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8865发布日期:2020-05-12 19:03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熔喷作为一种生产非织造布的技术,是一将高聚物树脂加热、挤压、熔融、挤出,并在高速热空气流的作用下形成超细纤维、一次生成非织造布的过程。其中,高分子聚合物切片喂入螺杆挤出机,被加热熔融后从喷头挤出,在模头的出口处,熔融的聚合物受到高速热气流拉伸,同时冷空气从模头两侧补充过来,使纤维冷却固化形成超细短纤维,在气流的作用下,这些短纤维凝集到纤维收集装置上形成纤网。

由于非织造布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到高温气流,高温气流最终排出时需经过风道冷却处理后方可排出。传统的风道结构冷却效率低,冷却效果差,因此提供了改进式风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改进结构,解决了传统的风道结构冷却效率低,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改进结构,包括风道,以及设置于风道底部的水箱,所述风道内部设有竖直方向上贯穿风道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为第一入风口,第一通道的下端为第一出风口;风道内部且第一通道外部为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不互相影响;所述风道外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入风口通过管道连接;

还包括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均环绕第一通道旋转设置,且两者互不影响;所述第一冷却管的第一入水口、第二冷却管的第二出水口均由风道顶端延伸至风道外侧,并最终伸入水箱中;所述第一冷却管的第一出水口、第二冷却管的第二入水口穿透风道底端并最终伸入水箱中。

为了解决传统风道结构冷却效率低,冷却效果差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改进式风道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高温气流从第一入风口进入风道内部,在第一通道内,经过一层冷却后从第一出风口离开风道内部,而后通过连接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入风口的管道,经由第二入风口再次进入风道内部,在第二通道内,经过二层冷却后最终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在冷却次数上,由传统的一次冷却转变成了如今的二层冷却,大大提升了冷却效果。

而在风道内部,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均以环绕的方式旋转于第一通道上,当冷却液流经时,持续为第一通道内部提供冷气,为一层冷却提供低温来源。由于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与第一通道外壁和风道内壁均未接触,且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进行二层冷却时,能够使得高温气体在第二通道内与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的接触面积最大,以此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从另一个层面看,无论是进行一层冷却还是二层冷却时,高温气体均从风道的上端流向到风道的下端,而第二冷却管内的冷却液流向却是从风道的下端向上端流动,冷却液的流向与高温气体的流向相反时,相比与流向相同时的冷却效果与冷却效率更好。而本实用新型的还设置了第一冷却管,且第一冷却管内的冷却液流向却是从风道的上端向下端流动,可以在第二冷却管的基础上,对风道内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加持。

当冷却液在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内完成一次循环后,均会落入水箱中,等待冷却液的自冷却,以便下一次循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冷却管的第一入水口、第二冷却管的第二出水口均由风道顶端延伸至风道外侧,再最终伸入水箱中,而位于风道外部的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与外部空气自然接触,外部空气对冷却液也存在一定的降温作用,属于冷却液的自冷却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入风口设于风道上端,所述第二出风口设于风道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设于相对方位。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将第二入风口设置于第二出风口的上端,迫使高温气体在进行二层冷却时,只能够从风道的上端向风道下端流动,因此高温气体的流向与第二冷却管内冷却液的流向相反,保证高温气体在与冷却液进行换热过程中,换热均匀,以此提高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延伸至水箱底部;所述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延伸至水箱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的端头处均设置有水泵。

为了便于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更好地吸引冷却液,故而将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伸入水箱底部。而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的高度原则上不做限制,但较优的选择是将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设至水箱顶部,并且水箱内冷却液的液位高度在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以保证本实用新型装置整体的内外压强均衡。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内壁底部为倾斜面,即内壁底部一端的高度低于其相对的另一端的高度。

其中,所述水箱的顶部设有加液口,水箱侧壁底端设有出液口,且所述出液口设于水箱内壁底部高度低的一端;所述出液口的内表面最低处与所述水箱内壁底部高度低的一端最低处等高。

本实用新型还考虑到为水箱内添加或更换冷却液的实际情况,设置为倾斜面的水箱内比底部,以及与水箱内壁底部高度低的一端最低处等高出液口,能够便捷的将水箱内残余的冷却液排出。而后再通过水箱顶部的加液口向水箱内输送新的冷却液。值得一提的是,加液口与出液口处均包括盖子,在无需要使用加液口与出液口时,应通过盖子使其处于闭合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改进结构,高温气流在第一通道内进行一层冷却,在第二通道内进行二层冷却。在冷却次数上,由传统的一次冷却转变成了如今的二层冷却,大大提升了冷却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改进结构,在风道内部,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均以环绕的方式旋转于第一通道上,当冷却液流经时,持续为一层冷却提供低温来源。而进行二层冷却时,能够使得高温气体在第二通道内与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的接触面积最大,以此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角度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中,1-风道、11-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13-第一入风口、14-第一出风口、15-第二入风口、16-第二出风口、2-水箱、21-加液口、22-出液口、3-第一冷却管、31-第一入水口、32-第一出水口、4-第二冷却管、41-第二入水口、42-第二出水口、5-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熔喷非织布熔喷风道1改进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风道1,以及设置于风道1底部的水箱2,所述风道1内部设有竖直方向上贯穿风道1的第一通道11,所述第一通道11的上端为第一入风口13,第一通道11的下端为第一出风口14;风道1内部且第一通道11外部为第二通道12,所述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不互相影响;所述风道1外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入风口15和第二出风口16;所述第一出风口14与第二入风口15通过管道连接;

还包括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所述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均环绕第一通道11旋转设置,且两者互不影响;所述第一冷却管3的第一入水口31、第二冷却管4的第二出水口42均由风道顶端延伸至风道外侧,并最终伸入水箱2中;所述第一冷却管3的第一出水口32、第二冷却管4的第二入水口41穿透风道1底端并最终伸入水箱2中。

为了解决传统风道1结构冷却效率低,冷却效果差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改进式风道1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高温气流从第一入风口13进入风道1内部,在第一通道11内,经过一层冷却后从第一出风口14离开风道1内部,而后通过连接第一出风口14与第二入风口15的管道,经由第二入风口15再次进入风道1内部,在第二通道12内,经过二层冷却后最终从第二出风口16排出。在冷却次数上,由传统的一次冷却转变成了如今的二层冷却,大大提升了冷却效果。

而在风道1内部,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均以环绕的方式旋转于第一通道11上,当冷却液流经时,持续为第一通道11内部提供冷气,为一层冷却提供低温来源。由于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与第一通道11外壁和风道内壁均未接触,且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进行二层冷却时,能够使得高温气体在第二通道12内与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的接触面积最大,以此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补充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二入风口15设于风道1上端,所述第二出风口16设于风道1下端。

所述第二入风口15和第二出风口16设于相对方位。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将第二入风口15设置于第二出风口16的上端,迫使高温气体在进行二层冷却时,只能够从风道1的上端向风道1下端流动,因此高温气体的流向与第二冷却管4内冷却液的流向相反,保证高温气体在与冷却液进行换热过程中,换热均匀,以此提高冷却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2的补充说明。

本实用新型无论是进行一层冷却还是二层冷却时,高温气体均从风道1的上端流向到风道1的下端,而第二冷却管4内的冷却液流向却是从风道1的下端向上端流动,冷却液的流向与高温气体的流向相反时,相比与流向相同时的冷却效果与冷却效率更好。而本实用新型的还设置了第一冷却管3,且第一冷却管3内的冷却液流向却是从风道1的上端向下端流动,可以在第二冷却管4的基础上,对风道1内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加持。

实施例4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入水口31和第二入水口41延伸至水箱2底部;所述第一出水口32和第二出水口42延伸至水箱2顶部。

所述第一入水口31和第二入水口41的端头处均设置有水泵5。

为了便于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更好地吸引冷却液,故而将第一入水口31和第二入水口41伸入水箱2底部。而第一出水口32和第二出水口42的高度原则上不做限制,但较优的选择是将第一出水口32和第二出水口42设至水箱2顶部,并且水箱2内冷却液的液位高度在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以保证本实用新型装置整体的内外压强均衡。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4的补充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液的自冷却方式为:当冷却液在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内完成一次循环后,均会落入水箱2中,等待冷却液的自冷却,以便下一次循环。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冷却管3的第一入水口31、第二冷却管4的第二出水口42均由风道顶端延伸至风道外侧,再最终伸入水箱2中,而位于风道外部的第一冷却管3和第二冷却管4与外部空气自然接触,外部空气对冷却液也存在一定的降温作用,属于冷却液的自冷却的一部分。

实施例6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水箱2内壁底部为倾斜面,即内壁底部一端的高度低于其相对的另一端的高度。

其中,所述水箱2的顶部设有加液口21,水箱2侧壁底端设有出液口22,且所述出液口22设于水箱2内壁底部高度低的一端;所述出液口22的内表面最低处与所述水箱2内壁底部高度低的一端最低处等高。

本实用新型还考虑到为水箱2内添加或更换冷却液的实际情况,设置为倾斜面的水箱2内比底部,以及与水箱2内壁底部高度低的一端最低处等高出液口22,能够便捷的将水箱2内残余的冷却液排出。而后再通过水箱2顶部的加液口21向水箱2内输送新的冷却液。值得一提的是,加液口21与出液口22处均包括盖子,在无需要使用加液口21与出液口22时,应通过盖子使其处于闭合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