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捻机或并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1816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倍捻机或并捻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倍捻机或并捻机,其中,外层纱线(5)从第一喂给筒子(7)被抽出且以纱线气圈(B)形式环绕该锭子(2),其中该锭子(2)具有用于影响外层纱线(5)的气圈纱线张力的与调整电路(18)相连的机构(6),该锭子具有用于接纳第二喂给筒子(15)的卷绕筒(19)、纱线转向机构(20)和用于形成加捻点或并捻点的补偿系统(9)以及络筒卷绕装置(12)。本实用新型规定,该纱线气圈(B)的驱动通过该纱线转向机构(20)上的固定脱离点(21)实现。
【专利说明】
倍捻机或并捻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倍捻机或并捻机。
【背景技术】
[0002]倍捻机或并捻机的锭子已知被用于由从筒子抽出的至少两根纱线形成捻、包芯纱或类似物,该纱线一般被称为内层纱线或外层纱线。
[0003]用于内层纱线的筒子在此通常就位在所谓的卷绕筒中,其在锭子的转轴区域内支承在纱线转向机构上并且通过磁体来抗转动。
[0004]对应的外层纱线的筒子优选悬挂在筒子架中,该筒子架安置在倍捻机或并捻机的上方或后面。
[0005]与这种倍捻机或并捻机相关地很早就知道了,在并捻锭子上借助调整机构如此影响内层纱线的纱线张力和外层纱线的纱线张力,即,纱线在并捻点以规定的纱线张力和速度汇集。就是说,通过外层纱线制动器来影响外层纱线,其制动作用根据影响内层纱线的内层纱线制动器来调节。
[0006]在这种倍捻机或并捻机中,外层纱线从外层纱线制动器起被居中送入并捻锭子并且在转动的存储盘(在捻盘下方安装在并捻锭子上)处径向离开。
[0007]此外,在纱线通过捻盘外边缘转入自由纱线气圈之前,该外层纱线至少部分缠绕存储盘(该存储盘补偿因喂纱波动而出现的纱线张力),自由纱线气圈的形状和直径取决于各种因素。其中一些因素例如是存储盘和捻盘的直径、气圈高度、纱线纤度以及工位的锭子转速。
[0008]因为前述因素的最佳相互协调而需要相对高的成本,或者说通常只是有限可能的,因此所述成本通常是可怕的,结果是,自由纱线气圈的形状和直径不是最佳的,这尤其很不利地影响到锭子能耗。
[0009]因此已经提出,在调整自由纱线气圈(已知因喂纱速度波动而出现)的形状和直径波动时放弃使用设于捻盘下方的存储盘,取而代之地借助随锭子转动的气圈限制筒来调节纱线张力。
[0010]例如已知一种并捻装置,其中,气圈限制筒阻止形成自由纱线气圈。即,通过伴随转动的气圈限制筒,绕锭子转动的外层纱线的径向伸展尺寸受到限制。另外,基于运行的外层纱线在气圈限制筒内壁上的摩擦来调节该纱线张力,这相当于使用存储盘的效果。
[0011]通过使用作为气圈限制件构成的伴随转动的筒(该筒接纳外层纱线的径向力),外层纱线的纱线张力确实小于已知的具有存储盘的并捻装置时的情况,但所述并捻装置具有以下缺点,一方面,伴随转动的气圈限制筒遇到因运行的外层纱线造成的并非不显著的磨损,并且气圈限制筒还必须不断地作为转动质量被锭子驱动装置带动运动。伴随转动的气圈限制筒的空气摩擦此时造成附加损耗,其须通过锭子驱动装置来补偿。
[0012]实际上,通过具有伴随转动的气圈限制筒的并捻装置,相比于以存储盘和自由纱线气圈工作的并捻装置,无法获得节能。
[0013]其特点是能耗减少的倍捻机或并捻机也是已知的。
[0014]在此已知倍捻机或并捻机中提出如此调节外层喂纱速度,S卩,在捻盘区域内不能调节存储并且外层纱线的纱线张力处于这样的值,即,该值根据锭子形状使环绕锭子的自由纱线气圈的直径最小化。即,在该已知倍捻机或并捻机中如此调节纱线张力,所调节出的纱线张力大于在使用存储盘或伴随转动的筒时自身调节的纱线张力。
[0015]在已知的倍捻机或并捻机中驳斥了迄今有效的原理,即自由纱线气圈只在其经历在存储盘上的存储或因转动的筒的强制引导时才具有深刻的不可更改的形状,借此保证在加捻或并捻系统内所需要的补偿功能。
[0016]相反通过提高的外层纱线的纱线张力在其进入导向装置之前实现了在捻盘边缘因减小的气圈直径调节出不同于在纱线切向抬离具有存储盘的传统锭子而形成自由纱线气圈时或在由伴随转动的气圈限制筒强制引导纱线气圈时所出现的脱离角度。
[0017]因为所需要的锭子驱动功率如前所述尤其主要取决于气圈直径,因此自由纱线气圈直径的缩小导致为了形成并保持纱线气圈转动所施加的能量降低。
[0018]但在已知的倍捻机或并捻机中未完全排除该外层纱线例如在锭子高负荷运行时有针对存储的趋势。
[0019]与倍捻机或并捻机的锭子相关地,也还知道了例如呈翼锭状的纱线捻合机构。
[0020]但因为这种已知倍捻机或并捻机的锭子既未配备存储盘,也未配备伴随转动的筒,并且也不具有用以使外层纱线的纱线张力达到此时使环绕锭子的自由纱线气圈的直径根据锭子形状被最小化的值的可控装置,故在所述已知的倍捻机或并捻机的锭子中出现的自由纱线气圈的形状和直径肯定不是最佳的。
[0021]利用如W02004/057073A1所述的呈翼锭状的捻合机构,因为由喂纱速度波动决定的纱线张力波动而常出现具有较大直径的自由的纱线气圈,这尤其很不利地影响到锭子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0022]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基于以下的任务,S卩,研发一种倍捻机或并捻机,一方面,其特点是能耗减少,另一方面随时保证可靠有序的锭子运行。
[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该任务通过倍捻机或并捻机来完成,其中,可转动支承的纱线转向机构具有用于外纱线的固定脱离点。
[0024]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的有利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至第十方面的主题。
[0025]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不仅具有以下优点,S卩,因为放弃了存储盘或共同转动的气圈限制筒,因此每个锭子需要更少的零部件,而且通过在可转动支承的纱线转向机构上的固定脱离点也随时保证了纱线气圈的有序转动。
[0026]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在可转动支承的纱线转向机构上的固定脱离点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0027]该固定脱离点例如可以由环眼构成,环眼设置在捻盘的外侧区域内或捻线翼锭的自由端部区域内。
[0028]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定脱离点通过闭合通道的出口形成,闭合通道最好在位于锭子转轴区域内的纱线退离孔与捻盘的外侧区域之间延伸或者在位于锭子转轴区域内的纱线退离孔与捻线翼锭的端部区域之间延伸。
[0029]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规定,固定脱离点由向下敞开的缝的末端形成,该缝例如设置在锭子转轴区域内的纱线退离孔与捻盘的外侧区域之间或者在位于锭子转轴区域内的纱线退离孔与捻线翼锭的端部区域之间。
[0030]在一个替代实施方式中还规定,该固定脱离点是可转动支承的缠绕制动器的组成部分。
[0031]这样的缠绕制动器最好具有毂套状主体,它具有关于锭子转轴轴向延伸的导纱孔和从导纱孔径向分出的纱线退离孔。另外,缠绕制动器具备连接至该主体的盘状附件,其配备有用于纱线的固定脱离点,最好是配备有耐磨的环眼。
[0032]这样的设计结构有以下优点,通过这种缠绕制动器总是通过简单可靠的方式直接在回转的纱线气圈之前建立几乎恒定的附加纱线张力。
[0033]此外,所述捻盘、捻线翼锭和/或缠绕制动器最好如此形成,即,它们是自穿纱的。即,在重新启动时,纱线总是被自动穿引入纱线转向机构的脱离点。
[0034]用于影响气圈纱线张力的可控装置最好呈制动器形式构成,或是呈主动输送机构形式构成。
[0035]就是说,在该纱线转向机构前设有可控的影响纱线张力的装置,通过它来调节喂纱速度,从而使得进入纱线转向机构的纱线的纱线张力总是具有以下值,即,该值根据锭子形状将环绕锭子的纱线气圈的直径最小化,这有利地影响到锭子驱动装置的能耗。
【附图说明】
[0036]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来详述本实用新型,其中:
[0037]图1以示意侧视图示出倍捻机或并捻机的工位,其包括具有固定脱离点的纱线转向机构,
[0038]图2a、图2b和图2c以底视图示出呈捻盘状的纱线转向机构的各不同的实施方式,
[0039]图3a、图3b和图3c以底视图示出呈捻线翼锭状的纱线转向机构的各不同的实施方式,以及
[0040]图4也以底视图示出具有固定脱离点的纱线转向机构且在本实施例中是缠绕制动器的另一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在图1中以示意侧视图示出的倍捻机或并捻机的工位,其总体用附图标记I表示。
[0042]倍捻机或并捻机的工位I如常见的那样具有一般位于工位I的上方或后面的筒子架4,筒子架用于安放至少一个第一喂给筒子7,所谓的外层纱线5从第一喂给筒子被抽出。
[0043]另外,工位I具备锭子2,其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谓的并捻锭子形式构成。
[0044]锭子2具有卷绕筒19,第二喂给筒子15支承在其中,从该第二喂给筒子经由顶部抽出所谓的内层纱线16,该内层纱线被供给设置在锭子2上方的气圈环眼或所谓的补偿系统9。
[0045]卷绕筒19安装在可转动的在图1的实施例中呈捻盘8状的纱线转向机构20上。支承在可转动的纱线转向机构20上的卷绕筒19此时最好通过(未示出的)磁体部件而被固定防止转动。
[0046]锭子2的纱线转向机构20受到锭子驱动装置3的作用,其可以就像在本实施例中那样是直接驱动装置或间接驱动装置。在后者情况下,纱线转向机构20例如通过传动皮带被连接至相应的驱动装置。
[0047]从第一喂给筒子7被抽出的外层纱线5被供给在纱线走向上设置在筒子架4和锭子2之间的可控的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即,可以根据需要借助该机构6改变外层纱线5的纱线张力。
[0048]机构6通过控制线27与调整电路18相连,调整电路执行由机构6施加在外层纱线5上的纱线张力的调整。
[0049]还如图1所示,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在纱线走向上设置于在本实施例中呈捻盘8状的纱线转向机构20前方。
[0050]就是说,外层纱线5在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之后在锭子驱动装置的转轴28区域内经过锭子驱动装置3并且在捻盘8下方经所谓的纱线退离孔29沿径向离开锭子驱动装置3的空心转轴28。
[0051]随后,外层纱线5向捻盘8的外侧区域30行进,在那里安装有用于外层纱线5的固定脱离点21。
[0052]固定脱离点21就像例如在图1的实施例示出的那样可以呈环眼23状。
[0053]但是,就像随后结合图2至图4所述地,与具有固定脱离点21的纱线转向机构20相关地,其它实施方式也是可以想到且可投入使用的。
[0054]在根据图1的实施例中,使外层纱线5在捻盘8的环眼23区域内向上转向并且在形成自由纱线气圈B的情况下环绕锭子2的卷绕筒19,第二喂给筒子15位于卷绕筒内。
[0055]从第一喂给筒子7被抽出的外层纱线5和从第二喂给筒子15被抽出的内层纱线16在气圈孔眼或补偿系统9的区域内集中。
[0056]如容易看到地,在这里,通过气圈环眼或补偿系统9的位置来确定所形成的自由纱线气圈B的高度。
[0057]所谓的并捻点或捻合点位于气圈环眼或补偿系统9中,在该捻合点或并捻点处两根纱线(即外层纱线5和内层纱线16)汇集并且例如形成帘线17。
[0058]在并捻点上方设有纱线退绕装置10,借助该纱线退绕装置抽出帘线17并且其通过补偿件,例如张力调节装置11被供给络筒卷绕装置12。
[0059]络筒卷绕装置12如常见的那样具有驱动辊13和被驱动辊13以摩擦接合方式驱动的筒子14。
[0060]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适应以下特殊任务,即在配备有固定脱离点21的纱线转向机构20之前如此改变、尤其是增大外层纱线5的纱线张力,S卩,可以放弃存储盘以及共同转动的气圈限制筒,其使用迄今常用来补偿喂纱中的无序。
[0061]通过该装置6施加于外层纱线5上的可控的纱线张力最好具有以下数量级,其根据锭子2的形状导致自由纱线气圈B的最小化。
[0062]这通过外层纱线5的固定预设的脱离形状来获得,该脱离形状来自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
[0063]S卩,基于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和增大的纱线张力,在固定脱离点21区域自动出现外层纱线5的脱离角度,该脱离角度导致所形成的自由纱线气圈B的直径的最小化。
[0064]如前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方法中或在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在该装置的整个运行期间内进行不进行纱线积蓄。
[0065]用于影响纱线张力的机构6能以电控制动器或主动输送机构形式构成。也可以采用上述两者部件的组合方式。
[0066]作为输送机构的变型实施方式,例如筒子架、扇形盘或具有对应压辊的驱动辊是可行的。重要的是,为了保持具有尽量稳定的最小化直径的自由纱线气圈B,通过该机构6总是得到主动的纱线张力可控影响。
[0067]就是说,通过控制线27连接至机构6的调整电路18作为调节参数例如采用在自由纱线气圈B的形成之前或之后的外层纱线5张力。
[0068]为了能够直接补偿导致纱线张力变化的喂纱速度波动,替代地或补充地也可以考虑纱线气圈B的直径或锭子驱动装置3的功耗作为调节参数。
[0069]监测纱线张力以控制该机构6能以电子方式和/或机械方式实现,例如通过张力调节辊或锥形辊。
[0070]在采用与外层纱线5相连的张力调节辊时,其偏移基于变化的纱线张力被测定,纱线张力作为调节参数被用于所述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
[0071]图2a、2b和2c示出呈捻盘8a、8b、8c状构成的分别配备有固定脱离点21的纱线转向机构20的各不同实施方式。
[0072]如图2a所示的捻盘8a例如在锭子2的转轴28区域内具有轴向延伸的导纱孔31和从导纱孔径向分支出的纱线退离孔29。
[0073]另外,捻盘8a与径向设置的纱线退离孔29间隔且大致与其外侧区域30间隔地具有环眼23,环眼最好由耐磨材料如陶瓷材料制造且起到用于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作用。
[0074]就是说,在锭子2运行过程中,来自第一喂给筒子7的外层纱线5经锭子2的转轴28移入捻盘8a的导纱孔31,随后经过纱线退离孔29移动至随捻盘8a转动的耐磨的环眼23。
[0075]穿过环眼23的外层纱线5也经历转动且同时形成纱线气圈B,其直径被最小化。
[0076]如图2b所示的捻盘8b在锭子2的转轴28区域内也具有轴向延伸的导纱孔31和从导纱孔径向分支出的纱线退离孔29。
[0077]延伸至捻盘Sb的外侧区域30的且最好是直线的导纱机构连接至纱线退离孔29,该导纱机构或是如图2b所示呈闭合通道状构成,或是如图2c所示呈向下敞开的缝24状构成。
[0078]在此,通道的25或缝24的输出点分别形成用于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并且例如通过陶瓷衬而耐磨地构成。
[0079]就是说,在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的捻盘8a、8b、8c的实施方式中,环眼23和闭合通道25或向下敞开的缝24分别形成用于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
[0080]图3a、图3b和图3c示出呈捻线翼锭22状的配备有固定脱离点21的纱线转向机构20的各不同的实施方式。
[0081]如图3a所示的捻线翼锭22a例如具有呈毂套状构成的主体33,翼状附件34—体形成在主体上,翼状附件在其端部区域35内配备有环眼23,环眼最好由耐磨材料,如陶瓷材料制造。
[0082]如从捻盘8a知道地,环眼23在此也起到用于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作用。
[0083]另外,捻线翼锭22a在锭子2的转轴28的区域中或其主体33的区域内具有轴向延伸的导纱孔31和从导纱孔径向分支出的纱线退离孔29。
[0084]另外,捻线翼锭22a的主体33或者翼状附件34配备有配重36,其在捻线翼锭22a运行中平衡因翼锭附件34而出现的离心力。
[0085]但代替配重地也可以设置对置的第二翼状附件。
[0086]类似于捻盘8a中那样,在使用捻线翼锭22a的情况下,在锭子2驱动过程中来自第一喂给筒子7的外层纱线5也经过设于锭子2的转轴28区域内的轴向导纱孔31移入捻线翼锭22a并经过从轴向的导纱孔31径向分支出的纱线退离孔29来到设于翼锭34的端部区域35内的耐磨的环眼23。
[0087]穿过环眼的23的外层纱线5通过环绕的捻线翼锭22a也转动起来并同时构成纱线气圈B,纱线气圈的直径被最小化。
[0088]如图3b所示的捻线翼锭22b在锭子2的转轴28区域内也具有轴向延伸的导纱孔31以及从导纱孔径向分支出的纱线退离孔29,延伸向翼锭34的端部区域35的直线导纱机构连接至该纱线退离孔。
[0089]在此,该线性导纱机构或是如图3b结合捻线翼锭22b所示呈闭合通道25状,或是如图3c结合捻线翼锭22c所示呈向下敞开的缝24状。
[0090]通道25或缝24的输出点在此分别形成用于呈捻线翼锭22b或22c形式的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
[0091]图4示出呈缠绕制动器26形式的纱线转向机构20的替代实施方式。
[0092]这样的结构具有毂套状主体37,盘状附件38连接至该主体。
[0093]另外,缠绕制动器26在锭子2的转轴28区域内具备轴向延伸的导纱孔31,纱线退离孔29从所述导纱孔径向分出,所述纱线退离孔终止于主体37的周面39区域中。
[0094]在与纱线退离孔29相对的一侧,缠绕制动器26的盘状附件38配备有环眼23,环眼最好由耐磨材料,如陶瓷材料制造且起到用于纱线转向机构20的固定脱离点21作用。
[0095]也就是说,在锭子2运行过程中,来自第一喂给筒子7的外层纱线5经过导纱孔31进入缠绕制动器26的主体37并且经过径向设置的纱线退离孔29来到毂套状主体37的周面39。外层纱线5在缠绕了如约120度之后朝向耐磨的环眼23离开主体37,环眼设置在缠绕制动器26的盘状附件38的区域内且随缠绕制动器26转动。
[0096]因其部分缠绕所述缠绕制动器26的主体37而获得附加纱线张力的外层纱线5通过环绕的环眼23也转动起来且形成纱线气圈B,纱线气圈直径被最小化。
【主权项】
1.一种倍捻机或并捻机,该倍捻机或并捻机具有锭子(2),所述锭子具有用于外层纱线(5)的气圈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该气圈纱线张力影响机构与调整电路(18)相连,所述锭子具有用于接纳第二喂给筒子(15)的卷绕筒(19)、纱线转向机构(20)、用于形成捻合点或并捻点的补偿系统(9)以及络筒卷绕装置(12),其特征是,以可转动方式支承的所述纱线转向机构(20)具有用于所述外层纱线(5)的固定脱离点(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纱线转向机构(20)以捻盘(8a, 8b, 8c)的形式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纱线转向机构(20)以捻线翼锭(22a,22b,22c)的形式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纱线转向机构(20)的所述固定脱离点(21)通过环眼(23)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纱线转向机构(20)的所述固定脱离点(21)通过向下敞开的缝(24)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纱线转向机构(20)的所述固定脱离点(21)通过闭合通道(25)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纱线转向机构(20)的所述固定脱离点(21)是以可转动方式支承的缠绕制动器(26)的组成部分。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固定脱离点(21)是自穿引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气圈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以制动器形式构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或并捻机,其特征是,所述气圈纱线张力影响机构(6)以主动输送机构的形式构成。
【文档编号】D01H7/86GK205556899SQ201620366525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7日
【发明人】M·海普, W·佩德-沃格勒, 亚历山大·塞勒
【申请人】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