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用纸的二次上胶复合压花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8119发布日期:2019-09-06 23:16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用纸的二次上胶复合压花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纸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生活用纸的二次上胶复合压花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生活用纸领域中,对于由三层或三层以上纸张组成的复合纸产品存在有复合效果差的问题,由于纸张达到一定的数量及厚度时,仅仅依靠传统的压花复合的方式是不足以将多层原纸复合在一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最外层的纸张因结合力不足而发生脱落的情况,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另外,现有的复合纸产品往往是采用单次上胶复合的方式将多层纸张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虽能够达到层结合的效果,但是对于三层或三层以上的多层复合纸而言,压合效果一般,容易出现夹层纸张压合力不足而散开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方式,消费者对纸巾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吸水性能、手感柔软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单次上胶复合的方式已经无法逐渐无法适应消费市场。

此外,采用上述方式所制备出的复合纸产品的双面纹理图案立体感不丰富,尤其是底层的纹理图案模糊不清晰,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复合方式中为了保证具有足够的压合力,则必须采用硬质复合辊配合压花辊进行复合,而在这复合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底层纸张移位、纹理图案变形、纹理图案被压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复合效果好、成品双面图案立体感丰富、环保及使用体验好的生活用纸的二次上胶复合压花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生活用纸的二次上胶复合压花机构,包括第一压花辊组和第二压花辊组,其中,所述第一压花辊组和第二压花辊组分别对预设有的第一原纸和第二原纸进行压印形成高低纹理图案,还包括第一复合辊组、第二复合辊组和两组上胶组件,其中,两组所述上胶组件分别对压印后的第一原纸a及第二原纸滚涂胶水,所述第一复合辊组用于将滚涂有胶水的第一原纸与预设有的第三原纸第一次压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复合辊组用于将经第一复合辊组第一次压合后的第一原纸及第三原纸与滚涂有胶水的第二原纸二次压合在一起;所述第三原纸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第一原纸的胶水面及第二原纸的胶水面相接触粘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压花辊组包括带有凹凸花纹的第一压花辊和紧靠在第一压花辊上的第一底辊,其中,所述第一压花辊对应配置一组上胶组件,并且该组上胶组件位于第一底辊的下游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复合辊组由一个第一复合辊和兼作为另一个复合辊的第一压花辊组成,所述第一复合辊紧靠在第一压花辊上,其中,通过所述第一复合辊与第一压花辊相配合将滚涂有胶水的第一原纸和第三原纸第一次压合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二压花辊组包括带有凹凸花纹的第二压花辊和紧靠在第二压花辊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底辊,其中,所述第二压花辊配置一组上胶组件,并且该组上胶组件位于第二底辊的下游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复合辊组由一个第二复合辊和兼作为另一个复合辊的第二压花辊组成,所述第二复合辊紧靠在第二压花辊上,其中,通过所述第二复合辊与第二压花辊相配合将滚涂胶水的第二原纸与经第一复合辊组第一次压合后的第一原纸及第三原纸二次压合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二压花辊组包括带有凹凸花纹的第二压花辊和两个依次抵靠在第二压花辊上的第二底辊,其中,设置有两路分别输送至两第二底辊处的第二原纸,位于上游的第二底辊与第二压花辊相配合将一路第二原纸压印后,与另一路第二原纸汇送至位于下游的第二底辊和第二压花辊处相配合二次压印复合。

进一步,包括用于对第三原纸预先进行压印处理的中层辊组,其中,压印后的第三原纸c与滚涂胶水后的第一原纸共同汇送至第一复合辊组压合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一压花辊和/或第二压花辊的凹凸花纹包括凸出于辊面的高凸起花纹和低凸起花纹,其中,所述高凸起花纹与低凸起花纹之间具有高度差。

进一步,所述第一原纸/第二原纸/第三原纸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纸张。

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第一压花辊组和第二压花辊组分别对第一原纸和第二原纸进行压印处理,并通过配置有两组上胶组件分别对压印后的第一原纸和第二原纸滚涂胶水,最后再利用第三原纸作为承载层,先于第一复合辊组处与第一原纸进行第一次压合,再与第二复合辊组处与第二原纸进行二次压合,从而实现将第一原纸、第二原纸及第三原纸结合在一起,不仅利用上胶复合的方式,还结合了压印复合的方式,从而令得到的多层复合纸产品结合力更好,不易发生散落,同时,复合成品纸双面图案立体感丰富,具有手感佳,吸水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上胶复合压花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a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上胶复合压花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上胶复合压花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三的上胶复合压花机构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压花辊组,2-第二压花辊组,3-上胶组件,31-涂胶辊,32-网纹辊,33-刮胶装置,4-第一复合辊组,5-第二复合辊组,11-第一压花辊,12-第一底辊,21-第二压花辊,22-第二底辊,41-第一复合辊,51-第二复合辊,6-中层辊组,a-第一原纸,b-第二原纸,c-第三原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用于名称的区分。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生活用纸的二次上胶复合压花机构,包括有第一压花辊组1、第二压花辊组2、第一复合辊组4、第二复合辊组5和两组上胶组件3,其中,第一压花辊组1包括带有凹凸花纹的第一压花辊11和紧靠在第一压花辊11上的第一底辊12,第二压花辊组2包括带有凹凸花纹的第二压花辊21和紧靠在第二压花辊21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底辊22。本实施例的第一底辊12及第二底辊22均具有软胶辊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花辊11和/或第二压花辊21辊面上的凹凸花纹包括凸出于辊面的高凸起花纹和低凸起花纹,其中,高凸起花纹及低凸起花纹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有序地排列布置,确保压花处理后形成所需花纹图案便可。另外,高压花凸台与低压花凸台之间具有高低差,即,高压花凸台凸出于辊面的高度大于低压花凸台凸出于辊面的高度,从而使得高压花凸台与低压花凸台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高度差。利用第一压花辊11与第一底辊12、第二压花辊21与第二底辊22对原纸相配合压印处具有高、低纹理图案的花纹。另外,经第一压花辊11与第一底辊12/第二压花辊21与第二底辊22配合压印后的原纸不脱离第一压花辊11/第二压花辊21的辊面,附着在第一压花辊11/第二压花辊21的辊面输送,在此时过程中,利用辊面上凹凸花纹相当于作为原纸的承托模具,令原纸不会出现移位且所形成的纹理图案不会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两组上胶组件3分别与第一压花辊11和第二压花辊21相配合,其中,本实施例的上胶组件3包括涂胶辊31、网纹辊32及刮胶装置33,其中,网纹辊32分别与涂胶辊31和刮胶装置33相配合,从而将刮胶装置33的胶水涂抹到网纹辊32,再由网纹辊32将胶水涂抹到涂胶辊31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两组上胶组件3的涂胶辊31分别与第一压花辊11和第二压花辊21相紧靠配合,以便于两涂胶辊31对经过面层压花辊(11,21)的原纸表面滚涂胶水。两涂胶辊31分别对应位于第一底辊12和第二底辊22的下游位置,使得原纸在经过第一压花辊11与第一底辊12、第二压花辊21与第二底辊22相配合压印后,再通过上胶组件3(相当于涂胶辊31)将胶水滚涂至经压印处理后的原纸上;此时利用胶水对纸张的渗透性以使胶水会逐渐朝内渗透原纸,从而让由多层纸张叠合组成的原纸能够依赖胶水形成一定的粘合力。进一步,本实施例的涂胶辊31辊面实质上是与第一压花辊11/第二压花辊21的高压花凸台相抵靠配合,从而令胶水滚涂在压印后原纸的高纹理图案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合辊组4由一个第一复合辊41和兼作为另一个复合辊的第一压花辊11组成,第一复合辊41紧靠在第一压花辊11上,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复合辊为软质辊面(优选为胶辊),使得第一复合辊41辊面与第一压花辊11的高压花凸台相抵靠配合,从而对送入第一复合辊41与第一压花辊11之间的原纸实现压合处理,同时,采用软质辊面的第一复合辊可避免压坏预成型有的纹理图案。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合辊组5由一个第二复合辊51和兼作为另一个复合辊的第二压花辊21组成,并且所述第二复合辊51紧靠在第二压花辊21上,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二复合辊51为软质辊面(优选为胶辊),使得第二复合辊51辊面与第二压花辊21的高压花凸台相抵靠配合,从而对送入第二复合辊51与第二压花辊21之间的原纸实现压合处理。

上述采用第一压花辊11、第二压花辊21分别兼作为第一复合辊组4及第二复合辊组5的另一个复合辊的方式,可达到节省生产成本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保证沿第一压花辊11或第二压花辊21辊面输送来的原纸能够精确地进行压合处理,保证了压合的效果及进度,并且采用软质辊面的第二复合辊可避免压坏预成型有的纹理图案。

为了便于理解,此处分别定义三路原纸分别第一原纸a、第二原纸b和第三原纸c,其中,第一原纸a/第二原纸b/第三原纸c可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纸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原纸a、第二原纸b分别对应输送至第一压花辊组1和第二压花辊组2处,即,第一原纸a输送至第一压花辊11和第一底辊12的辊面之间进行压印处理,令第一原纸a被压印出高、低纹理图案;第二原纸b输送至第二压花辊12和第一底辊22的辊面之间进行压印处理,令第二原纸b被压印出高、低纹理图案。随后,压印成形后的第一原纸a和第二原纸b利用第一压花辊11及第二压花辊21的凹凸花纹分别作为承托模具,并分别沿第一压花辊11和第二压花辊12输送,避免所形成的高、低纹理图案出现变形或移位的情况,而两组上胶组件3(两涂胶辊31)分别对输送过程中的第一原纸a和第二原纸b进行滚涂胶水,其中,胶水由上胶组件3滚涂在第一原纸a/第二原纸b的高纹理图案上。

与之同时,第三原纸c输送至第一压花辊11,并与滚涂有胶水的第一原纸a共同汇送至第一压花辊11和第一复合辊41的辊面之间,利用第一复合辊41辊面与第一压花辊11的高压花凸台相抵靠配合以将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c压合在一起,即,相当于第一复合辊41将第三原纸c压向具有承载模具的第一原纸a(确保了第一原纸a上的纹理图案不变形),令第一原纸a的高纹理图案与第三原纸c相接触结合,并且第一原纸a与第三原纸c之间的通过胶水接触粘合,此时的第一原纸a的胶水面与第三原纸c相接触粘合;随后压合在一起的第一原纸a和第二原纸c脱离第一压花辊1沿第一复合辊41的辊面送出。

随后,压合在一起的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c输送至第二压花辊21,并与滚涂有胶水的第二原纸b共同汇送至第二复合辊51与第二压花辊21的辊面之间,利用第二复合辊51辊面与第二压花辊21的高压花凸台相抵靠配合以将预先经第一复合辊组4压合后的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c与第二原纸b二次压合在一起,即,相当于第二复合辊51将压合的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c共同压向具有承载模具的第二原纸b(确保了第二原纸b上的纹理图案不变形),令第二原纸b的高纹理图案与第三原纸c相接触结合,并且第二原纸b与第三原纸c之间通过胶水接触粘合,此时的第二原纸b的胶水面与第三原纸c相接触粘合,随后,压合在一起的第一原纸a、第二原纸b和第三原纸c脱离第二压花辊21沿第二复合辊21送出,便得到了所需的多层复合纸。

通过上述将压合和胶水粘合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多层纸张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即,在第一复合辊组4压合之前,预先将胶水滚涂至第一原纸a上,随后将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c进行第一次压合处理,此时,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c的各层纸张相互之间具有胶合力及压合力;而在第二复合辊组5压合之前,预先将胶水滚涂至第二原纸b上,随后将经第一次压合处理后的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c再与第二原纸b进行二次压合处理,同样地,第三原纸c与第二原纸b的各层纸张相互之间具有胶合力及压合力。利用第三原纸c夹于第一原纸a和第二原纸b之间作为承载层,并通过二次压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复合的效果,让多层复合纸成品具有更好的手感、更厚的厚度及更好的吸水性能。另外,所得到的多层复合纸双面图案立体感丰富,可用于作为双面不同纹理图案效果的成品纸。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压花辊组2包括有带有凹凸花纹的第二压花辊21和两个依次抵靠在第二压花辊21上的第二底辊22,其中,两个第二底辊22沿第二压花辊21旋转方向依次紧靠布置;本实施例设置有两路分别输送至两第二底辊22处的第二原纸(b1、b2),位于上游的第二底辊22与第二压花辊21相配合将一路第二原纸b1压印后,与另一路第二原纸b2汇送至位于下游的第二底辊22和第二压花辊21处相配合二次压印复合。

进一步,上述的两个第二底辊22分别为带有软质辊面的胶辊以及带有硬质辊面的钢辊,因此,一路第二原纸b1经过胶辊和第二压花辊21相配合压印形成带有凹凸图案,随后第二原纸b1与另一路第二原纸b2共同汇送至钢棍和和第二压花辊21之间相配合压合在一起,随后复合后的两路第二原纸(b1,b2)输送至上胶组件3进行滚涂胶水后,再输送至第二压花辊组5处与第一原纸a和第三原纸b进行二次压合。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第二原纸b2可为预压花或未压花的原纸,即,参见附图4所示,若第二原纸b2为预压花的原纸,则意味着配置有预先对第二原纸b2进行预压印处理的压花辊及底辊,以令第二原纸b2在输送至第二底端22之前已预先压印形成带有凹凸图案。若第二原纸b2为未压花的原纸,则意味着第二原纸b2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输送至第二底端22处。

采用上述的方式使所得到的多层复合纸产品具有四层或四层以上的纸张,并且各层纸张之间的结合力更强,厚度更厚,吸水性更好。

实施例三:

参见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相比较的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的还包括用于对第三原纸c预压花的第三压花辊组6,其中,第三压花辊组6由压花辊和紧靠在压花辊上的底辊组成,通过压花辊和底辊相配合以对第三原纸c压花形成具有凹凸图案,随后再将第三原纸c输送至第一复合辊组4处与滚涂有胶水的第一原纸a进行第一次压合处理。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思路所做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