于紧固部分的另一侧的用于柔性弯曲部的接触表面邻接。因此,所述紧固部分沿支撑栓轴线的方向设置在移动部分与接触表面之间。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紧固部分被设置于紧固部分内的接触表面分割。作为结果,支撑栓在机架中被保持在两个点处,其中用于柔性弯曲部的接触表面设置在这两个点之间。这具有的优点是,支撑栓的支撑点只在一个方向上被作用力作用,而不产生扭矩。就单边支承而言,附加的弯曲作用力作用在支撑栓上,这能借助于分割的紧固部分得到避免。

接触表面围绕支撑栓轴线呈螺旋形状。作为结果,当栓旋转达一定角度时,接触表面的径向间距改变达一定程度,其取决于接触表面的螺旋形状。由于螺旋形状,可使用的接触表面不沿支撑栓的整个周缘延伸。为了设定梳理缝隙,如果柔性弯曲部与滚筒轴线的间距能在2mm~10mm的范围中发生改变就已足够。柔性弯曲部与滚筒轴线的径向间距的该变化对应于接触表面与支撑栓轴线的间距的所需变化。由于螺旋形状,接触表面与支撑栓轴线的间距同样改变达2mm~10mm。关于这一点,螺旋形状设置成使得例如间距的变化在支撑栓的周缘的至少一半期间产生。因此,接触表面与支撑栓轴线的径向间距在支撑栓一次旋转达180°的期间变化量为2mm~10mm。优选地,目标应该是使间距变化为4mm~8mm,并且6mm的间距变化已被证实是特别有利的。

为了实现简单安装,有利地,应该采取措施来确保接触表面与支撑栓轴线具有最大径向间距,其不大于支撑栓在其紧固部分处的直径的一半。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接触表面的螺旋形状为阿基米德螺旋。作为结果,接触表面与支撑栓轴线的间距在支撑栓旋转期间的增加或减小相对于旋转角度成线性关系。阿基米德螺旋具有连续的倾斜。这具有的优点是,支撑栓的一定角度的旋转总是实现接触表面的径向间距的相同变化,而不管支撑栓的位置如何。因此,接触表面与支撑栓轴线的径向间距(B)定义为B=kx(α+β),其中k是常数,α是支撑栓的旋转角度,而β是接触点与柔性弯曲部的移动线之间的角度。如果柔性弯曲部在接触表面上的接触由线性接触构成,则接触点与柔性弯曲部的移动线之间的角度β变为零。

然而,鉴于柔性弯曲部在面向支撑栓的接触表面的一侧具有支承表面,该支承表面设计为平面,因此柔性弯曲部沿切向座置在支撑栓的螺旋形接触表面上。柔性弯曲部由于支撑栓的旋转而沿其发生位移的移动线因此不等同于与柔性弯曲部座置于其上的切线垂直的线。与柔性弯曲部的接触点的切线垂直的线相对于柔性弯曲部经由支撑栓的旋转而沿其发生位移的位移线设置成一定角度。为了应对该状况,在一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栓的接触表面的螺旋形状应该设置成使得,尽管柔性弯曲部在支撑栓上的接触点与移动线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在支撑栓的旋转角度与支撑栓轴线和柔性弯曲部沿柔性弯曲部的移动方向的间距(A)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平行于柔性弯曲部的移动线的、柔性弯曲部在支撑栓的接触表面上的接触点的间距(A)因此定义为A=kxα,其中k是常数,而α是支撑栓的旋转角度。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调节杆被保持在支撑栓的移动部分上。关于这一点,调节杆借助于可释放的锁定机构不可旋转地保持在支撑栓上。锁定机构包括固定螺钉和两件式紧固栓。由于紧固栓借助于固定螺钉合在一起,所以支撑栓经由紧固栓以作用力锁定方式保持在调节杆中。紧固栓沿着其纵向轴线的形状至少在一侧匹配于支撑栓的形状。如果紧固栓的两个半部现在合在一起,则这实现了紧固栓抵靠支撑栓的紧固。代替紧固栓,同样可想到的是将位移杆的一部分设计成弹性的。借助于固定螺钉,调节杆的该弹性部分能随后被压靠在支撑栓上,并实现调节杆在支撑栓上的固定。

为了允许实现柔性弯曲部的每个单个支撑点的变化或基本设定,提供了一种装置,其允许支撑栓独立于调节杆并且独立于其它支撑点发生旋转。为此目的,在一个有利实施例中提供了使支撑栓的移动部分在其周缘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齿系统。此外,在调节杆中设置有调节元件,其与支撑栓的周缘上的齿系统一起形成减速级(比如蜗杆齿轮等)。借助于调节元件,支撑栓因此能经由减速级被设定为旋转,因此,柔性弯曲部能被置于所需的基本位置。因为柔性弯曲部的位移与支撑栓的旋转角度具有线性关系,并且支撑栓的旋转角度同样与调节元件的旋转角度具有预定关系,于是通过减速级,能实现柔性弯曲部的精确且可预测的位移。为了旋转调节元件,可设置适于一定工具的联接部分,该联接部分可为例如六角头、六角套筒或任何其它类型的公知的与手持工具的使用相关联的不可旋转联接件。在实现了支撑点的单独的基本设定之后,借助于锁定机构将调节杆不可旋转地连接至调节杆。

鉴于支撑栓的接触表面实现了柔性弯曲部的只取决于支撑栓的旋转角度的位移,所以支撑栓的螺旋形接触表面在每个支撑点处当前位于哪个单独位置变得无关紧要。支撑栓的进一步旋转总是导致柔性弯曲部相对于旋转角度线性地发生作用的位移。

各支撑点的调节杆连接至共用的(common)滑动器。由于该连接,调节杆以及经由锁定机构的支撑栓均被不可旋转地保持。经由设置在滑动器中的沿径向取向的引导槽来实现在滑动器中保持调节杆。为此目的,在调节杆上设置引导销,该引导销接合到引导槽中。如果滑动器于是相对于滚筒轴线沿切向移动,则该移动经由引导销传递至调节杆,并导致调节杆围绕支撑栓轴线发生旋转。由于调节杆锁定在支撑栓上,所以调节杆的旋转被传递至支撑栓。作为结果,由于支撑栓的旋转,柔性弯曲部同时在所有支撑点沿径向移动,并且由于支撑栓的螺旋形接触表面,所述柔性弯曲部在所有支撑点处沿径向移动相同程度。关于这一点,位移独立于各支撑点的当前的独立设定。

在进一步发展的实施例中,滑动器设置有驱动器。这实现了柔性弯曲部借助于中央控制器的自动位移。关于这一点,滑动器的切向移动与柔性弯曲部的位移成固定关系。滑动器的移动借助于支撑栓的螺旋形接触表面和调节杆得到传输,其中滑动器的大移动导致柔性弯曲部的小位移。这实现了柔性弯曲部的增量小于0.01mm的高精度位移。

如果滑动器的驱动器连接至控制器(其自身连接至用于确定梳理缝隙的公知测量装置),则可借助于滑动器操作梳理机盖板致动器系统。梳理机盖板致动器系统用于自动地设定梳理机的滚筒与回转盖板之间的梳理缝隙。如果滚筒的针布或回转盖板的针布例如发生了再次磨损,则梳理缝隙的该变化经由测量装置由控制器确定,并且借助于滑动器自动地得到补偿。

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示例性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回转盖板梳理机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支撑点的实施例的一个视图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点Z-Z处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点X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示出了图3所示的点Y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示出了图2所示的点Z-Z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

图7示出了支撑点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一种公知的回转盖板梳理机1,其中纤维束从喂棉箱2喂给至纤维喂入装置3以及下游滚筒4。回转盖板梳理机1包括单个滚筒4(主滚筒或所谓的滚筒),其被可旋转地支承在机架5中。滚筒4以公知方式与回转盖板组件6、纤维喂入装置3和纤维移除系统8相互作用,其中纤维移除系统8特别包括所谓的道夫(doffer)9。梳理元件和纤维路由元件(其在这里未更详细地示出)可设置在回转盖板结构6、纤维喂入装置3和纤维移除系统8之间。纤维移除系统8将棉条10输送至示意性地示出的棉条卷绕系统11。

在前述回转盖板组件6处设置有多个回转梳理机13,其中图1中只示意性地示出了单个回转梳理机13。目前常见的回转盖板组件6包括多个狭窄地间隔开的回转盖板13,其发生回转。为此目的,回转盖板13在它们的相应端面附近被环形带12承载,并且反向于或顺向于滚筒4的旋转方向进行移动。关于这一点,在回转盖板组件6的下侧的柔性弯曲部7上进行支承。回转盖板13在它们沿着滚筒表面被引导时在柔性弯曲部7上滑动。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柔性弯曲部7的支撑点20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柔性弯曲部7以剖视图示出,并且被支承在多个支撑点20上。在支撑点20处,柔性弯曲部7被保持在支撑栓21上。支撑栓21以剖视图示出,以便示出柔性弯曲部20座置于其上的接触表面24。支撑栓21的接触表面24围绕支撑栓轴线25呈螺旋形状。支撑栓轴线25是支撑栓21的旋转轴线。支撑栓21被可旋转地安装在机架(未示出)中,因此旋转轴线或支撑栓轴线25保持静止。调节杆26被不可旋转地保持在支撑栓21上。进而,调节杆26借助于引导销30被保持在滑动器35的引导槽34中。

在滑动器35的切向移动36的情况下,所有调节杆26借助于它们的引导销34围绕支撑栓轴线25旋转。因为调节杆26还不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栓21,调节杆26的旋转运动传递至支撑栓21。由于支撑栓21的旋转运动,柔性弯曲部7与支撑栓轴线25的间距A因支撑栓的螺旋形接触表面24而发生变化。因为支撑栓21以及支撑栓轴线25在机架中保持静止,柔性弯曲部7沿径向移动远离支撑栓轴线25或趋向支撑栓轴线25。柔性弯曲部7的移动方向37取决于支撑栓21的旋转方向以及螺旋形接触表面24的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支撑点20的一实施例的视图的图2所示点Z-Z处的示意性截面图。支撑栓21具有移动部分22、紧固部分23和接触表面24。柔性弯曲部7被支承在接触表面24上,所述接触表面24与支撑栓轴线25具有依赖于位置的间距A。在紧固部分23中,支撑栓21被可旋转地安装在机架5中。在紧固部分23中,支撑栓21具有直径D,其至少相当于接触表面24与支撑栓轴线25的最大可能间距B的两倍(最大可能间距Bmax见图7)。调节杆26设置在支撑栓21的移动部分22中。调节杆26借助于锁定机构27不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栓21。支撑栓21的至少一部分在移动部分22中设置有齿系统28。安装在调节杆26中的调节元件29接合到该齿系统28中。安装在调节杆26上的引导销30设置来用于不可旋转地保持调节杆26。引导销30由滑动器35保持(见图2)。当锁定机构27被释放时,调节元件29能旋转,以便经由齿系统28旋转支撑栓21,来手动地设定接触表面24与支撑栓轴线25的基本间距A。在支撑点20的手动基本设定之后,锁定机构27被接合,并且支撑点20的进一步移动通过旋转调节杆26来执行。调节杆26的旋转经由锁定机构27直接传递至支撑栓21。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点X处的示意性截面图。支撑栓21的移动部分22被示为处于具有齿系统28的位置处。齿系统28只在支撑栓21的周缘的一部分内延伸,特别是在周缘的与支撑栓21的接触表面的螺旋形状相对应的部分内。安装在调节杆26中的调节元件29经由其蜗杆齿轮接合到齿系统28中,其在调节元件29旋转时诱发支撑栓21的旋转。调节杆26被引导销30阻止发生旋转。调节元件29设置有头部,其设计为与工具一起使用,或者其能被手动操作。

图5示出了图3所示的点Y处的示意性截面图。支撑栓21的移动部分22被示为具有调节杆26的锁定机构27的位置处。锁定机构27由两个紧固栓半部31、32构成,其插入调节杆26中的孔中。在该情况下,第一紧固栓半部31从支撑栓21的一侧引入调节杆26中的孔中,而第二紧固栓半部32从支撑栓21的相反侧引入调节杆26中的孔中。两个紧固栓半部31、32借助于固定螺钉33合到一起,其中第一紧固栓半部31设置有相应的内螺纹。两个紧固栓半部31、32在支撑栓21的区域中设置有对应于支撑栓的形状,因此紧固栓半部31、32合在一起导致调节杆26被不可旋转地保持在支撑栓21上。还可以通过以下设计实现相同的效果:将调节杆26的一侧设计为弹性的,并借助于固定螺钉33使调节杆26的弹性区域与调节杆26的刚性区域合在一起,从而将调节杆26不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栓21。

图6示出了支撑点20在图2所示点Z-Z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图。与图3所示实施例形成对比,支撑栓21的接触表面24设置在紧固部分23内。紧固部分23邻接移动部分22,并被接触表面24中断。支撑栓21位于面向移动部分22侧的直径D对应于图3所示的直径D。然而,在紧固部分的背离移动部分22的一侧,支撑栓21具有较小的直径d,其小于接触表面24与支撑栓轴线的最小间距Bmin的两倍(见图7)。具有调节杆26的移动部分22的设计对应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调节杆26设置在支撑栓21的移动部分22中。调节杆26经由锁定机构27不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栓21。支撑栓21的至少一部分在移动部分22中设置有齿系统28。安装在调节杆26中的调节元件29接合到该齿系统28中。安装在调节杆26上的引导销30设置来用于不可旋转地保持调节杆26。支撑栓21经由其紧固部分23在接触表面24的两侧安装在机架5中。作为结果,由柔性弯曲部7在两个支承位置施加到支撑栓21上的作用力被机架5吸收,并且支撑栓21的弯曲应力与图3所示实施例相比有所减小。

图7示出了支撑点20的示意图。具有螺旋形接触表面24的支撑栓21被可旋转地保持在机架中,在其支撑栓轴线25中是静止的。柔性弯曲部7通过其设计为平面的支承表面沿切向座置在支撑栓21的接触表面24上。该接触点40确定接触表面24与支撑栓轴线25的间距B(α+β),这是在相对于柔性弯曲部的移动方向37旋转达角度β的平面中测量的。然而,柔性弯曲部7与支撑栓轴线25的该间距B(α+β)不同于接触表面24沿柔性弯曲部7的移动方向37与支撑栓轴线25的径向间距A(α)。鉴于柔性弯曲部7在面向支撑栓21的接触表面24的一侧具有支承表面,该支承表面设计为平面,因此柔性弯曲部7在接触点40上沿切向座置在支撑栓21的螺旋形接触表面24上。柔性弯曲部7的接触点40相对于柔性弯曲部7的移动线41旋转达角度β。支撑栓21的螺旋形接触表面24成形为使得在支撑栓21旋转时,柔性弯曲部7的间距A(α)的变化量与旋转角度α呈线性关系。因此,当旋转角度α变化时,间距A(α)的变化是常量的倍数。

根据图7,螺旋形接触表面24沿支撑栓21的周缘延伸达一半。这导致作为Bmin的最小间距B(α+β),和作为Bmax的最大间距B(α+β)。Bmax与Bmin之差得到柔性弯曲部7在其移动线41上的最大可能位移。

附图标记

1:回转盖板梳理机

2:喂棉箱

3:纤维喂入装置

4:滚筒

5:机架

6:回转盖板组件

7:柔性弯曲部

8:纤维移除系统

9:道夫

10:棉条

11:棉条卷绕系统

12:环形带

13:回转盖板

20:支撑点

21:支撑栓

22:移动部分

23:紧固部分

24:接触表面

25:支撑栓轴线

26:调节杆

27:锁定机构

28:齿系统

29:调节元件

30:引导销

31、32:紧固栓半部

33:固定螺钉

34:引导槽

35:滑动器

36:滑动器的切向移动

37:柔性弯曲部的移动方向

40:接触点

41:柔性弯曲部的移动线

A(α):柔性弯曲部与支撑栓轴线的间距

B(α+β):接触表面与支撑栓轴线的径向间距

Bmax:最大间距B

Bmin:最小间距B

D:支撑栓在紧固部分中的第一直径

d:支撑栓在紧固部分中的第二直径

α:支撑栓的旋转角度

β:接触点与柔性弯曲部的移动线之间的角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